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我们是否活成了祥林嫂的模样,祥林嫂死前向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我们是否活成了祥林嫂的模样,祥林嫂死前向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1 17:47:4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后来,祥林嫂生下了可爱的儿子阿毛!谁知道,贺老六几年后因一场小病死了,祥林嫂再次守寡。2祥林嫂的心灵创伤《祝福》中,祥林嫂在死前遇见了叙述者"我",那时已经仿佛行尸走肉般"木刻似的"的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当"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她说"也许有吧,我想"的时候,她又进一步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出于对地狱的恐惧,对于死后要遭受的种种"惩罚"的恐惧:如果死后的人会相见,那么她一个嫁了两个男人的女人,会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祥林嫂的死因有哪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祥林嫂的死因自然有封建社会摧残的结果,但也有自己的疏忽。这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味责怪鲁四老爷。祥林嫂死于的不是贫穷和肉体上的摧残,而是封建礼教的精神控制,以及丧子的巨大心理打击!祥林嫂是卫家的童养媳,比丈夫大十岁。成为童养媳也就意味着,祥林嫂的娘家是依靠不上的,很早就将她卖做童养媳以减轻家里负担。

祥林嫂第一次婚姻没有持续多久,因小丈夫病死而结束。她虽然不识字,但遵从传统妇德,也就是好女不改嫁,想要从一而终的守寡。然而,年轻的婆婆却不让她守寡,而是让她改嫁。为啥?婆婆还有个小儿子,将来结婚需要彩礼钱。如果将祥林嫂嫁出去,婆家就可以得到彩礼钱为小儿子结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穷人就是这样无奈。祥林嫂既然是童养媳,是不要彩礼的,但必须由婆家养大,婆家花费也不会少。

如果让祥林嫂守节,婆婆等于白白损失一大笔钱。所以,如果不是因为这笔彩礼钱,婆婆也不会让人耻笑也要让祥林嫂改嫁。毕竟祥林嫂很能干,在家里也是一个劳动力,不是白吃饭。但如果留住祥林嫂,小儿子就无法娶媳妇。权衡轻重,还是小儿子比较重要,婆婆也只能嫁掉祥林嫂。当时的彩礼可不是小数目。书中写:"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

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 卖掉祥林嫂的收入,大体上相当于小叔子结婚的费用。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议定的工钱,是每月五百文。八十千的财礼,等于她一百六十个月,也就是十三年零四个月的工钱。 如果不将祥林嫂嫁掉,他娘家确实拿不出这笔钱,小叔子也无法成亲。但祥林嫂不愿意,私下逃走了,去鲁四老爷做女工。大家注意,祥林嫂之所以当时能干,主要是因为她认为逃脱了改嫁的命运,心情很好,再苦的活对她来说都是甜的。

好景不长,婆婆追踪而来,将祥林嫂抓走,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出嫁的时候,祥林嫂不愿意改嫁,试图撞死守节。但最终还是成亲了,说通俗点贺老六强奸了祥林嫂,后者无可奈何,只能一起过日子。后来,祥林嫂生下了可爱的儿子阿毛!谁知道,贺老六几年后因一场小病死了,祥林嫂再次守寡。更悲惨的是,祥林嫂没有照顾好儿子阿毛,导致阿毛被狼袭击遇难。

于是,失节改嫁和儿子惨死,成为祥林嫂心头的沉重负担。随后,祥林嫂被家里大伯赶走,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她没有娘家,没有婆家,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任何亲人,在当时是特例的特例了。她沉痛于因照顾不利导致儿子的惨死,但也惊恐与失节改嫁后,被现实社会的鄙弃和阴间未知社会的惩处。我们可以看到,在阿毛死后,祥林嫂的精神就不太正常,不然不可能反复的说同一件事。

