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三国蜀军在哪里,新三国蜀军盔甲

三国蜀军在哪里,新三国蜀军盔甲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8:01:4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刘备死后,到底葬在哪里?要说就是葬在四川成都市的惠陵,你可能不信,但我觉得他就葬在那里。从天水市区到陇城镇用了3个多小时,公路几乎都在川道里,河流向哪里路就在哪里,两边尽是高大的土山,植被稀疏,无法攀缘。略阳是史书经常提到的陇西古县,但它究竟在哪里至今没有定论。

刘备病故在哪里?

刘备病故在哪里

刘备死后,到底葬在哪里?要说就是葬在四川成都市的惠陵,你可能不信,但我觉得他就葬在那里。我们看一则历史记载。据《三国志·蜀志三·后主刘禅传》载,章武三年三月,刘备病危,把太子(后主)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在永安宫去世,诸葛亮上奏后主,提出服丧期间朝中百官进行哀悼,满三天就脱去丧父,到安葬时再按葬礼行事,郡国太守等,满三天就脱去丧服。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里清楚地说明,五月,刘备的灵柩从永安运回成都,追封谥号为昭烈皇帝。秋季八月,安葬在惠陵。再看另一则记载。《三国志·蜀志四·先主甘后传》载:“(甘皇)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这段记载说明,甘皇后去世早,葬在了南郡(湖北江陵),在222年追赐谥号,把墓葬迁往蜀地,灵柩还没有运到,刘备也去世了。

丞相亮上言:“……大行皇帝存时,笃思垂恩,念和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摇,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可以看出,刘备在世时,还派使者前去迎请甘皇后的灵柩。恰巧刘备也去世,甘皇后的灵柩已接到,刘备的灵柩在路途中,陵墓即将建成,葬期已确定,诸葛亮与赖恭等人查考了谥法,应尊皇思夫人为昭烈皇后。

昭烈皇后应与昭烈皇帝葬在一起。所以,诸葛亮请求命令太尉到宗庙去祭祀,告知祖先,向天下公布。后主刘禅批示:可以。可以看出,刘备和甘皇后确是合葬于惠陵的。《三国志》的两处记载说的很明确。清代褚人蠖(huò)《坚瓠(hù)集》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盗墓贼进入了刘备的墓室,见两个人在下棋,还有10几个侍卫,连忙跪拜,每人被赏饮一杯,又讨了几条玉带,让他们赶紧离开,到洞口时,洞口已封堵涂漆了,玉带原来是巨蛇,墓和原来一样。

这个故事有点玄乎,说的是盗墓者进入惠陵会受到惩罚,从侧面说明刘备墓没遭盗挖。从现有材料,惠陵没有被发掘、盗挖的记载。正是因为没遭盗过,宋代就有人怀疑惠陵是刘备的衣冠冢,郭沫若也曾认为刘备墓在奉节。后来也有学者持奉节说,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奉节四月份后天气炎热,要将它送到的成都,尸体会腐烂发臭。还以近年奉节城里发现多处像墓道的人工隧洞口,均指向原府署,并探测出原府署地下有两个建筑结构,认为就是刘备的真正墓葬。

我认为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而路途遥远、尸体腐烂发臭的理由并不能完全服人。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死后马上下葬的?放一两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是常事。秦始皇死后不也是千里迢迢往回运么,历史上还有死后几十年没下葬的。现代的防腐技术先进了,不是也还有人把亲属的遗体从外地偷偷地运回老家么?这就是落叶归根,认祖归宗。当然,会有读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可以各抒己见,留下您的观点。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客观的说,蜀汉是实力最弱的一方,而且,蜀汉政权是建立在刘备多年征战的名望上的国家,这么说吧,东汉末年的行政单位有13洲,相当于今天省级别的,曹魏集团拥有9个,东吴与蜀汉争夺荆州,将荆州一分为二,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就落入东吴手里,东吴就有3个洲,而蜀国只有1个洲就是益洲。这块提一句,也有做14洲的说法,就是把当时大汉天子当时被董卓强行迁都洛阳的司隶洲,曹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更好的管理,将凉州和司隶洲部分城市划分了雍洲,就是14洲了,不过这个不影响实力评估,因为都是曹魏自己的行政区域!通过行政区域就明白了,当时的蜀汉就有一个洲,很多小伙伴看地图觉得那个益州很大,其实,益州确实很大都是很多都是山脉,还有南蛮地区接壤就是后来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就是为了稳定南方。

