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制符师合...,冒险连战符怎么用

制符师合...,冒险连战符怎么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9:44:08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民皆兵。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所以说,想要领悟这门掌法的妙境,除非有与杨过相类似的经历,深有黯然销魂的心境,一般只有处于哀痛欲绝之际的人,才有这样的心境,有这样的心境,都是了无生趣的时候,活都不想活了,怎么会有其他的心情去学武呢?况且,也要有机缘遇到杨过,才有可能学得。

你怎么评价长平之战的赵括?

你怎么评价长平之战的赵括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的长子,在父亲赵奢的教诲下,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战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可惜,赵括有的是所有聪明人都有的两个最致命的缺点,一是不谦虚,高傲自大,自命不凡,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当初,父亲赵奢活着的时候,父子俩畅谈战争,有时候赵奢都能被儿子赵括争论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赵括由此便在潜意识中认为,父亲赵奢也不过如此。

至少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至于别人,那更不在他的眼里。二是赵括从没有把战争当成一回事,觉得自己熟读兵书战策,掌握了这些书本知识,便认为战争对于自己来说,那就是一件手到擒来、没什么了不起、非常容易的事。父亲赵奢曾经带兵抵御秦军的侵略,结果非常不错,可圈可点。不过,可惜的是,在长平之战之前,赵奢因病去世了。

据说他在去世前曾经告诉妻子,将来如果秦军来侵略,赵王不用儿子赵括也就罢了,假如赵王任用儿子赵括统兵打仗,那一定是赵国的末日到了。你一定要告诉赵王,赵括绝不能担任赵军的统帅。妻子问赵奢:“为什么?”赵奢回答道:“战争,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很多人会因此丧命。但是我们的儿子赵括不认为战争是一件很艰难、很复杂、很残酷的事情。

他认为这个很容易。这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当然,赵奢究竟说没说过这些话,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有人认为,赵括母亲以赵奢遗言阻止赵王让赵括担任统帅,是因为赵母担心儿子战死沙场,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赵括当时就在军中参赞军务,同样有随时战死的可能;另外,假如赵母真是那么想的话,也不符合赵国人的性格,我们也未免太低估小看这位伟大的母亲了。

不仅是赵奢有遗言阻止赵括为帅,当时重病中的上大夫蔺相如也劝过赵孝成王:“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是不对的。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那些兵书,却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不幸都被赵奢、蔺相如一一言中了。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如果不是其他五国出兵救援,赵国当时就灭亡了,不用等到四十年以后。

当然,也有人为赵括鸣不平。说赵括统领赵军初期,赵军如猛虎下山,攻势非常凌厉,秦军一度抵挡不住赵军的进攻。我个人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在老将廉颇统领下,赵军久守不战,赵军上下肯定憋了太大的火气,一旦有人命令进攻,赵军显示出强大的进攻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第二个原因是,赵国本来就是一个战斗民族,故此,在赵括的鼓动下,赵军激发出一股强烈的保卫家乡的勇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把这种热情和勇气全部看成是赵括的功劳,显然是不对的。诚然,赵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为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热情、精神,我们也不应该抹杀。但是作为一个统帅,就长平之战的表现来看,赵括显然是不合格的。也正是这次长平之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减,此后一蹶不振。四十年后,赵国没有任何悬念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赵括熟读兵书战策,这当然是他的长处。假如从普通士兵慢慢做起,在行伍中不断磨炼,赵括或许会懂得许多战争过程的复杂性、残酷性,悟出很多道理,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也未可知,也未必不行。但是就因为赵括熟读兵书,侃侃而谈,把赵王说得心花怒放,而且加上赵王中了秦国丞相范雎的阴谋,赵括一下子就成为赵军统帅,显然是错误的。

这叫做揠苗助长。赵括由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楷模,也成为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千古罪人,这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深思。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总结秦亡的教训时写到: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由赵括的故事,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三国时期,被蜀国丞相诸葛亮重用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马谡。

可见,前人一些惨痛的经验,后人仍然没有好好吸取教训。长平之战过了488年以后,三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不可饶恕地犯了和赵孝成王一样轻信的错误,在关键时刻任用了和赵括同样熟读兵书战策但又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为大将,丢失了街亭,导致西蜀大军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行动功亏一篑,半途而废。假如赵孝成王、诸葛亮把赵括、马谡放在基层磨炼几年,然后再量才使用,结果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至于题主说:“赵国耗不起,只能速战”的论点,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结论。就当时的长平之战双方来看,赵国的确处于弱势,这不假,但秦国也强不到哪儿去,各有优劣利弊之处。秦国军队当时已经在周边国家断断续续征战三年,士兵疲惫不堪,国内男丁越来越少。而且,其他五国一直在旁边观战,随时有合纵连横之势。真正耗不起的其实是秦国,而并不是赵国。

