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司马炎如何得天下,那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又发生了什么

司马炎如何得天下,那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又发生了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7:10:3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拿到历史上去验证,其实并不准确。天下统一后,司马炎逐渐开始享乐,纵情酒色,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最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夺得了曹家的天下,甚至“三家”的天下。“天下得无高水异质,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二十二年)”。

司马懿为何能得天下?

司马懿为什么是三国最后的赢家?因司马懿夺了曹魏军事大权为司马师,可马昭铺平了三国归晋的道路。其实也并非最后,在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时,斩了庞德,俘虏于禁等三万人马,已是如日中天威震华夏,曹操考虑迁都,而司马懿是随军军事祭酒,提出了迁都会影响民心,只要联络孙权暗取荆州,马上就可解围,曹操赞许,果不出司马懿所料,孙权出兵偷袭关羽老巢,不仅丢了荆州,还丢了性命,刘备想奇回荆州,替关羽报仇,性急的张飞被部下所杀领兵投敌,夷陵之战刘备损兵折将大半,病故白帝城,也就是说司马懿是一个很利害的角色,就是他的一计,蜀国基本损国大半。

从此鼎立走向灭亡,隆中对全部泡汤。这里顺便说一下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说就是作死呢?三顾茅庐时谈及三分天下,隆中对是取荆,益二州为根本向外扩大国土,如今荆州已失,隆中之策已再不适用,还抱着早已过时的路一条道走到黑,走到死,说得再神乎事实摆在这儿,司马懿在营中看看书,喝喝茶就把诸葛亮困死。司马懿审时度势,曹真在时他深知曹真利害,到曹爽手上又等了十年,他暗自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时机百分之一百成熟的情况下,一举拿下曹爽,夺了大将军帅印,从此魏国就玩弄于司马懿掌股之间,但司马还是有底线的,在他有生之年,位极人臣,但没有费帝自己当皇帝,他死了他儿子费帝是他儿子的事,于一个死人无关。

司马家族曾经为什么能得天下?

谢谢。司马、欧阳、东方、孤独、南宫、太史、上官、夏侯,诸葛等都是复姓家族。历史上复姓家族出了不少王侯将相,侠义人士。本篇只讲司马家族为什么能一统天下?司马懿是三国中期出现的人物,他的出现应该说是他的才能,初露锋芒。三国时期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枭雄谋士文坛奇才风起云涌。司马懿能在这次海选中脱颖而出,与其说是曹操提携与信任,不如说确实有过人的才能。

曹操是干什么的,专门摆弄人事启用的权术家。在他眼睛里阅人无数,打眼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材料。司马懿的发迹是时代造就的人物,也是命运的安排。正值曹氏家族难以支撑的节点上,司马懿把握好了时机。大体上取代了曹氏的集权,为将来大业打下了基础。司马懿一生聪明绝顶,文武兼备。按照三国演义上说;司马懿和曹操几乎等耳,都尖诈狡猾,阴险毒辣。

但是作为我,今天反过来看,司马懿曹操都是天下难得的英雄。不论如何评价古人,本人认为司马懿是凭真才实学上位的。治理一个烽烟四起,战乱不堪的国家,需要政治家的眼光,战略家的头脑。同时也需要思想家的气度,司马懿具备了这些必要的条件。一个人,一家族,一国家的兴起,离不开智慧和文化。司马家族中,出了司马懿这个奇人,所以曾经赢得了天下。

晋武帝司马炎也实现了天下统一,为什么历史评价不高?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雄才大略如曹操,尚且被人非议,更何况司马小儿乎?虽有一统天下之功,却埋五胡乱华之祸,可谓功在当时,过在后世。来路不正公元 265 年,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苦心经营数 十年,终于把持曹魏政局。司马炎伸手摘桃,篡魏自立,可以说司马炎的皇位是白捡来的,而非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欺负曹家孤儿寡母,确实让人心存不屑。

前明后暗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前期政治相对清明,发展农业,鼓励生产,颁布法律,攻略东吴,统一天下,还算是个有为之君。天下统一后,司马炎逐渐开始享乐,纵情酒色,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整个西晋朝廷奢侈浪费之风盛行,百官斗富,成为后世笑谈。历史倒车(司马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在李斯等的坚持下,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可谓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重要进步。

