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宋史中的隐什么意义,俞晓群︱正史中的孽

宋史中的隐什么意义,俞晓群︱正史中的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21:36:3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不被正史认可但是如今这样出名的宋慈,在正史《宋史》中完全找不到他留下的痕迹,就连之后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中也没有他。为何?说好听点宋慈是大宋提刑官,难听点就是一名仵作。仵作每天与死人打交道,要知道中国人对死有多忌讳,就对仵作有多不待见。仵作的地位并不高,不像现在的法医,对学历要求极高。而宋慈耗尽一生心血的《洗冤集录》虽然在当时流传甚广,但也不过是一本技术类书籍罢了,是认为上不得台面的。

为什么《宋史》、《金史》都是欧阳脱脱主编的,里面的岳飞形象却是完全相反的?

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他所著《二十二史札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中有一节叫做《宋金用兵需参观二史》,专门论述宋金『两国交兵,国史所载,大抵各夸胜而讳败』。赵翼指出:要了解宋金战事,必须参照《宋史》和《金史》两书所载,进行全面考辨分析才可以还原真实的历史,他举了许多例子说明此点。赵翼还认为『若徒据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故任意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是极不公正的。

根据《宋史》中的大量记载可知,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兀术(即完颜宗弼)破坏和议,率兵攻宋,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接着,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连袂进军,把战线从淮河沿线推到黄淮之间,其中以岳飞取得的胜利最辉煌,《宋史》对此有清楚的记述。然而《金史》却避而不提金国军队吃了败仗,只说『(兀术)自率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还军于汴。

岳飞等军皆退去』,短短几句话就把在宋金两国之间持续了三个月的一场全面战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仅仅依据《金史》的这点记述就能说宋朝三大将的战绩都是宋人捏造吗?当然不能!关于公元1140年的那场持续了三个多月的宋金全面战争,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的《二十二史札记》《宋金用兵需参观二史》一节中考证如下:『金天眷三年(宋绍兴十年)宗弼再取河南地,《金史》本纪但书:五月河南平,六月陕西平,《金史 宗弼传》亦不书战败之事。

然是年六月以后,宋刘锜有顺昌之捷,岳飞有郾城、朱仙镇之捷,韩世忠有淮阳之捷,张俊有永城、亳州之捷,王德有宿州之捷,《金史》皆不书。或疑《宋史》各传特自为夸大之词而非实事,然《金史宗弼传》谓是时宋将岳飞、韩世忠等分据河南州郡,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又《金史 阿鲁补传》谓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颖、陈三州,旁郡皆响应,则《宋史岳飞传》所云克复京西州郡、并遣梁兴会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累战皆捷者,必非虚语』根据赵翼的考证,《金史》中所说的“宋将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及“宋将岳飞乘间袭取许、颖、陈三州,旁郡皆响应”等记载就已经足够印证《宋史》中所记载的三大将北伐的胜捷,特别是印证了《宋史》中岳飞取得颖昌大捷之后,派人联络太行山义军及两河豪杰,得到响应的记载。

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岳飞发出豪言壮语,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宋史》中的这段记载“绝非虚语”,这是赵翼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因为完颜宗弼(兀术)打了大败仗,修《金史》的人脸皮再厚,也最多只能轻描淡写、语焉不详,而不能颠倒是非。很显然,《金史》中关于宋金战事的记述,因为对金国军队败绩的隐瞒和对金将战绩的片面夸大而失实。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历史中的赵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位在宋史中国历史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历史中的赵普,我们该这样评价这位在宋史中,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赵普公元922年在一个官宦世家出生,后来,因为父亲的原因,迁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公元992年去世。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文章TAG:宋史中俞晓群正史意义宋史中的隐什么意义俞晓群︱正史中的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