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第七次孟获说什么,当孟获第七次被马岱抓住时

第七次孟获说什么,当孟获第七次被马岱抓住时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9:36:2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就这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直到第七次抓到孟获,才使孟获心服口服,再也不反了。《华阳国志》说,诸葛亮当时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担心南中容易叛乱,所以想到敌人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就让他们都使出来,于是赦免孟获,让他聚集人马再战,就这样总共7次俘虏又7次赦免,孟获等人最终心服,参与叛乱的夷、汉各族都愿意真心归顺。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年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这在《三国演义》中有非常细腻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有史实根据。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大头目,他多次聚集手下骚扰蜀民。诸葛亮知道孟获很得人心,于是用计活捉了他。就这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直到第七次抓到孟获,才使孟获心服口服,再也不反了。尽管孟获都这样了,但还得到诸葛亮的信赖和封官,他心里很是感激诸葛亮。

所以以后,孟获每年都会按时缴纳当地的特产给蜀国,诸葛亮在世时,孟获这些人再也不曾闹过事。中国古书《左传》中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的确,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放虎归山可能后患无穷。但这个故事的经历说明:人世间的道理不是绝对的,有时抓了不放,反而抓不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为了彻底收服对方,诸葛亮最后做到了。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思想是否幼稚?这种臣服能长久吗?

《三国志》里没有“七擒七纵”的记载,甚至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人,这让“七擒七纵”的真实性存在了疑问。而且可以想一想:把孟获这样的部族首领放7次再抓7次,这种做法的确有幼稚的嫌疑,不仅动机方面不好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复杂性。每一擒一纵都要经过这样的程序:放一次、纠合人马、进行准备、发起进攻、交战、被抓、再被放。

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也得个把月吧?实际上,一个月能完成一回那已是相当快了,不可能今天被释放,明天就领人原路杀回,除非孟获有意恶搞,或者精神已经失常,否则一捉一放的时间不会太短。而且每次捉与放的地点不会完全一样,迄今为止,只有一部清代的地方志记录有七擒与七纵的明确地点,按照这个说法,每次擒与纵的地点的确不一样,且跨度相当大,看起来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说认真组织实施战役,就是去这几个地方徒步旅游一遍,没有一年半载也不好完成。

总之,捉7次再放7次,如果主角都是诸葛亮和孟获,而整个流程都是单线程的,没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诸葛亮即使不忙,时间很充裕,他也得考虑其它成本,10万大军要吃要喝要后勤保障,得耗费多少钱?诸葛亮不会不算这些帐,如果算完这些帐,诸葛亮仍然坚持“七擒七纵”,那么这项战略就有些儿戏和幼稚了。既然充满了这么多的不可理解和不合逻辑,那么“七擒七纵”的故事是虚构的吗?其实也不能这样说。

《三国志》对南中之战记载得都非常简略,《三国志》后主传只有51个字的记载,诸葛亮传更是少到只有20个字,一向以详实著称的裴松之注,也只有不到300字的记述。记述南中之战比较详细的唯有晋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此书写作时间距诸葛亮南征不到100年,当时可以看到更多的史料,所以可信度非常高,通过这部书能大致还原出南中之战的整个过程。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蜀军的三路大军中只有中军路的进展不太顺利,雍闿被杀后,孟获成为益州郡少数部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很的威望,“为夷、汉所服”,推测起来孟获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所以雍闿要与他合作。诸葛亮后来指挥各路大军把孟获所部围困在了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诸葛亮没有杀他,还请他参观军营。

参观完,诸葛亮问孟获:“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道:“前面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今蒙赐观营阵,也不过如此,如要再战定可轻易取胜!”诸葛亮笑了笑,把孟获放了,让他再战,共计7次释放又抓住7次,最后诸葛亮又把孟获抓住,再放他。孟获不走了,对诸葛亮说:“明公有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这就是“七纵七擒”典故的由来。

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诸葛亮是以心战为上作为作战方针,为了让孟获等南人心服口服,不惜一再释放被俘的孟获,直到他不愿意再打了为止。《华阳国志》还说,诸葛亮当时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担心南中容易叛乱,所以想到敌人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就让他们都使出来,于是赦免孟获,让他聚集人马再战,就这样总共7次俘虏又7次赦免,孟获等人最终心服,参与叛乱的夷、汉各族都愿意真心归顺。

有人就此分析,认为军事行动岂能是儿戏,当时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从容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游戏,他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尽早定南中,好准备下面的北伐。与南中相比,北伐才是诸葛亮更关心的大业,诸葛亮不会只是为了让夷人心服就在此无限期地耽误时日。这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有些近现代学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七纵七擒”属民间故事的范畴,不是正史。

但是仔细考察,可以看出仅把该事件当成民间故事、传说是不够的,《华阳国志》的记载不必说,一向治史严谨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照录了这件事,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对裴松之注引的很多史料都未予采纳,但对这件事反而采纳了,因为他认为完全确切。再说上面提到的那部清代地方志,不仅确信“七纵七擒”的真实性,而且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归纳出“七擒孟获”的地点:一擒于白崖,二擒于豪猪洞,三擒于佛光塞,四擒于治渠山,五擒于爱甸,六擒于怒江边,七擒于蟠蛇谷。

这部地方志所言或许有传说的成分,因为与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关的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有很多传说属于后人的附会,但这么多传说故事的出现也反映出事件本身不会子虚乌有。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看,当年诸葛亮的确释放过孟获,孟获也的确再次打上门来,只是诸葛亮把他本人抓了又放的未必有真有7次,所谓7次,会不会是把孟获领导的其他各支叛军加上计算出来的呢?这样理解就讲得通了:“七擒七纵”是存在的,不过每次擒住和释放的不一定都是孟获本人,而是把孟获手下的其他主要头目也都算进去了。

文章TAG:第七次当孟获孟获马岱抓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