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消音器有什么用,手榴弹用什么炸药

消音器有什么用,手榴弹用什么炸药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20:29:01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由此来看,用手榴弹引爆炸药威力小了点,实战中这么做不保险,最好多用几个手榴弹,如果炸药没有包装盒保护,扔上面没问题,手榴弹爆炸时产生的破片能量很大,当TNT炸药的密度达到1.62克/立方厘米时,爆速可达6999米/秒,这个速度远高于子弹的速度。

手榴弹爆炸能够将炸药引爆吗?为什么?

兔哥回答:我们先看看手榴弹是怎么爆炸的,手榴弹里面的装药是TNT,这也是目前所有炸弹的主流装药。TNT属于惰性炸弹,并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引爆它,火烧锤砸,水煮子弹射击都没有用,就是不爆炸,能够引起它爆炸的只有雷管,TNT能够被雷管引爆一是瞬时的冲击力二是高温冲击,这一点和氢弹被原子弹引爆差不多,两者缺一不可。

明白了这个原理就能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瞬时冲击力和高爆温度就能引爆炸药。我们以集束手榴弹为例,将几颗手榴弹捆绑在一起,你只需要拉着一颗手榴弹,哪么这些手榴弹都会同时爆炸,对于这种现象军事上称为殉爆,也就是引爆的意思,但殉爆通常都有一个距离。这类的例子有很多,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的T-72坦克被击中炮塔里底盘上的弹药时,就容易产生殉爆现象,使炮塔被掀翻,如果仅仅是被炮弹击中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么大威力的。

美国的M1系列坦克根据炮弹殉爆的情况专门在炮塔尾部弹药舱设置了防止殉爆时的泄压机构,既弹舱顶部的舱盖能够迅速被爆炸波掀开,使殉爆的弹药爆炸压力快速从顶部泄压,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所以,手榴弹弹是能够引爆TNT炸药的,这一点是无疑的,并且这种手段也被用在战场上。但手榴弹引爆炸药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接触到炸药,由于手榴弹的爆炸能量小,如果有一定的距离就无法引爆。

手榴弹只所以能够引爆炸药有几个条件,1,距离,这是主要的条件,1公斤的TNT(主发药,裸药)炸药在引爆1公斤TNT(被发药,裸药)时的距离为29厘米,当距离40厘米时未引爆,当主发药增加到1.6公斤,被发药依然是1公斤时,距离40厘米被引爆。由此可见,主发药越重越容易引爆被发药。手榴弹的装药远低于1公斤,因此,要引爆手榴弹的距离不会超过这个数值,当然手榴弹装药有弹体时引爆距离会加大,但被发手榴弹的弹壳却形成了保护壳,因此,手榴弹要引爆手榴弹必须是紧贴在一起。

手榴弹对炸药的引爆,主要看炸药的性质,有无外包装,如果炸药是裸药那么引爆无疑。如果有外包装,则分情况了,例如,一箱子手榴弹,如果把一颗手榴弹放上面就无法引爆,这是因为木头有弹性,能够吸收手榴弹爆炸时的冲击波,并且隔离爆炸时的超压和爆温。手榴弹的弹药箱是经过测试的,并不能随便造,要能抗击手榴弹的直接命中。

再如,炮弹,先说明一点,手榴弹引爆炮弹靠震动没有用,你就是用锤子把TNT砸烂它也不会爆炸,所以必须有冲击波、超压、爆温。手榴弹必须能把炮弹弹壳炸开,最起码也要炸开缝隙,否则没门。我们在看一个数据,188公斤TNT引爆47公斤TNT,都是裸药,距离3.8米未爆炸,距离2.3米时爆炸了。由此来看,用手榴弹引爆炸药威力小了点,实战中这么做不保险,最好多用几个手榴弹,如果炸药没有包装盒保护,扔上面没问题,手榴弹爆炸时产生的破片能量很大,当TNT炸药的密度达到1.62克/立方厘米时,爆速可达6999米/秒,这个速度远高于子弹的速度。