这也就是老将廉颇之所以固守不战,使秦国气急败坏地在赵国制造谣言,急于让赵括替代廉颇统帅赵军的原因。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可不是随意乱说的。对于秦国来说,军和民是非常清楚的。军就是军,民就是民。而赵国则不然,军民是很难彻底分得清的。大多数赵国的民众,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出征,即刻拿起武器,就是军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民皆兵。这也是长平之战赵国尽管遭到惨败,损失了四十五万军队,但仍然并没有被秦军立刻灭掉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有很多人为赵括和马谡辩解,说长平之战并不是赵括的错,而是赵孝成王的错;街亭失守也并不是马谡的错,而是诸葛亮的错。说实话,赵孝成王、诸葛亮都应该担负一定的责任,他们识人不准、用人不淑,但最主要的责任仍然还是赵括、马谡的问题。

赵孝成王用赵括做统帅,他是让你赵括想办法,早日战胜秦军,恢复赵国安定,这本没有错。可是,你赵括作为统帅,必须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对战场形势做出自己的准确判断,而不是按照书本知识,以纸上谈兵,指导实际战争。对于马谡来说,诸葛亮是让你固守街亭,但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你在隘口处屯兵,你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山顶驻扎,自取灭亡。

大将王平提醒你这么做不行,你不但不听,而且还讥讽人家不懂军事。错了就是错了,错误的东西必须要承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在以后的行动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承认错误,而是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只能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话,无论是对我们每个人自己,还是对国家、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

历史上马超怎么死的?马超是被谁杀的?

历史上马超怎么死的马超是被谁杀的

马超病逝应该是确信的,不太可能是被杀而死。硬要说马超是被杀死的,可能的情况,一个是疫疾,一个是曹操和刘备。豹眼在回答一个关于三国时期疫疾的问题时,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此时期由于气候周期性变冷及大量的战争,导致了疫疾频繁发生。像赤壁之战、曹丕江陵之战、孙权合肥之战等重大战役都发生了疫疾,直接导致了战役的结果。

至于天气的情况,从曹丕广陵观兵也可以得到证实。据《魏文帝纪》记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这是黄初六年(225年)冬天的事。当初,魏文帝率领舟师东征,五月到达了谯郡;八月,舟师从谯郡沿着涡水进入了淮河;冬十月临幸广陵故城。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在长江边上。

从传记中看到,曹丕因为水道结冰,不能进入长江。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就是因为淮河是最北边冬季不结冰的大河。淮河以南的小河流或许会偶尔有结冰的时候,但曹丕舟师所行的水道应该不会太小。长江沿岸的水道结冰,可见天气是如何严寒。有诗为证:广陵观兵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 水广,一苇可以航。。。。 。。。这是曹丕所作五言诗,描述的就是这次观兵。曹丕雄心勃勃,想一举吞并东吴,但由于水道结冰,舟师不能进入长江。从诗中看出,长江没有结冰,但进入长江的水道结冰,恐怕不会有假,但豹眼好奇,既然不能进入长江,那么,曹丕是如何回来的呢?或许是舟师换作陆军撤退吧,不管这些,起码证实了当时天气寒冷,超出了今天我们的想象。

那时候,取暖条件差,因为天寒发生流行性疫疾的概率很大。根据相关的资料,每三到五年就发生一次。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现象,就是220年左右,许多三国的枭雄、谋士、战将都因病去世。如曹操、刘备、夏侯惇、张辽、于禁、曹仁、乐进、曹彰、程昱、贾诩、王粲、陈琳、吕蒙、甘宁、鲁肃、蒋钦、凌统、黄忠、法正等等,其中也包括马超。

在豹眼看来,杀死马超的很可能也是这段时期的疫疾。因为疫疾不仅频繁发生,而且非常普遍,以荆州为甚,但蜀汉地区也没幸免,史料也有记载。刘备也很可能染上了疫疾,加上夷陵失败,导致心情郁闷,战后不久病逝。除了疫疾,还有种可能,就是马超因为忧郁而亡,这个责任就需要曹操和刘备来承担了。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这也是他不能随刘备东征孙吴的原因。

马超上疏刘备,说:“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随从弟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也就是因为曹操杀死了马超宗族二百多口人,其父马腾、其弟马休、马铁都被杀死,被夷灭三族。马超不去总结是他背叛曹操,招致被夷灭三族,而是怨恨曹操。同时,马超一心打回老家去,在西凉发展势力对抗曹操。

