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如何给孩子描述一场战争,战争1944怎么在手机上玩

如何给孩子描述一场战争,战争1944怎么在手机上玩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20:00:2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苏联在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10万多辆坦克,13万架飞机。也就是说让苏德在苏德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而美国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正式卷入战争。实质上继续拖延。1939年,苏联直接派代表与芬兰商议,希望芬兰不要介入任何大国的战争,尤其不能站在某大国的立场上反对另一个大国。

二战中芬兰为什么要投降?

二战中芬兰为什么要投降

芬兰人很好的掌握了战争与政治的节奏,投降当然是因为实在打不过苏联人,但他们投降的时机选的非常好,即便降了,失败者仍然是苏联,芬兰反而免遭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之劫,以小国寡民遏止了苏联疯狂的入侵。这里不得不提及一点芬兰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历史上的芬兰曾经是瑞典的统治区域,之后沙俄打败瑞典吞并了芬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芬兰人趁着战乱和十月革命发动了独立,从此成为了主权国家。

刚刚诞生的苏联政府是一百个不愿,但为了坐稳江山,他们仍然承认了芬兰的独立,只是希望芬兰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还没等芬兰人有所表示,苏联就已经自己组建了一个所谓的“芬兰共和国政府”,准备进驻赫尔辛基,还计划通过组织工人运动来强行夺权。结果苏联人的算盘打烂了,芬兰人与斯拉夫不是一个民族,他们说瑞典语、芬兰语,属于北欧文化,长期以来对俄国人不以为然。

况且前脚刚刚赶走沙俄,又迎来一个霸道的苏俄,谁都不会有好感。于是,芬兰自己的白卫队与苏联支持的赤卫队打起了内战,为了给苏联添堵,当时的德国也支持了白卫队,派出了“干涉军”,两边杀得一塌糊涂。最终国民支持率较高的白卫队获得了胜利,亲苏势力被一扫而空。驱虎吞狼当然没好下场,苏联人刚滚蛋,德国人又借机渗透进了芬兰,几乎完全控制了芬兰的方方面面,他们支持了芬兰“君主派”,操纵参议院为芬兰准备了一位国王“瓦伊诺一世”,他是德皇的妹夫。

但这个“黑森卡塞尔王子”并不想掺和进这些乱七八糟的纷争,加之德国战败了,所以他辞绝了芬兰人的王位邀请函,在自己黑森林的选帝侯宫中终老。因此,芬兰幸运的摆脱了苏联的侵略,又甩掉了德国的控制,还解决了自己内部的政治体制问题,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康的正常国家。可是对于苏联来说,芬兰这个嘴边的肥肉不可能放弃,芬兰一部分领土与列宁格勒近的要命,两国之间的领土争议也一直不断,这无形中促成了隐藏的导火索。

苏芬之间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战争状态,直到1932年《苏芬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才让芬兰松了口气。但是苏联一直都想着法子吞并芬兰,还不断宣传芬兰是“邪恶的法西斯敌人”,这无形中促使了弱小的芬兰往西方寻求帮助,也促成了芬兰的民族凝聚与“靠西防苏”的政治决策。在30年代以后,芬兰开始依靠德国、英国组建抵抗苏联的军事力量,最后在卡累利阿构建了名为“曼纳海姆”的抗苏防线。

上图.今日曼纳海姆防线的堡垒残骸实际上,芬兰的国防建设与西方二战前的绥靖政策有关,希特勒上台以后,不断撕毁一战后的限制条约,但西方普遍对此装聋作哑,反而不断的躲避、帮助德国坐大,企图将法西斯的祸水导向苏联,纳粹德国往东的渗透他们一点都无所谓,只要不侵犯到自己的利益,那么都无所谓,反正最后也是苏联接招。