但是,当时的社会是很冷漠的,所有人对她的遭遇并不关心,甚至嫌弃她的经历(其实今天也是一样)。雇主鲁四老爷家也不让她参加祭祀。于是,祥林嫂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无法做工,开始乞讨。当然,一味责怪鲁四老爷也不公平。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在当年并不算过分。鲁四老爷没有拖欠过祥林嫂的工钱,甚至在祥林嫂精神疾病时仍然雇佣她多年。

后期祥林嫂几乎不能做工了,鲁四老爷还是白养着她,最后才赶她出门。这虽然残忍,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鲁四老爷和祥林嫂只是雇佣关系,非亲非故,养了这么多年也算不错了。我们看到,鲁四老爷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祥林嫂被抓走时,就要四嫂自己煮饭,儿子阿牛烧火。可见最多也就是普通小地主家庭,不可能永远养着一个精神病人。

而祥林嫂最后应该是自杀的。为啥?一是她过于伤痛儿子的惨死,这是一生无法扭转的梦魔,对任何一个母亲都是巨大的打击;二是她的社会身份太差,几乎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三是她的精神问题严重,雇主不可能养她一辈子,她又无亲无故,最终沦为乞丐,还不如一死了之。在死前,她去询问鲁迅关于阴间、地狱的问题,说明她早就下定自杀的决心,只是还想知道死后的事情。

可以看出,祥林嫂怕下地狱,因为她失节了,但又渴望见到自己的儿子。最终,她就是带着矛盾心理自杀的。为什么选择新年?对于一个孤独想死的人来说,新年万家欢聚对他是最难熬的。祥林嫂的悲剧不完全是封建社会的压迫,其中最大的悲哀是因为自己疏忽导致儿子遇害。其实,既然有大伯在,祥林嫂为什么不在自己劳动时,将儿子寄放在大伯家或者邻居家呢?谁都知道,即便没有狼,年仅2岁的儿童一个人在家也是有危险的。

祥林嫂的死,说明了什么?

野狐试答题主好,谢谢提问。传统小说是以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作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揭露什么,批判什么,歌颂什么……都主要靠人物形象来实现。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鲁迅弃医从文目的就是要用文学唤醒民众,探究中国的国民性,发现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救治的目的。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 ,发表于同年的上海半月刊《东方杂志》上。鲁迅对辛亥革命抱有极大的热情和信心,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可辛亥革命后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状况仍然很糟糕,鲁迅也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前途在哪里,中国社会到底存在着哪些严重的问题?鲁迅对此进行思考探索,《祝福》就是这样诞生的。

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他写了多少作品,更在于他伟大的思想和他要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社会的那种担当精神。《祝福》中的祥林嫂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死,但对地狱的惧怕她又不敢死,最后怀着恐惧不得不死。鲁镇世界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致使祥林嫂悲惨死去的原因也就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鲁迅用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问题,在黑暗中探索着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小说中的人物好像都不是;但又全部脱不了干系。按照人物于祥林嫂的关系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类:1 婆婆、大伯、小叔子,可以算作亲人,他们应该是和祥林嫂最亲的人,但他们被贫穷扭曲了人性,为了各自更好的生存,使祥林嫂轮入到更悲惨的境地。2 柳妈为代表的鲁镇看客,贫穷落后使他们成为冷漠麻木的看客,他们是“集体无意识”杀人团体,他们对祥林嫂的伤害是致命的。

3 鲁四老爷,一个封建礼教的符号,鲁镇世界的精神统治者,他对祥林嫂的态度决定着祥林嫂在鲁镇世界的命运。4 我,一个觉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圆滑世故,不敢担当,是我熄灭了祥林嫂眼中最后一丝光亮。在鲁镇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是凶手。祥林嫂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形象,她的死揭示了中国社会严重的现实问题,封建帝制虽然灭亡了,但中国还是到十分的贫穷落后,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社会经济凋敝,广大农民生存艰难。

你认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什么心理疾病?为什么?