手榴弹引爆炸药光靠冲击波不行,解决了撞击所达到的超压峰值,但还必须有爆温,手榴弹爆炸时的爆温会随冲击波接触炸药,使炸药表层的温度积聚,这个需要一个持续的时间,手榴弹的破片也是引起爆炸的一个因素,爆温,超压,破片冲击三个因素使炸药被引爆。缺一不可。由此来看,手榴弹具备引爆炸药的条件,但不是绝对,受炸药形状,包装,接触距离等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

八路军的“边区造”手榴弹为什么用的是黑火药?

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八路军只有黑火药能用!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咱们的武器装备极度的落后和匮乏。原本日军的三八大盖在二战的步枪武器中只能算是一般,可以说是比较差了。但咱们用的是更差的中正式、甚至于已经服役几十年的老套筒、汉阳造,无论是火力、精度那都没法跟人家比。这还仅仅是步枪,至于机枪、迫击炮等等“重火力”,那咱们是做梦都想要的。

所以那个时候对于八路军来讲,对付日军最好的武器,其实是手榴弹,扔过去炸就得了。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手榴弹使用量接近3000万枚,造成了大约40万左右的日本士兵伤亡,这个数字已经占了侵华日军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但由于武器弹药的匮乏,咱们并没有多少手榴弹来“挥霍”。不夸张的讲,有“边区造”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然你以为李云龙为啥那么惦记那二十箱手榴弹,那是他们仅有的重武器啊。毕竟当时他还没有意大利炮呢!当然,这“边区造”其实质量很差,无论是杀伤力、爆炸面积、甚至于爆炸率都远低于日军的木瓜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这火药上!咱们的“边区造”手榴弹用的是黑火药,而当时世界上手榴弹是黄色炸药,也就是咱们常说的TNT。

这两种爆炸品,区别是比较大,仅仅就威力而言,同等量的TNT至少是黑火药的3倍。而且它更加的稳定、易装填、易携带、易保存。其稳定道什么程度?一般来讲,即使被子弹击穿也不会燃烧和起爆。哪像黑火药,一点就着(也有点不着的,那更没法用了)黑火药早在十九世纪,随着无烟火药、TNT等炸药的问世就基本被淘汰了。当时我们的手榴弹仿造的是德国的M24,但质量完全两样。

《亮剑》中李云龙曾吐槽:“你们这些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只能炸成两半!”这不是说说而已。咱们的手榴弹由于大部分是黑火药(有时候缴获的黄色炸药会被用上),而且其杀伤弹体还是铸铁。不仅爆炸威力小,弹片也少,还飞不远。无论是杀伤半径还是实质上的穿透力,都大打折扣。优势几颗手榴弹扔道日军军很近的地方,仅仅就是皮肉伤。

而且由于黑火药容易受潮的特性,手榴弹保存极其困难,遇到下雨天,是真的麻烦,有时候一箱一箱的报废。其实就是一个条件问题,咱们造不出来黄色炸药。其实有黑火药都算不错了,像东北抗联这些条件更加恶劣的,他们只能用硫磺、木炭和铁砂铅屑一股脑的塞进玻璃瓶,用来当爆炸瓶。当然了,咱们的兵工厂技术人员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技术。

1940年,延安派了一批曾经在德国日本留学过的技术人员,来帮助根据地兵工厂解决炸药问题。当时先辈们用铁锅、陶瓷大缸这些农用工具,加上自己砌的土炉子,硬是搞出了一套蒸馏设备、并用这些设备制造出了硫酸、乙醚、丙酮等等炸药的核心原料。最后在合理的配置之下,鼓捣出了一大批的烈性炸药,虽然其在纯度上比不上工厂出产,其威力也不如提纯的TNT;但是比黑火药可是要强太多了。

以前一堆黑火药手榴弹拿不下的炮楼,咱们两颗硝化甘油炸药手榴弹搞定。那个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工艺的问题,更是原料的问题。换句话说,造出来什么手榴弹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原料的决定的。有黄色炸药当然最好,没有就只能黑火药,好歹能听个响。这还不算厉害地,最神奇的是弹体材料,今天拔到铁轨了,那就用点好的;明天捡到破铜烂铁或者什么钢坯铝皮那也能用上。

为什么美军会在胸前挂手榴弹,就不担心被打爆吗?