基于这种政治环境,芬兰成为了一座战争桥头堡,英、德都对芬兰进行了大量的扶持,装备、训练、人员、技术不断的往芬兰送,也正因为如此,苏联越发对芬兰恨得牙痒痒,他们认为芬兰这是“建成了帝国主义灭亡苏联的前进基地”,还认为“芬兰如果放第三国穿越国境,将直接威胁到苏联”。尽管这里面有不少强加给芬兰的罪名,但也的确显示出苏联的国防担忧。

1939年,苏联直接派代表与芬兰商议,希望芬兰不要介入任何大国的战争,尤其不能站在某大国的立场上反对另一个大国。可表面一本正经,实际背地里苏联仍然在觊觎芬兰的土地,他们对芬兰的港口垂涎三尺,所以又在做吞并对方的准备。芬兰自然不是傻子,然而有件事芬兰仍然蒙在鼓里,根据1939年8月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已经把芬兰卖了——为了应对英法列强故意引发苏德冲突的计策,苏德之间暂时形成了媾和,希特勒的这招妙计变成了芬兰人的毒药。

一周后的9月1日,德国与苏联瓜分了波兰,而芬兰在“攻略范围”中,成了苏联的地盘。10月份,苏联制造了所谓芬兰炮击苏联的“曼尼拉事件”,双方开始了军事冲突,很快苏联就撕毁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冬季由列宁格勒军区派出了40多万大军对芬兰作战,军区司令员梅列茨科夫任总司令,在上千坦克飞机的帮助下进攻芬兰。

此时曼纳海姆防线起了作用,10年的苦心经营,上千个暗堡和无数个交通壕,600多个永备工事和大量半永备工事,再加上三道纵深防线和湖泊、荒原等复杂的地形,苏联大军一时间无处下嘴,双方在芬兰的林海雪原里展开了血腥厮杀。芬兰一开始就定出了明确的作战目的,即:通过曼纳海姆防线迟滞和消耗苏军,以争取到其它大国插手帮忙的机会,从而逼迫苏联放弃或和谈。

只不过,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德国卖了。芬兰在与苏联开战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了战争动员,凑出了13万陆军和30万预备役民兵,此外还有10万“民卫军”和10万妇女队。但是,很显然这点部队在人数上给苏联塞牙缝都不够,前前后后列宁格勒军区动用了50多万兵力,分三路攻击芬兰,如果不是苏军低劣的指挥,芬兰旦夕可破。

相持阶段的战斗凸显出苏军的软肋,大批大批的部队在芬兰军队的袭扰下不知所措,有的部队连晚上点火都不敢,最后成片的冻死在雪地里。芬兰使用反坦克枪和莫洛托夫鸡尾酒袭击苏联的坦克,致使苏军的装甲优势几乎荡然无存,仅拉多加湖地区,苏联红军就被芬兰军整师整师的围歼,几乎毫无对策。列宁格勒军区的低能让苏军高层调整了布局,基辅军分区司令员铁木辛哥被调到卡累利阿地峡,苏军设立了一支西北方面军,又往芬兰投入了20多个步兵师和大量炮兵、航空兵,一些有经验的部队也开始接受调令,为攻芬部队提供侦察兵作战训练。

最终,吸取教训的苏军在新的攻势中一举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超强的重火力密集打击代替了兵员指挥、训练的不足,苏军直接采用了铁雨战术配合人海战术攻击芬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靠狭窄要地、坚固工事再配合袭扰作战的芬军,根本顶不住苏军正规的大兵团突击。苏联红军经过几次反复的突破,很快就占领了维堡城。战争中,被出卖的芬兰根本等不到应有的大国帮助,几个所谓的“朋友”国家只不过希望通过芬兰消耗苏联,给予的援助完全是不痛不痒,这等于让芬兰一开始的“阻敌、好消耗、等待大国插手”的战略濒临破产。

