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铁甲体怎么来的,2020年六大考古发现公布

铁甲体怎么来的,2020年六大考古发现公布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6:12:37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在明朝中末期,为了减轻铁甲重量,提高士兵的机动性。在铁甲基础上发明布面甲,可以说布面甲实际上是铁甲的一种,只不过是把甲片内置布面朝外,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因此叫布面甲。布面甲的产生并不是为了防御火器,而是防御刀箭等传统的冷兵器。但是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传统铁甲和布面甲,在火器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产生了棉甲。

棉甲和铁甲(布面甲)的区别在于其内部没有甲片,是用棉花压制,内部混合其他材料制成。布面甲侧重对传统刀枪箭支的防护,棉甲则偏重对火器的防护。同时随着制甲工艺的持续改良,棉甲内部也添加织物、牛皮、纸等材料,大大提升了防御力。棉甲对火器的防护到底如何?棉甲实际上就是轻便版本的防弹衣,棉甲的防御和铁甲等物质不太一样,他产生防御的最主要方式是在于其韧性。

它是利用材质吸收攻击在表面的动能,而不是利用其硬度将伤害物弹走。而由多层坚韧的长纤维组成的细密网络对来自外界的冲力有着十分良好的吸收作用。可以说棉甲在经受不很尖锐的弓箭和枪弹的射击时,显示的防御力是十分良好的。棉甲的普及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火器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盔甲无法抵挡,出于防御力的需要,棉甲这种复合性的盔甲对防御初级火器有着良好的表现。

其次、因为棉花在元代后普及,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织物甲材料,而且便宜易得,又可以保暖,所以普及的很快。所以到了清朝中期,传统铠甲在火器面前已不堪一击,反而成为了累赘。乾隆年间,对盔甲进行改革,军队的制式盔甲基本被统一为棉甲。结束语:到了清朝后期,随着火器的巨大飞跃,棉甲也被逐步淘汰,士兵改穿戎服,而棉甲连同传统甲胄逐渐沦为仪式服装,失去了其实战意义。

清朝自造铁甲舰最高水平的代表平远号铁甲舰实力如何?

西方盔甲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在跌跌撞撞的晚清洋务运动历史上,清朝自造铁甲舰“平远号”的诞生,确实是件别致的大事。洋务运动里,大清朝海军建设的方略,基本就是花钱去欧美“买买买”,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那几艘雄视东亚的主力战舰,基本都是买来的。却也有一艘低调的“替补”战舰,属于清朝军工人员百分百的原创心血——平远号。为什么清王朝会建造这样一艘军舰,确切说,就是被一场惨败“刺激”的:中法战争里的马尾海战。

其实,自从洋务运动开始后,建造近代国产战舰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左宗棠,对此更是力挺。应运而生的福建船政局,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福建船政局已经有了四座船台三千工人的生产规模,能独立生产铁木合构船,号称“亚洲第一船厂”。没想到一场中法马尾海战,分分钟就被打花。面对法国舰队的重炮轰击,福建水师11艘战舰(主要是马尾船厂建造),不到三十分钟,就全数被打沉了底。

如此耻辱一幕,也叫中法战争后,新任的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裴荫森,咬牙下定了决心:造“铁木合构船”还不够,必须要造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铁甲舰。满怀这决心的裴荫森,火速为清政府上了《试造新式兵船疏》,字字句句,都是中国近代铁甲舰生产,激动人心的发展蓝图。谁知这宏伟理想,送到北京后,就招来了满朝骂声,在朝中那些短视的大臣眼里,大清朝既然有白银,西方国家又肯卖,缺铁甲舰就去买好了,何须再自己造浪费钱?北洋水师的缔造者李鸿章更是气得眼喷火:造铁甲舰就要花钱,用钱就要从北洋水师的经费里刮,这岂不是动自己家底?于是各种骂声汹涌扑来,差点就把裴荫森淹没。

幸亏另一位重臣左宗棠力挺,总算劝得慈禧改了主意:那就先造一艘试试?这抱着“试试看”态度上马的战舰,就是大清朝第一艘自造铁甲舰:平远号(起初叫龙威号)。虽说获得了造船许可,但对于当时的裴荫森和那一代军工人员来说,造一艘铁甲舰,条件简直痴人说梦:清王朝的拨款,几乎都是从北洋水师经费里“抠”来的,只能勉强造一艘,一分钱都不能乱花。

技术图纸呢?也只有一张法国小型铁甲舰的图纸供参考。但就是这要啥没啥的窘境下,裴荫森带着魏瀚、郑清廉、李寿田等福建船政局出身的军工人员们,硬是历经三年艰难攻关,终于在1889年9月28日,成功令这艘铁甲舰试航。而在当时清朝文武官员眼中,这艘完全中国人自己设计生产的铁甲舰,风貌也是一新:长59点99米宽12点19米,排水量2150吨,以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点5节,全舰环绕水线带全钢装甲,装备轻重各种类型火炮,其中260毫米的克虏伯前主炮,威力更是巨大。

