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7:53:1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链接刘大杰是郁达夫的学生,聪颖多才,深受郁达夫的喜欢。何况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也入选了小学的课文。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郁达夫认识了周恩来、郭沫若,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一扫往日的颓废,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简述郁达夫小说特色?

简述郁达夫小说特色

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1911年随兄赴日本留学,192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郁达夫初学经济,后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体诗。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筹建组织了注重自我创造、反抗社会黑暗、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团体创造社,与郭沫若同为创造社的骨干分子。参加发起创造社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早期作品《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着重表现作者自已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一种灰色、感伤的调子。其中《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于1921年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23年至1924年间,他因生活的奔波,对下层人民有所了解,小说创作发生了某些变化,现实主义成分有所增长。

《茑萝集》中的自叙性作品《茑萝行》感伤情调仍较严重,而到《寒灰集》中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则已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927年前后,郁达夫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写出了《迟桂花》《迟暮》、《瓢儿和尚》等反映隐士式安逸、恬静生活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人物形象比较清晰,文笔舒徐清澈,艺术上有值得称道之处。

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是1935年写的《出奔》。这篇小说以大革命为背景,写一个青年革命者被腐蚀、收买到觉醒而“出奔”革命的过程。在题材上有了突破,艺术上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上是一个可喜的进展。郁达夫多写自叙性、抒情性小说,目的不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在于抒发个人情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漫步于名古屋大学校园,没想竟然发现郁达夫先生的碑文。郁达夫,1896年生,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与鲁迅创刊合编了《奔流》,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了“创造社”;好像与徐志摩还是同班同学。代表作品是《沉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片小说集。于1945年9月,日本战败后,被日本宪兵在苏门答腊枪杀(由横滨市立大学的铃木正夫先生证实),终年49岁。

什么徐志摩、郁达夫的私生活都挺乱的?

为什么徐志摩、郁达夫的私生活都挺乱的

徐志摩和郁达夫都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徐志摩一生与四个女人纠缠不清:原配夫人——张幼仪;梦中情人——林徽因;红颜知己——凌淑华;情之所归 ——陆小曼。而郁达夫更是花心男人,抛弃发妻孙荃;追求南国美人王映霞;和歌星玉娇谱写露水情缘;同居情人李筱(xiao)英;隐婚何丽有。抛开文学不说,二人的私生活确实丰富多彩。

是什么造成了二人的私生活如此混乱呢?▲郁达夫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从大背景来说,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观念碰撞时期,新潮思想冲击着旧的思想。束缚人们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旧思想被彻底打破,上海租界的洋人带来了西方观念。其二,文人是最早接受新思想的群体,二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标榜接受新思想,挑战旧的风俗礼教。

加之社会对这些文人的宽容,以至于造成了情欲泛滥。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45年8月29日,49岁的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巴爷公务丛林中。纵观郁达夫的一生,除了矢志不移的抗日之外,他的爱恨情仇和他的文学创作互为表里,并且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有五个女人见证了其一生的婚姻生活。

一、原配妻子孙荃。原配夫人孙荃是郁达夫在父母包办下订立的婚约,是在郁达夫3岁时定下的娃娃亲。孙荃是一个旧时小脚女人,是浙江富阳县南乡偏僻的宵井乡下人,也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女子,熟读四书五经,可算得上知书达礼的女子。▲郁达夫和孙荃1921年,趁郁达夫放暑假回国,在其父母亲的极力撮合下与孙荃完婚。当年郁达夫25岁,孙荃24岁。

婚后不久,郁达夫去了上海。1927年春,郁达夫在上海狂热追求南国美女王映霞,7月回老家与原配孙荃解除婚约。分居后的孙荃吃斋念佛,没有再嫁。 1978年3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二人生育两子两女共4个:郁龙儿(早夭),郁黎民(女),郁天民(儿),郁正民(女)。二、南国美人王映霞1927年初春,郁达夫在上海遇见了王映霞以后,7月回老家就和孙荃解除了婚约。

