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橙光大明甲乙纪攻略,大明甲乙纪如何

橙光大明甲乙纪攻略,大明甲乙纪如何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31 11:21:36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这个就不分甲乙编,列入此传者,全为叛逆重罪。

如何评价明朝?

如何评价明朝

明朝的制度顶层设计有缺陷,又不具备纠错能力,最后明朝政府财政崩溃,加速了其灭亡。朱元璋使明帝国丧失了铸币权。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印钞,另一方面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要求70%必须是实物或者金银,宝钞使用不得超过30%。——这种只印钞不回收的玩法,他还没死,这个宝钞已经沦为废纸。纸币变成废纸,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将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

中国不但缺铜,更缺银。银两的供应主要靠外贸流入。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依靠海贸线路,中国大量商品流出,欧洲大量白银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所以明朝通货膨胀得厉害——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到了1908年,1石粮食需要3.895两白银。虽然外贸换取的白银堆积如山,但是与明朝财政收入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以天启六年为例。当年明朝财政收入——包含米麦2600万石,军屯400万石,盐税200万两,税粮折收的金花银100万两,茶税10万两,还有纺织品等各种实物折算的约几十万两。上述说明什么?明朝是一个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税收结构!商税为0,关税为0,茶税只有区区10万两!明朝政府没有关税!——这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

同时,明朝官员士绅不纳税,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也就是说官员与中举的读书人田地不纳税。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特别大的漏洞,所以,很多有田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投献”给官员——就是自耕农与缙绅合谋瓜分政府的税收。因此,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明朝还遇到了一个贪财的皇帝——万历皇帝。

万历光给自己修陵墓就花了几百万,自然觉得钱不够花,于是派出太监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海域就是开矿收矿税。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从万历46年开始,明朝陆续加征三种新税:辽饷、剿饷、练饷——史称三饷。1580年—1644年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三饷的加征,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

而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救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1602年,明代皇室支出已经达到1526万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高达52.89%。从万历皇帝后期,明朝财政年年赤字,政府不会举债也没法再印钞,只能大规模削减开支。政府驿站就被砍掉了——李自成同学失业了,一怒之下就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吴三桂怎么没被编入《贰臣传》?

如何评价明朝

那是因为还有一本比《贰臣传》罪名严重得多的书《逆臣传》,以吴三桂的反复无常,降而复叛,罪大恶极,早已不是“贰臣”可以形容,只有“逆臣”才更贴切。《贰臣传》编撰于乾隆四十一年,是乾隆为了确保统治稳固,缓解满汉民族矛盾,向群臣和百姓昭示,要忠君爱国,不能做“贰臣”。所谓“贰臣”,就是先后在明清两朝为官之人。

当然其中还是要有所区分,所以将洪承畴、祖大寿等因无奈投降,投降后又对清朝颇有功勋的大臣编入甲编,而将钱谦益、龚鼎孳等或投降后心怀鬼胎、或先投降李自成再转投清朝毫无原则并且没有明显功勋的“两次贰臣”编入乙编。对于甲编内的大臣,还是对功勋予以表彰,只不过毕竟投降,大节有亏;而乙编内的大臣则是全盘否定,彻底羞辱。

无论甲编还是乙编,入《贰臣传》毕竟还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至少不能明目张胆地反叛。即使如钱谦益这样晚年对清朝心存不满,多有怨恨,至少也没有真的竖起反旗,也就是说,至死也算是清朝的臣子。但是吴三桂不是,他造反了,还自己称帝了,所以吴三桂已经是罪大恶极之人,不能再算清朝的臣子。故而,用“贰臣”形容他已不合适。

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撰《逆臣传》,区别于《贰臣传》为了教化臣民百姓忠贞,《逆臣传》则为了警醒世人不可叛逆。这个就不分甲乙编,列入此传者,全为叛逆重罪。这些人都是曾为清臣,却发动或参与叛乱,吴三桂就是其中的典型。除了吴三桂之外,还有同样参与三藩之乱的另外两藩靖南王耿精忠、镇南王尚之信,及各地的一些大臣马宝、王屏藩、王辅臣、李本深、陈洪明、崔之瑛等人。

此外,清朝初期投奔清朝后又改投南明等势力的李成栋、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也在其中。所以,《贰臣传》和《逆臣传》除了是否谋逆外还有个区别,就是《贰臣传》记录的人都是明末清初先后入仕明、清两朝的人,而《逆臣传》则不一定是那个时期。如耿精忠出生于1644年,正是清军入关那一年,他自然没机会做明朝的臣子。说到吴三桂耿精忠,我们就看看三藩。

其实,很多人对三藩之乱有误解。最早获封的“三藩”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初封智顺王)、靖南王耿仲明(初封怀顺王)。到了康熙十二年下旨撤藩时,靖南王已经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了。但后来吴三桂起兵后响应叛乱的除了耿精忠,另一个却不是尚可喜。因为尚可喜不同意叛乱,还积极组织平叛。朝廷为了嘉奖他,晋升其为平南亲王,儿子尚之信封镇南王。

如何看待现在有些人给古代的奸臣翻案?