而刘备不与支持,就马超的个性,想杀刘备的心思也是会有的。但刘备不仅不给他杀回去的机会,恐怕更不会给他机会让他杀死。马超心情郁闷,最终忧郁而死,这是很可能的。马超死时年仅四十七岁,一般而言是有特殊情况,否则不会不明不白的病逝。至于说他杀,似乎不太可能。如果是别人所杀,史料肯定会有记载;如果是刘备所杀,不是没有可能,但恐怕可能性不大。

如何看待楚汉争霸的关键战役——彭城之战?

如何看待楚汉争霸的关键战役——彭城之战

引言:公元前205年的四月,徐州附近一处荒凉的驰道上,一辆马车正飞也似地向前奔驰,马车夫不停的抽打着马匹,丝毫不在意马儿的哀嚎。马车内,一个中年男子不时的探出头来向后张望,不远处还可以听到喊杀声和士兵们的惨叫。突然,马车停了下来,车夫从路边抱上来一对孩子,男子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可这一停,后方的追兵已经肉眼可见了。

“夏侯婴!你他妈快点!追兵要过来了!”男子忍不住的痛骂车夫。可多了两个孩子马车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眼看着追兵越来越近,男子一脚把儿女踹下了马车,车夫见状,赶紧下车抱起孩子,这样来来回回十几次,“夏侯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们!赶紧赶路,敌军追上来,我们都没有活路!”男子继续催促着车夫,最终,经过了长时间的奔逃,一行四人到达了安全地带,而历史,也因为男子的脱困而开始了新的一幕。

汉高祖刘邦剧照他,就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刚刚的那个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彭城之战中,刘邦召集了五路诸侯国共计五十六万大军一鼓作气拿下了项羽的首都彭城,却没想到在短短几天后被项羽的三万士兵打的一败涂地,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而彭城之战,也成为楚汉争霸的一个拐点,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场关键的彭城之战呢?一.彭城之战的背景——天时地利人和公元前206年,随着项羽在阿房宫的一把大火,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落下了帷幕,项羽主持了分封大会后诸侯们各自就国,但因为分封不均天下很快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被项羽打法去了巴蜀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趁机走出了蜀地,还定三秦,刘邦联合了五个诸侯国,带着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拿下项羽的首都彭城,连刘邦也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这其中,是刘邦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利用。1.天时——分封诸侯,天下大乱在秦灭六国之后推行了郡县制,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项羽倒行逆施,在天下百姓都谋求和平的愿望下开了历史的倒车,选择进行分封制,但由于分封不均,燕王臧荼与辽东王韩广火并,代王赵歇赶走了常山王张耳,齐将田荣更是把齐地搅成了一锅粥,项羽无奈之下只得亲自率兵去齐国平叛。

项羽分封诸侯国地图趁着天下各地重燃战火,而项羽又深陷齐地,刘邦任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拿下关中,随后组成五个诸侯国反楚联盟,得以拿下彭城。2.地利——选都失败,彭城易攻难守项羽灭秦之后,选择彭城作为西楚的首都,彭城交通便利,承东启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彭城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地势平坦宽广,根本无险可守,这才让刘邦顺利拿下彭城。

3.人和——杀害义帝,正义联盟自古出师从不出无名之师,只有站在正义的一方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刘邦对这个道理是在明白不过了,为了使自己出师有名,刘邦以项羽杀害义帝为由让自己的军队成为正义之师来获取民心。在刘邦的大肆宣传下,反楚联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得到了民心。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高祖本纪》正是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利用,刘邦在项羽远离彭城之际顺利占领彭城,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更是刘邦战略上的胜利。

二.军事史上的奇迹——三万击败五十六万当身处齐地的项羽知道刘邦已经占领了彭城之后非常愤怒,在与齐国达成暂时性的和解后,项羽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星夜赶回彭城。但项羽只有三万人马,可刘邦手上却有多达五十六万人马,可结局却是刘邦惨败,五十六万部队损失殆尽,这个结果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彭城之战示意图项羽不愧是军事的奇才,按理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应该是从北向南(齐地属于山东,而彭城即徐州,属江苏),但项羽却一改此路线,选择绕过徐州转而到达地处徐州西南的萧县(即安徽宿州萧县),当刘邦把所有的主力都忙着防守可能在北方出现的项羽时,项羽却神出鬼没的从萧县北上进攻徐州,刘邦的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激战一上午便损失达十多万人,刘邦的部队一直被追到睢水附近,为了逃命,十多万人跳进了河里,睢水一度断流,刘邦急得连自己的家小都来不及接,父亲妻子都被项羽俘虏,路上碰见了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也一度被刘邦踹下马车,为了逃命,刘邦已经不顾一切了!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彭城之战,最终以项羽以少胜多而结束,刘邦的美梦只做了短短几天就被项羽撕了个粉碎,他终于认识到项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为他后来与项羽的对抗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当然,这个教训买的着实有些太贵了。

