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斗帝之门是什么,第一名可斩杀斗帝

斗帝之门是什么,第一名可斩杀斗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9:14:07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回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上来,这个玄到底什么意思呢?得从两个方面入手。道可道,非恒道,指的是,道这个东西,你可以用语言来讲述描述,一旦用语言来定义的这个道,就不会是恒久不变的“常道”,是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有生灭的。

你知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吗?

你知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吗

看了下所有回答,没有一个能说到点上的。这也难怪,多年来读经者对“玄之又玄”的理解基本都出了偏差,把这个“玄”字都解释为神秘深奥不可测的意思,而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篇的总纲,它开宗明义讲述了老子总体的世界观和理解老子思想的学习方法,总纲如果学歪了,后面很多内容都会被带歪,至少很难深入体会到老子思想的真实涵义。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朴素辩证法的创立者,老子尚简尚朴尚拙,他的思想跟神秘主义没有半点关系,如果带有道德经是神秘深奥的先入为主的念头去读经,那么一开始就和老子的思想咫尺天涯,南辕北辙了。老子说过,“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他的话不需要你拐弯抹角地去自作聪明地理解背后有什么深意有什么潜台词,道德经所见即所得,老子巴不得把意思表达得越简单明白才好,读者自作聪明的想法越多,就越不可能读懂道德经。

回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上来,这个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得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时代背景,老子的时代是春秋时期,他的职业是周王室的图书馆管理员,而当时周朝的文字继承于商朝的甲骨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下甲骨文的“玄”字是怎么写的,就像是一团相互缠绕的丝线,它当时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如现代人认为的那种玄乎深奥带有神秘主义意味的意思,而是指从具体的显性世界到抽象的隐形规律互为表里的意思,而这也非常符合道德经第一段的语境。

所以要彻底弄明白“玄之又玄”的意思,不能割裂前后文的语境,必须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这里说一下,现在世面上很多道德经的版本都是经过后人删改的,特别是三国曹魏王弼把道德经改动很多(这家伙就属于自作聪明之流),和马王堆的帛书版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他这么一改,直接导致后人对道德经的理解产生偏差。个人看法,时间更早的帛书版道德经更贴近老子本来的思想。

《帛书老子》甲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垣无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帛书版用“也”直接断句,使之不出现歧义。后世很多自作聪明之流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搞出很多稀奇古怪但读之狗屁不通的断句,比如有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的断法,完全不符合当时语言的习惯方式,对于这种一笑而过即可。

首先,老子说的这个“道”,指的是宇宙间所有事物运行的绝对化存在的根本性规律,贯穿于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中无处不在起作用,而一些具体事物的个性化规律,则不可以称之为“道”,因为那些东西是要有先提条件才能存在的,是局部的,暂时的,即佛家说的“无自性”。而老子这个道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无法言语道断,也有点佛家“一说就错”的意味。

道可道,非恒道,指的是,道这个东西,你可以用语言来讲述描述,但是一旦用语言来定义的这个道,就不会是恒久不变的“常道”,是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有生灭的。所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因此,后面这句“名可名,非常名”其实就是对前面的补充解释。这个“名”,在当时可不是指名称的意思,而是是下定义赋予属性“以此名之”的意思,前一个名可以当做动词看,“名可名”是说规律的属性可以被具体定义,但一旦被具体定义了,这个规律就不会是最根本的道了,而是局部的暂时的,当前提条件变化时,这个定义也就失效了(非恒名),佛家说的“有为法”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后面这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非常直接地解释清楚了。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名“是谁在名(作动词,定义属性)?是人。天地之始,当还没有人的时候,自然谈不上什么名不名的。只有当人对万事万物一一名之进行定义后,各类事物才被赋予了属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块铁矿石,在人赋予它属性之前,本身就是一块石头,对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甚至连石头这个名称都是人赋予它的。

人把铁矿石炼成钢铁,做成锤子,菜刀,各类机械等等,这些过程中,都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属性(使其有名)。所以这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对其名之赋予定义,就没有所谓万物的分类。被人赋予定义后,才有了万物的分类(万物之母)。特别提一下,现在特别流行的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更不是老子一向简洁的风格。

按照当时老子的行文,如果要表达上述的意思,直接是“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而不会去画蛇添足加一个“名”字,读起来又累赘又拗口。接下来,就是老子讲学习道德经的方法论了。“故垣无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噭”,这里的无欲有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有没有欲望,其含义范围更大些。简单地解释,那就是要用不预设立场的客观态度(无欲)才能去发现接近大道的规律(妙),然后才谈得上在掌握此规律基础上,主观能动(有欲)地利用规律去发挥作用达成目标。

后面是“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这里的“胃”字通“谓”,结合前文意思清楚明了,两者为何?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本质。在老子这种悟道者眼里,本不存在主客观这样的二元对立概念,而是心物一元,通过现象与本质互为表里,也即是从现象去把握本质,再从本质去理解现象,如此“玄之又玄”这样的反复良性循环的一个螺旋式上升,去接近终极规律——众妙之门。

文章TAG:斗帝斩杀第一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