说洲的时候主要看的是人口,当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人口锐减,下面一组数据曹魏人口数量:443万东吴人口数量:230万蜀汉人口数量:94万,而且,这是魏蜀吴建国时的人口,也就是说刘备刚建立政权后就伐吴,夷陵大败后,人口需要减去一部分,同样东吴也有相应的损失。从疆域以及人口数量上就能看出来,蜀汉至始至终都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稳定南方,休养生息几年才有了一点规模,其实就像司马懿说过,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曹魏是举全国之力敌一隅。

而诸葛亮也是很难呀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也明白,北伐很艰难,但是就像对刘禅说的,如果偏安一隅,诸葛亮在世可保蜀汉无忧,如果诸葛亮死了呢?坐视曹魏发展壮大?曹操在赤壁败了之后,就提出休养生息的国策,兴修水利,开垦屯田等一系列举措实际上就是明白自己已经不能统一全国了,要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后人了,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十年时间,益州一个洲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和人口永远跟曹魏是天壤之别,而且时间越长,距离会越差越大!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北伐拼的一线生机。

其实,东吴也深知这个道理,大部分朋友都是通过三国演义知道三国历史的,其中对东吴记叙的少,其实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东吴也没闲着,孙权自从得到荆州以后对战略部署已经满意了,所以也开始不断的北伐与诸葛亮呼应,无奈遇到曹魏大将张辽。每次谈论此事,我真心觉得诸葛亮艰难!在早期《隆中对》中诸葛亮大致意思说的是,先得荆州立足,在得到益州,然后休养生息,待天下有变,遣一上将,水、陆并进,指的是汉中和荆州。

然而,好好想想这句话有两个前提:第一是待天下有变,有变就是蜀汉休养生息很好,然后,要不就是东吴和曹魏大的不可开交,要不就是曹魏自己内乱,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是水陆两军并进,主要是荆州水军,诸葛亮北伐时候就每每想起,荆州在手…………可见诸葛亮北伐是无奈之举,诸葛亮自己定下的前提,而北伐时这两个条件一个都没有。

而诸葛亮悲剧在于,曹魏当时并没有内乱,内乱发生在诸葛亮死后,曹魏才相继出现,司马懿夺权的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等。数次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而后姜维掌权,蜀汉政权的诸多不稳定因素,让蜀汉成为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所以,蜀汉从头至尾都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而蜀,吴,如果能精诚合作的话,在荆州问题上能有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然后齐心北伐才有一线希望。

三国文化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三国文化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

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三国时关羽失荆州时,诸葛亮在哪里?

被尊为一代武圣的关羽,在其声望达到巅峰的时刻,却也开启了极速败亡的命运。关羽失荆州时,诸葛亮在成都,为刘备攻汉中做后勤保障。公元219年8月下旬,关羽率荆州军北上进攻曹魏大将曹仁驻守的襄樊,围樊城、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却在三个月之内又迅速败亡,失荆州、走麦城。千百年来,对于关羽的败亡诸葛亮应该负多大的责任一直争议不休、莫衷一是。

危机四伏的孙刘联盟公元219年的天下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刘备得汉中,使了吃奶劲;曹操亡大将,瞪眼白吃亏;遥想当年,孙权索江陵,碰了一脸灰。一眼可见,刘备明着得罪了曹操,暗地又结怨于孙权。赤壁战后,主张连刘抗曹的鲁肃将南郡的江陵暂借刘备作为栖身之地。后来刘备又袭取了荆州南方四郡,势力坐大,周瑜屡出计谋对付刘备,不料周瑜早夭,接任的鲁肃是亲刘派,双方关系得以缓和,但刘备给孙权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214年刘备霸占益州,孙权再次派人索取零陵、长沙、桂阳三郡,被关羽一口拒绝,孙权气的派吕蒙、鲁肃各率军跟关羽对峙,恰逢此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服了软,将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给了孙权才算了事,此间,关羽和鲁肃在益阳相会,鲁肃义正词严地责备关羽,关羽无言以对。