手榴弹是非常有效的杀伤武器,既可以攻击也可以自卫。手榴弹分有柄和无柄两种,不同国家的军队,装备的手榴弹型号各不相同。身高马大的德军,喜欢使用长柄手榴弹;体格较小中国、日本军队,喜欢短柄的手榴弹;二战中的美军则喜欢卵形手榴弹,我们叫它手雷。因为手榴弹携带方便,杀伤力强,深受各国士兵的欢迎,在不同时期的战斗中大显身手。

直到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手榴弹依旧风采依旧,被有些国家的武装人员当做杀伤敌人的法宝。在二战中,手榴弹是各参战国士兵的标配。由于手榴弹重量不同,形状不同,各国军队携带方式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长柄手榴弹体积大,重量大,德国和日本、中国士兵大多把它们放在背包里或者腰间专用的腰包中。

而美军专用的手雷,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时很少背着,大多数挂着的。具体携带方式也有多种,不一而足。二战时期美军手榴弹以MK2卵式防御手榴弹以及MK3进攻手榴弹为主。MK2卵式防御手榴弹运输包装以一次性木箱为主,引信和弹体是连在一起的,每枚手榴弹单独包装,放在一个类似茶叶罐的硬纸盒罐子里。 美军士兵在作战区域携带的时候,有三种正规携带方式:使用三联或二联装放在腿袋里腿部携带;使用M1通用弹药挎装携带;使用十一联装胸挂携带。

第一种是弹药挎包,二战中美军长途行军主要用通用弹药包携带手榴弹,可以装28枚MK2系列手榴弹或11发枪榴弹/枪发手榴弹。通用弹药包携带多种弹药是二战美军中最常见的携带方式,在美军中存在很久,直到2004年还在使用。第二种是手榴弹腿袋,美军大约在1942年开始生产,并在太平洋战场列装了手榴弹腿袋,有三联二联,双扣和单扣至少三种方式,每仓可携带两枚卵式手榴弹。

美陆军主要用三联式的;而美军陆战队开始的时候使用三联的,后来大多采用自研的二联袋。在战争初期,双扣版本的三联腿袋最常见;战争中期,相当多的士兵使用双扣二联腿袋,单扣三联腿袋则比较少见。第三种就是我们要说的胸前携带方式,即11联装胸挂,可以容纳11枚MK1手雷。这种胸挂方式不但用于携带手雷,也用于携带春田步枪配套的法制VB枪榴弹弹药。

但是实际上这种携带方式,美军只是在二战前期少量使用;因为美军对这种携带方式不太满意,这种不满意主要跟作战天气环境有关。二战美军作战的太平洋战场,大多处于热带地区,将手榴弹挂在胸部的时候,感觉闷热。不仅如此,胸部出汗之后,胸袋被汗水浸透,需要的时候,取用不便,速度非常慢。于是士兵纷纷向上级反映,不久改为肩包和腰包携带,胸挂方式很少出现,只有在气温较低的作战环境中才会使用。

无论如何,胸挂手雷曾经是美军最常见的携带方式。在二战题材的影片中,经常出现胸挂手榴弹的场面,美国大兵胸前挂着两颗手雷显得非常英武。看到这里,不禁要为他们的安全担心:敌人迎面射来的子弹,会不会击中他们胸前的手雷?一旦如此,手雷不就会爆炸吗?那样的话,不但携带手榴弹的士兵,即使他周围的士兵生命也会受到影响,岂不是太不安全了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美军那样装备,说明对士兵安全不会有影响。

