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西厢记》的春与秋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西厢记》的春与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0 22:04:0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要回答的中心是: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反应什么社会现状?则围绕中心作下面的回答。《西厢记》故事情节简介。唐贞元年间,相国夫人崔母与女儿崔茑莺一行30余人扶崔相国灵柩回故里安葬,途宿普救寺。而穷书生张生入京赶考途中也借宿普救寺。夜晚,张生与崔莺莺偶遇,一见钟情,互赠情诗。然后就出现——崔母的阻止;叛将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承诺,谁解围,女儿嫁给谁,张生请好友白马将军解围;崔母赖婚,心中已将女儿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张生病入相思,侍女红娘暗中周旋张生与莺莺的秦晋之好;张生考中状元,郑恒暗中阻碍张崔二人婚姻;最终张生与崔莺莺幸福地成为一对情深义重的夫妻。

《西厢记》讲述了相门闺秀崔莺莺与穷书生张生,反对封建家庭包办儿女婚姻,敢于冲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的爱情故事。这种封建社会婚姻“叛逆者”的形象塑造,在当时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用时代的眼光看,张崔二人敢于打破封建包办代替婚姻的模式,是代表那个时代广大青年男女的心声,是进步的,但是,还没有超出封建社会仕途经济的规范,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问“反应映了什么社会现状?”似乎问题的外延过大。那只能从《西厢记》内容着眼,主要描写婚姻,重要情节发生的地点是普救寺。《西厢记》反映的社会现状。崔莺莺与张生在普救寺相遇是偶然性的,但反映当时元朝时期,广大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是必然性的。综合反映了社会低层广大人民要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精神奴役,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首先,从婚姻自主上作为突破口。

(婚姻要求自主是社会诸多现象中的一种)。其次,也反映了当时元朝另一个方面的社会现状,即蒙古铁骑征服了亚欧大陆和南宋全部疆域,对汉文化主要经典儒家学说认同,同时对其它宗教信仰也表示宽容,造成宗教信仰多元化,特别是对元代主流学说“理学”的发展尤其重视,则儒家封建礼教的地位不断下降,甚至靠后。那么,汉族名望贵对封建礼教更是推崇,以表示强大的存在感。

从《莺莺传》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西厢记》,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莺莺传”,亦《西厢记》。为元代杂剧名。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撰。共五本二十一折。写书生张珙与崔相国之女莺莺爱情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西厢记故事原出唐代元稹《莺莺传》,自唐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赵令畤作商调(五音之一)蝶恋花鼓子词。金代章宗(完颜景)时,由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王实甫作故事情节与董解元大致相同,但结构紧凑,语言精炼,其艺术性有显著提高。《西厢记》杂剧,实为我国戏剧优秀作品之一。董解元,亦“董西厢”。即金董解元所著《西厢记》诸宫调。以别於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故称董西厢。其又专用弦索,一人弹唱到底,故也称“弦索西厢”。诸宫调,是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因其用多种宫调(曲调的总称)曲子联套演唱故事,故称“诸宫调”。

由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艺人孔三传首创;金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仍存其原貌。元大都(今北京)人王实甫,本名德信。其撰写杂剧脍炙人口。大约在元代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所作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全存的仅《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和《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种。又《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及《苏小郎月夜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

文章TAG:西厢记王实甫杂剧结构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西厢记》的春与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