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为什么战国之怒都关,战国之怒的几个大号

为什么战国之怒都关,战国之怒的几个大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7:31:57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更重要的是,东方诸侯们都强烈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在历史上多次合纵抗秦,但合纵运动并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领袖人物。如今信陵君无论从人品或是能力,都堪当重任,诸侯们把军队交给他,心里踏实。很快,一支由五国联合作战部队组建起来了。信陵君率这支联军在河外与秦军大战,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落荒而逃。信陵君乘胜追击,一直把秦军赶到函谷关。

秦国人关闭函谷关,军队不敢出战。与以往合纵运动不同,信陵君合纵东方诸侯,主要是拒秦而不是攻秦。以当时魏国的实力,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不错了。因此,信陵君把秦军赶到函谷关后,并没有继续发动进攻。第五,最后一次合纵,仍止步于函谷关公元前241年,东方诸侯又一次合纵攻秦,这也是最后的一次。参加合纵的有六个国家: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卫国。

此时魏安釐王及信陵君已经去世,楚国领导这次合纵运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实际负责人是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春申君尽管久负盛名,但威望远不及信陵君,这也决定了合纵运动缺乏真正的领袖人物。六国联军先下手为强,进攻秦国,夺取寿陵。然而联军的攻势并未维持很久,当他们杀抵函谷关时,秦军出关迎战,六国军队不能协同作战,甚至毫无还击,便草草退师了。

这次合纵运动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战国时代东方诸侯曾经四次攻至函谷关,但是函谷关一次也没有失守。除了易守难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东方诸侯各自盘计自己的利益。比如孟尝君伐秦,攻下函谷关的机会是很大的,但是最后也是盘计自己的利益,齐国越数国攻秦,就算秦国割地求和,这些土地也不可为齐国所占领,那么齐国那么拼命攻函谷关干嘛呢?。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消失了?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华大地自周时的统一又走向了五百余年的大分裂,那时诸侯并起、百家争鸣。在战国中期,连横合纵大放光彩,苏秦欲报秦不用之仇,聚“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张仪首创“横强”,凭借一口伶牙俐齿游说山东六国,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

所谓“上善伐谋、次善伐交、下善伐城”,为什么在秦统一之后,就看不到合纵连横之术呢?一、天下既定,已无合纵之敌连横之友“秦王政,尔忘秦历代先君一统天下之大愿乎?”在秦王嬴政执掌政权以来,只有一人得到他的首允可以不称“陛下”、“大王”,而以“秦王政”称之,那就是垂垂老矣的少司礼,在嬴政每日上朝之际,必然出现在空旷的宫殿内,嘶哑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位年轻的王——实现先祖之大业。

平日里,嬴政必然礼数有加,毕恭毕敬回答:“政,一日也不敢忘”。六王毕,四海一,这位行将就木的王室宗亲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醒王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拦在这位王前的,只剩些边远蛮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这些少数民族,还需靠武力征服。合纵连横,随着大秦一统天下,再无敌手而失去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二、秦不喜游说之士,君王重以法治国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昭襄王与范雎,都是君臣亲密无间的典型表率,然而秦国历代国君却并不喜说士。商鞅变法图强,但不曾再见孝公重用其余游说之士;惠文王即位,苏秦献策但不为王上所喜;武王登基,张仪因害怕被武王忌惮而逃离秦国。所谓“疑人不用疑人不用”,但秦国国君都知道,说士与商贾相同,都是“投机倒把”之人,“商人重利轻别离”、“说士卖国而求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黔首凭军功登士拜爵,若国君鼓励这类凭口舌之利、靠这些唯利是图之人谋国谋战,良田无人耕,战争无士卒,国家还怎么发展?既而始皇登基,废儒学、罢纵横,乃是因为秦国制度的根基在大法、律令,在军功爵制。

二、不登大雅之堂,却已成常规纵横家们自战国中后期崛起,横有张仪、司马错,纵有苏秦、公孙衍,这些人活跃一时,大国国君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然而合纵连横之策在早期并不被认可,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这些谋士似乎并不被认可,也是赞美少而诋毁多,因此在重法的秦朝、儒学兴起的汉朝、佛儒并列的唐朝,纵横家们都找不到登台演出的机会,合纵连横之策已不登大雅之堂。

但在日常生活中,游说无处不在,大国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合纵连横,在现代大国外交、商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大国横强争夺资源,小国合纵不惧强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却也如野草一般顽强。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凭借出众的口才、审时夺度,可以一己之力比肩百万雄狮,但不能忘记的是,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早期的合纵与连横反复无常,才有“朝秦暮楚”的典故,后期的合纵也变成了伐秦,作为战国时期特有的产物,秦朝已无合纵敌手,也不再需要连横抗之。

嬴政灭亡魏国后却拿不下其属地安陵,真是因为唐雎的布衣之怒吗?

秦王政一扫六合,虎视天下,用短短十年时间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而《战国策 魏策四》中却有着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面对强权喊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唐雎此时不像一个使者,而更像一位剑客。故事中的安陵也因为唐雎的勇敢而得以保存。

这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浪漫的故事,也仅仅是一个故事罢了。毕竟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撰而成,并非为了修史,而是收集当时文稿,实际上对于材料文学价值更为偏重。故事中唐雎的年龄、秦法中侍者不得佩剑等漏洞早被后世史家所质疑。所以真实情况可能是公元225年,秦将王贲率大军出关中,连下楚国十余城,随后回军北上突袭魏都大梁,魏军凭城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倒引黄河水灌入城内。

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诚,魏国灭亡,秦在魏国设立砀郡。作为魏国属国的安陵也随之被纳入郡县制的管理。即使当时没有被灭,很有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必要。在战国后期秦国兼并攻伐共确实有一个诸侯国没有被灭,那就是卫国。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卫国实在是太过弱小,战国时就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

文章TAG:之怒战国几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