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七王之乱时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时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七王之乱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9:40:3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周镇许昌。出镇的亲王,既握军符,复综民事,州郡本已列置佐官,将军开府以后,复添设许多幕僚,他们的文武僚属,自然纵横捭阖,各求富贵,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所以八王致乱,不是在于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而是在于司马氏任诸王以方面重镇之故。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阎就起兵讨伦,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颛等的响应。

三王联兵打败司马伦的军队。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举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伦旋即被杀。司马阿入京辅政。司马周辅政后,太子道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尚本来已被立为皇太孙的,也病死了。成都王司马颖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可是司马同想要久专大政,怕司马颖立为皇太弟之后,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以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四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

这一着,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阎的破裂,也使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不满于同,因为司马乂也是有可能立为皇太弟的。公元302年的十二月,西镇关中的司马颟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问,连战三日,同败,为又所杀。成都、河间二王都不肯离开他们的根据地邺城和长安,所以司马乂在洛阳执政,司马颖以大将军名乂在邺城遥加控制。

司马颥原欲废惠帝立司马颖,自己做宰相,可以专政。司马颖也嫌司马乂不完全受他摆布,于是二王又联合起来,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于公元303年八月同时发动对洛阳的攻势。这一次内战,司马颛命都督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自函谷关(今河南新安东北)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了大军二十多万,由前锋都督陆机率领,也渡河南向洛阳。

司马乂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也不下数万人,三方结集的军队,人数在三十万人以上,这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人数最大的一次集结。司马马的军队人数虽不多,但是曾在洛阳建春门外,击败司马颖的军队,使陆机溃不成军。不过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司马颖和张方逐渐收缩对洛阳的包围圈。在这种困难环境下,洛阳城发生内部分裂。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司马颛部将张方,又被张方活活用火烤死。

司马颖进人洛阳,做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他的根据地邺城。这时惠帝子孙既死尽,颖又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移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的儿子,惠帝的弟弟,按照当时局面,他来担任西晋的皇位继承人,是名正言顺的。但司马颖的为人,昏庸无道。又委任宦人孟玖等,政治搞得比以前司马周、司马乂执政时还坏,因此大失人心。

洛阳禁军在东海王司马越的统率之下,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荡阴(今河南汤阴西南)一役,讨伐军战败,皇帝被俘;司马越逃往自己封国(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司马颟命部将张方乘机率兵占领洛阳。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司马越弟)联兵攻破邺城,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但洛阳已经落人司马颛手中,颖至京后不得复与政事。

不久,张方又强迫惠帝和司马颖前往长安。司马颖到长安后为司马颥所废黜,豫章王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被立为皇太弟。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起兵,西向进攻关中。司马颥战败,次年六月,越迎惠帝还洛阳。颖、颐相继为越所杀。大权最后落人司马越手中。自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至公元306年惠帝回洛阳,前后十六年间的大混战,这就是所谓八王之乱。

而且诸王在混战中利用少数族的贵族参加内战,造成严重后果。如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于是匈奴贵族遂借赴国难之美名,长驱入邺;东蠃公司马腾引乌桓羯朱袭司马颖,于是乌桓遂长驱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大掠妇女”,“沉于易水者八千人”。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由八王内乱引起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西汉七王叛乱,最后七王分别是什么下场?你怎么看?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谢邀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期间发生的一次诸侯国的联合叛乱,起因是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趁机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七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最后在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周亚夫,栾布,郦寄等将领的迎击之下,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便被平定。

文章TAG:七王王之乱之乱回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