长江在中国古代乃天险,尤其是中上游,扼咽喉所在,川楚位居要地且物产丰饶,顺江东下如居高临下,其势如破竹,所以历代长江防务都以中上游为主。晋灭吴、隋灭陈,总有一路出川峡;金南下攻宋失利,还意图由陕入川,顺江东下;蒙古灭宋,也是由川陕突破,自西向东。可见,长江上中游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刘备得益州和南郡的江陵等地,就扼住了孙权的咽喉。

北有劲敌曹操虎视眈眈,西有刘备据险而守,随时可能东下,东吴的压力委实不小。孙刘联盟的裂隙从刘备在江陵问题上的推三阻四、蛮横无赖就开始与日俱增,何况刘备的坐大还威胁到了东吴的国防安全。联盟外衣下裹藏巨大分歧的和平不会长久,就如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终将破裂。关羽打襄樊,得意忘形、不自量力215年,孙权趁曹军主力远在汉中,率十万大军进攻兵力单薄的合肥,意图拔掉这个重镇,结果被张辽、乐进、李典打的满地找牙。

尝到了曹魏的厉害,加上亲刘的鲁肃病逝,抗刘的吕蒙接任,东吴的矛头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对准荆州。219年,关羽北上的前夕,刘备在汉中取得了大捷。先是曹操得了汉中,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驻守,四年前刘备进攻汉中,被夏侯渊、张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次刘备带上除了关羽了之外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岱、严颜和十几万大军,而曹魏一方只有夏侯渊、张郃、郭淮三将,兵马不过三万人。

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刘备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魏军分兵据守,蜀军集中兵力攻打张郃,夏侯渊拨兵去救援张郃,蜀军就放火纵烧魏军营寨前的鹿角、拒马,夏侯渊率卫队几百人出来修补,被黄忠瞅见机会,率大队人马围攻,乱军中杀了夏侯渊。但是,在郭淮的提议下,很快推举张郃来领导汉中诸军,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曹操听说刘备打汉中,急忙率军来救,刘备一看曹操来了,就据险而守不出战,曹操一看没辙,粮草又接济不上,就索性把全部汉中让给了刘备,魏军撤走,刘备集团空前大胜,刘备趁此自称汉中王。

此时是8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之后,加封关羽前将军、假节钺。前将军,是王爵可封范围之内的武将最高衔,前后左右四个名号将军中地位最高,前即先,有先锋之意;假节钺,象征着代表皇帝行使特权,军事行动不用请示、自行做主。这对关羽是相当大的精神鼓舞。于是同月,关羽北上攻打襄樊。客观来讲,关羽此时不该北上,理由有四,如下:其一,刘备打汉中,虽然是以多打少,实际上战场对决优势不明显,汉中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刘备集团实力的强大导致曹操惧怕而撤退,反而在魏军名将面前,蜀军无可奈何,比如张郃;其二,驻守襄樊的曹仁虽然兵少,但是曹仁勇谋兼备,当年赤壁战后,周瑜、刘备夹攻曹仁,曹仁尚且能全身而退,阻挡敌方攻势,如今关羽智谋不及周瑜,兵势不及孙刘联军,关羽轻视了曹仁;其三,北上有江陵、公安后顾之忧,吴蜀联盟关系此时微妙,面和心不和;其四,孤军北上,外无援兵、接济,益州道路险塞、交通不便,汉中一路被曹魏掐断。

显然,被汉中胜利极大鼓舞的关羽,没有认识到上述几点。整个战役经过大体是:驻守襄樊的曹仁兵少将寡,被围困在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率七军来救,因秋汛汉水暴涨,魏军军营被淹,于禁势竭投降,庞德力战不屈、被俘受戮;汉水淹没樊城,距离城墙垛子仅有几尺高,曹仁、满宠激励将士,死守不退,关羽顿兵城下;曹操调徐晃、张辽来救,徐晃进兵樊城,数次击败关羽,关羽撤退;吕蒙、陆逊袭击江陵、公安,关羽后方沦陷;关羽向西撤退,被围麦城,兵少食尽,突围被俘。