王映霞本姓金,名宝琴,1907年12月22日生于西子湖畔,是一个出色的南国美人。从小和幼弟过继给了无子的外祖父王二南,此后便改姓王,字映霞。1923年,王映霞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在上学时倾慕鲁迅、郭沫若,后来认识了郁达夫。一次偶然相识,郁达夫深深迷恋了这位青春美丽的才女。王经不住他的苦苦追求,于1928年两人结为伉俪,这一年,郁达夫32岁,王映霞21岁。

有人说婚姻有“七年之痒”,激情过后是琐碎的家庭生活,王映霞不耐寂寞,红杏出墙了,在郁达夫外出时机,和军统头子戴笠私通。后瞒着郁达夫,让郁达夫的朋友胡愈之假扮她的丈夫作陪,在医院打了和戴笠的孩子,当然这一切也是瞒着胡愈之的,她骗胡是夫妻二人不想要这个孩子。事后,胡知道了真相,但没有向郁达夫透露,因为戴笠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他害怕郁达夫知道了会失去理智而吃亏。

▲郁达夫和王映霞随后,郁达夫发现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王的一封情书,郁达夫怀疑王映霞与许绍棣有染,夫妻二人由此产生了矛盾,虽然经朋友们的多次说和,最终于1940 年二人正式离婚。从相识相爱到最终分手,历经12年,最后双方身心疲惫而劳燕纷飞。王映霞和郁达夫生下四个男孩:郁飞、郁云、郁亮(在世仅两年半,因患结核性脑膜炎而夭折)、郁荀。

三、露水情缘歌星玉娇1938年12月28日,郁达夫和王映霞携长子郁飞离福州到新加坡。当天晚上,南洋文艺界朋友在著名的醉林居酒家举行了盛大公宴,为他洗尘接风。宴席上,郁达夫结识了年仅21岁,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的歌星玉娇,随后二人度过了如胶似漆,甜甜蜜蜜的三天夫妻生活。 两人分手后,郁达夫仍然时时思念着玉娇,只是无缘再见。

此时他与王映霞之间感情早已出现了危机,也许是郁达夫故意报复王映霞。总之夫妻关系裂痕越来越加深了。四、同居情人李筱英郁达夫于1940年和王映霞离婚后不久,便遇到了才貌双全的情人李筱英。李筱英的突然出现,使他暗淡的人生出现了一抹色彩。李筱英是福建人,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会一口伊侬软语的上海话。

当时26岁李筱英刚和丈夫离婚。李筱英十分崇拜郁达夫的文学才华,并主动追求郁达夫。当时46岁的郁达夫也刚和王映霞离婚。遇上这位花容月貌的佳人,郁达夫求之不得,于是一拍即合,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不久,二人便同居了。两人的结合却遭到了当时年仅13岁的郁飞的反对。虽然李筱英极力想搞好和郁飞的关系,但是小孩子的叛逆让李筱英无法接受,加之郁达夫不能给她一个名分。

▲王映霞1941年12月,李筱英痛苦地搬出了郁家,离开了郁达夫。 五、隐姓埋名,和凡妻何丽有度余生1943年,郁达夫化名赵廉,从新加坡转到南洋从事地下文化的秘密工作,为了掩护身份,在巴爷公务和朋友合开赵豫记酒厂。9月,经朋友介绍,和华侨姑娘何丽有结婚。 何丽有是广东人,本名陈莲有,因其貌平平,郁达夫跟她开玩笑,改名何丽有,即“何美丽之有?”的意思

因她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华文,欣然接受了这个被戏弄的名字。何丽有一直以为郁达夫是普通酒厂老板,直到1945年9月17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枪杀在巴爷公务森林里,才知道枕边人是赫赫有名的中国文人郁达夫,郁达夫被害不到24小时,她为郁生下了一个遗腹女。何丽有和郁达夫生一子一女,儿子取名郁大雅,女儿美兰算是遗腹女。

