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什么代,史记是什么代写的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什么代,史记是什么代写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8:10:1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什么历代都相信《史记》的权威性呢?这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司马迁严谨的纪录风格。不过即使是再飘,也无法否认,到目前为止,《史记》是记录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最可靠的文献,没有之一!不信的人可以拿出别的真实的史料来,证明史记是错误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两部书不得不提,那就是《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书被称为“史学双璧”。不过,很多人对这两部书的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少人经常将两部书的作者,司马光和司马迁混为一谈。下面,我们说一说这其中的区别,便于大家更好地去理解。一、《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相同点首先,这两部著作都是记载历史事件。

其次,两部作品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全面、真实。二、《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不同之处01 写作时间上的不同《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从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前后一共历经了1362年。《史记》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前后共经历了三千多年。(顺带一提:《史记》和班固写的《汉书》,范晔、司马彪写的《后汉书》以及陈寿写的《三国志》,被合称为“前四史”。

)所以,光从时间上说,《史记》的时间跨度显然要长许多,《资治通鉴》比较短,其中,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是重合的。02 写作体裁的不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理解,即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其特点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天时记人事”。

这是我们古人最常用的一种记述历史的方式。两者的区别很明显:纪传体通史: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进行行文记述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部人物史书。编年体史书:就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来行文记述的,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强调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03 修史主体不同司马迁写的《史记》,为个人修史,其创作的自由性比较大。

比如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中,占据主流核心地位的人物,被司马迁写进《史记》中,乃为野合而生。这种写法,在官方著作中,不常见。而《资治通鉴》可以视为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修订的官方历史著作,他的创作是有官方背书的,且成书过程中参与的人数也比较多。04 写作目的上的不同从修史主体的不同上看,我们大体就能感知到这写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此前,读书君写过一篇内容,和大家聊到司马迁的《史记》,就曾特别提到了他为什么要写《史记》(5月22日一期)。第一,就是受他父亲遗嘱的“交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一个非常有思想见识的人。他的一生,有一个宏伟的心愿,那就是完成一部上及轩辕,下至于汉的历史著述。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然而,遗憾的是,没等他开始写,就染上了病,命在旦夕。最后,在临终之时,他把这个心愿告诉了儿子。司马迁听完老父亲的话,流着泪说:“儿子虽然愚笨,但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缺漏。”可以说,父亲的遗嘱,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司马迁的人生历练,促成了他写《史记》。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汉代大儒,后来到了全国各地去游历,见证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地域风俗,这为他撰写《史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条件。

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之后,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一生的事情,那就是被处以宫刑。关于这个故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这次事件,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这,也更加促进了他写《史记》的不动摇的决心。最终,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这一部《史记》巨作。

而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其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服务的。所以,从编撰的目的来看,两者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一个是带着抨击强权,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去书写历史,一个是带着官方的正统思想去书写,差距显著。为此,《史记》成书后,曾一度被批判为是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是一部离经叛道的“谤书”。

05 从写作的内容来看《资治通鉴》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等,共有294卷,300多万字。《史记》则比《资治通鉴》少了许多,仅有130篇,52余万字,分别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全书以世家、本纪、列传为主体,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贯通古今。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本纪:是全书的提纲,主要记述的是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主要是用来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是除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表”:主要是用来列出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主要是用来记述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

有意思的是,在通读《史记》时,你会发现,司马迁将孔老夫子归入到了“世家”行列,将项羽归入到了“本纪”,这和常规的体例是完全不同的。从中我们也能大体看出,司马迁不一样的史学观。03 成就总的来说,两部著作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资治通鉴》自成书之后,一直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思想家、文学家等的阅读之选。而《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建立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并对我国古代的小说、戏剧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抛开学术研究等不说,《资治通鉴》和《史记》这两部书,对我们人生具有极大的启发、指导意义。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做人做事等规则,都能在两部书中找到影子。所以,我们经常说多读史书,提升自我思维格局,这并不是空谈之道。经典好书,值得推荐,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查看下单,共三册书籍,价格实惠!读好书,看经典,掌握更多人生知识。

司马迁《史记》的夏史年代体系可信吗?根据是什么?

司马迁《史记》的夏史年代体系可信吗根据是什么

根据与先秦文献的对读,可以明确地说,《史记》的夏史年代体系不可信。首先,要肯定,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在撰写的时候,他走访了大量的人群,得到了许多重要的材料。但是要看到,他是一个汉代的人,所得到的材料与夏代不是共时的材料,因此,可靠性会打折扣。其次,拿《史记》的夏史年代体系与先秦文献来验证,会发现矛盾的地方特别多。

现在,我举几个例子来说:第一,《竹书纪年》说“夏年多殷”,又说禹到桀为471年,汤至纣为496年,可见按《史记》的方案来读《竹书纪年》就读不通。并且,《魏世家》集解引《竹书纪年》又提到,《纪年》是从黄帝开始,《左传·后序》则说《纪年》起自夏,证明《竹书纪年》是把黄帝作为夏代纪元的开始,这与《史记》完全不同。

第二,按《史记》的说法,夏为成汤所灭,然后就进入了殷商的纪元。但《国语·周语下》却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说明在春秋的时侯,人们仍然认为有夏还在,并没有灭亡,这又是一条跟《史记》不同的记载。第三,按《国语·周语下》的记载,后稷生活在虞夏时期,到文王共经历了15代,按每代25年计算,15代就是370年。

司马迁的《史记》是如实记录历史,不存在故意造假的行为,是最可信的史书,对吗?

司马迁的《史记》是如实记录历史,不存在故意造假的行为,是最可信的史书,对吗

不知道是近代人读书多了,还是读书少了,开始对《史记》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也可能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某些人有点目空一切,有点飘了。 不过即使是再飘,也无法否认,到目前为止,《史记》是记录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最可靠的文献,没有之一!不信的人可以拿出别的真实的史料来,证明史记是错误的。为什么历代都相信《史记》的权威性呢?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司马迁严谨的纪录风格。

司马迁本身就出生在史官世家。人家这个家族本来就是纪录历史的,所以在纪录历史上是当时最好的人选。是有信用基础的。在没有比他们家有很好的人选。 第二,既然是史官世家,司马迁家族里肯定有大量的史料可以参考。写历史不是写小说,可以瞎编。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更何况司马迁时代距离夏商周和春秋战国不是很远。

在当时的很多事情肯定不止他一家知道。在司马迁完成《史记》这部著作的时候,当时并没有人对他的史料产生怀疑,反而是几千年后现代的人对他的史料产生怀疑。这不能不说明一个问题。是现代人被骗的不敢相信人了,还是穿越到了蛮荒时代?我倒觉得是现在所谓的“大师”太多,导致人们都不敢相信这些“砖家”了吧! 第三,司马迁的严谨的考证精神。

司马迁一生就写了一本书《史记》,而今天的某些作者可以一年写几百万字。司马迁为什么写一本《史记》要花一辈子时间。就是因为要力求真实。他对每一个史料都做了大量的考证,足迹遍布整个九州。对于每一个史料都做了详细的甄别。所以说如果司马迁写的不可信,那么就没有人写出可信的了。而现在的很多考证都证实了司马迁的正确。

包括胡适等人提出的疑问现在考古也一一得到证实,司马迁是正确的,胡适等人是错误的。所以不知道某些人哪来的勇气,隔了几千年了,竟然毫无根据的质疑司马迁。自己坐在那里瞎想,也认为司马迁也是坐在那里瞎想。 人家司马迁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完成一本《史记》,并且人家严谨的可信的风格是几千年历代大家都考证过的。

文章TAG:史记代写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什么代史记是什么代写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