纵观整个战役,关羽的辉煌,正如司马懿、蒋济所言,不过降于禁、斩庞德而已:于禁的兵马战败全靠一场洪水,并非被关羽打败;威震华夏,不过几个土匪闹事,打着关羽旗号而已。曹魏虽然损失了兵马,对整个集团的损失微乎其微。所以,襄樊战役,关羽就不该打。关羽之败,谁负其责?蜀汉第一大将关羽在荆州兵败身死,这对蜀汉的打击是沉重的,亡了大将,丢了要地。

整个襄樊战役从打响到关羽全线溃败,就三个月的时间。不仅关羽没想到,刘备没想到,孙权没想到,甚至曹操都没想到,因为派去了徐晃之外,还派去了张辽,可见没把握。至于诸葛亮,那就更不会想到了:一路捷报频传,溃败只在半月之间。有人说,这是执行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计划,显然不对:其一,没有两路出兵,时机是错开的;其二,天下无变,曹魏政权如日中天;其三,关羽非上将人选,和曹仁、张辽、张郃、周瑜、吕蒙这类智勇双全的上将没法比。

以此为理由,将责任推给诸葛亮显然不合理。还有人说,诸葛亮作为军师,应该劝谏刘备或者关羽,或者增派援兵。问题是,当时这些事不归诸葛亮管,而且诸葛亮此时不受信任。刘备和诸葛亮其实是存在路线分歧的,刘备当年请诸葛亮出山有言“欲申大义于天下”,然而刘备的做法,不过是打个政治口号而已,哪里是什么匡扶汉室,这和诸葛亮的理想当然格格不入;所以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已经不是御前高级军事顾问了,此时的军师是法正,诸葛亮的责任是筹划粮草;而刘备、诸葛亮的微妙关系,加上刘备和关羽的特殊关系,眼前形势一片大好,刘备又好大喜功、沾沾自喜,诸葛亮也不可能多言;最后就是捷报频传,好似胜利在望,都没预料到关羽败的那么快,即使增援也来不及。

刘备被火烧连营诸葛亮在哪里?当时发生了什么?

烽烟青史,英雄流名。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以火攻闻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既是东吴陆逊的成名之作,又是蜀汉刘备的败亡之耻。刘备在蜀汉新立之际发兵十万亲征东吴,誓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来势汹汹,却落得个火烧连营,全军覆没,败走白帝城,最终抑郁病故的结局,自此一战,蜀汉元气大伤,几乎处于崩溃边缘。我们知道,刘备以白身起家,历经数年征战积累,才终于拿下荆益二州,占据汉中入川称王。

初步形成诸葛亮当年隆中对制订的战略雏形,如果按这个趋势,巩固现有领土,稳定地方休养生息,待兵精粮足人才充盈,即可按战略规划东结孙权,西讨曹魏,逐步实现刘备的最终蓝图,光复汉室一统中原。但是,驻守荆州的关羽,却不顾刘备严防死守荆州的嘱托,擅自带兵攻打樊城的曹仁,东吴孙权借荆州空虚之机,和曹操结盟,突袭荆州前后夹击。

最终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上庸也随孟达降魏落入曹魏之手,艰难建立的蜀汉疆土丢失过半。在称帝三个月后,刘备就急不可奈领兵十万亲征伐吴,欲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最终导致夷陵惨败,使本就兵力匮乏人才青黄不接的蜀汉雪上加霜。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一直以上兵伐谋为道的丞相诸葛亮为何没有出现在伐吴队伍中呢?基于兄长诸葛谨的东吴身份,诸葛亮主动避嫌首先,东吴的重要谋士诸葛谨是诸葛亮的兄长,兄弟俩在不同的阵营辅佐各自的主公,代表不同方向的利益,当年孙刘联合抗曹时正是兄弟俩双方努力促成的结果,如今两方开战,无论战况胜负,参与其中的诸葛亮都难逃说不清的嫌疑。