虽汉有反复,但终归以郡县制为主。到了司马延的晋朝,大肆分封诸侯王,前后共分封司马宗室五十多人为王,堪称历史之最,这也为以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短命王朝(白痴皇帝 司马衷)西晋自公元 265 年建立, 280 年统一天下,也算是盛极一时。但在 316 年,统一仅仅 36 年之后,便快速衰落,宣告灭亡。

西晋之所以成为短命王朝,快速的由盛而衰,除了司马炎后期荒废朝政,奢侈浪费之外,分封诸侯王以及对继承人的选择不当也是重要原因。其子司马衷痴呆不能理政,皇后贾南风飞扬跋扈,内宫,外戚,宗室争权夺利,最终导致了西晋的快速崩溃。民族罪人司马炎大封诸侯王,在其死后不久便发生了八王之乱。匈奴人刘渊乘机挺进中原,敲响了西晋灭亡的丧钟。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之初,为何要大封司马家族子弟为王?

这主要是因为曹魏灭亡的前车之鉴。要分析司马政权为什么要采用早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就得从曹魏政权的灭亡原因说起。曹魏怎么灭亡的呢?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唯才是举”的后遗症封建王朝在用人方面有一个共同点:用忠不用贤。就是说,宁可用一头笨一点却听话的猪,也不用勇猛却桀骜不驯的狮子。简言之,猪用着放心,自家江山没有内部威胁,会相对稳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杯酒释兵权都是这个原因)。

可是,以务实和经世致用为用人标准的曹操却完全摈弃了这一套,不管出身,不管人品,唯才是举。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求贤令》里:“天下未定,求贤之时,若必廉士而后用,齐桓何以霸?今天下行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唯才是举,我得用之(建安十五年)”。“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陈平岂有行哉?苏秦岂守信哉?有司明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建安十九年)”。

“天下得无高水异质,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二十二年)”。他以管仲、陈平和苏秦等人为例,明确指出,“才”是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曹操凭此白手起家,迅速一统中原;另一方面,造成了曹魏人才集团大规模的“有才无德”,像贾诩、司马懿等人,这群人在曹操麾下都俯首帖耳,但曹操一死,牛鬼蛇神就都蹦出来了。

二、曹丕的自剪羽翼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西周、汉初的“分封制”,春秋时期鲁、宋等国的“亲亲上恩”都属于此类,就像现在的家族企业,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春秋的礼崩乐坏、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也均源于此。曹丕正是看到了宗室相残的悲剧教训,从一掌权就开始选择性地排挤宗室,或斥、或贬、或炒,反正是自家兄弟尤其是那些能力出众的不受待见。

这一点除了著名的因“世子”之争而写成的《七步诗》外,在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更有很好的体现,曹洪、夏侯惇等功勋元老都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这种矫枉过正做法的弊端在司马氏篡权的时候暴露无遗:整个朝堂上除了心向司马的就是看热闹的,唯独没有自家兄弟站出来说话(剩下的曹宇、夏侯献、曹肇、曹爽等人除了年老体衰就是纨绔子弟)。

三、曹丕破坏了政治平衡细数中国历代王朝,他们的中前期政权都非常稳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方权力能实现制衡,或者说“政治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王朝马上就走下坡路。西汉。宣帝之前,皇权、相权、外戚三方完美制衡,而且历代皇帝都几乎是“立贤不立长”,他们都有能力控制和维持这种平衡。但是当汉元帝刘奭即位的时候,第四股势力——宦官——又掺和进来,再加上皇权变弱,西汉立马进入衰亡快车道,让外戚给亡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生几无瑕疵,但是,他看到了西汉相权对皇权的干涉和牵制,于是果断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他忽略了一件事情:这种局面需要一个强悍的皇权来压制和掌控,他和儿子汉明帝刘庄都具备这种能力,其他人就不好说了。结果也没出意外,从第三代起,皇帝非弱即幼,外戚和宦官开始轮流坐庄,帝国也亡在了这两伙人手里。

