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属臣是什么意思,偏宠一个名叫观起的属臣

属臣是什么意思,偏宠一个名叫观起的属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6:08:30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当然这里面与唐朝政权的极力招纳、扇惑政策、甚至是战争结果是密不可分的。但这两种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主要是中原政权在分化、分割契丹实力时所需做出的不同调整而改变。如李尽忠、孙万荣和可突于分别发动的反唐战争,是以营州官吏“侵辱契丹”为借口,实乃是争夺内属部落人口的作为直接结果。

契丹辽在唐末是什么状况?是唐的属臣还是进贡国?

契丹辽在唐末是什么状况是唐的属臣还是进贡国

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帝国,唐朝灭亡(后唐是沙陀李氏所建)。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也在这个时候,东北契丹部落首领阿保机也建立了契丹汗国。唐太宗时期,契丹是唐朝的属部契丹部落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但是在《隋书》中的描述,契丹是中原王朝已知的最野蛮最落后的部落。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

在隋朝时期,是突厥王庭的外围臣服部落之一。唐朝建立之后,所面对的最大的外族威胁只有两个:突厥和吐蕃;其中唐朝李渊曾经选择臣服于突厥以获取其骑兵来逐鹿天下,因此在唐太宗时期,突厥人曾兵进长安索取李渊时期所述的条件(其实就是勒索)。突厥人和匈奴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很少将非本部的其他部族当人看,他们曾经称呼东胡鲜卑人为“狗”。

因此当唐武德年间(也就是唐高祖时期618-626),有一支契丹部落不堪突厥人的勒索,因此南迁向唐朝依附,被唐朝安置在辽州一带,后来唐太宗时期,又有另外一支契丹部落选择南下,唐朝安置在营州一带。再到后来唐朝攻打突厥阿史那部(汗帐部)时,吸引了大量的曾经臣服于突厥的其他种族部落,因此作为外围的契丹部落大都选择投靠唐朝。

都得到了唐朝的封赏和安置,直到唐太宗设立松漠都督府为止,此时的唐朝也算得上是开启了二元政治体制,即中原地带施行汉家管理制度,而投靠过来的游牧部落则以建立各地都督府为主,羁縻政策为辅的统治政策——即汉地施行汉法,胡地中汉人施行汉法,胡人施行胡法。因此唐太宗的头衔除了是汉家皇帝之外,还有天下各部可汗(天可汗)的称号。

故而契丹部在法理和实质统治中,是唐朝外围边疆的一个属部——由松漠都督府所管辖。唐朝羁縻政策下的契丹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的羁縻政策下的契丹各部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分:部落羁縻州与入内侨置羁縻州内侨置羁縻州:直接简洁点的解释就是——成为中原政权直辖的内属部落。大多是先投靠过来的,或是汉化程度较高,或对中央政权较为忠诚的。

这些内侨置羁縻州的特点是契丹各部其组织原则还保持固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和生活习,但在官面上,其制度与汉地也差不多少。部落羁縻州:接受松漠都督府的具体管理事务,而内部事宜是由窟哥(契丹大统领)会同部落首领自理,如征讨不庭等军政事务则要接受营州都督府的调遣。但这两种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主要是中原政权在分化、分割契丹实力时所需做出的不同调整而改变。

因此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契丹反叛”其本质就是唐朝将其部分割出来,纳入另一个内侨州内为借口。如李尽忠、孙万荣和可突于分别发动的反唐战争,是以营州官吏“侵辱契丹”为借口,实乃是争夺内属部落人口的作为直接结果。武则天之后的契丹,名义上还是属臣,实为外藩李尽忠(契丹部落首领,恩赐李姓)的契丹反叛,以及其后来者孙万荣以反对武周登基为名,提出“还我庐陵王来”的政治口号,屡次覆灭唐(周)朝军队后,这个时期的契丹已经不再接受唐王朝的内侨州羁縻制度了。