只要仔细了解手榴弹的构造和使用原理,以及使用环境,我们就不难发现,战斗中子弹很难击中手雷;即使子弹击中了冲击力也有限;即使近距离击中手雷,也不会爆炸,更不会危及士兵生命;主要原因如下:引爆程序复杂木柄手榴弹一般是由弹体,引信、雷管和弹药组成。手雷除了上述四个部分,还多了撞针保险、火帽;引爆程序复杂。换言之,手雷不像地雷,只要有外力触发就会爆炸;也不像木柄手榴弹结构那么简单。

手枪、步枪有保险装置,手雷也有保险装置,即使是触发型手雷,也有这种装置。木柄手榴弹也有保险,但只是一个保险垫片,拧开手榴弹上面的保险盖,垫片就会脱落。木柄手榴弹引爆的时候需要拉出拉环,拉动拉线投掷出去,然后就会引爆。因此在二战中,德国士兵经常将7枚长柄手榴弹并联在一起,去掉周围6枚手榴弹的木柄和引信,只留下中间一枚手榴弹的木柄,做成集束手榴弹,用于攻击敌人的碉堡工事,或者战车。

而美军使用的MK2和MK3手榴弹没有木柄,采用翻板击针、弹簧翅片保险,只有脱手以后,保险翅片在弹簧作用下飞掉,保险才会打开,引信发火产生爆炸。MK2手雷的保险就是安全栓,跟拉环连着。安全栓是一个插销,用来固定手柄,手柄则是固定撞针的。士兵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按住手柄,拔掉上面的安全栓。拔掉了安全栓之后,手雷还不会爆炸。

只有扔出手雷,在弹簧的作用下,手柄脱落。这时候手雷的撞针才会下落,撞向下面的火帽。在火帽和引爆装置间有一段导火索,起到延时作用。撞针撞击火帽后点燃导火索,最后引爆装置引爆火药。因为MK1手雷引爆程序复杂,即使连在一起也不会像木柄手榴弹一样,用其中一枚引爆其它手雷。如此复杂的引爆程序,子弹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击中也不会爆炸。

击中概率低MK1手雷体积小,只是人头部体积的十分之一,被击中的几率低。即使是狙击手,让他瞄准手雷射击,难度也非常大。如果以杀敌为目的,他们宁愿选择击中敌人头部。事实上战场上的士兵,更没有那样精湛的射击技术,不可能专门瞄准手雷进行射击。击中目标后撞击力有限由于手雷是椭圆形的,即使子弹击中也是斜着从侧面击中,产生跳弹几率很高,产生的冲击力非常小。

这就是为什么钢盔要设计成半圆形的,就是为了减弱子弹对它的冲击力和穿透力。而且子弹大多是尖头的,设计的时候是针对人体这样的“软”目标的,动能是有限的。按照每秒500米到800米的初速度,即使在近距离正面射击手雷,也难以击穿。而且手雷平面向上,即使被子弹击穿,也无法撞击到上部的火帽,因为撞针是上下撞击的。

除非把雷管平放着,拔掉安全栓,手拿着对准枪口,否则的话绝对无法引爆。换言之,如果安全栓不拔掉,即使把手雷击穿,也不会发生爆炸。MK2手雷在当作枪榴弹使用的时候,程序也很复杂,必须要摘掉引信。枪榴弹飞到一定程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安全装置会松开本来被卡住的引爆装置,引爆装置和火帽前移,做好击发准备; 当榴弹击中目标或落地,产生撞击力,位于弹头的触发器在撞击的压力下,带动撞针直接撞向火帽,才会直接引爆。

手雷的炸药引爆难手雷里装的大都是TNT炸药,它是一种烈性炸药,由J·威尔勃兰德发明,呈黄色粉末或鱼鳞片状,难溶于水,可用于水下爆破。之所以要使用这种炸药,因为它威力大。而且TNT炸药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性质稳定,不易爆炸。这就保证了它在运输途中的安全,无论怎么撞击、震动都不会发生爆炸。不然的话,根本无法运输到前线。

TNT炸药不但不会因为撞击和摩擦发生爆炸,即使直接被子弹击中也不会引爆,必须要雷管才能进行引爆。二战时期TNT短缺,手雷里的炸药里加了不少硝化淀粉,它除了安定性不好之外,其它地方不比TNT差,它突出的优点是感度低,须用雷管起爆,使用非常安全。因此,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子弹击中手雷后会发生爆炸。把手雷放在胸前,不但没有危险,还会起到防弹衣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现在还能使用吗?