这艘战舰亮相试航的一刻,更见证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事实:饱受西方坚船利炮欺凌的近代中国,已经可以自己制造铁甲舰了。但就在这“意义重大”的一刻后,对这艘战舰乃至裴荫森本人的攻击,却是甚嚣尘上。特别是早就憋了好几年气的李鸿章,更是立刻给战舰狂打差评,连呼这艘战舰劳民伤财,战斗力却半点不靠谱。关键时刻,北洋水师丁汝昌登上了这艘战舰,连连称赞其靠谱的战斗力,终于叫李鸿章改变了主意——1889年12月,这艘中国自己研发的铁甲舰“龙威号”,正式编入北洋水师服役,更名为“平远号”。

但“创造历史”的大清朝,并未从此启动本土铁甲舰建造。清王朝的海军建设,也就从此裹足不前。身在北洋水师的“平远号”,地位也十分边缘化,特别是甲午战争爆发,黄海大战开战前,“平远号”也只是担任外围警戒任务。直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大东沟海战打到白热化时,北洋水师苦苦支撑时,素来低调的“平远号”,终于大显英雄本色:冒着日军密集炮火,“平远号”冲向日军旗舰“松岛号”,精准的射击,命中了“松岛号”的炮塔,引发“松岛号”舰船大爆炸,连“松岛号”的鱼雷发射电路,也被“平远号”打断。

直到日军多艘战舰围攻,杀得舰体着火的“平远号”,才撤出战斗。虽然在当代好些北洋水师题材影视剧里,“平远号”这一番卓越表现,都被编剧们大笔一挥,安到了北洋水师其他几艘主力舰身上。但“平远号”这惊出日本舰队一身冷汗的战斗力,不但见证了北洋水师官兵的战斗精神,更见证了一个事实:那些设计建造平远号的近代中国军工人员,没有辜负国家的期许。

可是,顽强的“平远号”,也未能挽救北洋水师的败运。一直靠购买军舰装备维护的北洋水师,终在战斗里尝够了军工技术匮乏、战舰“打沉一艘少一艘”的苦果。随着甲午战争的落幕,“平远号”也屈辱被俘,编入了日本舰队,并在1904年9月18日,日俄战争的海战上被俄军击沉,悲情沉没于大连海域。而当年力主建造铁甲舰的裴荫森,已在1890年时凄然辞职,并在1895年含恨去世。

两三百年前的铁甲船,它的铁壳船体是怎么结合成一体的?

明清时期,取代铁甲的棉甲,其防护力究竟如何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只关注枪,炮,飞机,军舰的性能如何,不关注工艺技术的发展,其实武器都是工业发展的副产品。真正的工业实力取决于钢铁产量,加工工艺,处理能力。英国人1804年就能造出蒸汽机车了,这就需要能轧制铁轨的大型轧机,还有连接锅炉的热铆接技术。所谓大舰巨炮,多铆蒸刚的铆是也。下图铆钉密集排列的地方,内部是和龙骨连接的肋骨。

请注意铆钉的密度。这是民用船,军舰铆钉没有这个密,但铆钉更大,更结实。热铆接就是把需要连接的两块钢板分别钻好孔,然后把铆钉烧红了,穿过钢板上的孔以后,用模具击打铆钉,迅速让铆钉头部成型,等铆钉冷却下来时,会利用热胀冷缩,自动把两块钢板连接的更紧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美国人30年代拍的制造蒸汽机车的纪录片,里面有热铆接镜头。

下图是用炭火加热铆钉,铆钉大概加热到600℃以上就软了。吸烟的烟头,核心温度据说是800℃。上图是现代的铆钉加热装置。电加热了。人家能轧制铁轨,就能轧制龙骨,人家能制造不漏水的高压蒸汽锅炉,就能制造不漏水的铁甲巨舰。至于装甲带,它是铆接安装在由龙骨做基础,肋条系统为辅助的网状船体支撑结构上的,用来保护内部的非水密舱。

其他船壳部分,也是用薄钢板铆接到这个支撑结构上的。据说泰坦尼克号沉没有一半因素是因为使用了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铆钉,导致船体被冰山撕裂的。要知道,铆钉越细越容易加工,越容易安装使用,也越不结实。到了二战时,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的坦克,还有很多用铆接结构呢。这种坦克中弹后,铆钉会被拉断,在车体内乱飞,恐怖极了。

文章TAG:铁甲考古发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