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理解杜甫的抑扬顿挫,在蜀相中杜甫的抑扬顿挫

如何理解杜甫的抑扬顿挫,在蜀相中杜甫的抑扬顿挫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30 16:15:2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杜甫丰富的生活经历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本思想,20岁时生活在盛唐的杜甫怀着豪情壮志写下《望岳》,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入仕思想,35岁时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却遭到李林甫专政,导致应试者全部落第,杜甫也深受打击。

杜甫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杜甫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谢邀!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人李白合称"李杜"。和李白一样,杜甫同样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作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作为一个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于春天的感受,和常人有着许多不同。有喜爱赞美春天美景名篇佳作,也有感时伤世之作留存于世。诗人眼里的春天,是他对现实敏感的体察和感悟。他把这种感情融入诗篇,变成极有韵味又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为世人称道,千古流传,千古留芳。下面分享几首他的诗作。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中虽有春天的描写,但在国破家亡的战乱时期,凝露的花朵似乎都因为感伤时世而落泪,声声鸟鸣不是那么悦耳动听,却使人感到揪心。短短一首诗抒发的是诗人的家国情怀。

其中的警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也铸就了此诗的灵魂。另外两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我在此不作详细的分析,因为大家都十分熟悉了。小学课文中也有收录。我首是杜甫的《春夜喜雨》,还有一首《绝句》。摘录如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至今常被引用,作为对孩子教育的一种佳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的对偶句"两个"和""一行,”也是极佳的名句,画面感极强,给人印象深刻。"含"字的应用,极富神韵。使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匠心独运。

李白和杜甫谁的文采更高?

如果单纯只考虑文采,整体而言,杜甫应该文采更好点,不为别的,和他们的写作风格有关。李白的诗具有雄奇飘逸,天马行空,浑然天成的特点,艺术成就极高。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讲究炼句,正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实评价一个人的诗歌成就,不能单看文采,更多的要看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文采只是其中一部分。李白和杜甫是唐诗领域的珠穆朗玛风,双峰并峙,闪耀千古。

下面我们简单说说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和艺术特点。1.先说李白。李白的诗歌,以其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先说李白的绝路,他的绝句清新自然,飘逸潇洒,能以自然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可以说,在整个盛唐的诗人中,李白的绝句可以称得上独孤求败!虽然同时期的王维、孟浩然也善于五绝,有绝句圣手之美誉的王昌龄七绝也写得很好,但和李白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略逊一筹,何况李白是兼长五绝和七绝,并且都达到了同臻极境的境界,千古以来,李白一人而已! 再来说说李白的歌行,他的歌行诗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套路,空无依傍,笔法多端,可以做到根据需要,信手拈来,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已臻化境,浑然天成。

  李白以其雄奇奔放,俊逸清新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深深打动了无数人,因此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按杜甫的评价,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给人的感觉是读起来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在诗中常将比喻、拟人、想象、夸张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营造出一种神奇奔放、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李白创造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甚至可以说是高峰中的顶峰,他的高峰歌行体和七绝,均达到了后人难及的高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李白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后的唐代的韩愈、孟郊、李贺等,以及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朝的高启、杨慎,清朝的龚自珍等著名诗人,无不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除了诗歌,李白的词也写的非常好,就李词的开创意义和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宋词发展也是影响深远。2.再来说说杜甫。杜甫是和李白并列的著名诗人,当然我说的是后来,在当时李白是一枝独秀的。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诗和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杜甫诗的特点,那就“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准确概括出杜诗的风格,并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由于目睹了太多的社会黑暗与人间悲剧,又加人格高尚,因此,他的诗不仅诗艺精湛,而且充满了忧国忧民情怀。杜甫现存诗1500多首,比李白多,而且不少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在唐人现存的诗歌里,杜甫流传下来的杰出诗篇是最多的,也是影响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杜诗被很多人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按题材划分,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他的《登高》甚至被称为唐律第一。杜甫不仅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而且拓深了律诗的表达深度。他的律诗除了写他的咏怀、羁旅、应酬、宴游和山水,还用律诗写时事,评世事。由于受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律诗写作时事难度极大,但杜甫却能运用自如,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跟前人相比,杜甫把律诗写得是那么的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前面提到的《登高》,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杜甫律诗写作的妙处在于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不留痕迹,如《春夜喜雨》,体现出深厚的功力。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他在律诗写作所取得的成就,极大的影响了后人,比如他之后的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诗就是如此,因此杜甫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除了律诗,杜甫的五七古长篇创作,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此类诗是亦诗亦史,回旋往复,贯穿全诗,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在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最推崇的就是他的此类题材的诗。明末的顾炎武等人,也受其影响明显,和杜甫一样,他们也用律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感人肺腑。