三.失败是必然的——彭城之战结局早已注定这场战役在刚一开始,刘邦似乎已经站在了胜利的终点,政治上他现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军事上他手里有五十六万部队,心理上已经拿下项羽的首都彭城,而项羽此时被困在齐国无法脱身,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抓住项羽。可实际上,在刘邦拿下彭城之后这场战役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刘邦完全不是和项羽一个级别的。

1.刘邦骄兵必败:在彭城之战前,刘邦和项羽从来没有交过手,因此他不知道项羽到底有多厉害,再加上自从汉中誓师出兵以来,平定关中,进攻彭城都非常顺利,刘邦此时内心已经非常骄傲了,觉得就算项羽回来也是必输无疑,何况自己手上还有五十六万部队。2.楚军哀兵必胜:寻根拜祖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不管身处何方最终都要回到家乡,对于项羽手下的子弟兵来说,彭城是西楚的首都,就是他们的家乡,如今家乡被敌人占领了,他们一个个早就杀红了眼想要报仇,哀兵必胜!3.项羽是军事天才:刘邦猜到了项羽最终会救援彭城,所以他把目光都对准北方,这是常理,但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绕过彭城从南向北进攻,再加上彭城易攻难守,原本对刘邦的有利如今反而成了不利因素,彭城很快就被项羽攻破,城池陷落从而导致刘邦兵败如山倒。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4.反楚同盟一盘散沙:刘邦虽然号称五十六万部队,但是却分数五个诸侯国,刘邦虽然是盟主却只是名字上的,当初这些诸侯国答应是因为彼时项羽处于劣势,进攻彭城对他们有好处,可一旦攻守逆转,他们马上会调转枪口,反而使刘邦腹背受敌。综上所述,刘邦虽然看上去实力强大,却不过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罢了。

在加上刘邦的军事素养远不如项羽,在战术上吃了大亏,五十六万部队被项羽三万人马一击即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四.下邑画策——楚汉相争的第一个拐点彭城之战的失败让刘邦第一次认识到项羽的实力,也感受到了自己与项羽的差距,刘邦毕竟只是亭长出身,没有受过正经的军事教育,和兵家世家的项羽比差距明显,这让刘邦开始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开进行之后的楚汉战争——培养人才!在刘邦看来,自己这次失败五路诸侯国如同一盘散沙,关键时刻根本靠不住,就像战国时六国合纵攻秦一样,各怀鬼胎最后的结果只有失败,想要击败项羽只有自己不断的去挖掘人才,才是正确的出路。

关键时刻,张良展现了他一代谋主的风采,为刘邦进行了出色的谋划,史称“下邑画策”。张良的献策让刘邦有了目标在张良的推荐下,刘邦确立了自己手下未来的三大人才:大将军韩信,此时还在齐王手下的将军彭越,九江王英布。为此,刘邦可以说下了血本,提出了“捐关以东”的筹码,最终,这三人也成为楚汉相争期间为刘邦立下最大功劳的三个武将。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对于刘邦来说,此时击败项羽才是最重要的,为此他可以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来换取人才,因为刘邦非常明白,人才难得,长期混迹社会使刘邦懂得“舍得”的重要性,项羽锱铢必较导致天下大乱,而想要谋取天下就必须先舍,刘邦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可以说是一次大手笔,这次舍弃为他带来了三个大将,而他最终得到的却是整个天下!人生道理尽在于此。

五.彭城之战,意义深远彭城之战,刘邦在先胜利的情况下最终惨败收场,对于刘邦来说就是花钱买教训,可细细想来,彭城之战的意义远非那么简单,因为彭城之战所带来的一系列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了刘邦的一生。1.使刘邦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彭城之战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开始时期,彼时刘邦手下还没有太多可用的人才,这次失败,尤其是失败之后张良的建议让刘邦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挖掘人才成为刘邦取天下的一项必修课。

功成名就之后刘邦也不禁感叹:“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2.使刘邦第一次感受到诸侯王的不可靠在这次战役刘邦并不是孤军作战,早在平定关中后他便组织了一个反楚同盟,五个诸侯王参与其中,分别是:魏王豹,赵王歇,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

