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后期什么神将好,《大皇帝》神器系统全解读

大皇帝后期什么神将好,《大皇帝》神器系统全解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9:30:1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王孙满这句”在德不在鼎“对楚庄王触动极大:他开始意识到楚国经过历代先王的奋斗几乎已统一整个华夏南部,却依然遭中原诸侯鄙视的原因不是因为楚国的兵器不够先进,也不是楚国的国库缺乏财货,而是相比中原诸侯楚国欠缺文化底蕴。

楚国要真正腾飞崛起就必须文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和王孙满对话后楚庄王撤兵回国,转而将精力转移到对楚国的内部治理上,一个叫孙叔敖的人对楚庄王的内治起到了巨大的辅佐作用。孙叔敖的父亲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

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治水的巨大成绩使孙叔敖受到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

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在加强楚国内部治理的同时,楚庄王加大了和中原诸侯的交往,以学生的姿态虚心学习在他看来更为先进的中原文化,楚国渐渐由中原诸侯鄙视的蛮夷发展成为礼乐文物不输中原的国家,华夏文化又通过楚国流传到江浙、岭南地区,当地的山越族人逐渐被华夏文明同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构建统一的华夏国家而言楚的贡献可能仅次于秦。

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楚国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学习先进文化,同时军队的训练一刻也没耽搁;而老对手晋国内部却出现世家贵族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内乱,这对楚国而言绝对是天赐良机。如果坐视如此良机溜走可以说楚庄王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要知道楚国有一条祖训“楚君三年不出兵,死后不得入宗庙”,楚庄王为平定内乱和积攒国力已隐忍多年,如今是时候剑指中原了。

此时郑国成为晋、楚双方争夺的重点,这个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晋国都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国,偏偏两国又是争夺天下霸业的老对手,这就注定了郑国的悲剧命运——郑国不得不在晋、楚两强之间扮演墙头草的角色。城濮之战时楚西有秦国的威胁,中有宋国的叛楚,所以服宋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宋服则可控制中原,而邲之战时秦已与晋国反目,不必再顾虑西方,宋也诚心事楚。

惟有郑国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

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这就引发了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小小的郑国自然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军,郑国君主亲自赤裸上身牵着羊出城向楚军投降——这是春秋时代一国之君向战胜国投降的标准仪式。不过以楚国对土地的贪婪和对礼仪的蔑视而言:在这之前楚国从来不会理会对手是否投降,即使对手投降楚国依然会灭掉这个国家。

楚国的扩张从来就是这么赤裸裸,他们才不会像后来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玩什么外交策略远交近攻,总之打你就是为了灭你。所以此刻郑国君主的心是忐忑的,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不过这次楚庄王接受了郑国的投降,与之签订盟约而并未灭掉郑国。这下晋国不干了:郑国本来已被自己打服,成为自己控制的附属国。此刻的晋国恐怕也会像动画片《那兔那年那些事儿》中的毛熊一样破口大骂:“该死的楚国小三,分明是我先勾搭郑国的好吗?”其实晋国又不是傻子,当楚国攻郑时晋国就已发兵救郑,只是晋国没想到楚国的行动如此迅速。

文章TAG:皇帝神器解读后期系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