郁达夫是一流作家吗?为何感觉如今几乎无人知晓?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很多人都喜欢这两句诗,其正是出自郁达夫所写《七律.钓台题壁》中的颔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郁达夫是否一流作家,自然非我辈可评。但他一定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作家,因为他创作的《沉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短篇小说集。郁达夫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阅读其诗词,便可感受到这方面的功力与才气。

但初接触这个名字时,并不是因为诗词。记得那时,我是刚踏入初中,很想了解和阅读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老师开出的书单中便有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散文《故都的秋》,但在当时,我并不认为他的文字能达到同时期如朱自清、冰心、愈平伯、鲁迅等作家的高度。直至毕业多年,再捻起他的集子《沉沦》,才对郁达夫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其在我心目中的排名也迅速上升,因此我认为,阅读郁达夫的作品,是需要一定的阅历和静心阅读方可感悟。

“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沉沦》首篇的这起句。一个人孤冷到了可怜的地步,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而这种颓废悲切也是郁达夫很多作品的基调。他往往能通过散文化的抒情方式,将心中的迷惘和忧郁表露于笔端。至于说到郁达夫在今日的知名度,肯定不会是“几乎无人知晓”。何况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也入选了小学的课文。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此句怎么理解呢?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句罕见的近代名诗来自郁达夫的名诗《钓台题壁》,字面的意思是曾经因为酒醉鞭打过名马,由于害怕感情丰富连累美人,但因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读后理解又有所不同。郁达夫的这首名诗原诗名是《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以题代序,讲述了本诗的创作背景,现在很多关于此诗的解读都没有提到诗名,这是不利于完整解读郁达夫的诗意的。

这首诗原诗如下: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这是一首工整的八律格律诗,平仄用韵对偶都符合严格的格律要求,其中的“惜”、“哭”、“说”都是入声字,现代国语和普通话都读成阴平声了,完全没有那么情感波动的韵味。

此诗的大意是:不是害怕伤身,而是担心故作疏狂的心态弄假成真了。年轻时曾风流恣意,醉鞭名马,也曾害怕多情耽误了美人。如今老天做孽,东南劫数,局势黑暗,大海扬尘,外敌入侵,我们在这悲歌痛哭又能于事何补呢?有志的义士们应当一起去责说强秦。这首诗无疑是有国家忧患意识的,也带着自责的意思,但是也不可因为时局而过度解读,诗人写诗的时候,或许只是个体的情感宣泄,绝不能因为提高到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

郁达夫的“欲替潘诗作郑笺”句,其中“潘诗”一词指的是什么?

谢谢诗友邀请!先回答诗友对‘潘诗’的疑惑,然后再深入剖析,争取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潘诗的典故和由来说起‘潘诗’,诸多文献并无释义。所以,我们先要理解一下什么是‘郑笺’,明白这两者的关系,然后就能准确地定义‘潘诗’了。▌郑笺的由来▼《诗经》最早是孔子所编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亡佚。因为《诗经》的名气太大,且会背诵的人也很多,所以,在秦朝之后慢慢又被有心人编辑成册,并渐渐形成四大流派。

它们分别是西汉初期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用秦朝以前的文字辑录的《毛诗》、鲁国申培公所辑录的《鲁诗》、齐国辕固生辑录的《齐诗》和燕国韩婴辑录的《韩诗》。其中,《鲁诗》、《齐诗》、《韩诗》用西汉的隶书辑录的,在当时最为流行。▼到了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郑玄相中了《毛诗》,于是,潜心为《毛诗》作注、解释、并大量的引用史实典故,被世人称为《毛诗郑笺》,又简称为《郑笺》。

