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论隐喻在文学中的审美意义,文学中隐喻是什么意思

论隐喻在文学中的审美意义,文学中隐喻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20:08:4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什么人说什么话,忌讳作品中所有人物都是一个腔调,都是叙述人(作者)的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白鹿原的作者究竟在隐喻什么,书比较长,隐喻的也不止一项。二、人物语言,是指作品中的人物所说的话。文学对社会的意义,可以从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鉴赏中捕捉。

什么是文学语言?

什么是文学语言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文学语言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经过提炼和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二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我们习惯上说的文学语言指的是后者。文学语言亦称“艺术语言”或者“文学作品的语言”。指诗歌、散文、小说、戏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工具。文学语言以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文学语言大体包括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类:一、叙述人语言:是指作者叙述故事、介绍人物、背景,以及议论和抒情穿插等所使用的语言,也称“作者语言”或“叙述语言”。叙述人的倾向往往流露在语言里,叙述人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作者和性格特征。而且大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比如,有的作者语言幽默犀利,有的作者语言精练含蓄。

在表现方式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二、人物语言,是指作品中的人物所说的话。包括独白和对话等。个性化是对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换个说法,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作品人物的个性(性格、年龄、受教程度、身份等独有特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张飞和诸葛亮的对话语言,二者肯定会有差异。什么人说什么话,忌讳作品中所有人物都是一个腔调,都是叙述人(作者)的语言。

在小说和戏剧创作中,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常常结合运用,借以充分地描写人物。弄清了文学语言的类别后,再讲一下文学语言的特点。一是形象性。作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来塑造形象,描绘事物,展现场景,使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宛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一般。所以形象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比如:一个吝啬的有钱人,给乞丐一个铜钱。

可以这样写:他把一文钱递给了乞丐。也可以这样写:他把一文钱扔给了乞丐,钱掉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到了乞丐的脚边……两句话虽然是同一个意思,但一句平常的叙述就变成了一句有意味的文学语言,一幅鲜明而又具体的富豪掷小钱的图景就浮现在读者面前了。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二是含蓄性。语言的形象性并非是啰嗦繁琐,而是要求用经济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容。

语言同绘画相同,不但忌讳过于直白,而且需要留白,要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和品悟的空间。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经终只说了句“宝玉,你要一一”就咽了气。此处乃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范例。这种“以一当十”的手法,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文学语言还有“多样性”,也就是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去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面貌,使人有新鲜感。

另外还有“音乐性”,要使语言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族后使人有音乐感。语言也需要注意“抒情性”,无论写人叙事,还是状物写景,作家都会带有或隐或显的主观色彩,使人有爱憎感等等。“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尽管不同的文学样式对于文学语言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一切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艺术家,因此精通并熟练地驾驭文学语言,是作家最重的基本功。

《白鹿原》到底隐喻什么?

什么是文学语言

不要猜。小说故事的构成主要由:作者亲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为满足剧情需要虚构的、胡乱感受揣测的,等等。白鹿原的作者究竟在隐喻什么,书比较长,隐喻的也不止一项。从国家变迁到农村琐事,由小见大,故事没出陕西地界,却影射全中国。农村有农村人的等级之分,原上人就看不起山里人,死了6个老婆的白嘉轩,仍然可以娶山里的黄花闺女香草。

白嘉轩和鹿子霖像极了中国农民,有朴实倔强,有奸诈狡猾。而同样是美貌女子,田小娥是传统女子的宿命,红颜女子多薄命?无知女子难过活?白灵是相对于田小娥的,知识女性有力量?与田小娥很有对比性。黑娃和鹿兆鹏是另一种对比,年龄相仿,学识不同,人生轨迹最终也不同。小说里所有人物,在对时局的判断上,也很有意思,对与错,生与死,看似只在一念之间,其实与原生家庭、与学识见识、与性格处事密不可分。

文学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文学语言

当文学在晋魏后期成为真正意义的语言艺术专用名词后,文学与社会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文学对社会的意义,可以从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鉴赏中捕捉。诗言志。古人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表明,诗是言诗人之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思无邪。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表明了孔子对诗教陶冶情操意义的重视,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要表现为真性情,归于正诚,所谓“乐儿不淫,衰而不伤”。兴观群怨。古人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由宋代周敦姬提出,“道”即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社会推崇的一种政治教化的核心价值观。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只有了解作者的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读懂文学作品。正是因为社会始终把文学置于一种文化导向中,人们才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社会也才会涌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安文学”,揭露社会现实的“新乐府运动”,纪录历史的“讲史小说”,描绘和讥讽社会现实生活的“世情小说”,颂扬和赞誉“清官”的“公案小说”……文学丰富和发展了文化的内涵,为文化增添了活力与魅力,文化又推动了社会发展,为文学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文学的社会意义。

文章TAG:隐喻文学审美意义论隐喻在文学中的审美意义文学中隐喻是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