大明。在传统史观中,明朝亡于阉患,尤其是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罪大恶极罪无可赦。但是,这种观点极其幼稚而且错误。在政治斗争中没有好坏,只有对错。魏忠贤是很坏,但他却是皇帝的忠实拥趸,能帮着皇帝实现某些决策;而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呢,他们也不是什么好鸟,正是他们代表着帝国东南地区工商业集团的利益,不仅在政治上与皇权对峙,在经济上更是抗捐抗税。

魏忠贤在的时候,皇权还能联合宦权与文官集团抗衡,崇祯皇帝看似大义凛然的“拨乱反正”却恰恰破坏了这种平衡。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眼巴巴地看着文官集团这群“正人君子”们党争、扯皮、推诿,就是不为帝国分忧。所以,崇祯自挂煤山的时候,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大臣个个可杀。曹丕厚此薄彼,破坏的正是曹魏政权的政治平衡。

尾言。司马氏篡曹后,充分借鉴曹氏无宗室夹辅的血腥教训,不仅广封宗室,而且各宗室王在辖区内均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免、募兵以及财政大权——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权力急剧膨胀的宗室王在司马炎死后,立即因为皇权之争引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皇族内乱:八王之乱,更导致了中原大地最大规模的一次异族入侵(五胡乱华),不仅西晋亡国,更给中原文明带来了一场持续三百多年的深重灾难。

令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司马懿,是如何在曹操死后夺得曹家天下的?

司马懿成功最主要的秘诀,一个字,忍。再多说几个字,忍常人所不能忍。司马懿雄才大略,同样懂得韬光养晦道理。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有两处,其中一处说:“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思达到前面六种境界,就可谓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

侧面反映出,司马懿的层次已经相当之高。后来,司马懿把这种气质变成家风。事实上,司马家夺得曹家的天下,历经了三代。第一代,司马懿;第二代,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第三代,司马炎。过程在这里就不说了,史书、小说、电视剧里讲的都很清楚(不论真假)。我们只说“忍”的艺术。有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应该都听过。

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一个问题:既然路人都知道他要造反,那么他反了吗?没有。权倾朝野的时候,他没有反;手下人杀了皇帝的时候,他没有反;所有人都劝他自立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反。为什么?他不能吗?他不敢吗?都不是,时机不成熟。因为当时蜀汉还在,东吴未平,天下尚未归心。所以他继续灭蜀伐吴,收买人心。最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夺得了曹家的天下,甚至“三家”的天下。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晋武帝司马炎与北宋赵匡胤都属于开国皇帝,对统一祖国作出了卓越贡献。赵匡胤登基后,文韬武略用在治国理政方面,善待天下百姓,不存在乱杀有功之臣,没有宠信后宫乱政,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因此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经得起历史论证。司马炎虽然称帝后,名为晋武帝,但他在执政期间,未建立卓越功勋,只是一个皇帝而已。。

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秦始皇、刘邦、司马炎、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得民心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拿到历史上去验证,其实并不准确。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往往是各种矛盾尖锐对立的时刻,这种对立难以调和,只有通过最极端的武力斗争才能解决。所以,最终在斗争中战胜对手、得到天下的,通常都是武力最强大、最善于应用武力的那一方。问题中提到的几位历史人物当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刘邦立汉,司马炎三家归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都是借助他们手中强大的武装力量,征服或者消灭了对手。

在这里,民心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起码不是主导的力量。秦始皇等人的胜利,是武力的胜利,所以伟人曾经总结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另一方面,秦始皇、司马炎、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的统一大业,也是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契合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所以他们实现大业时,如顺水行舟,势如破竹。那么,民心的得失是否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注意到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把君主比喻为舟船,把天下百姓比喻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就是强调民心、民意的重要性,提醒每一个君主重视民意。所以古代的君主在夺得皇位之后,正常情况下都会制订利国利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图长治久安。民心和民意也是动态的,如水一般经常变化,容易屈服和改变,容易引导和转化,也容易被有心者利用。

文章TAG:司马炎如何得天下那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又发生了什么司马司马炎如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