可是,在战役的后期,这些诸侯王眼看刘邦输了,就纷纷倒向了项羽,连早已投降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也投靠了项羽,这无疑让刘邦非常心寒。同时,这些诸侯王的背叛也让刘邦感受到异姓诸侯王的不可靠,毕竟血管里流淌的不是同样的血液,说翻脸就翻脸,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就开始了对异姓诸侯王的大清洗行动,而这一切的开端便来自于彭城之战的失败。

3.分兵作战开始,韩信做大由于诸侯王纷纷倒向项羽,刘邦在对付项羽的同时不得不分兵去处理其他的诸侯王们,而刘邦手下这些将领里单独领兵作战能力最强的就是韩信,韩信也得以第一次单独领兵作战。这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假渡黄河灭西魏,背水一战灭赵国,不战而降得燕国,胜利一场接着一场,更是在灭齐时消灭了项羽头号大将龙且和十万楚军精锐,韩信的实力开始慢慢做大,也逐渐让刘邦与他渐行渐远,最终两人终于分道扬镳,这一切,都始于彭城之战的失败。

结语: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只是因为他的胜利者项羽最终成为了失败者而在这方面的例子中显得有些灰暗。但是,彭城之战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楚汉之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并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假如项羽在彭城之战失败,可能历史就是另一个展现了,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有的,只是今人的遐想罢了!。

金庸小说中有哪些人死了之后武功也就绝迹了?

在金庸武侠里,最容易失传和绝迹的武功,实际上都是最高深的内功,或者需要以极高的内力为根基才能练成的神功。这也是大趋势上,会出现武功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整体的内功水平越来越低了。金庸武侠里,一经创出,随着创始人去世,这门武功就绝迹的,这样的绝世武功其实不算多,在羽菱君个人看来,也只有游坦之的“冰蚕毒掌”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一般的都会至少经历第二个传人,比如段誉练成的“六脉神剑”和天山童姥所练的“长春不老功”,还有石破天的“太玄经神功”这些。

以下羽菱君各自对这些武功失传的原因,做些探讨。冰蚕毒掌“冰蚕毒掌”这门武功,在金庸武侠里,就只有游坦之一人练成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游坦之练成这门神功的机遇,是后世之人不可能复制的。即便是游坦之自己也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练成的,他纵是想传给别人,也传不了。当日游坦之捡到了萧峰遗失的《易经筋》,一开始他并没有从里面学得任何武功。

阿紫为了练“化功大法”,命他搜寻毒虫喂毒,游坦之差点被毒死,幸而不小心打湿了《易经筋》,书面上显示出了隐藏在经书里的《摩伽陀国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经》图谱,游坦之照图谱修炼,才得以解毒,反而还开始习得“神足经神功”。一次偶然的机缘,游坦之与阿紫抓到千年冰蚕,游坦之再次试毒,但被冰蚕咬住之后,当即以《神足经》中运功之法,化解毒气,血液为冰蚕吸入体内后,又回入他手指血管,反将这剧毒无比的“冰蚕寒毒”吸进了体内。

这时,假如游坦之已练会《断行成就神足经》的全部行功法诀,自能将冰蚕的毒质逐步消解,大增功力,但他只学会一项法门,入而不出,于是寒毒就存在了他的体内。后来他照着《神足经》上的图谱一运功,寒毒就出现,而且能够被他呼召在体内来去出没,不知不觉间功力日进。游坦之还以为这是被冰蚕的鬼魂给附身了,根本不知道这是因为“冰蚕寒毒”,得到了“神足经神功”的培育,正邪为辅,水火相济,已成为天下间一等一的厉害内功。

以此发出的蕴含寒毒的掌力,就是“冰蚕毒掌”。可见这巧合中练成的内功,完全是独一无二的,而想要复制游坦之的这等机缘,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要练成这样的神功,千年冰蚕和《神足经》是缺一不可,不要说千年冰蚕,本来就是世间稀有的物种,即便是有幸得到,如果纯以《神足经》完全的功法来修炼,又只会把“冰蚕寒毒”炼化,大增功力而已。

游坦之能入而不出,是因他只练了《神足经》的其中一项法门,至于哪一项,怕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因为是看到就练,乱练出来的,因此,要把寒毒完全留在体内,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做不到自然没法练成“冰蚕毒掌”了。更何况,世间也再无《神足经》,因为经书都被游坦之给毁掉了。所以说,游坦之的这门武功,完全是不可能被后世所复制的,便是他后来在随阿紫跳崖之后不死,再想传给别人也办法传。

