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七雄匈奴需要什么条件,匈奴人口不到百万

七雄匈奴需要什么条件,匈奴人口不到百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06:28:54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赵国吸收了一批游牧民族的骑士补充到军队,还有很多游牧部落被驱赶到了匈奴,间接增强了匈奴人的势力。秦国攻破义渠,也产生了类似的后果,而且由于这些游牧部落与中原的接触更多,他们的加盟,使得匈奴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漠北草原东部的东胡部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东胡部落直接与燕国接壤,时常侵扰燕国,燕人深恨之。

可是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位居老末,长期以来只能被动防御。直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后才力图振作,几度北上南下,打的齐国几乎亡国,打的东胡北却1000余里。匈奴得到了秦、赵两国的“加强”,东胡却被燕国几番修理,两相比较之下,东胡逐渐步入了下降通道。匈奴势力强盛之时,也对富饶的南方产生了兴趣,经常侵扰赵国边境。

匈奴强大的实力,引起了赵国的忌惮,因此发生了赵国李牧北却匈奴的著名战事。匈奴因此北迁,十年内不敢再南下犯边,从此专心攻略漠北,将东胡的风头给打压了下去。于此可见,虽然战国时期中原战争频繁,但是民风尚武,名将辈出,且七国之间格局大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少发生灭国之战,因此各国都有余力来应付北方的威胁。在这段时期,虽然匈奴也逐渐完成了帝国的进化,但是中原各国的军事实力颇为强悍,匈奴人完全占不到优势。

同时,秦国、赵国、燕国在北却匈奴、东胡后,都不约而同地就地筑城,这即是后世秦长城的基础。连绵不断的城墙,阻碍了游牧民族迁徙的通道,使得他们在天灾频发时无法到河套一带躲避,从而降低了游牧民族的经济实力以及抵抗灾害的能力。(长城的功用在于阻断游牧迁徙通道)战国七雄的战争打了200年,规模越打越大,逐渐发展成了灭国之战。

自秦始皇派遣内史腾带着“城管大队”灭了韩国之后,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灭国之战打了2年,秦国通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打法,才最终灭了赵国。赵国面临亡国危机,边境军队悉数内调,边境空虚。匈奴人因此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河南地和河套平原。秦朝建立后,匈奴人以河套平原为基地,频繁南下袭扰。秦始皇雄才大略,虽然天下初定,亟需休养生息,但是匈奴人占据日渐强大的实力,以及“亡秦者胡”的政治谶语,让秦始皇发动了规模庞大的北伐。

蒙恬也堪为一代名将,在北地作战两年,将匈奴全部逐出了河套平原,并在大青山(呼和浩特)一带修筑长城。匈奴人在这一战中,损失很大,最后匈奴人干脆遁入漠北,远远地躲开了秦军攻击的锋芒。秦始皇除了修筑长城之外,在沿着长城设置了44个县,修筑了为数不少的要塞,并且修建了从关中直达河套平原的“驰道”,一旦边疆有事,中央王朝的军队随时赴援。

这是秦始皇时薄弱的国力所能做到的极限了,以点(要塞)、线(长城)、面(驰道)为主体打造的完善的防御体系,成为了匈奴不可逾越的屏障。如果不是秦朝灭亡的太过迅速,可能都不需要汉朝忍辱负重60年,秦始皇时期就能够解决了匈奴问题了。公元前210年发生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让还在建设中的国防工程“驰道”被迫无限期中止。

由于边疆军人再度内调,兵无战心,边疆再度空虚,在匈奴人试探性的攻击下,再度易手。秦朝并没有恢复多少的元气,在接下来的四年的楚汉之争中,更是被消减的几乎没有了,中原大地更是打的民不聊生。有文献称,西汉初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穷困的朝代。在阴山南麓的控制力和人口军队的持续扩张相辅相成,很快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北方势力。

汉高祖刘邦也希望能够像秦始皇一样建立驱逐匈奴的伟业,但是此时的匈奴已经彻底击败了东胡,其统治的地域广阔,从阿尔泰山到河西走廊,再到漠北草原,再到大兴安岭,根据不同的地势,分成了5大部落,其发展程度之强悍,中原王朝已经难以抵敌了。(阴山两侧的山脉走势)阴山以及阴山背后的河套平原,在战国、秦汉之际,几度易手,可见该地地缘,不管是对农耕还是对于游牧都是很要紧的所在。