跟李白相比,杜诗更受后人重视,特别是在宋朝以后。当然,这也和李白杜甫的诗歌特点有关。因为李白是用天才般的才华写诗,这个是别人学不来的,也是难以企及的,而杜甫的诗则不一样,你通过努力,往往是可以达到的。回到正题,在宋代,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是推崇倍至,千年以来,研究杜诗的人可谓络绎不绝,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清代的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杨伦的《杜诗镜铨》,以及当代萧涤非的《杜甫全集校注(套装1~12册)》,这个就不具体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拓展补充。

总之,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灵魂人物, 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李白与杜甫在诗歌领域,可以说是两座耸立的高峰,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足以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两根擎天支柱,他们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幸事。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时,一般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而且李白与杜甫在世时,彼此也是惺惺相惜的,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 “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沉郁顿挫”出自于杜甫的《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说自己文章(著述)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灵活、句势跌宕,和杨雄、枚皋不相上下。杜甫文章上的成就并不是很高,倒是他的诗歌确有“沉郁顿挫”的特色,后世评论家也就势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到底是什么意思?理解了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也就理解了这四个字;反过来,理解了这四个字也就知道了杜甫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沉郁”指杜甫诗歌中的感情非常充沛厚重悲沉苍郁,“顿挫”是杜甫诗中在情感表达时所形成的转折起伏跌宕腾跃的艺术效果。杜甫的诗就像一条岸宽水深的大河,河水从盘旋起伏的山塬穿过,时而急流奔涌,时而飞流直下,时而低昂盘旋艰难涩进。

滔滔无尽的河水就像杜甫的感情,跌宕多变的水的姿态就像诗歌的艺术表现,我们整体观感就是“沉郁顿挫”了。这不同于小溪奔流于山间,也不同于江河流走于平原。杜甫何以是这样一条大河?杜甫有着“一肩担尽天下忧”的圣人情怀,他心系天下苍生:“不眠忧战伐”,“减米散同舟”,“安得广迁安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又有着远大的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忠君爱国,一心报效国家:“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杜子美在穷困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

”(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这些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注定了杜甫诗歌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刻。但杜甫一生颇不得志,穷到了连儿子都饿死了的地步,晚年漂泊西南更是陷入“老病有孤舟”的凄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根源。我们还是一两首诗为例说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首诗前四句都写景,第二联尤其格调高远,境界阔大。杜甫在自然的景致中总是寄托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可后面四句涉及到了社会人生的现实,这时一下变得低昂沉重,甚至无奈悲苦。

就像一个落魄到三餐难继的文人,正在慷慨激昂的谈天说地,老婆或者儿子过来问:晚饭吃什么?这时,文人痛苦地摇摇头,满脸愁容低声说:饮水疗饥吧!杜甫诗歌中的这种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极大张力正是他“沉郁顿挫”的具体表现。忠君爱国是儒家基本的政治道德,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君与民在儒家是用中庸来调和的一对矛盾关系。

在像安史之乱这样动荡的乱世,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情感的天平,一头是“君”,一头是“民”,杜甫不因“忠君”而丧失良知,无视人民的苦难,也不因“忧民”而背弃李氏王朝,这就使杜甫灵魂备受煎熬。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要把这种矛盾调和到恰到好处,也是他的诗歌因此而表现出了那种强烈的“沉郁顿挫”,《新安吏》、《新婚别》等乐府诗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作。

杜甫的《登高》,你真的读懂了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作者: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诗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全诗无生僻字,通俗易懂,但诗中意境,却是各人各有自己的理解。前两联写景,只要代入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理解不难,后两联引出诗人的长年漂泊的感触,悲秋万里。

由景而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经典,后人赞其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如同工笔画细描,诗中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均只用一字,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而写意时,又用大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是时空并墨,大气磅礴。

杜甫的伟大,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体现出他的伟大:1:对朝政的黑暗与人民的痛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生活在唐朝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代,他的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沉郁雄浑,语言精练,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有"诗史”之称。2:杜甫才华出众,他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深受家学的熏陶。

七岁时就作出《凤凰诗》一鸣惊人。十四,五岁时,他已是诗人聚会时不可缺少的常客。二十岁以后他先后出游吴越齐赵等地,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篇。3:杜甫饱经忧患,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而去。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与赋役带给人们的痛苦。