因此,诸葛亮既没有亲口劝阻刘备仓促伐吴,也没有主动要求随军出征,避免以后给人留下口实。但是他私下向赵云陈述了蜀汉新立面对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分析了当时形势下伐吴的利害。诸葛亮深知赵云一直深受刘备信任,长坂坡后更是将其视为心腹爱将,于是让赵云出面劝阻刘备,但一意孤行的刘备仍然对伐吴坚持不弃。并恼怒地将赵云留置江州。

后方朝政需要靠诸葛亮来主理刘备作为蜀汉皇帝御驾亲征,朝政只能由太子兼国。但十四岁的刘禅难当重任。此时蜀汉内部派系林立;边远部落亦未完全臣服;原益州部分官员仍在观望立场未稳,随时可能出现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少年刘禅的坐朝聊胜于无。必须留一位不管是在治政还是平乱上都能应付自如的辅臣协助刘禅。而在人才凋零的蜀汉,担此重任的也只能是丞相诸葛亮,况且新立的太子刘禅也正需要诸葛亮教习治政韬略,因此刘备为了后方稳定,将诸葛亮留在成都督粮征兵,协助太子主理朝政,没有带其出征。

诸葛亮重于战略及治政,军事实非所长隆中对时复兴汉室的战略布局彰显了诸葛亮的安邦治国之才,但临战布阵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并未显出高明之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火烧博望是由刘备指挥,当阳败逃时诸葛亮也没去江陵借兵,而是跑在刘备的前面。徐庶离开后,刘备指定的军师是庞统,庞统死后,益州的法正崭露头角。收益州,占汉中,入成都都是在法正主导下得以完成。

法正到来后,刘备军事上主要依赖于法正,诸葛亮的职能开始向战略制订,筹粮治军等内政管理方面转移。《三国志》的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就是说诸葛亮是象萧何那样的治政人才,而不是临战谋略的帅才,这也是之后北伐时魏延不服诸葛亮用兵的原因。

刘备面对蜀汉新立,内政未稳,外敌当前,人才断档的严峻形势下,不参考诸葛亮建议对内整治朝政恢复生产,坚持伐吴,使本就孱弱不堪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也为多年后刘禅政权的灭亡埋下伏笔。刘备的去世,军中骨干的断层,十万蜀兵子弟魂归它乡,都让整个蜀汉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如果不是其后诸葛亮重新与东吴修好,用五年时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生产及人口,蜀国可能早被吴魏任一方伐灭了。

《三国演义》里马谡失街亭,街亭在现在什么地方?

谢邀!马稷失街亭的故事出现于巜三国演义》这部书。蜀汉建兴 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亲率大军北伐曹魏。当时座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陇城镇的街亭成为了决定整场战役的关键。可诸葛亮由于失误,错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马稷被曹魏大将张郃打垮后,所立军令状生效,诸葛亮不得已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级,这个街亭从此名扬天下。

还有一说,这个所谓的街亭不是陇城镇,是今天水市麦积区的亭古镇。不过,这场战事虽有,但究竟是马谡之过还是诸葛之错却有另一种说法:诸葛亮明知马谡有纸上谈兵之嫌,也知道他的弱点被司马懿洞悉,所以故意让他守在街亭用做疑兵,而把半数主力交给赵云埋伏在二十里的左翼,待魏军绕道时聚歼。没想到此计被司马懿识破,置赵云的伏兵于不顾,派张鸽猛攻街亭。

三国里街亭失守到底是蜀国兵力配置问题,还是蜀军驻扎错了地方?

对距今1789年之前的那场街亭之战,在为蜀汉、为诸葛亮扼腕叹息之余也曾经产生过许多百思不解的困惑。这些困惑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困惑之一,街亭地处整个陇西地区的北部,在当时并非蜀军与魏军争夺的核心地区,更远离蜀军的大本营祁山堡,双方为什么会在这里打一仗?也就是说,陇西地区告急,张郃率大军从关中驰援,最近的路线应该是今宝鸡至天水一线,也就是沿渭河谷地来救,为什么绕了一大圈?按照张郃的行军路线,既然要过街亭,那就意味着一路向西,不会立即掉头南下去寻找蜀军主力决战,街亭一带的道路是由河谷走向决定的,如果准备南下就不会到街亭来,而会在街亭以东(今张家川县一带)就改变方向。

