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攻城掠地怎么样能灭国,种田也能得天下

攻城掠地怎么样能灭国,种田也能得天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18:55:04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更不会导致道光皇帝投降。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道光皇帝在1842年认为打不下去了,急于要停战呢?这个因素正是前面说的——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突然摸到了清政府的“命门”。让道光皇帝猝不及防,只能认输。那么,清政府的“命门”又是什么呢?第一,江南财赋重地。第二,防御几乎形同虚设的天津。这两个命门,只要抓住一个,清政府就打不下去了。

1840年8月,即开战两个月后,英军曾一度兵临天津外海,摸到了清政府的命门。也正是因此,道光担心京城有危险,撤掉了林则徐,让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但由于英军当时对中国虚实不够了解,仍认为只有靠封锁才能打败清政府。所以1841年的战争,英军又走了回头路。在东南沿海与清军相互封锁,浪费时间。直到1842年5月,也不知道是突然开窍,还是有高人指点,向长江流域发动进攻。

英军这才又一次摸到了清政府的命门。1842年6月,英军向吴淞口发动进攻。之后又进攻镇江。而清军对此,戒备不足。道光此前一直把防御重点放在浙江,此时英军突然变换攻略方向,他来不及反应。于是,清军就被吊打了。英军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从浙江打到了南京。(英军兵力起初为四千,后增至九千。至兵临南京紫金山时,总兵力将近两万,一百多艘船只)听说镇江沦陷,道光是真的急了。

因为清政府的赋税,一多半来自江南。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要走大运河运到北方。而英军占领镇江后,随时都能切断了运河。这样一来,清廷中央就会陷入无米下炊的地步。这时候的道光,有两种选择。一是不怕运河被切断的后果,继续增兵,与英军沿长江两岸血战。二是直接投子认负。这第一种选择,不是没机会打平。因为英军进攻镇江时,出动了1.2万人。

这对于全国陆军只有十余万人的英国来说,已经带有豪赌意味了。这说明英军对能不能拿下镇江,心里也没多少谱。如果在南京,在其他沿江城市,清军与英军死磕到底,让英军感觉陷入了泥潭,英军是有可能打退堂鼓的。就像同时期,英军在阿富汗那样。只不过,道光不会选这种冒险方案。毕竟满汉矛盾贯穿清朝始末,镇江之战打响前夕,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就是因为自认为是汉人通敌,导致吴淞口沦陷,纵兵屠杀了镇江的汉人。

如果继续打,让满汉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也不知道后果会恶化成什么样。所以,当1842年8月9日,英军在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上安设大炮,准备攻城时。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立即在南京城外的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并代表道光与英军签订了《南京条约》。虽说按照《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要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开放五个城市为贸易口岸,协定关税(丧失关税自主权)。

可是相比于江南沦陷,中央财源被断,满汉矛盾被激化,继而导致政权崩盘。《南京条约》的那点损失,对于道光而言真心不算什么。值得一提的是。估计英军后来就是吸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意识到单靠海军扼杀不了中国,而仅靠两三万陆军在江南无底洞般地填坑,又没有意义。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便没有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沿线与清军空耗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首先说一下,到战国后期,秦楚两国的版图相差并不大。我们来看看一地图吧。我研究历史比较喜欢看地图。▲前260年秦楚版图▲楚国被灭,其实跟其它五国被灭,大致原因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吴起与魏击的“西河对话”:魏击在西河乘坐御舟,顺流而下,水势奔腾,峭壁夹岸,行到中游,神采焕发,对大将吴起说:“多么美丽的锦绣江山啊,固若金汤,这是我们魏国的至宝!”吴起说:“我不认为地理形势有什么重要,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

从前三苗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鄱阳湖,可以说万无一失,但因为领导人堕落不振,夏王朝开国君王姒文命,把他们消灭。夏王朝末代君王姒桀,首都也在安邑,东有黄河、济水,西有华山,南有伊阙,北有羊肠阪(山西省平顺县东南大行山中,顾名思义,道路好像羊肠,易守难攻)。可是政治腐败,商王朝开国君王子天乙,把他赶下宝座,放逐远方。

文章TAG:攻城掠地灭国种田天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