他自己也被生活所迫,挖过野菜,拾过野果,砍过柴,摆过药摊。因此,诗人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一首首诗歌,勾出了一幅幅的凄苦画卷。《三吏》,《三别》等著名篇章就是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真实而深刻,内容丰富,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载,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史。4:要说到杜甫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在他的诗篇中所表现出的欢乐与痛苦,与劳苦大众是相通的,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描述:秋风怒号,卷走了屋面上的茅草,秋雨绵绵,雨湿风寒,难以入眠。在这种自身难保,处境尴尬,凄苦而又恶劣的情况下,竟然还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达到心系天下寒士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最伟大之处!。

试举例论述你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口,其诗歌多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堪称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杜甫一生艰辛坎坷、穷困潦倒,却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所以在杜甫的诗中,蕴含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情感力量,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说:“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顿挫”之意在于内容的博大深厚和创作韵律的曲折有力。

故本文将从杜甫诗歌内容的中深厚丰富的生活经历、沉阔深沉的思想情感和铿锵变化的语言节奏三个方面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杜甫丰富的生活经历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本思想,20岁时生活在盛唐的杜甫怀着豪情壮志写下《望岳》,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入仕思想,35岁时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却遭到李林甫专政,导致应试者全部落第,杜甫也深受打击。

此时,正值唐玄宗后期,由于统治者沉迷于声色,很少过问朝政,导致奸佞之臣当政,杜甫的政治理想由此慢慢破灭,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境地,但却依然四处投诗拜谒。直到44岁,杜甫才获得右位率兵曹参军的八品官职。同年,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抓获作俘虏,这一期间的杜甫出生入死,目睹了百姓的颠沛流离,因此写下大量不朽的诗篇。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天宝十四载,杜甫在得到八品官职后,从长安赶往洛阳去看望妻儿,杜甫此时虽怀着官职归乡,可心里却积聚了忧愤苦闷的心绪,这首诗开头先叙述自己的抱负落空,仕途不顺,又埋怨统治者的奢侈无度,诗中的“舞神仙”、“散玉质”、“貂鼠裘”、“驼蹄羹”、“压香橘”展现了皇宫大臣们的奢靡无度,体现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出了富人们挥霍无度,而大路上却有冻死饿死的穷人白骨片片,无人埋葬,“酒肉”与“冻死”前后对比,呼发出不平之气,却又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将这种愤懑戛然而止,只剩下深沉的叹息,悲痛欲绝却无法排泄的苦闷正是来源其丰富的生活体验。

杜甫生不逢时,先是遭到朝堂“野无遗贤”的骗局,在四处拜谒的艰辛后获得了一个小官职,可又遭遇时代的灾难,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杜甫这样一个失意的文人目睹了社会的苦难,百姓的疾苦,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构成了杜诗的内容,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甫长期蕴含的情感力量成就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中国诗歌创作到了唐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作体制,杜甫的诗歌更是容纳了儒教的“诗言志”和佛道的“诗缘情”,创新了《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强调“文以明道”和“思与境偕”的写作手法。

而杜甫作为经历盛唐和晚唐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情感与志向的表达,在杜甫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大部分都以国计民生为主,以赞颂人民、同情人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靡罪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出“沉郁”的风格,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陈廷焯认为,沉郁的表达方式多是借笔写物,历代文人多写闺怨诗词来表达仕途不顺的孤寂,用交情冷淡表达身世飘零的落寞,这些情感均可以借助草木含蓄不露的表达出来。

而杜甫的诗歌也经常借助富有生命的草木,来凸显出内心的忧愤,如《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一诗正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后,他在回家探亲的路上遭到叛军俘虏,被押解至沦陷的长安,当杜甫看到陷落中的长安,他百感交集写下此诗,诗的首联一个“破”字淋漓尽致的勾勒出一幅盛晚唐对比的画面,“草木深”将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破败深度解释。

颔联中以“花落泪”和“鸟惊心”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托物寓情,凸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又用“一封家书”以小见大将自己的担忧与百姓的胆怯互联互通,尾句的“白头”与“不胜簪”刻画出层层递进的情感,在情感与景色的交叉中充分流露了诗人的忧国忧民,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古人写诗意在通过言外之意流露思想情感,而杜甫写诗却景中生情,情中见景,充满着深沉的忧思。