据《旧唐书》记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威、沃二州自营州南迁幽州,师、带二州南迁青州;次年,昌、信二州也南迁青州如后来的可突于余党涅里击杀过折,拥立迪辇俎里为首领,号称阻午可汗,这已经表明了契丹八部选择自立(之前契丹八部选出的首领不会称可汗)。当然,契丹八部有个优良的传统,即大首领并非是家传的,而是由八部间选举出来的,为了八部的利益,大首领必须要做到能屈能伸。

因此阻午可汗在后突厥被唐朝覆灭之后,迅速选择再次投降唐朝。但这次就连唐朝都必须以王这一级别来封赏(封崇顺王,赐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因此武周之后的唐朝所统领的契丹,名为属臣,实为外藩。如开元十二年(724)三月(唐玄宗时期),“契丹遣使来朝且谢恩。往岁,契丹使木处离奉国信归蕃,是以来也”。终唐一朝施行的羁縻政策下的契丹,是所有外族(非汉族)之中汉化程度较高的其中一支(另外两支是党项李氏和沙陀李氏)一、唐朝对契丹部落采取的“纳质“、“入宿卫”制度。

如前面提到的唐玄宗时期,契丹遣使过来,请求质子归藩的请求。还有质子在唐朝中原政权内部参与汉化学习和军事学习,授折冲郎将官,成为宿卫,保卫皇宫。如开元十四年(726)四月,“契丹遣大首领李阔池等六人来朝,皆授折冲,留宿卫”;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契丹遣使渴胡等来朝,授果毅,留宿卫”。甚至是前面提到的孙万荣,其之前就是唐朝宿卫部队一员,曾任过折冲校尉。

朝廷不仅要求充当人质的贵族子弟及时送入长安,授予职任,而且还规定了交替轮换制度。且还会根据情况,如部落首领突然暴毙时,其部的质子会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还藩”。如唐玄宗时期,就曾下过诏书,质问契丹八部和奚部,怎么还没送新的小子来呀,你们家哪些老小子已经在长安呆腻了:“今外蕃侍子,久在京国。宜命有司,勘会诸蕃充质宿卫子弟等,量放还国。

契丹及奚,延通质子,并即停追。前令还蕃首领等,至幽州且住,交替者即旋去。“”十五年,契丹遣首领诺括来送质子并献方物。”二、除了“纳质“、“入宿卫”制度,唐朝还经常“诱惑”汉化程度较高的首领,提出全面内附的请求——即“内属”。“内属”就是主动脱离部落组织、自愿成为归附朝廷的“归化”人口。前面的“纳质“、“入宿卫”那是强迫性质的,而”内属“就是自愿性质的、全面内附于中原王朝的了。

当然这里面与唐朝政权的极力招纳、扇惑政策、甚至是战争结果是密不可分的。如奚部,就曾经被唐朝摩擦到地上教育一番后,唐朝就将俘虏的五千人当做教育经费收取了,安置在归义州,侨治幽州良乡县,从此成为唐人了。而由契丹“归化人”构成的归附人口,则都被集中安置幽州境内。就如大贺氏(最早投靠),在唐晚期其统治地位被遥辇氏家族取代后,内附于唐朝,被安置在幽州,还娶了唐朝静乐公主(只是半年后,被安禄山欺凌,一怒之下,杀了公主反了唐)。

总述契丹的崛起并非是偶然的,是唐朝推行羁縻统治的结果,而“幽州契丹”的客观存在,和在唐朝内部里已经转化成为唐人的契丹族如李光弼、孙孝哲,以及后来杀死安禄山的李猪儿(小时候被安禄山阉割)等等。因此当中原内战之时,除了沙陀李氏忠于唐朝,还有大量的汉人外迁到东北地区,与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族融合。因此在辽史中也隐约记载着,契丹八部,尤其是阿保机迭剌部,就曾为汉人选定地方,并铸城,以安置更多的汉人。

文章TAG:属臣偏宠观起名叫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