本来芬兰得到了英、法的正面出兵承诺,但是德三这时候非常无耻的又往芬兰背心插了一刀,他们不允许芬兰接受英法的出兵援助,瑞典、挪威这两个芬兰的邻国也受到德国的威胁,拒绝为英法联军开道。而这边缓过劲的苏联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从战争初期的30万增到50万,继而又增加到76万,动员人数更是达到400万之巨,这仅仅只是列宁格勒军区的份额,苏联人对芬兰已经打出了火气,这关系到国家形象,关系到政治影响力,苏联死也不能输。

一边是不咸不淡只派几个志愿者送死的盟友,一边是越打越要命的苏联人,芬兰的战争再维持下去将会是极为悲惨的结局,他们要么代替德国成为消耗苏联的主战场,要么在怒气值越攒越高的苏联面前被碾为齑粉。很显然,还有第三种结局——“见好就收,投降拉倒”,芬兰虽然再也坚持不下去,但他们毕竟给苏联带来了近百万的恐怖杀伤,趁着面子上的优势还没有消失,痛快的结束战争,以一种占据制高点的姿态同意苏联的要求,未尝不是件聪明的理性选择。

再拖下去任何好处都没有,假如战争打输,芬兰迎接的将是苏军滔天的怒火,别说之前要割让的一点点领土,上到首都赫尔辛基的政府,下到乡野黎民百姓,估计都会在苏军的铁蹄下被蹂躏。弱国政治就是这样,毕竟你不可能真正的抵敌强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都已经很不错了。就这样,自身战争能力枯竭,英法强援无法就位,还被德国捅了两刀的芬兰只能选择投降了,他们为此付出了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了卡累利阿和第二大城市维堡城,芬兰湾中几个岛屿也被苏联占去。

不过,芬兰的这次抗争被认为一次非常出色的军事、政治发挥,他们没有在苏联的强权前轻易低头,亦通过积极的战争令苏联付出了惨痛高昂的代价,当得知局势有变时又很适时的卡点结束了战争,可以说苏芬战争中,苏联除了攻势是主动的以外,其余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了芬兰手中。因此,苏芬冬季战争也被阐述成“芬兰不胜而胜,苏联不败而败”,此后的年代,苏联基本不敢再打芬兰的主意,芬兰反倒通过进击的德国抢回了自己的土地,与芬兰的战争成为苏联最大的耻辱。

第一次玩红色警戒是什么感觉?

二战中芬兰为什么要投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当时的感觉简直是震撼的。红警1出现在90年代,当时自己在家联网对战是不可能,都是去网吧联机对打。萨沙第一次和朋友去网吧,看到两个人联机激烈对战红警1,都惊呆了。这游戏太好玩了,海陆空军什么都有,对抗又激烈又刺激。当时就忍不住,和朋友也联机玩了一次。那时候南京的网吧很烂,有时候电脑无缘无故就关机了,有时候关机以后启动就要10几分钟。

就算这样,还是联机打了几次。萨沙记得最清楚的是,我憋着造了一大堆坦克,自认为能够推平敌人了。结果坦克开过去以后,发现地图里面大部分都是海。对方已经造了一大堆战列舰,用大炮对我乱轰,很快坦克群就被轰光了,基地也轰没了。其实今天看来,红警1做的一般,尤其是游戏均衡性做的不太好,有可以单一制胜的武器。不过多年后玩红警2,就再也没有当年的刺激了。

其实当时曾经看过红警1的开头动画,但没看明白。就是一个人和年轻的希特勒握手,随后希特勒尖叫一声就没了。后来才知道,大概是1950年,爱因斯坦博士为了拯救二战中死亡的几千万人,决定制作时间机器。利用时间机器,他回到过去杀死恶魔希特勒,阻止战争爆发。最终爱因斯坦博士成功了,回到了1924年,将希特勒带回了1950年。

盟军为何直到1944年才在法国登陆?