这门神功就只能自他而来,随他而逝,绝迹于世间。黯然销魂掌杨过之所以能创出“黯然销魂掌”,他的经历虽比不上游坦之的神奇,但也是囊括许多机缘在里面的。首先是杨过生平受过不少武学名家的指点,自全真教学得玄门正宗内功的口诀,自小龙女学得《玉女心经》,在古墓中见到《九阴真经》,欧阳锋授以蛤蟆功和逆转经脉,洪七公与黄蓉授以打狗棒法,黄药师授以弹指神通和玉箫剑法,除一阳指之外,东邪、西毒、北丐、中神通的武学无所不窥,而古墓派的武学又于五大高人之外别创蹊径。

在之后潜心修炼独孤求败的独门内功之法与剑术,将各家之长逐步融会贯通,杨过已卓然成家。其次是他只因单剩一臂,是以创出的这门掌法,不于招数变化取胜,反而故意与武学道理相反,别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武学套路。可见,要学杨过的这门掌法,必先贯通武理,有一定程度的武理修为,对武学有不凡的见识,不然很难领悟到他这门掌法的精要和奥秘。

不过即使能得杨过传授这门武功,也未必就能使出这门掌法原有的威力,因为使用这门武功,太受心情的束缚了。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门武功本来就是杨过在与小龙女分离的那十六年里,因过度思念小龙女,黯然销魂,在了无生趣的情境中创出的。因而这门掌法是功源于心情,必须要有黯然的心境才能发挥出超强的威力。若无此黯然的心境,即便是能得杨过传授,学到此门绝学,也只是徒有虚形而已,领悟不到其中的妙境,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这一十七招掌法原有的威力。

当日在百花谷中,杨过曾传周伯通这门掌法,周伯通虽武功精博,曾修《九阴真经》,又贯通武理,但也依然不能学到这门掌法的精要。便是杨过自己,在与小龙女重逢之后,黯然的心境不复存在,本来能够随心所欲,出手即用的这路掌法,也曾失却了神效。所以说,想要领悟这门掌法的妙境,除非有与杨过相类似的经历,深有黯然销魂的心境,但是一般只有处于哀痛欲绝之际的人,才有这样的心境,有这样的心境,都是了无生趣的时候,活都不想活了,还怎么会有其他的心情去学武呢?况且,也要有机缘遇到杨过,才有可能学得。

因此,杨过的这门绝学,很大可能就是自他而来,随他而终了,他的后人也未必能学会。以上这两门武功,是创始人之后,很难在被后世所复制和传承的,只能终于游坦之和杨过这两个创始人一代,便不复存在。接下来,再谈谈几门经历过第二位传人,再绝迹的武功。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这门武功乃是天山童姥修炼的独门内功,为她的师傅逍遥子所创。

这是新修版小说的叫法,在连载版小说中叫“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功”,修订版小说叫“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天山童姥从六岁时开始便修炼这门神功,每三十年要返老还童一次,每次返老还童的同时内功需重新练起,并且需在午时饮生血,这样一天恢复一年功力和容貌。不过,因为童姥开始修练的年纪太小,本来在二十六岁那年,能够恢复正常之身的,但由于在神功即成之时,遭到李秋水的暗算,走火入魔,以致于再也长不大,永远都停留八九岁女童的模样,这也是“童姥”一称的由来。

天山童姥修炼这门武功,就是为了长春不老,他比师弟无崖子还大三岁,遇到虚竹时已经九十六岁了,但旁人根本看不出。由于练这门神功,需要返老还童,且在午时需饮生血,因此,在她之后接掌灵鹫宫的虚竹,肯定是不会在修炼的,更何况虚竹身拥“北冥神功”和“小无相功”,他无需再练“不老长春功”,也同样能够青春常驻和长寿。

可见,这门神功在天山童姥之后,便会失传,乃至绝迹。至于“天山六阳掌”和“折梅手”这些武功,虚竹已经学会了,就不算只传了第二位传人,便绝迹的武功了,虚竹已算第三代。六脉神剑“六脉神剑”是大理段氏的传世绝学,但是自创下这门神功的先祖之后,后代之中就仅有段誉一人练成过,其他的最多像天龙五本和枯荣大师那样,只练成其中一路剑法。

