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鸣神岛上的物哀美学,物哀美什么意思

鸣神岛上的物哀美学,物哀美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9:00:2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要讨论“物哀之美”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物哀”这个词什么意思。当时的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哀这个字在日语里本来没有任何意思,就像“唉”一样,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叹。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

何为"物哀"?

何为

之前回答过侘寂后,想写写物哀。那天和朋友说,“日本美学的物哀、幽玄、侘寂,现在只有物哀没有特别搞懂了。”最先开始接触这三个词是前几年的知乎,看了几个回答下来,反而越看越迷茫。其实现在看来,还真是绕了很多弯路。要搞懂也简单,先看一本《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为基础,想明白幽玄,就去看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想明白侘寂,就去看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和电影《寻访千利休》。

而想明白物哀,就去看《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一部纯粹为了美而生的书,所以它大概不应该被没有美的知觉的人看。长久以来,《源氏物语》执着被公众关注于光源氏与自己养母、养女的,一种不伦的感情,带着偷窥、猎奇的视角关注那个平安时期的日本,然后再讪笑几句。但是却看不到他们捉萤火虫,放到纱帐里,男人在纱帐外看着心爱的女子,在萤火虫的点点灯火下头发飘动的样子;看不到十七岁的光源氏头配红叶,艳舞八方。

美到极致,甚至让人不寒而栗。“绚丽如彼,灿然如此,光华公子舞姿令人晕眩欲泣。”而这本书最让人感叹的地方在于,它不止是用内容去描绘“物哀”,甚至用形式。在《源氏物语》里,有四十帖(相当于我们的章回),有四十二帖,但四十一帖·云隐里,一个字都没有。不是被遗失,而是作者只是给这一帖起了一个名字,而真的一个字都没有写。

而这一字不着的、空白的《云隐》,是整本书的高潮,也是物哀美学的高潮。根据前后文推断,云隐想说的,就是那个整本书里唯美到极致、得意到极致、令人晕眩欲泣、为一种混沌的爱活着的男主角,光源氏的死。《日本文化史》里,有对光源氏的评价:“即便是像光源氏这样,无论是容貌,出身,还是地位,才情都远超一般人的超人似的人物,在无可改变的命运面前也终究显得苍白无力。

”但哪怕是这样的人,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折磨啊。现在买本《源氏物语》来看,“云隐”二字下面都空荡荡。这种空,时隔千年后以后给所有翻到《源氏物语》的人极大的,关于“物哀”的震撼。也许现在我们可以来聊聊“物哀”了。物哀的“物”,大概受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响。在神道教中,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一朵花、一棵树、一片水洼都可以拿来当做神,可以被供奉,被敬仰。

所以“万物有灵”决定了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借由花朵、星辰、月亮去说话。但和中国的“托物言志”不一样,在日本的贵族社会里,不需要通过读书获取官位,所以他们的文章不会去承载思想、政治或者教化的作用。只为一个主题,就是“美”物哀的哀。哀这个字在日语里本来没有任何意思,就像“唉”一样,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叹。

在这一点上,物哀和侘寂一样,都是因为日本的地缘天灾多而且资源贫乏,这使得日本人天生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不安全感和万事万物即将告别的感觉。“天好蓝,哀。”“星星好亮,哀。”“樱花好美,哀。”所以万物有灵的“物”,加上“不安全感”的哀,就变成了“物哀”,一种对你周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敏锐的包容心与体察力。物哀不是天生的悲观,而是寻回了事物的脉络,看到万事万物的轮回,抓不住变化,也抓不住瞬间,不如就此放手,安心去欣赏。

在这一刻,我明白了很多让我心动的艺术家作品里说不出的味道。是温情与悲情的临界值,平和与不安的临界值,是静默与哀诉的临界值,但淡淡的,似有若无。比如杉本博司的海。他的海让我寻回脉络,让我想起史前的海,在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时候的海。比如莫兰迪。他的瓶瓶罐罐里有“灵”,有一生寄予的匠心。比如我写过的安德鲁怀斯的风。

什么是秋悲和物哀?