由于郑玄训释的《毛诗郑笺》非常详尽,且根源直追秦朝,所以,自东汉以后,《毛诗郑笺》渐渐取代其他版本成为《诗经》的正统著作,垂范百代,流传千年。金朝的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之十二中曾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所以,‘郑笺’一般指的是古籍笺注,代指正经学问和奉献精神。学问当然是枯燥的,最需要奉献精神,但也是最严谨的。

故而,元问好才说当时的都不去做学问,只顾着寻章摘句去了。▌什么是潘诗?说起潘诗,我们就要说一说历史上著名的潘岳,也就是古代五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在《晋书》卷五十五〈潘岳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这段话意思是说:潘岳这个人容颜美丽、姿态得体,经常写一些非常优美的辞藻华章,而且,尤其擅长写哀悼祭祀的铭文。

潘岳年轻的时候经常被满城女子追逐着看,无它,太帅!但是,人终究有老的一天。老婆去世,仕途不顺,中年的潘安开始转变文风。▼其著名的《秋兴赋》中这样说: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晋朝立国十四年了,我也已经三十二岁了,两鬓开始斑白了。仅仅三十二岁的潘安就已经开始感慨自己老了,这是历经了怎样的人生坎坷,才会有如此的悲伤和凄凉啊?这篇赋,是文学史上仅次于宋玉《秋风赋》的关于悲秋的赋文,而‘潘鬓’的成语也来源于此。

宋朝的杨万里,在《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一诗中这样写道:闭门幸免吹乌帽,有酒何须望白衣。政坐满城风雨句,平生不喜老潘诗。▼这里的老潘诗,指的就是年老之后潘安作的诗文:寓意太凄切,太悲凉。而潘安以前的诗赋,则寓意浮华、美藻。郁达夫《秋兴》诗中‘潘诗’的含义郁达夫这首《秋兴》诗是和刘大杰的,诗中自述了作者多年来的心态变化,以及在风雨摧城之前昂扬的斗争精神,是勉励自己、激励自己蜕变的一首诗。

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愁无饘粥堪娱老,那有情怀再放颠。乞酒岂能千日醉,看囊终要半分钱。满城风雨重阳近,欲替潘诗作郑笺。▲郁达夫儿子郁飞曾说:“我的父亲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这首诗前三联是作者自述心态的变化。郁达夫在日本留学九年,1922年回到国内,满怀建设美好家园的希望。

但是,山河破碎的现实让他的希望逐渐破灭。于是,他开始体现出消极、冲动、又脆弱的一面,开始逃避现实,追求“名士”风度,留连于林泉之间。郁达夫在1927年就认识了鲁迅,因为两人都喜欢酒,所以一见如故。但是,郁达夫并没有走上鲁迅一样的斗争道路,而是在痛苦的挣扎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1933年,在杭州居住的郁达夫正处于思想巨变过程中,他厌憎现实,不愿与旧政权同流合污,写下了很多古体诗词,其中就有这首和刘大杰的《秋兴》。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郁达夫认识了周恩来、郭沫若,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一扫往日的颓废,充满了革命的激情。▲这首诗就是郁达夫思想蜕变的具体体现。郁达夫的作品一直都具有比较强烈的伤感情绪。但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联,作者以革命无畏精神宣布与消极感伤的‘潘诗’决裂,用‘郑笺’这种正统伟大的奉献精神来替代具有‘宿命性质’的‘潘诗’。

链接刘大杰是郁达夫的学生,聪颖多才,深受郁达夫的喜欢。师生二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 刘大杰后来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也是郁达夫指引并慷慨资助的。1930年归国后,刘大杰通过郁达夫认识了鲁迅、林语堂等人,成为思想进步青年。与他的老师郁达夫经常唱和诗词。1945年,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暗害。1946年,在郁达夫的周年祭日,刘大杰痛悼恩师,挥泪写下两首悼亡诗,其中一首《哭郁达夫》步韵而作:春云旧梦已如烟,醉酒谈诗十七年;当日谁能怨贾谊,而今我自哭张颠。

文章TAG:郁达夫颓废理解小说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