二战中芬兰为什么要投降

英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在1944年6月6日才开始施行,这时,苏联已经击败德军部分主力,实行了战略反击。可以说,有没有开辟第二战场的行为,德军必然失败已经很明晰。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法国登录,早在1941年7月就开始商量,1944年年6月才进行。很显然,这是一种拖延,其主要原因就是:英国故意拖延。(1)1941到1942年为自保,反对、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苏德战争”后,苏联就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

丘吉尔两次拒绝斯大林的建议。丘吉尔认为:地中海战线才是关键,才是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生命线。丘吉尔非常明确地说:什么也不能阻止英国维护本国的利益,英国的利益先行。1942年6月12日,英苏、美苏先后发表公报宣称要开辟第二战场,但丘吉尔却把“我们无法许下任何诺言”的备忘录交给莫洛脱夫。实质上继续拖延。最终,罗斯福同意了丘吉尔的“火炬计划”——北非登陆,打败隆美尔、恢复地中海航道。

(2)英国的自保战略完成后,继续拖延第二战场,其根本就是抑制苏联,借机抢占“势力地盘”,让苏联被最大化削弱北非战场胜利后,英国又开始主张进攻意大利。美国和英国之间围绕着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也进行屡次磋商,斯大林就更不用说了。但丘吉尔仍屡次反悔、食言。丘吉尔故意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想趁苏德大战互相削弱之际,抢占更多利益——你解放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发言权、利益代言人也就会越多。

如果说,1941年、1942年,英国因自身实力限制无法开辟的话。1943年5月北非突尼斯战场胜利后,可抽调的兵力和资源完全可以支撑第二战场被开辟。美国这时也希望尽快结束欧战,会同苏联一起去打日本。苏联继续不断催促。最终,连罗斯福也无法再支持丘吉尔了。罗斯福与斯大林一道向丘吉尔施加压力,迫使丘吉尔在11月份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同意开辟第二战场。

谁能介绍几款手机上玩的经典单机游戏?

我主要玩策略游戏,所以介绍几款好玩的策略游戏吧。第一,欧陆战争6、1914,其实欧陆系列真心不错,E社的策略游戏都还是很用心的,拿破仑横扫战场的感觉还是很激情的,众多历史名将齐聚一堂,炮兵,骑兵,步兵联合出击,操作起来是真心的有感觉,绝对有想要彻夜奋战的冲动。另外,E社的世界征服者系列也是超好玩的,大家也可以玩玩,主要比之欧陆战争要困难一点。

第二,燃烧的桥梁1944,这款游戏很耐玩,如果你喜欢有挑战的策略游戏,这个游戏你真心要玩一下,毕竟他很有挑战性,一场游戏新手要打近一个小时,但是,却不会感觉很辛苦,这就是这个游戏的魅力。另外,这个游戏还有1941冰封前线,1942太平洋前线,大家都可以玩玩。第三,汉末霸业,这款游戏的画风还是很有特点的,水墨画风,国产特色。

如果德国事先知道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他们能守得住吗?

就算是希特勒开了挂,也不可能守得住。看一个数字就知道了——诺曼底战役盟军联军投入兵力近284.2万人,伤亡近14万人,德军投入兵力38万人,伤亡11.3万人。盟军的总兵力是德军的七八倍,损失百分之五,而德军损失百分之三十。而且盟军掌握了海上、空中、后勤补给、敌后等全面优势,德军没有制海权,随后丧失制空权,只有趴在地上被人狂扁。

纳粹小流氓面对英、美、法、澳、加等盟军在D-DAY那一天的联合行动,根本就是力量悬殊的,局势相当于是十个彪形大汉揍一个小矮子,所以防线的失手是早晚的问题,但是从战术上说,拖久一点,给盟军造成更大伤亡,拖延总攻柏林的时间,是有可能的。为什么说诺曼底战役德军没有给盟军造成足够伤亡?可以看一下硫磺岛战役。美军投入兵力11万人,登陆艇500艘,军舰400艘,飞机2,000架,日军只有2.3万人,飞机30架,坦克23辆。