什么是秋悲和物哀

秋悲是出自一首网络歌词里面的词语,大意是秋天来临了,树叶发黄开始掉落,因秋景而触景生情,感触到来自内心伤悲的样子。曾经有一对恋人,因感情上的困绕,而分开了,以为这样彼此都会过得幸福、快乐。不幸的是那个男孩深爱的女孩在一次车祸中死去,留下的伤痛谁又能理解呢?最后他作下了秋悲这首歌! 秋悲 又是一个秋,心里有点好难受,不知为什么,我又在夜里落泪。

你一个人远走,记得照顾好自己,不管有多久,我都会等你回来。 如果当初不是你走,我又怎么会在哭泣,如果一切回到从前,我不会再把你分开,陪我不孤单。 窗外红叶已经飘落,一段感情已被埋没,如今秋夜里的天空,一切不能够再回头! 就在你走那个夜里,眼泪把我双手湿透,我会擦干泪,秋天不再伤悲!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

物哀的大概意思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的阐述。

用现代的话说,「物,mono」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aware」,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mononoaware」,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広辞源》)  也就是说,物哀即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何为

侘寂是一种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审美体验呢?这么说吧,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愣是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有残缺、甚至丑陋的物品身上能寻找出美来的体验。比如苹果手机、无印良品等我们很多现代产品的设计,其灵感都来自与侘寂。当主流都在做加法,争相地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时,它们的设计理念却反其道而行,就是两个字——简洁。

这时候你或许会说,哇塞,日本文化真NB!这么厉害的审美文化,中国怎么就没有呢?先别着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别去跪舔日本的“侘寂”,下面咱们先了解下“侘寂”怎么来的,再做分辨也不迟。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先讲一个三只茶碗的故事:话说18世纪末,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大清国买走了一只陶碗。当时的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另一只藏在静嘉堂。是19世纪初,日本人分别花了40公斤黄金和120公斤黄金的巨款把它们买回去的。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日本人买三只茶碗,在中国一定是国宝级别的宝贝吧?其实并不是,那时候,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

这就相当于你到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没有买LV 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是真心的喜欢。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这就是理解侘寂的其中一个核心词——否定——否定主流。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开始借鉴大唐的制度,中国的文化更是更为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文人们互相见面,你不会吟诵几首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然而,日本人经过一段模仿中国文人主流文化的热潮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这样照搬人家的东西很没面子,但当时日本学习中国开设太学开展教育还没多少年,大多数的日本人还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也确实捣鼓不出来什么搬得上台面儿的东西。因此,日本想弄出一套跟中国主流的文化稍显不同的文化,还是得去中国寻找。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隐藏着很多小众的宝贝。

所以到日本的博物馆去看吧,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中国的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水平,出于自尊心又不肯完全照搬中国的主流文化(那不成为中国的文化附属国了吗),但当时又苦于自己捣鼓不出来像样儿的东西,就只能从中国的小众文化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精品。

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主流文化界所忽视的,正是他们主流文化珍视的。因此,很多少去过日本后就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在中国的艺术界根本就不入流,他的画在中国也几乎失传,但是他的画对日本禅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如何看待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什么是秋悲和物哀

要讨论“物哀之美”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物哀”这个词什么意思。在黎跃进先生所著《东方文学史论》中,他是这样解释的:“‘物哀’这个词很难译成汉语,其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的意思。”也有理论学家称之为“幽玄”,就是一种语言难以表现的幽深的趣味和余情,是一种言外余韵与朦胧之美。

日本文学中“物哀”由来已久,在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就有浓浓的“物哀之美”,而这本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川端康成在谈到《雪国》的创作时,就表示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那么这种在日本文学中始终弥漫的淡淡的哀愁,缠绵悱恻的情绪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人认为这与日本民族的性格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其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与民族性格关系不大。

但我认为民族性格恰恰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直接的表现。日本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生活物质长期匮乏的环境中,危机感由来已久,这种危机感已深深的融入的每一个日本人的血液中,自然而然的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尤其是二战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其民族士气一落千丈,绝望与迷茫充斥了整个日本社会,艺术创作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所以其作品“多愁善感”“感物兴叹”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日本现代文学相比古代对“物哀”的表达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其动漫作品中“物哀”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文章TAG:鸣神物哀物哀美美学岛上鸣神岛上的物哀美学物哀美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