杜甫的诗中写民生疾苦,写穷困潦倒,均以深切的情感、深沉的悲怆体现其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情感变化,其“沉郁顿挫”的诗歌也被誉为“巧夺天工,不忍卒读”的佳作。杜甫铿锵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甫擅长写律诗,其律诗多取材于社会时事,包括应酬、咏怀、羁旅、宴游等题材的诗歌均以叙事的律诗写时事,许多诗人容易受到律诗格律、字数的限制,而杜甫却能巧妙地把握律诗的创作规律,以纵横恣意的特点,将情感与内容结合的浑融流转,无迹可寻,这种创作手法正是体现杜甫“顿挫”的风格,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将“沉郁顿挫”解释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吴瞻泰将“沉郁”视为思想内容的丰富,这一点多体现在杜诗的丰富经历蕴含着真实、深厚的情感,而“顿挫”则指艺术形式,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停顿转折、音调的抑扬和情感的曲折。而杜甫也曾在《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中指出“晚节渐于诗律细”正是体现杜甫对律诗创作中的炼词炼句,这在诗歌创作中更是体现的精彩纷呈,如《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一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唐朝已经由盛转衰,文人创作也多饱含冷落寂寞的情调,而此时寓居在夔州的杜甫更是愁苦与烦闷,这种厚积的情感表现在诗中更是构成了“风急”、“啸哀”、“鸟飞”、“落木”伴着长江滚滚的流动,却用一声深深的叹息,说了一句“悲秋”、“多病”,使人读起来心生萧瑟。

更值得称赞的当属此诗的律句,首联上句用“风”的“平”声入题,下句的“渚”却用“仄”声收尾,一轻一重深化了律诗的节奏,“猿啸”一词本该是“仄仄”声,却为了与“天高”呼应,形成了“平仄平平平仄平 ”的节奏,三个平声连续上扬,一个“啸”的仄声下沉,突出了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的平声让诗歌的韵味扬而不返,构成了一个高昂凌厉的景象氛围,被后世誉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杜甫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并善于将景色与节奏融合一起,使读者朗读起来平仄有声,惊人不已,这种声律的精湛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其诗歌情感的流畅和律诗的自由,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结语杜甫诗歌表现出独有的“抑郁顿挫”风格,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穷困潦倒生活的真切体验,杜甫眼看着国家破败、统治者腐朽、百姓苦难,而自己却无回天之力挽救朝代的危亡,杜甫真实的将这种体验融入到情感中,通过诗歌进行传递,这就是杜诗带给我们的“沉郁顿挫”之美。

此外,“沉郁顿挫”更在表现在诗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结合,杜诗善于运用律诗的格律,在精湛的字句中流露出情思神韵,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和起伏的心态,这就是杜诗带给我们的“沉郁顿挫”之思。杜甫一生心系百姓,诗歌创作也缘事而发,夹叙夹议的展示时代故事,被誉为“诗史”之称,影响了世代后人,感念国家,心系百姓,为历代士人所崇仰。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经典五律《春望》?

《春望》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困在长安时有感而作,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景中有情,诗中的景是国家破裂后长安城的春景,诗中的情是忧国忧民,盼望和平统一的情。《春望》的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大意是:国都陷落,旧时的山河依然存在,长安城的春天草木幽深,人烟稀少。

感伤时见到盛开的花却泪流不止,怅恨时听到鸟鸣声却惊扰我心。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价值万金。手搔白头只觉白发更加稀疏,简直承受不住发簪。诗意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爆发,虽然旧时的山河依然存在,但是国都长安早已经破败不堪,一个“破”字写出了战争对国都的危害程度。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枝繁叶茂的季节,然而此时的长安城却是草木纵深,人烟稀少,荒凉一片,失去了春天该有的活力和色彩。

这一切全都归咎于由安史之乱所引发的战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因当时的社会时局而感伤,感伤时看见春天里盛开的花却流下泪水;诗人怅恨离别,心中怀有恨意时听到春天里悦耳的鸟鸣声却惊扰了他的心。花开,鸟鸣本是春天的欢快景色,反而使诗人溅泪,惊心。这两句诗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衬托出了诗人因时局而忧愁的情怀,以及有家不能回的怨恨。

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你觉得哪个人的诗歌更胜一筹?请大家谈谈吧?

话说李白是喝酒写诗两不误,酒越多诗越好,其诗脍炙人口,被尊称为诗仙,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他的诗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那个动乱的时代,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成为诗史,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用诗反映人民的痛苦,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他还写出了最长的诗,是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文章TAG:如何理解杜甫的抑扬顿挫在蜀相中杜甫的抑扬顿挫如何理解杜甫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