单纯只算兵力五比一,如果算上立体战规模,不知道是多少比一,然而,日军给美军造成了6,821阵亡,21,865人负伤的战果,也就是造成了美军三成兵力折损。一般来说功防比是3:1,一个守军可以拖住三个进攻士兵。 也就说38万德军,如果倚仗工事,以逸待劳,至少可以造成120万美军的伤亡,并且可以利用地利拖延骚扰。

一般来说,防御战打得好不好,要看硬件工事,五队武器装备,和软件指挥调度。德国人在这几方面,做得都不够好。诺曼底防线属于德国苦心经营的大西洋壁垒的一部分。大西洋壁垒(Atlantikwall)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托特组织、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斯佩尔建造,隆美尔强化。

大西洋壁垒最早于1940年7月开始建造,只是一些基本的海岸防线,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德国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需要降低西线守军兵力,所以把西线部队驻防换为了工事防御,1942年3月23日,发布第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亲自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大西洋壁垒本身是很变态的,德国人设计了数种碉堡、火炮阵地、防空阵地,安置了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延缓登陆速度和炸毁登陆艇的障碍物,反步兵的铁丝网、反坦克的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还有更强大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等,如果都发挥作用,效果是非常好的。

然而,大西洋壁垒始终没有建设完备,而且,1942年,一名名叫雷内·杜歇(René Duchez)的法国特工伪装成油漆工意外偷得德军整个大西洋壁垒设计图,并成功将其交给盟军,使盟军对德军的布防了如指掌。换句话说,德国人是早就知道盟军会登陆的,也在准备防御,但是准备工作不足。接下来,工事作为硬件,配合的是军队,大西洋壁垒上军队本来就有限,而且犯了很多严重错误。

因为主要兵力都被调派到了东线,所以大西洋壁垒上守军兵力素质不一,大多数是老弱病残的守备师或后备役。诺曼底战役,盟军集合了全部家当,美国、英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自由法国、 自由波兰、自由比利时、自由荷兰、自由挪威、自由捷克斯洛伐克、希腊王国、丹麦王国的海陆空三军集合成一股力量,但是德军这边只有格特·冯·伦德施泰特作为西线总司令, 埃尔温·隆美尔、君特·冯·克鲁格、 瓦尔特·莫德尔指挥B集团军群, 弗雷德里希·多尔曼指挥第7集团军。

还打个鬼啊,基本上就是一群壮汉欺负一个小学生。最后,在实力悬殊已经不可能取胜了的情况下,德军还犯了几个致命的软件错误。1. 隆美尔集中优势兵力防的是加莱,诺曼底没有多少精锐。2. 盟军开始登陆的时候,本来如果德军集中力量打击登陆部队,还是可以造成一定伤亡,然而西线司令上报希特勒的时候,希特勒这个家伙在睡觉,而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元帅觉得盟军是在声东击西,因此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没办法调动起决定性作用的装甲师来反制。

其实在市场花园行动里,伦德施泰特元帅就成功的运用装甲部队放手了一波大败英美。伦德施泰特的策略和硫磺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的策略是一样的,在敌军掌握了海空优势的情况下,不把己方暴露在滩头,而是把敌军放进来以后集中优势兵力打消耗战。但是这又有个矛盾,等蒙军都登陆,数量上又不成比例后期扛不住。3. 最后是战略上,德军根本不可能和英美联军硬刚,所以伦德施泰特元帅主张集中德军装甲师,等盟军进入纵深作战的时候,通过机动防御将其消灭,虽然这样做其实也抵抗不住数量变态多的盟军,但是总比让装甲师分散,被吃豆一样消灭这样浪费的行为更有效。

但是隆美尔主张要将装甲师靠近滩头防御,避免盟军登陆,因为盟军是一批一批登陆的,德军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把登陆部队赶下海,盟军的大部队没法上岸,诺曼底战役德军就要占优势,但是隆美尔没法握起他的拳头,首先精锐在加莱,其次装甲师是分散的没有集中,第三就算以上全部都有,没有海空优势,自己的地面部队全是活靶子,唯一可以依靠的工事和滩头阵地的信息已经全部被盟军掌握。

英美盟军为何在1942年拖延开辟新战场而1944年急着开辟?