原因就是,想要练成“六脉神剑”,必须先汇聚到一身浑厚和强劲的内力。而很明显,段氏武学所缺的正是一门精深的内功心法,依祖传的心法修炼,根本难以在短时间内便练出,一身足以练成“六脉神剑”的深厚内力。后来段誉能练成这门绝学,得益于他在无意中得到了《北冥神功》的功法,以此吸人内力,很快就汇聚了一身旷古烁今的强厚内力。

但即便是这样,初练成此门绝学的段誉,也是经历了一番时灵时不灵的窘境,直到吸尽了鸠摩智的内功,完全贯通了筋脉,才能够运使自如。可见,要练成和运使好“六脉神剑”,对内功的要求有多高。理论上,后世之中,应当只有身拥“九阳神功”的张无忌,才有可能练成这门绝学。也是这个原因,导致在段誉之后,再没出现又一位练成“六脉神剑”的段氏子孙。

毕竟即便后世子孙有练成“北冥神功”,又哪会去找那么多内功有成的高手来吸内力呢,大理一个小国,又岂会与武林为敌以惹事端。更何况段誉还没将《北冥神功心法》传下,而段誉的另一样助他练成绝学的又一因素,类似游坦之“冰蚕神功”那样的“朱蛤”奇遇,也是不可能被后世所复制的。“六脉神剑”就只会在段誉之后,面临失传的局面。

太玄经神功“太玄经神功”是石破天,最终在侠客岛无意中练成的神功,石破天也是创制这门神功的高人之后,唯一一位在他留下功法中,练成此功的人。这门神功蕴含在李白的那首《侠客行》的五言古诗之中,从龙马二岛主在侠客岛,发现这份石刻图谱之后的三十多年中,便是像少林方丈妙谛大师和武当掌门愚茶道长,这样武功精博的人,也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

这是因为《侠客行》的二十四句古诗,蕴含了一套套剑法拳法轻功和内功,最后的一间石室则是一些蝌蚪文,其实是贯通前面石刻武功的穴位图。但是古诗旁的注解,却是创作者故意疑惑旁人的,专研之有害无利。石破天不识字,所有的文字对他毫无实际意义可言,他所看到的只是一把把形态剑势和剑意各个不同的利剑,他心无旁骛,顺着顺着剑势、剑意看去,内息自然而然随之流动,手舞足蹈,待得从 头至尾看完一遍,所以全部练完了。

可见石破天的这种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他所练的图谱,全是意识流的功法,精妙之处,就只可意味而不可言传。这就让石破天在练成之后,即便是想传给他人,也还是要依据石刻上的功法图谱,才能演练详解。但问题是在他练成这门神功,石壁就被他的掌风给震脱落了,侠客岛也被龙木二岛主所毁,功法图谱一毁,“太玄经神功”实际上就只有石破天一人练成,再无可能有第二个人继承这门神功了。

这就必然导致这门神功,在石破天之后,必将绝迹。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经一两代就失传绝迹的武功,基本上都是需要极大的机缘和际遇才能练有所成,甚至还是诸多机缘共同造就的结果,而且无论哪种机缘都缺一不可,要不就是该门功法的修炼,要求极多,便是神功难得,后人也见不得就想去继承和修炼。实际上,小说中绝世武功的失传是必然的,不然神功一直都在,不但新的武功难以创出,当今社会也会出现这些武功了,为了对应现实,只能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失传。

邓艾既能偷渡阴平,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见用?

豹眼刚刚回答了魏延子午谷奇谋不被诸葛亮采纳的原因,就有友友留言评论说:邓艾也是注定不能成功,但是成功了,这就是战争,纸上谈兵永远不能成功。豹眼回复道:把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延子午谷奇谋相提并论,就是纸上谈兵。恰恰又看到了题主这个问题,那就说几句吧。豹眼认为,魏延子午谷奇谋不可能成功。如果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顺利通过子午谷;驻守长安的夏侯楙逃跑或者魏延能够攻占长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及时到达会合。

但这三个前提,唯一可能实现的就是魏延能通过子午谷,其他两个成功的几率很小。这个就不再在这里详细的解说了,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在这里,详细地说一下邓艾偷渡阴平奇谋吧。当时,邓艾是三万大军、钟会本部十余万、雍州刺史诸葛绪统领三万。伐蜀的魏军在十六万到二十万之间,应该是魏国兵力的1/3左右。而蜀国投降时在册的甲士仅有十万二千人。

邓艾三万大军抵达阴平击败了姜维前部,此时钟会大军已经进入汉中。姜维恐怕汉中不保,退守剑阁。钟会进攻剑阁,久攻不下,无计可施。魏军粮草不继,钟会准备退军。此时,邓艾上书提出了偷渡阴平的奇谋: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里。如果姜维引兵救援涪城,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城,涪城兵少,那就占据涪城。

