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内容,孟子理论基础是什么论

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内容,孟子理论基础是什么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8:38:2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1)人性是善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恶的产生是由于被利欲蒙蔽了本心。“性善论”是教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角度理解和解释人的本性。人性的“四个美德”可以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人类教育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什么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什么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1)人性是善的。孟子曰: “水性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良好的本性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换句话说,人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3)人的善良体现在同情心,羞辱,辞让和对与错的四个心中,孟子也称其为“不忍人之心”。

四心是仁慈,正义,礼貌和智慧的“四端”。 “同情的心是人的尽头。羞耻的心是公义的尽头,辞让的心是礼貌的尽头,对与错的心是智慧的尽头。”孟子说:“人之有四端, 犹其有四体也。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他认为仁慈,公义,礼节和智慧的四个思想或“四个目标”就好像人体固有地存在于此。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人性的“四个美德”可以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人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提供“善”和“行善”提供动力,善的含义是实现生活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善良的理论也警告子孙后代,尽管善良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也很容易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良好的养育和指导,人们的良好品格将丧失。因此,道德完善的重点在于建设,这要求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来激发,激励,引导和塑造人,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善良,顺利实现人格的完善,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状态

因此,《孟子· 离娄上》:“仁, 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 ”正如孟子所说,学会做人并参与社会,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定能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因此,“性善论” 可以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将“性善论” 解释为“人性向善”,因为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标准,而“向善”是一个过程,它将减轻基于“人性本善”原则的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诸多压力,加快人民群众素质的全面提高。

“性善论”是教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角度理解和解释人的本性。现代教育思想从指导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探索人类的“善”的本性,这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善”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根据学生的“善”,他们计划了学生的发展过程。在学生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将接受其他人的教育,教师将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启示学校教育必须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倡导“尊贤尚德”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性”的定义及道德修养的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孟子认为不是人生来具有的所有本能都是性,如口、目、耳、鼻和四肢的感官功能是人的天性,“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只有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植根于人心的“四端”才成为性,即人的道德属性才可称为性。

荀子则把人性理解为生而固有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在荀子思维中,生理需求就是人的本性,人性生来好利多欲,道德善性是后天培养的。这与孟子的认识截然相反。其次,在道德修养方法方面,由于孟子和荀子对于性的不同定义,直接导致了道德修养方法的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恶的产生是由于被利欲蒙蔽了本心。因而,人生首要的任务是涵养道德、修身养性,以“求其放心”。孟子以“扩充”的路径诉诸于“良心”、“内省”,把自身固有的“善端”找回来,也就是“养气”的过程。而在荀子思想中,“性”生来就恶,若顺其发展泛滥,就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暴虐等,而辞让、忠信、礼义等道德行为和伦理尺度都是后天人为的,因而,只能通过后天的教化使人性向善。

文章TAG:孟子浅谈仁政思想理论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内容孟子理论基础是什么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