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古文一匹绢什么意思,名人典故古文50篇

古文一匹绢什么意思,名人典故古文50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6:19:1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因为,宋史中一段不起眼言官上书,却从一匹绢的生产成本入手,戳破了一匹绢收购价格为什么是二两银子,说白了就是宋朝对大宋朝人民的严重剥削和欺诈。宋朝的农民作坊式生产一匹绢的价格,从植桑、养蚕、缫丝、纺织各个环节,一匹绢的最低成本要五、六两银子,宋朝的收购价只给两石大米,一石米130斤,在正常年份仅值2两银子。

解说一匹绢的成本之前,有必要先大概说一下宋朝的货币体系。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也算是发达的但不能算强大,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造成屡战屡败给辽、西夏、金进贡了200多年,结果就是白银和铜钱大量外流,国内经济生活中流通货币不足,就开始浇筑铁钱,一枚铁钱只相当于四分之一等重的铜钱。铜钱一贯为一千枚,重2.5公斤,相当于一两银子,4000枚铁钱相当于一贯铜钱,一缗铁钱770枚,一两银子或一贯铜钱,相当于5.2缗铁钱。

由于铁钱很贱很重,宋朝在宋真宗年间,开始在四川发行纸币“交子”。刚开始发行,是由商户联合作保,由商户抵押80万贯铜钱,发行80万缗的交子。后来,宋朝政府介入收回纸币发行权,却没有银子和铜钱做抵押,然后就逐年滥发,交子逐渐就泛滥贬值。交子坏了发会子,会子坏了发钱引。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至1106年),钱引一缗仅相当于铜钱十几个。

在北宋使用纸币的大多数年份,纸币一缗相当于几十枚铜钱,因此宋史中记载的北宋末年财政收入一亿六千万缗,仅相当于银子或铜钱一千多万。《宋史•食货志三》记载:“宣和三年,言者论西蜀折科之弊,谓其略:‘西蜀初税钱三百折绢一匹,草十围计钱二十。今本路绢不用本色,匹折草百五十围,围估钱百五十,税钱三百输至二十三千。

东蜀如之。仍支移新边,谓之远仓,民破产者众。’七年,言者又论:‘非法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展转增加,民无所诉。”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准确意思是这样的:宣和二年(1120年),由于发生了宋江、方腊起义,宋朝言官(朝廷专门提意见的官员),经过调查后向朝廷上书,谏议西蜀折科(养蚕纺织的税收)弊端问题,上书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西蜀纺织一匹绢,收税300个钱(铁钱),桑叶10围(捆)课税20个钱(铁钱)。

西蜀的绢不是素色,150围(捆)桑叶养殖的蚕蛹缫丝,才能纺织一匹有成色的绢,一围(捆)桑叶估算150个钱(铁钱),加上桑叶税和纺织税,一匹绢的成本需要23000个钱(铁钱),东蜀的情况大致差不多。蜀地的绢还要移送边疆(向辽、西夏进贡),这就是远离中央的仓库,老百姓破产的很多。宣和七年(1125年,实际为宣和六年),言官又上书说:“不合理的折钱、折粮、折绢,既可以用绢折算钱,又可以用钱折变麦子。

用绢折抵钱,钱是绢的倍数;用钱折抵麦子,麦子是钱的倍数。循环往复增加百姓的负担,老百姓没有地方去诉说。”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段宋史记载中说的钱,经过分析不是铜钱,是铁钱。假如是铜钱,那么一匹绢的成本就达到23两银子,那么一匹绢的零售价就会达到40两银子以上。一匹绢的成本23000个铁钱,折合银子差不多要6两了,保守的估计一匹绢的成本至少要5两银子(还不包括人工成本),那么政府的收购价至少七八两银子,老百姓才有钱可赚,市场零售价在10两银子以上。

宋朝澶渊之盟、庆历合议,每年进贡辽、西夏绢35万匹,银子25万两,总价值接近400万两白银。宋朝政府有这个财政能力吗?没有,通过折变压价收购,把沉重的经济负担全转嫁给了广大的人民。《宋史•食货志三》“绍兴六年八月,预借江、浙来年夏税绸绢之半,尽令折米:两浙绸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匹折米二石。”这段话记载,南宋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预借江浙两省来年的夏税绸绢的一半,都用大米结算收购;两浙绸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五百,每匹绸绢折和大米两石,两石大米价值二两银子左右。

文章TAG:古文典故名人一匹古文一匹绢什么意思名人典故古文50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