从这里看,邓艾奇谋并非一开始就想偷袭成都,仅仅是攻打涪城,调动姜维救援,钟会乘虚而入。于是,邓艾偷渡阴平,钟会派遣部将田章跟进。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出其不意抵达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不战而撤退,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这就出问题了,姜维居然没有派兵救援涪城,守城的诸葛瞻居然不战而逃,这出乎邓艾的意料。

至此,可以说邓艾的奇谋已经取得了成功。邓艾趁机跟进,抵达绵竹,开始与诸葛瞻决战。初战失利,邓艾亲自督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结果在绵竹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一鼓作气攻陷雒城,逼近成都。这远远超出了邓艾预料之外,姜维居然还在死守剑阁,置成都于不顾。这就是被诸葛亮视为奇才的姜维做出的决策,难道他认为诸葛瞻一定能抵抗住邓艾,自己抵抗住钟会就行了吗?刘禅惊恐失措,感到大势已去,举国投降。

蜀国第一智谋大将军姜维都指望不上,刘禅还能靠啥呢?从这个过程来看,邓艾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都顺利克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蜀汉本身兵力不足,而且大部在剑阁,由姜维统领对抗钟会大军。姜维想不到也没有能力去对抗邓艾。蜀汉就十万兵力,抛开镇守永安、江州等的兵力,姜维至多能有五万左右的兵力。如果姜维率军退守,来对抗邓艾,钟会十几万大军随后跟进,也会抵达成都城下。

最后,魏蜀将在成都附近进行决战。魏国近二十万对蜀国十万,如果姜维谋略得当,坚守几个月,魏军粮草得不到保障的话,就可能出现变故,还有一线希望。但姜维置成都于不顾,没有放弃剑阁而退保成都,成都就成了空城。根本一点,刘禅认为大势已去,没心思、也没能力再抵抗了。姜维不带兵回来,刘禅已经没兵了,这是邓艾能够速胜的关键。

对比一下魏延子午谷奇谋,魏延也不可能很顺利抵达长安城下,经过努力即便到达了长安,就五千兵力,没有攻城的器械,如果夏侯楙不投降的话,魏延就是孤军深入。诸葛亮的大军不可能按时赶来会合。或许说夏侯楙一定投降逃走,偌大一个长安城,就魏延五千人马就把夏侯楙吓跑了?跑到哪里去?跑回去肯定是个死,投降魏延吧,还有一条生路。

一切皆有可能,但夏侯楙投降的几率有多大呢?夏侯楙身后是曹魏五十万大军,就凭魏延这几千人就想攻占长安,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呢?就算魏延占据了长安,长安也是一座孤城,诸葛亮不可能赶来,魏延最终也会失守。绝对起不到逼迫曹魏投降的地步。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不会这么去决策的。如果没有钟会十几万大军跟在后面,邓艾三万人马孤军深入,成功的几率也不大。

决定邓艾与魏延奇谋不同的根本原因,还是双方实力的差距。如果诸葛亮有二十万大军北伐,不要说二十万对十万,就是二十万对二十万,诸葛亮不必出子午谷,从骆谷、箕谷、斜谷任何一个路线也会顺利抵达长安城下,围困长安,不至于每次都在祁山附近打圈圈。仔细分析邓艾的奇谋,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是意外的收获,没有想到蜀国会这么菜,让邓艾立下如此奇功。

邓艾奇谋的本意是,偷渡阴平,进攻涪城,姜维一定会救援涪城;钟会大军乘虚而入,向成都进军。可姜维偏偏不管涪城死活,诸葛瞻见势不妙,就主动撤退。这是连邓艾都没想到的事。总之,邓艾的成功也具有偶然性,但即便不是如此顺利,起码会打乱姜维的防御体系,这是其具有可行性的原因。魏蜀实力差距太大,魏国决意灭蜀,蜀国在劫难免,唯一的悬念是如何灭亡、多久灭亡的问题。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能机械地认为‘有奉孝,无诸葛’。而是说郭嘉与孔明的才能相得益彰,年少才华横溢,遇事有远见,如‘十胜十败’之说,《隆中对》等。只是二人生不逢时,英年早逝!倘若二人生于同一个年代,恐怕后汉三国要改写不少篇章。因此,‘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应该理解为‘郭嘉走了,才有机会体现诸葛亮的才华;如果二人同一年代,恐怕连说书人都难以表达!’。

文章TAG:制符师合...冒险连战符怎么用制符符师冒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