实际上,在以后的历朝历代,如北魏设置的六镇、唐朝的阴山之战等,都是围绕着阴山(河套平原)展开的国防工程及战争。阴山的南北两坡差异巨大。北坡舒缓,慢慢倒向蒙古高原,即使是不善于登山的骑兵也可以在这样的地形上行走。而南坡与河套平原之间1000米左右的落差是断崖式下降的,登山非常危险。在阴山山脉这样的特殊地形中,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优势应是压倒性的:不仅登山相对方便,占据高地之后对对方动态的掌握也尽收眼底。

对匈奴人重要的地方,也就是对中央王朝危险的地方。匈奴人一旦得以控制阴山南北两侧,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力就会明显加强。一条窄窄的黄河并不能阻挡他们进一步南下的脚步,关中也就在他们的攻击范围之内了。以关中为首都的秦汉两朝,都想尽了办法维持住面对匈奴的防线。在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经过几次北伐,不断把控制范围北扩之后,迅速修建了新的汉长城。

这道长城沿用了秦代在大青山里修筑的城墙,并进一步往北有所推进,在匈奴人抵达最后防线之前留下了缓冲的余地。同时,汉武帝还同时夺下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这让匈奴人彻底失去了在黄河以南建立根据地的可能,这让后世最终击破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人修筑的长城,让匈奴人南下的计划一再受挫。虽说中原王朝时有“长城无处不防无处不弱”的抱怨,但城墙对匈奴人造成的障碍更大。

匈奴人赖以为生的畜牧业高度依赖天气条件,一旦天气变得干旱寒冷,就必须寻找类似河套平原这样的水草丰美之地度过灾年。有了长城以后,这个南北避险通道被堵死,大大降低了匈奴的抗灾能力。匈奴人自失去了阴山之后,就再也难以组织起南下的武装力量了。(汉武帝时长城修到了呼和浩特)实际上,匈奴最终失败,不止败于军事,而是接二连三的天灾,让匈奴部落遭到重大损失,汉朝趁机联合其他部落攻击大灾之后的匈奴,才最终灭亡了匈奴,逼迫他们一部南迁,融入到了汉民族;一部西迁,与西部的游牧融合成新的民族,沉寂了数百年后再度勃兴,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民族迁徙浪潮,间接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在阴山山脉变得光秃秃之前,这里是匈奴人最爱的故地。阴山南麓湿润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给了匈奴人求生避险的空间,他们也因此变得极为强盛,足以威胁早期的中央王朝。“匈奴失阴山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匈奴人也有过“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在失去了这块故地以后,匈奴便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下降通道,在蒙古高原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直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

为什么战国七国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汗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其实拥有几十万军队跟组织几十万军队出征是两个概念,虽然说战国时期向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以及后续的秦灭六国之战,都出现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的大规模战争,这样一看好像说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之后且修养生息数代的帝国组织个几十万人马还是很容易的吧,但事实上这并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说汉朝的家业比起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来说都要大,实力上也更加雄厚,但是正因为家大业大,所以需要用人的地方也就更多,即便说汉朝拥兵百万,但是分担到各地驻军,各地防守之下后,真正的可以随时抽调出来的流动性军队并不多,这就好比说,你家里资产上百万,但是让你一下子拿出五六十万来说,你也是很吃力的,需要时间周转,而且如果采用征兵的话,新征召而来的军队,一来战斗力不高,而来对于财政压力也更大,而且几十万军队作战的军需压力也非常的巨大,尤其是这种长途的对游牧民族的征战,动用的民夫又何止百万,而且这种对战与战国时期的几十万人的对战,消耗上也是更大的,即便是对于休养生息数代的大汉朝也是非常吃力的,这也就是为嘛在秦始皇最为强盛的时候,对于匈奴也只是采用了防守,而非主动出击的策略的原因所在了。

另外,我们要知道,对付匈奴,常规的步兵能做到的只能是驱逐,很难做到有效杀伤,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有效地击垮匈奴,而养一名骑兵的代价是步兵的十几倍,如果是更为精锐的骑兵的话,代价还会更高,而且,汉朝为了对付匈奴,训练了至少十几万的骑兵,这点从元狩四年的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步卒数十万的漠北之战可以看得出来,当然这个数字只可能更大,这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不是说拿出来就能拿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所以说,汉朝对付匈奴与战国时期的对战,难度上是不一样的,虽然说汉军的军队也只有几十万,但是消耗却抵得上战国时期上百万的消耗。

文章TAG:匈奴七雄百万不到人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