1、祥林嫂的悲惨人生"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塑造的"祥林嫂",也是最为读者熟知的女性形象之一,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触刻画出这一人物的悲剧人生,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根源。然而,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到"祥林嫂"这一人物身上时,从她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所做的反应中,也能找到造成她悲惨结局的个人原因,如同本题所问的"心理疾病",不妨说是"心灵创伤"。

祥林嫂的心灵在多重的不幸中遭受的创伤,令她一步一步丧失健康的心灵,并最终走入万劫不复的死亡。这是对不幸的另一重解读,《祝福》的文本层次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横切面,而且也对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的心灵做了真实又不失同情的呈现,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使得文本具有更为普世性的警醒之力,令不同时代的读者获得相同的启示。

想必读者对祥林嫂的经历不会感到陌生,她在小自己很多的丈夫去世后逃到鲁镇,但在拥有短暂的自由人生后,还是被婆婆带回,并且打工的所有收入也被婆婆私吞;为了小叔子的彩礼钱,婆婆把她卖到深山里给人做老婆,后来男人因伤寒死去了,仅有的一个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她最后回到鲁镇,最终在人们欢天喜地的"祝福之日"中悲惨死去。

祥林嫂经历的,是希望的一次又一次幻灭;而最终压死她的,是她孱弱的心灵所无力抵抗的周围人的恶意。2祥林嫂的心灵创伤《祝福》中,祥林嫂在死前遇见了叙述者"我",那时已经仿佛行尸走肉般"木刻似的"的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当"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她说"也许有吧,我想"的时候,她又进一步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出于对地狱的恐惧,对于死后要遭受的种种"惩罚"的恐惧:如果死后的人会相见,那么她一个嫁了两个男人的女人,会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这是和她一起做工的柳妈亲口告诉她的,也正是这样一句现在看起来的无稽之谈,成了祥林嫂的心病和难解的心结,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还难以释怀,且因此一点一点走入死亡的阴影中。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伤害就已经在不断地累积着了,祥林嫂的心灵是在他人看起来不经意的话语中不断走向"畸变"的,一个经历了多重死亡阴影的心灵,会通过向周围的人诉说来化解自己的不幸,祥林嫂也是如此,于是有了那番著名的自我剖白,"我真傻,真的。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而人们的反应,想必最初也是有同情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的"看客心理":"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是后来,当祥林嫂反复多次向周围的人讲述同样的事情时,甚至到了全镇的人都能背诵的程度,悲剧情感已不再,"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多重打击下的祥林嫂,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来说,呈现的是"灾难症候群",是一种在重大变故后个体的心理反应,其中会包括向人诉说来疏解心灵的痛苦,但是这样一种过于大而化之的说法其实并不足以说明祥林嫂的"心理疾病",她或许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心理疾病,但是不断拿着同样的事情向周围人诉说的祥林嫂,显然是被困在自己的悲剧中了,如果说有什么"心理疾病"是她具有的,那么就是缺少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从悲剧中超脱出来的重新面对人身的力量,而周围人的厌弃,也让敏感的她感到痛苦。

她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她从未真正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决定,她一生都被裹挟,如一颗棋子一般任人捉弄,而她孱弱的心灵自是无力抵抗周围人向她施加的种种不善之举,最终亦难逃凄凉结局。当柳妈告诉她一女嫁二夫的后果是会在地狱被两个男人争抢时,她感到害怕,如抓到救命稻草般去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这是柳妈给她的建议,荒唐的做法却又成了她救赎自己的唯一行动;在因为被视为"不洁"而被鲁家人拒绝侍奉贡品后,她的世界坍塌,最终失却了活下去的勇气。她的"心理疾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丧失,一种过于自我否定的"讨好型人格",最终因为无法给自己反抗的力量,只能走向自身的消亡。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良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苦难是必然,而心灵的力量是我们对抗的最强大力量之源,哀莫大于心死,面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鲁迅先生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可能是《祝福》这篇小说在批判不良世道的同时,想向世人道明的吧。

文章TAG:我们是否活成了祥林嫂的模样祥林嫂死前向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