英美盟军之所以将第二战场的开辟拖延到1944年,其实是多个因素相互纠葛的结果。首先,第二战场是否开辟在于苏德战场1941年 6 月 22日, 希特勒德国以闪电战兵分三路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联遭到突然袭击,丧师失地,受到严重损失,大有危若累卵之势。 为了扭转危局,摆脱困境, 苏联政府要求英美开辟第二战场。

而对于英美来说,德国是首要敌人,苏联则是次要敌人(不然也不会有冷战)。出于自己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想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也就是说让苏德在苏德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这也就有了英美在1942年时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到了1944年时,苏联凭借自己雄厚的底蕴,已经完全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态势,把德国打的落花流水。

此时如果英美再不出手的话,苏联可能会一直平推到大西洋沿岸,占据整个欧洲大陆,严重威胁英美国家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为了自身利益,英美不得不迅速开辟第二战场,夺取部分欧洲大陆,使其不被苏联完全占据。其次,英国与美国就第二战场的开辟存在分歧开辟第二战场是英美都认可。但在哪里开辟第二战场,英美两国存在分歧。

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国内舆论,希望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而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则是希望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尔干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因为地中海是英国的海上生命线 ,埃及的棉花、伊拉克的石油 、印度的粮食、 东南亚的橡胶和锡 ,这些英国在战时的必需物 资都要经由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航线来运输 。

于是英美两国就因此起了分歧和争执。而想要开辟第二战场的话,还就必须英美合作才行。英国是力量不足,需要美国提供支持才行;美国实力虽然冠绝天下,但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美国也不可能甩开英国单干,因为它需要英国提供盟国集结军队的基地 ,还要依靠英国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作掩护,才能保证胜利完成登陆任务。为了弥合分歧,使第二战场能顺利开辟。

英美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协调立场。这使得第二战场的开辟被拖到了1944年。其三,1942年时英美还没有做好开辟第二战场的物质准备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想要开辟第二战场,除了要集结数量众多的军队外,还需要囤积海量的军火和后勤物资。1942年时,英国已经被德国捶的半死,损失惨重。再加上大洋上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

英国的物资供应非常的紧张,根本不足以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正式卷入战争。1942年时,由于时间太短,美国的战争动员还没有完成。军队兵员的征召、整编、训练正在进行;庞大的工业实力也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投入军需生产。一时半时,美国也筹集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第一,芬兰人不好惹俄罗斯历史上不是没有吞并过苏联,但最终还是得让芬兰独立。芬兰是个弱小民族,人口仅有几百万人。但芬兰人非常强悍,凶悍和文明程度超过俄罗斯人。大家想想看,北欧、波罗的海地区本来就是民族仇杀的战场,很多曾经强大的民族在这里消失了。能够生存下来的民族,没有一个弱的。芬兰人尤其如此。

最好的表现就是苏芬战争。苏联出兵120万,对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的芬兰。结果恩,苏军一度被芬兰人打的落花流水,最终惨胜。苏军死伤失踪高达40万人。战后,苏联将军沉痛的说: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芬兰战败后,只是暂时屈服,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条约。苏德战争一爆发,芬兰立即加入轴心国,收复全部失土。

德军自己都认为,芬兰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不亚于德军精锐部队。到了1944年,德军已经必败,芬兰主动和苏军接触,试图和谈。与此同时,6月,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全面猛攻芬兰军队。然而,芬兰军队虽节节败退,仍然给予苏军重创。芬兰军队伤亡3万人,苏军伤亡高达12万。这种情况下,苏军的主要敌人是德军,不愿意和芬兰继续纠缠。