如何评价明朝

说到底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心理在作祟。也就是说,不肯正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人物在当时条件下行动的必要性,以完全超脱当时客观条件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非官方定义,仅仅是个人的一种阐述)。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岳飞和秦桧。岳飞是英雄,秦桧是奸臣,这几乎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一贯认知,在“翻案者”看来,岳飞的抗金却成了徒劳无益,反倒是秦桧识大体,因为他的主和,宋金两国避免了更大的战争,使两国百姓维持了长期和平。

然而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是因为后人看到了金灭南宋的后果。因但如果身处当时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却是靖康之耻,是宋国的皇帝被金人俘虏到北方,后宫的宫女嫔妃饱受异族蹂躏。这时候不去奋起抵抗外敌,还要期待靖康之耻重演么?事实上即使岳飞失败了,他的事迹和抵抗精神,仍然永远激励着后人,比如抗战时期的作家徐兴业就写出了以两宋之交为背景的历史小说《金瓯缺》,正有借古讽今之意。

明朝灭亡时,到底有多惨?全中国损失多少人口?

从明神宗后期开始,明朝的国势便开始走上下坡路。此时,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清)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明朝在关外的心腹大患。为了征剿后金,明神宗向民间大征“辽饷”,结果非但没能消灭努尔哈赤,反倒因为横征暴敛,导致大批农民破产,由此为大规模的民变埋下伏笔。明光宗、熹宗在位时,情况非但没见好转,反而因为朝廷内部的党争激烈,而变得更加糟糕。

而在崇祯帝即位的当年(1627年),以陕西白水县饥民首领王二起义为开端,明末农民大起义就此揭开帷幕,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涌现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数位强大的农民军首领,给明朝以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后金(清)对明朝的攻势更加猛烈,甚至多次入关扫荡、劫掠,给内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崇祯帝为了解决问题,只能在天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向民间大征“三饷”(辽饷、练饷、剿饷),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激化各种矛盾。

再加上崇祯帝刚愎自用、多疑狂躁,导致局势更加不可收拾。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纷纷献城投降。当年三月十九日,就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下两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便献城投降,使得京师就此陷落。

当日,崇祯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崇祯帝在殉国前,为防止后妃和公主们受辱,便逼迫张皇后、袁贵妃自缢,并亲手砍杀幼女昭仁公主及数位妃嫔,砍伤长女长平公主,场景令人惨不忍睹(详情见《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崇祯帝殉国后,李自成占据北京仅仅42天,便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援引而来的清兵赶走,并被迫在陕西、湖北一带流亡,最终在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战死在湖北九宫山。

清军入关并占据北京后,正式开始长达十余年的统一战争,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时期。当然,从法统上来讲,明朝并没有随着崇祯帝的殉国而灭亡,因为在他死后没多久,留在陪都南京的大臣们便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由此开始,明朝正式进入到与清朝并立的南明时期,并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为己任,情况非常类似于当年的东晋或南宋。

南明前后存在17年,共经历4位皇帝、1位监国。平心而论,除了弘光帝碌碌无为、绍武帝在位极短无所作为外,无论是隆武帝朱聿键还是永历帝朱由榔,都是有能力、有理想的皇帝,无不想完成驱清兴明的大业,然而由于本身是弱势皇帝,再加上内部党争激烈、将领多怀异心,导致局势日渐糜烂,终至于不可收拾。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永历帝在清军主帅吴三桂的逼迫下,先是撤往中缅边界,再转入缅甸境内,成为外国的人质。

两年后(1661年),缅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死大批南明官员并囚禁永历帝,随后又将其送给吴三桂(详见《西南纪事》、《缅甸史》等书)。次年(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此,明朝正式覆亡。而在此之前,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均被清军杀害,而监国鲁王朱以海则逃奔郑成功,并于永历帝遇难的同年,病死在金门。

在亡国的过程中,明朝皇室的遭遇固然很悲惨,但跟黎民百姓比起来,却不值得大书特书。依照学者的统计,在崇祯三年(1630年)时,明朝的人口数达到峰值,大约为1.93亿,历经十余年的战乱(农民战争及对后金/清的战事)、饥荒、疾疫,到崇祯帝殉国的当年(1644年),实际人口数已经下降到大约1.52亿,锐减4000多万人!满清入关后,战乱、瘟疫、灾荒发生的次数不仅比之前更加频发,而且规模更大,再加上清军在南北各地的屠城、张献忠屠川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口数量锐减程度更甚,以至于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当时中国的人口数大约为1.01亿(所有数据均见《中国人口史》),如此算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损失的人口数竟然将近1亿!如果仅从崇祯帝殉国当年算起,那么在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5000余万,若扣除和平年代正增长的人口数,那么损失的人口数量将更加庞大。

为什么网上一些人认为明朝是清朝灭的呢?事实是怎样的?

