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萌蜀汉是什么意思,矛盾论为什么越看越糊涂

萌蜀汉是什么意思,矛盾论为什么越看越糊涂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4:53:5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古代同性恋是很常见的,并不见得蜀汉君臣里就没有,但如果有,那一定是三国时期各国都差不多。那么,这个比例高吗?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蜀国的百姓负担是最重的呢?而蜀汉建立了四十多年,人口为什么只有90多万呢?首先我们要对比一下数据:当时,魏国的总人口为443万人,总兵力是50万人;吴国的总人口是240万人,总兵力是23万人。

为什么说“曹魏好人妻,东吴控萝莉,蜀汉全是基”?

为什么说“曹魏好人妻,东吴控萝莉,蜀汉全是基”

谢邀。当然主要是游戏了,是前几年根据游戏编造出来的。大意就是:曹魏方面,总是出现抢夺敌手妻子的事情,东吴的大乔小乔,在游戏里被塑造成萝莉的摸样;而蜀汉桃园三结义,也多少能和搞基沾点边边。三国本来就是游戏多、小说多、同人写作多,这么多的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也是创作者的自由。但是,历史就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了。

比如,三国的同性恋问题。古代同性恋是很常见的,并不见得蜀汉君臣里就没有,但如果有,那 一定是三国时期各国都差不多。查《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已经是唯一关于个人喜好的描写了,但并没有同性恋的意思。当然,古代有也不会记载在正史里。

比如,三国的萝莉问题。古代女性结婚都很早,以今天的视角看,古代出嫁的女孩基本上都是萝莉,可不只是吴国。就拿离三国不远的汉朝来说,汉昭帝娶上官皇后时,上官氏才六岁。事实上,古代女性一般12至15岁之间就嫁人了,如果过了15岁还没有嫁人,甚至到了20岁以上还没有嫁人,那就要出问题的。《宋书·周朗传》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就是说过了15岁没嫁人,女方的父母是违法犯罪。《晋书·武帝纪》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到了17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孩,要由当地的官员帮你嫁人。等等。比如,三国的人妻问题。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众所周知,曹氏家族喜欢别人的妻子,曹操、曹丕都有夺人妻子的记载。但其实,这在三国时期其他人身上也不鲜见。

咱不说野史,就说正史上的记载:如曹操:《三国志 张绣传》: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如曹丕:《三国志 后妃传》: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如曹操、关羽:《三国志》裴松之引《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

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连堂堂的关羽武圣人都想着别人的妻子,虽然最后还是夺不过曹操这个老手,但至少也能说明,夺人妻是三国时期较为常见的想象了。原因很简单:汉末连年战乱,女多男少,为了增加人口,提高生育率,把寡妇纳入自己帐中,应该不只是这些公侯大人们的专利,而是上下普遍的现象。

蜀汉90多万人口10多万兵,兵民比例这么高,发展多年人口过少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263年,当蜀后主刘禅牵着羊,向魏军将领投降时,同时还献上了蜀汉的户籍。据上面所载,蜀汉总人口为94万人,士兵10万余人,官吏4万余人。也就是说,每9个百姓中要出一个士兵,每8个百姓要养一个士兵;另外,每27个百姓要养一个官吏。那么,这个比例高吗?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蜀国的百姓负担是最重的呢?而蜀汉建立了四十多年,人口为什么只有90多万呢?首先我们要对比一下数据:当时,魏国的总人口为443万人,总兵力是50万人;吴国的总人口是240万人,总兵力是23万人。

看上去,蜀汉的兵民比例是居中的,既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可见在三国时期,大约10个百姓养一个士兵是标准值。可实际上,蜀国的百姓确实是负担最重的。这跟人口数量无关,而是跟地理位置有关。我们先来看看魏国和吴国的情况。魏国的国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和中原两大平原,在当时是传统的农耕发达地区,农业资源极为发达。

在经过黄巾起义的洗劫之后,大片的土地撂荒。但是在曹操执政期间,出台了不少刺激农业发展的政策,让魏国的农业生产兴盛了起来。所以,魏国的百姓是比较富裕的。而且,曹操在军中实行了屯田制,士兵直接生产粮食,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百姓的负担。而吴国地处江南,那里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农业技术虽然比不上中原地区,但是气候宜人,粮食也能丰产。