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军官,是日寇第68师团的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死于衡阳即将陷落前的8月7日,这个老鬼子是怎么死的呢?原来,志摩源吉眼见升任师团长无望,竟然跑到前沿阵地,亲自教导士兵如何将投过来的手榴弹反掷回去,黄呢军服清晰醒目,被预10师第28团的优秀射手从容击毙。可以解读出来两个事情,其一是战场上把手榴弹捡起来再扔回去肯定是可行的,其二是第十军守卫衡阳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手榴弹。

但这两个事情都是充满危险的技术活,属于“专业操作,请勿模仿”。断崖工事“方先觉壕”、手榴弹战法和炮兵有效运用,是衡阳保卫战的三大亮点,也是第十军可以死守47天的主要手段。战前在军委会后勤部长俞飞鹏的亲自督办下,衡阳守军得到了较为充足的手榴弹储备,国军各部首先将阵地外壕底部布满铁蒺藜,鬼子跳下去即为中国传统暗器所伤,惨叫声此起彼伏。

此时守军各部组织的手榴弹突击队便从断崖上摸近投弹,壕内日军无处隐蔽只能干等着挨炸受死;在没有兵力防守的地带,也铺设铁丝网或以树围子为障碍物,上面挂满手榴弹。预备第10师还自创了波次轮番投弹战术,即将每个排的三个班各进行从1到10的编号,排长喊1号投弹时,三个1号同时动手,如此循环往复,以保证火力的迟续性,直把攻城鬼子炸到怀疑人生。

第十军战术化的手榴弹运用,是日军在衡阳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第116师团和尔联队被打残后,黑濑平一的133联队接替主攻,师团长岩永汪提醒黑濑:“和尔联队进攻了三天毫无进展,重庆军将山丘全部削成断崖,手榴弹投掷技术也突飞猛进”。黑濑大佐根本没有当回事,后果是两天下来,三个大队长两死一伤,联队基本失去战斗力。

尤其是到了战役后期,第十军战斗兵伤亡惨重,到7月16日前后,预10师伤亡90%,第3师伤亡70%,第190师只剩下400来人。军部只好把许多没有作战经验的辎重兵和勤杂人员派往前线,什么射击训练和战术动作的教学根本没有时间,上手最容易战果最有效的就是扔手榴弹,方先觉命令各连必须抽出三个老兵,专门教授新兵如何甩弹。

当然不止是衡阳,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大约使用了3000万枚手榴弹,大多数都是巩24式手榴弹,造成日军伤亡40万,占日军总伤亡的三分之一。作为近战利器,木柄手榴弹经济实惠,现在仍是我军训练科目之一,个人感觉,别说现在,只要战争中还有近战方式,那就一定可以使用。巩24式手榴弹全弹总长约为310毫米左右,全重800余克,引爆延期时间为4~5秒,由于弹壳材料及装药改变,这种仿自德军的手榴弹成为了防御性手榴弹,在类似衡阳保卫战这样的近距离投掷中,经验不足的新兵通常拉火后迅速掷出,被日军拣起来“反杀”是非常有可能的,不过如何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手榴弹的剩余引爆时间,绝对需要专业水平,否则就会把自己炸得血肉横飞。