那么,张郃这是准备去哪里呢?困惑之二,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一般的看法是马谡太无能,只会纸上谈兵,又不听别人的劝,错误地将部队由街亭所在的川道里拉了山,结果被张郃抓住破绽一击而溃。言下之意,如果马谡指挥正确这一仗还有得打,甚至能完成阻击的任务,但这无疑把马谡视为军事上的白痴。这当然更无法令人信服,马谡如果是白痴,那诸葛亮岂不是更大的白痴?不符合二人过往的军事经历。

马谡做出上山防御的决定,一定有他的理由,可这个理由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趁2017年五一节小长假,笔者有机会远赴天水,对街亭古战场做了一番实地探察。一般公认的街亭古战场,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由天水市区出发,先沿310国道行驶一段,之后上207省道至秦安县,再上304省道至莲花镇,之后折向东到达陇城镇,由秦安县城至陇城镇约45公里。

从天水市区到陇城镇用了3个多小时,公路几乎都在川道里,河流向哪里路就在哪里,两边尽是高大的土山,植被稀疏,无法攀缘。古人打仗或行商,若弃川道上山另寻他途,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车到陇城镇,眼前是个大镇,甚至像是一个小县城,在一处正施工的广场上,突然有了个发现:古略阳剧场。略阳是史书经常提到的陇西古县,但它究竟在哪里至今没有定论。

《汉史》提到陇城镇一带曾置街泉县,后撤县为亭,即街泉亭,简称街亭,归略阳县管辖,《后汉书》郡国志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在蜀魏相争的三国时代,街亭是略阳县下辖的一个亭,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但它又不是普通的乡镇,因为它不久前也是一座县城。是县城,就有城,《考工记》载“都城九里,诸侯城七里,县城三里”,说的是城池的边长,这里用的是周朝的里,1里约合今693米。

就县城来说这个规模虽然不算大,但如果防守工作准备得好也很难打下,陈仓也是个县城,诸葛亮后来率数万大军打了20多天也拿它没辙。街亭这座旧县城就是诸葛亮派马谡此行的原因:占据该城,凭险拒敌。如果马谡能在此阻击魏军20天以上,就将为诸葛亮在整个陇西地区布局赢得时间,马谡也就像郝昭一样创造了军事奇迹。现在已看不到那座旧县城的任何蛛丝马迹了,只能登上高处俯察其形势。

按镇里人的指引,沿一条小道向北侧攀爬,十来分钟后即见到半山处新修的一处长长的石阶,上去之后,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平台,中有一亭,上书“街亭”两个大字。(本文作者南门太守在街亭)这里就是街亭古战场遗址了,从平台处眺望,山下是陇城镇,流经川道有一条小河,河的对面也是山。如果这里就是当年的战场,对面的山那就应该是南山了,也就是马谡弃城所上之山。

沿右手方向看去,两山之间是一处开阔地带,那里就是张郃所率领的5万骑兵前来的方向。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此时此刻,仿佛还能听到万马奔腾的巨响……站在此处,自然想起了之前的困惑,它们非但没能解开,反而又增添了更大的困惑。从现场情况看,这一带的川道相当开阔,中间的宽度有数公里,如果有一支队伍自东向西开来,它可以浩浩荡荡地从中间的大道上穿过,两边的土山上即使埋伏有千军万马,只要不下山也都等于不存在。

因为箭射不着,滚木、雷石统统用不上,打阻击只能下来。看来马谡真是白痴了,躲到山上只为看风景吗?徘徊良久,惑无法解。正值五一假期,想必麦积山已游人如织、人头攒动,而此处空空荡荡,鲜有一位游者。返程,车仍在两山夹峙的川道间曲折行进,川道忽而开阔。忽而狭窄;两边的山忽而低缓,忽而又拔地千尺,直逼头顶。显然,陇城镇附近的川道并不是打阻击的最佳场所,我如果是马谡,为何不另寻战场?之前看过一位知名学者写的文章,认为街亭所在的川道里有一处“断崖”,横亘左右,呈西高东低之势,自西汉时就利用这个特殊地形修筑了军事要塞,如果东面的敌人来攻必须仰攻这处断崖,十分困难。