况且,芬兰人的战斗力很强,就算苏军占领芬兰,恐怕也会遭受长期的抵抗,包括长期的游击战,得不偿失。所以,苏联和芬兰达成协议,9月芬兰很快肃清了境内的德军,退出轴心国。第二,芬兰受英美保护对于苏军入侵芬兰,英美和瑞典都是持反对态度。因为芬兰已经退出轴心国,一旦苏军入侵芬兰就会对北欧三国造成巨大的压力。当时苏军还需要盟国的大量物资,不愿意彻底和盟国翻脸。

况且,苏军更需要占领的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等重要国家,而不是偏僻的芬兰。所以,最终给了英美一个面子。第三,芬兰虽独立,实际上比华约好不了多少。二战后,本来不成气候的芬兰共产党,在苏联扶持下,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芬共通过该联盟参政时间累计达15年之久,左右了芬兰的主要政治。既然如此,还有占领芬兰的必要吗?同时,苏联也获得了芬兰很多利益。

1947年2月10日,苏联等盟国与芬兰在巴黎签订正式和约。《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苏芬和约》的一切规定外,芬兰又将贝柴摩省归还苏联;把波卡拉半岛租让苏联50年;赔款3亿美元,并承担审判战犯,限制军事建制等义务。芬苏两次战争中,苏从芬兰共割取4584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公里。

从苏德战争开始直到1944年8月、9月,德军损失了多少军队?你怎么看德军的损失?

强大的国力面前,再强悍也无济于事。苏德战争到1944年8月份,究竟伤亡多少德军难以计算,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军伤亡达到了1000万,阵亡和失踪就有380万人。而苏军显然更惨,共计伤亡2960万人,光阵亡就有900多万。苏德战争,德国其实是必败的德军虽说战争初期锋芒毕露,但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战争局势就逆转了。

苏军很快就开始了反攻的道路。到了1944年,十次斯大林突击,就把德国人彻底赶出了苏联。苏联能够取胜,最大的是依赖苏联强大的国力,而且,战术指挥并不逊色于德军。德军初期利用闪电战的巨大优势几个星期突进了几百公里,但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也就这些光辉了。到了莫斯科,冰天雪地中的德军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元首了,到后来德国人也发现,这仗没法打了。

德军的后勤补给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后勤基本上是没有完善过。首先是德军的汽车数目有限,德军总共用于运输的军队只有9000人,6600辆汽车,而德军总数有几百万。而远途的运输补给,只能依靠火车,结果,更坑爹,苏联的铁路,德国人压根用不了。而且,苏联人的燃料,德国人也不能直接用。苏德战争中的德军,补给是最困难的一个。

德军的几千辆汽车,每时每刻都有1/5是需要维修的,这补给,根本就没法完成。而且苏联的道路更坑,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并且公路还少。直接的结果就是,德国饿死一堆,阵亡一堆,冻死一堆。德国的国力德国和苏联在工业上都是比较强大的,而苏联明显远远强于德国。德国二战期间生产的坦克只有3万多辆,虎式坦克只有1800辆,而苏联的T34就生产了6万5000辆。

苏联在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10万多辆坦克,13万架飞机。这水平,德国人根本比不起。苏联这还不算多,美国二战期间曾经一年就生产10万架飞机。库尔斯克战役,德军2900辆坦克对苏联5000多辆坦克,火炮是1比2.5。而1944年6月,苏军进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战斗之初,德军负责增援的飞机只有40架,而苏联有1000架,而后续增加到了7000架。

别说苏联是靠人海,靠坦克堆,有人有坦克,而且数量碾压,质量也不差,这就是实力。英美援助有人说是英美援助下苏联才击败了德国,其实这并不准确,英美的大量援助其实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开始的,前期援助数量一般般。但不可否认的是,英美的援助的的确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不是决定性作用还是比较难说。不过话说回来,德国其实就是自己在打,那几个仆从国,都是见风使舵的猪队友,而且,没什么帮助。

文章TAG:如何给孩子描述一场战争战争1944怎么在手机上玩如何孩子描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