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因势利导怎么加,四本扬国威于万里之外的皇帝流小说

大皇帝因势利导怎么加,四本扬国威于万里之外的皇帝流小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30 19:25:1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以上就是清廷于康熙五十一年颁布的“永不加赋”政策的内涵所在,其主要措施就是“丁徭银”数目固定化不再随人丁的增加而上涨,而丁徭银清朝财政中只是诸多税种之一,就清朝前、中期的财政收入来看主要项目是田赋,其次还有盐税、关税、差役银等,其所占比例并不高,我就以顺治十八年和康熙二十四年为例进行计算,数据源于康熙朝《大清会典》。

顺治十八年田赋21576006两,当年的丁徭银不过3008900两,是田赋的13.9%。康熙二十四年田赋24449720两,当年田赋为3136932两,是田赋的12.8%。所以即便不算丁徭银,对清朝的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并非是伤筋动骨。更何况“丁徭银”清廷在当时并不是不征收,而是固定化了,所以这笔收入仍然是存在的,之所以固定丁徭银一大原因就完全是因为这项收入加增实在是过于缓慢,靠增加丁徭银实现收入上涨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我们再用数据说话。

顺治十八年丁徭银:3008900两。康熙二十四年丁徭银:3136932两。康熙四十五年丁徭银:3295106两(数据来源《永宪录》)。就是说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这25年间每年涨幅为5334两。而从康熙二十四年到四十五年这22年间每年涨幅7532两。从总体看来,46年间丁徭银只上涨了286206两,而据史料记载,而康熙三十年之后,清朝国库存银哪怕是在康熙六十年最低的年份也有32622421两,在发布“永不加赋”政策的后一年(即五十二年),国库存银高达43094239两。

比较之下,丁徭银的涨幅数目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有充足的财政收入为保障,清廷决策层对于固定丁徭银这项政策毫不担心,康熙皇帝自己就坦白“国用所需,并无不足之虞”,这点蝇头小利不要也罢。而且“丁徭银”数目固定化并不单纯在于清廷国库充裕,更多的是由于现实理由才颁布这项政策。首先、政府收取丁徭银那是需要前期工作的,就是要编审人丁,而编审人丁要发动人力逐户逐人的核查,在这个环节上政府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的。

关键是成本付出也就罢了,得出的数据还很不实在,因为清朝中央政府是规定,征收上来的丁徭银必须上缴中央财政的,所以地方官统计人丁的热情实在不高,甚至故意隐瞒实在人丁,使自己上缴税额容易完成,而且为了逃税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在隐瞒人丁。《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条:据称一家有四五丁纳银一丁者,有七八丁纳银二丁者等语。

各省巡抚编审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银丁数,故实在丁数不得而知。这就导致了中央政府在统计人丁方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成绩0.5的的情况。人丁编审不实这就导致了丁徭银的龟速涨幅,既然靠编审人丁的成本过高而且极其无效,清廷决策层干脆改变这一政策算了,还不如把人定数和丁徭银固定下来,更加省心省事。其次、康熙皇帝认识到人口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而荒地开垦已尽,“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就是说古典农业国家归根到底他的税源还是主要来自田亩,既然田亩增长困难,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量必然减少,如果单纯按照人丁增长数目加增丁税,必然是要加重民众的负担,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稳定,所以干脆就不再加增了。

但是,“永不加赋”这个政策尽管不再增加丁赋,做到了赋有定额,但丁役不均的情况仍然是存在的。人的生老病死在所难免,那么为了保持住康熙五十年的2462万定额,必须有新的人丁填补这个缺额,顶补之人丁继续缴纳丁徭银,清政府针对这个问题也出台过具体办法,办法如下。《清史稿·卷九十六》: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衣服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

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又为那些富户提供了作弊的机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毫无权势的百姓去填补,自己则成功规避了丁徭税银,这也说明只要针对丁徭银的编户依然存在,仍然会有舞弊的可能。以上,就是我对清朝康熙年间“永不加赋”政策的理解。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康熙朝《大清会典》、乾隆朝《大清会典》、《清史稿》、《永宪录》、《陶庐杂录》。

尧禅让舜传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该如何理解?

尧禅让舜传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该如何理解

这十六个字就是传说中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里著名的“十六字心经。”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时,将“允执厥中”四字传授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时,又在此四字的前面加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十二个字。《尚书•虞书•大禹谟》有这十六个字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子思以“十六字”为核心,总结前人的经验,撰写了《中庸》,形成了《中庸》的核心思想。

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德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和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字”。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作为《中庸》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帝王,国家的管理者遵奉的至典法宝,也是儒家思想提倡的慎独自修的方便之法。就是当人心变得危险难测时,道心变得微乎其微时,就要加强个人自身品德的修行,以一种顺应天道绝对无争的心态去处理人世间的各种关系,去处理与天地君师亲友的关系,更好的让生活多一点融洽的快乐,少一点对立的伤害。

文章TAG:扬国威四本皇帝因势利导万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