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兵法三国中怎么遣散士兵,看孙子兵法才明白

兵法三国中怎么遣散士兵,看孙子兵法才明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2 15:42:57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此后,关羽落马被擒,十余位步卒全部战死,关平赶来救援,也力尽被执。古城内,当王甫、周仓等众人听闻关羽的死讯,急奔到城楼观望,当看到招安的关羽首级时,王甫大叫一声,跳楼坠亡,周仓大哭失声,自刎而亡。其余百余位关西豪杰,有自戕而死者,有豪壮战死者,无一人独活!关羽死后,刘备伐吴,张飞率先从阆中起兵,挂孝出征。

张飞思念关羽,报仇心切,暴怒之下痛扁了干活不力的范强、张达,二人怀恨在心。张飞在入川之前,每逢遇险,总有十八骑燕将舍命相护,但此时此刻,当年从桃园追随而出的五十位燕将,已经全部作古了!张飞在睡梦之际,被二贼刺死,身首异处。张飞的十八骑燕将,关羽的五百校刀手,他们见证了蜀汉集团的革命史和荣辱兴衰,也见证了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情和生离死别!他们虽然是演义中的一粒尘埃,却释放出了生命中耀眼的光芒,难免让后世的读者们嗟叹、怅惘!。

怎么看网络上说司马懿识破了空城计,军人不应该是能灭掉对手决不手软吗?

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打仗那叫一个精彩,兵来将往,妙计百出,常常能坑的对方叫苦连天。他两都熟读兵法,擅长排兵布阵,不断的给对方下套,令五次北伐,精彩纷呈。他们俩谁更强一点?严格来说,我觉得诸葛亮更胜一筹,只是司马懿命更长,才笑到了最后。但司马懿有没有识破空城计?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能确定,而且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测。

司马懿在空城前的心理历程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吃过很多亏,经常中诸葛亮的计。他们俩打仗,大多是诸葛亮在引诱,司马懿的防守,但就战况来说,司马懿中招更多,防得很辛苦。所以,司马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诸葛亮就是诡计多端,永远都要防着诸葛亮的,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心结。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这个弱点,即使在死后,还设计摆了司马懿一道。

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当诸葛亮摆出一副闲情逸致坐在城楼弹琴的时候,司马懿会怀疑他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他深知诸葛亮的为人:谨慎、不肯冒险。现在诸葛亮就在他眼前,身边无一兵一卒。

如果你是司马懿,你敢相信吗?司马懿过去无数次与诸葛亮交战时,认为没有埋伏时,都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这个时候,在空城之前,司马懿就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他只会怀疑诸葛亮这么做有什么目的?这就是当时司马懿的心理路程。所以他为了求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愿放弃眼前的胜利,保全全军,也不敢冒险,免得再上诸葛亮一次当。

这也体现了司马懿的稳。为什么有人会说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当时在魏国,司马懿也不好混,曹氏家族都防着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帝曹睿中马谡的反间计,令司马懿削职回乡,司马懿只能在宛城闲居。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司马懿以为这辈子就要郁郁而终,很快因为诸葛亮北伐,魏军大败,朝中大将无人能招架诸葛亮的进攻,魏帝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这时的诸葛亮就是司马懿的恩人呐。

后来世人之所以怀疑司马懿识破空城计,是因为司马懿再被启用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正是因为他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才打算放诸葛亮一马,退兵让诸葛亮逃走。因若把诸葛亮杀了,他对于曹魏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到时狡兔死走狗烹,他在魏国也没有立足之地。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我个人倾向于司马懿没有识破空城计。

司马懿带兵打仗一辈子,他知道诸葛亮是他的大敌,若能轻易的置敌人于死地,而且对方还是诸葛亮,我想司马懿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他也可以在军事上被浓墨重彩记上几笔。若他生擒诸葛亮,对于当时的魏国也是一件大功,可以提早几十年收服蜀国,到时他功高震主,魏帝曹睿也拿他没办法。我的总结:司马懿之所以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因为兵不厌诈,诸葛亮用兵诡异,不按常理出牌,司马懿不得不防他一手。

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投名状》中,庞青云杀死苏州城5000太平军。在电影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粮。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所以如果没有粮食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在电影中,庞青云的人马都需要向其他人“赊欠”军粮,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多出来的5000人。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复叛,以至于连累庞青云的“乌纱帽”,所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屠杀。

毕竟,作为“叛军”的太平军,对于清廷而言,死活都无所谓。所以,庞青云才会如此有恃无恐。其实,庞青云的苏州杀俘,原型是当年李鸿章的苏州杀俘。公元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对苏州城的攻击日益强烈。原本驻守在苏州城的李秀成已经被调到天京,主持苏州城防御工作的是慕王谭绍光。而城防主力则是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主将”。

这8人看出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于是与李鸿章派来的招降代表程学启见面,并同意了献城投降。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谭绍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这8个人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并且屠杀了近1000余人的来自两广的“老兄弟”。在郜永宽等人打开城门,并将谭绍光的首级交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城了。就在此时,新问题产生了。

这“四王四主将”踢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受翎不剃发”;第二,保留部队两万人并据守半个苏州城;第三,保奏他们为总兵官。李鸿章不同意。对此不能接受的李鸿章,当日就动了杀机,将这8人全部杀死,并对城内的太平军展开屠杀。只是死者有多少,并没有详细的数字。其实,这里有个问题比较奇怪。为何郜永宽等人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条件,眼见利用价值越来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条件呢?或许这就是李鸿章为了杀他们找的借口。

毕竟,在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王也好,主将也罢,不过是一处处拥兵自重的实力派。名义上有太平天国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军进行勾结。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领受了太平天国的奏王,但是却最终出卖了英王陈玉成。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些大大小的骑墙军阀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将其杀死,避免出现其他变故。毕竟,这8人,统帅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真要闹僵起来,必然会是一场超级风暴。

文章TAG:遣散孙子兵法兵法三国士兵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