日军对衡阳的第一次总攻击只持续了5天,就伤亡了5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被手榴弹所杀伤,攻击部队为了消灭断崖上的守军,也尽可能使用九八式手雷,在双方雨点般的对扔中,夜晚的常德爆炸声响成一片,爆炸产生的闪光“像焰火一样”。比如在张家山阵地,第十军先后投入了7个连的兵力,而日军逐渐增加到12个中队,除了一名小山中尉幸存外,其他11个中队长全部战死,半数是被手榴弹炸飞。

日本人伊藤正德对第十军的手榴弹战术作了如下评价:“手榴弹投掷是重庆军的另一战技,此项战技,原为英美陆军的拿手戏,而衡阳之重庆军却已超越英美,爬升为优胜队之A组。衡阳周边之丘陵地,基部尽已削成断崖,敌人以手榴弹自上而下,做准确而远距离之投掷,使日军蒙害甚大”。蒙什么害,日本鬼子跑到中国来杀人放火,被笼罩在手榴弹爆炸的白烟下罪有应得,炸死活该。

中国已经有最先进的手榴弹,为什么部队还在用木柄手榴弹?

主要是80年代以前造太多了太多了,到今天也没有用完。但是不能浪费不是,因此用来训练还是不错的,要报废集中处理反而是一件大麻烦事。4枚手榴弹曾是我军标配80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就很落后,加上冷战期间受到美、苏两大国的包夹,还有老蒋天天嚷嚷着要反攻,那时候战争压力很大,基本天天都处于备战状态,部队数量也是高达500万以上。

缺少重武器的我军就只能生产手榴弹了,80年代前我军士兵的标配就是人手4枚手榴弹,500万士兵就要携带2000万枚了,还有预备役、民兵编制,另外还得为战争准备大量的库存等等,因此那个年代我国保守估计有上亿枚手榴弹,甚至可能更多。目前我军尚在服役的木柄手榴弹基本都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库存,扔在服役的主要是67式和77式手榴弹,看这个型号的年代就明白了吧!67式弹径48mm,全弹长204mm,重600g,主装药为38gTNT,可产生70~110个破片,杀伤半径7m,破片离炸点80m以外仍有杀伤威力。

77式该弹的全弹质量为360g,弹径48mm,全弹长约172mm,内装药70gTNT炸药,杀伤半径大于7m。经过改进的77式手榴弹虽然重量轻了不少,可得益于内刻破片槽的设计和装药量的增加,破片杀伤威力大幅度提升。刚才我们说了,迫于战争的压力我军不得不以手榴弹弥补火力不足问题,那么当年我国为何就不造卵形手榴弹呢?其实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首先我军传统就是游击队起家,游击队更多地利用山地地形掩护,便于边打边撤,而在山地作战中卵形手榴弹丢到山坡上极可能滚下来误伤自己,丢在敌人人群中也可能滚走。

即使打阵地战我们也大多是占领制高点,利用工事和坑道与敌人火拼,同样适用于刚才的原理。第二当然是有更远的投掷距离了,同样重量的卵形手榴弹和木柄手榴弹,明显在投掷距离上木柄手榴弹会更远一些,这对缺乏重火力的我军来说也很重要第三 木柄手榴弹工艺简单,制造便宜。对于当时工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便宜实用这个理由难道还不够充分吗?价格更便宜,工艺简单,用同样的钱造更多的手榴弹,为更多的士兵提供保障,这笔账不用我细算了吧。

因此木柄手榴弹在当时是一款威力适中,但效费比极高的武器。第四 集束优势,以步兵徒步作战为主的我军,在面对敌人的机械化洪流该怎么办?火箭筒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这时候将手榴弹绑在一起是不是很熟悉呢?还有简单实用的炸药包,这些都是战争中没办法的办法。当然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合了。徒步快速穿插说一千道一万,最终汇总起来其实就一个字:“穷”。