清代帝王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大清得天下之正”,也就是说大清之取天下,是有史以来最光明正大、顺理成章的。 清代君臣这样解释这个“正”。他们说,曹魏、西晋、唐、宋诸朝,都是原来的臣子趁着混乱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得了政权,有偷和骗之嫌,实在称不上光明正大。至于汉朝和元朝,则是赤裸裸凭头颅和鲜血建立的,比前述诸朝实在硬气得多。

“然汉自灭秦,元自灭宋,虽未尝不正,而与鼎革相接。”比如宋朝本来没有过错,元朝强抢,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再比如明太祖虽然是一介平民,但毕竟是元朝的子民,“以纲常伦纪言之,岂能逃篡窃之罪”? 只有清代皇帝不存在这个心理负担,因为他们的天下是得之于“流贼”,而非得之于明朝。他们与明朝本是“邻国”,见邻国奴才起来造反杀了主子,出于义愤出兵镇压了奴才,替这家主人报了仇,“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

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于故明但有存恤之德,毫无鼎革之嫌”。所以说起来,别人得天下都是靠抢和,而“我大清”则是因为“见义勇为”而顺理成章地得了这么大一片家业,实在是正”得没法再“正”了。事实上,明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但实际上是亡于后金之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原本属于明朝臣子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与明王朝展开了对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原本属于明朝的东北地区已经慢慢地脱离了明朝的掌控。可以说,后金自建立伊始,目的就是要颠覆明朝政权,自己取而代之。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趁着明朝防务松弛、党争频繁之际,决定对明朝用兵。

同年四月,努尔哈赤以所谓的“七大恨”为名,正式起兵反明,双方在辽东地区展开了大战,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拉开了序幕。但遗憾的是,在此次战争中,经历过“万历三大征”的明朝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再加上将帅之间推诿扯皮,让努尔哈赤抓住机会,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最终在萨尔浒一带大败明军,取得战争的胜利。此役过后,明朝元气大伤,遭此惨败,开始陷入被动,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

而后金方面,在取得胜利之后,不但使其政权更加稳固,而且夺得可战场的主动权,在以后与明朝的战争中,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萨尔浒之战剧照》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后金军一直想要叩关入侵,目的就是为了颠覆明朝的政权,入住中原。只是这一时期明朝在辽东名将较多,如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再加上毛文龙的牵扯、关宁锦防线的建立,延缓了后金入关的步伐。

努尔哈赤虽然一心想要打进来,但奈何有心无力,因为明朝的防线太坚固了。但遗憾的是,因为袁崇焕与毛文龙的矛盾,在袁崇焕将毛文龙杀了之后,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对付明朝。后来又因为崇祯的猜忌多疑,中了努尔哈赤的离间计,杀了对后金抵抗有力的袁崇焕。如此一来,使得后金进攻起明朝更为顺利,后来直到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入住中原。

至于李自成起义,与后金相比,它是后来才起兵的,而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则从一开始就想要颠覆明朝政权,只是李自成起义为后金提供了方便,使得明朝不能专心致志地对付后金。△《李自成起义》因为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一方面既要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一方面又要对付努尔哈赤的后金。可以这么说,要没有努尔哈赤的起兵造反,很可能就没有国内的农民起义。

因为征剿努尔哈赤缺乏军饷,朝廷只能将这些负担加在农民身上,这样一来,造成百姓负担沉重,当百姓生活不下去的时候,除了起义,别无他法。而造成这一切的祸根,就是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动摇了明朝的根基。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明朝并不是亡于李自成,而是亡于后金。再一个,清朝说他们入住中原只是为了给明朝报仇。那么,既然是为明朝报仇,那他们在入关之后,为什么要对明朝的势力赶尽杀绝呢?尤其是南明的永历、弘光政权,对所有跟明朝有关的势力一个都不放过。

△《清军入关》更甚的是,到了康熙年间,对75岁的明朝遗老朱慈炯都不放过,对其凌迟处死。再到雍正、乾隆年间,为何要发动大规模的文字狱,焚毁或者大量篡改的关于明朝的书籍?归根结底,他们还是因为怕,怕人们说他们是乱臣贼子,怕人们不承认他们这个政权。因此,他们要消除所有对他们不利的言论,以证明他们这个江山的合法性。

文章TAG:橙光大明甲乙纪攻略大明甲乙纪如何光大大明甲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