而且吴国首都建业地处长江通衢,商业发达,所以吴国的百姓也比较富裕。另外,孙权也实行了屯田,同样有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是,蜀汉的情况却和魏吴两国有着天壤之别蜀汉虽然占据了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成都平原,但是农业技术和可耕地面积都比魏国来得差。蜀国多山地,平原只有那么几块,出产不了太多的粮食。而蜀汉占据的南蛮之地,又并非传统农业区,根本收不上什么粮食和税。

所以,蜀汉的百姓人均可支配财富远比魏吴两国来得少。而他们同样要承受不少于魏吴两国的,自然是不堪重负。另外还要注意,蜀汉的军队可不是单纯用来驻防的,而是用来打仗的。蜀汉持续的短短42年中,光北伐曹魏就有将近20次。而每一次战争所需要的消耗,和平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蜀国多山地,运粮的成本也远比在平原地区的魏、吴两国来得高。

相应的,士兵的单位军费也就远比魏吴两国大。用本来就少的财富供给更高的军费,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三国志》中,说蜀国百姓“面有菜色”的根本原因了。当然,蜀汉也屯田。《三国志》中记载:“亮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但是,蜀汉的屯田之地是在汉中平原,就是魏蜀两国战争的前沿。

先不说汉中平原的面积够不够大,单单是这个位置就有很大的问题。汉中平原是个军事区,而不是安宁的农业区。诸葛亮在这里屯田,震慑敌人的作用更大。但是在这么一个战乱之地屯田,能收多少粮食、粮食是不是能收到自己手里,都是个问题。所以蜀国的屯田,实际上并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那么,如何解释蜀汉人口少的情况呢?其实,这个更好解释。

益州这个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的阻碍,是一个很难有外来人口补充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例子: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原本镇守汉中的征西将军夏侯霸投奔蜀国。他带着必要的行李,可能还有人跟随,却依然在阴平的大山里迷了路,甚至到了绝粮的地步。要不是蜀汉得到消息前来迎接,夏侯霸能不能活着都成问题。

可见当时的蜀地是比较封闭的,人口按理说应该比较稳定。然而看古代的数据,似乎情况并非如此。东汉末年,益州曾经有过好几次“人口普查”,数字的震荡极为剧烈,最高是660万,最少时是108万。后来我们一般采信的,是《后汉书》中的记载558万。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对益州的波及也十分有限,只有一个叫马相的贼人自称黄巾军作乱,但是后来也被平定。

后来益州也曾卷入过几次战争,规模也都不大。而且从地方志上看,这一时期益州也没有大规模的天灾。那么,蜀汉是如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现恐怖的人口负增长呢?原因只有一个:当地的贵族在大量的藏匿人口。藏匿人口是古代地主逃税的一个主要方法。一个百姓只要在户口簿上没有他的名字,他就不会承担国家的赋税。所以古代的那些地主们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土地上的佃户隐藏起来,这样,佃户的所有产出就会成为自己的收入。

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一般大户人家的奴仆、侍女、佣工之类的都不算在国家的户口里。这个数字,往往是非常惊人的。三国末期,士族的地位蹿升,这些士族傲慢偏激,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即使是皇帝,也要对他们礼敬三分。比如魏国草创阶段,曹操对荀彧一家的礼遇;再比如曹丕即位后,极为重用陈群、司马懿等人;还比如孙权在位期间,让大族张家的领袖张昭主持国政,让陆家的陆逊统领军事;而单就蜀汉来说,这种情况只可能比魏、吴两国大,绝不可能更少。

蜀汉政权的建立,本就是别别扭扭的。刘备率领的荆州集团夺取益州,手段其实很卑鄙。本来是帮人家打仗的,可后来把主人给灭了,这放在哪儿都说不过去。所以,刘备动用了包括联姻在内的一切手段,才算把益州本地贵族稳住。诸葛亮更是为了在益州本地贵族面前做姿态,而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这两位强人尚且需要使用这种手段来制衡,他们死后的情况只可能更严重。

文章TAG:矛盾论蜀汉糊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