木柄手榴弹缺点也很多,比如使用时还得先拧下保护盖再捅破防潮纸再拉引信,这就比卵形手榴弹麻烦一些了;刚说了防潮纸,这说明木柄手榴弹在保存的时候明显不如卵形的方便,木柄内的引信肯定是不能受潮的了;另外木柄手榴弹个头也更大,没有卵形手榴弹携带得多,这么长的手榴弹挂几个在身上,不知道战斗时会不会有磕碜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杀伤力,木柄手榴弹的最多也就几百个碎片的杀伤,可卵形手榴弹已经达到了上千碎片,两者不是一个数量级,而且在野战中目前恐怕手榴弹也很难有发挥余地了,更多的还是为巷战考虑,这样木柄手榴弹的那一点点优势都彻底失去了。

因此,我们现在如此发达的国家了,可是军队还在用木柄手榴弹,不是某些人说得那么高大上,终极原因是库存还远远没用完,而且现在的库存量都还很大,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用木柄手榴弹了。当然从另个角度来说,手榴弹在战场上的作用其实并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更多的还是训练士兵的勇气(巷战中手榴弹作用还很大),制式步枪下挂各种流弹发射器,我军的狙击榴等,这些无论威力还是杀伤力都不是手榴弹能比的。

TNT是什么?为什么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很多炸弹都用这个做单位?

TNT是三硝基甲苯的英文缩写,中国是用汉字梯恩梯作为这种炸药的名字。梯恩梯是淡黄色的晶体,如果没有雷管一般,它是不会爆炸的只会燃烧,被子弹打穿了也没事,不过爆炸以后产生有毒气体,在坑道里边用起来比较危险。梯恩梯一般是作成这种药块,通常这样大小的一块炸药是500克或者一磅。一般用来炸坦克的梯恩梯得用5公斤的梯恩梯包成集团药包,也就是俗称的“炸药包”,这种药包放在坦克的后装甲上或者发动机舱盖上,都是可以对坦克完成重大的损毁,一般的工事掩体用这种5公斤药包也足够了。

上边的药块是美国人的,这个是中国的。TNT是第二种军用猛炸药,第一种就是黄色炸药,也就是苦味酸。TNT是1863年化学家威尔布兰德合成,不过过了20年以后,它的分子结构才搞清楚,又过了大约二十年。1902年,法国首先把梯恩梯用在军事上,又过了10年,美国也开始在军事上开始使用梯恩梯。和苦味酸相比,梯恩梯最大的优点是比较稳定,苦味酸的威力比梯恩梯大,但是苦味酸的酸性太强,在装填到炮弹里边以后和铁容易发生反应,然后发生爆炸事故,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毕竟炮弹生产出来以后不可能马上就要发射出去,都是要放一段时间。

而梯恩梯装填到炮弹里边以后就没有这个问题,由于化学性能比较稳定,所以用梯恩梯装填的弹药不会发生苦味酸那样的爆炸事故,这样的话虽然梯恩梯的威力稍微小一点,但是安全性比苦味酸好的太多了,所以在一战时期梯恩梯就已经是占了主要的军用炸药的地位,到了二战时期,主要的工业国家使用的炸药基本上都已经是梯恩梯了。这种分子结构的梯恩梯最稳定。

几种梯恩梯的分子式,左上角的就是最稳定的那种,其他几种如果太多了在保存的时候,药块容易渗油,对于保存不利。梯恩梯包括6种同素异形体,其中2、4、6三硝基甲苯的化学性能最为稳定,在军用梯恩梯产品中,这种形态的的梯恩梯的含量要求在98%以上,不过其他同素异形体也是有用处的。梯恩梯在二战中占领了军用炸药的江湖老大地位,后来虽然也出现了象黑索金、特曲尔、泰安、奥克托金什么的,但是这些单体炸药都有诸如毒性大、敏感度太高、太贵之类的毛病,都无法取代梯恩梯,而现在主要使用混合炸药,就是用几种单体炸药混合起来,通常就是用梯恩梯混合其他炸药,比如北约的B炸药,就是用80%的梯恩梯和20%的黑索金混合而成,著名的C4炸药主体也是梯恩梯。

文章TAG:消音器有什么用手榴弹用什么炸药消音器有什么有什么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