笔者曾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它能最好地解释蜀军千里之外奔袭街亭的原因,但此行并未见到这样的“断崖”,一路行车所见,也基本排除了在这样的川道中央存在“断崖”的可能性。大概出于与笔者相同的困惑,所以一直以来对街亭的位置就有所的争论,不少人认为街亭另有其地,比如天水市麦积区的街亭古镇,从位置上看它更接近当时魏蜀交兵的主战场。

但突然又想到,陇城镇位于汉代的关陇大道之上,这岂不是它是“真街亭”的最有力证据?关陇大道是由关中通往陇西的最重要道路,其主路的大体走向是:由今天的陇县过固关镇,翻越陇坂,到达今张家川县马鹿乡东北的老爷岭,沿此经马鹿、闫家店、张川镇、龙山镇等到达陇城镇,再西行到秦安县。关中通陇西还有其它几条路,如陇坻道、鸡头道、瓦亭道,但当时军情紧急,曹魏所置的陇西三郡尽落蜀军之手,张郃率队驰援以骑兵为主,只能走最易行的一条路,也就是关陇大道,这似乎解答了前面所讲的第一个困惑。

曾乘火车来往于宝鸡、天水之间,最大的感受是山高谷深,有很长一段火车都在不停地钻隧道,尽管这条路大体是沿渭河走的,距离最短,但在汉代却不是关中通往陇西的主要通道。如果第一个困惑不存在,那第二个困惑倒更容易解答了,陇城镇的附近虽然不一定是街亭之战的战场,但并不妨碍它是“真街亭”。可以设想一下,马谡确实是奔着陇城镇(当时称街泉亭)来的,看中的是它原有的旧县城,想以此为依托迟滞魏军,但到后才发现由于“撤县设亭”,这座县城已经荒废了,短时间内没有修复的可能。

川道里无险可守,所以马谡提出上山,有人反对,认为旧县城虽破也可勉强一用,但马谡仍决定上山。马谡所上的那座山应该不是陇城镇近前的南山,因为这里的地势过于开阔,不利于伏击,但马谡可以率领这支上万人的队伍沿着川道向前再推进一段,选一处最佳的伏击地点,这个地方只要仍在关陇大道上就行。这样的地方不难找,但马谡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史书提到的唯一理由是水道,因为魏军断绝了山上蜀中的水道,引起蜀军的恐慌,之后蜀军被迫盲目出击,导致大败。

笔者认为这当然是理由之一,但最根本的理由是实力相差悬殊,蜀军约有1万人左右,魏军约5万人,无论上不上山,无论有没有水,在缺少坚固城池依托的情况下蜀军根本无法取胜。至于魏军的意图,除因行军的需要必须走关陇大道外可能还有其它想法,张郃只是先头部队,关中的曹真在击败蜀军负责佯攻的赵云部后,可以腾出手来全力进击陇西。

张郃所部虽然看起来脱离了主战场,但他们突破街亭后可以直插陇西的左翼,这时曹真率领的大军再从陈仓、故道一线发起攻击,蜀军将面临被左右夹击的局面。魏明帝可能没指望凭张郃一战就解决陇西问题,他想跟诸葛亮在陇西打一场大战役。这种局面诸葛亮当然也看到了,所以街亭失利后他主动放弃了陇西的争夺,将人马全部撤回汉中。

一路上思考着这些问题,不知不觉车子回到了天水市麦积区。(本文作者南门太守在天水市麦积区渭河桥上)夕阳已经西下,渭河泛起了金波。渭河,这大概是令诸葛亮一生中最伤心的河流了:流经街亭古战场的清水河是它的支流,被认为是诸葛亮军事生涯“最大败笔”的陈仓就在渭河之上,五丈原更不用说了,站在原上就能清楚地眺望原下的渭河……流水无言,夕阳无语,却如诉如歌。

文章TAG:三国蜀军在哪里新三国蜀军盔甲三国三国蜀蜀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