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勇气召唤二战前线突击队,二战前线突击队怎么开始

勇气召唤二战前线突击队,二战前线突击队怎么开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6 11:45:48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突击队的招募主要采取自愿的形式,到了1940年11月的时候,突击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很快得到扩充,最终延伸出18个下辖突击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大部分的突击队被赋予的战争使命也到此为止;解散不可避免,但英国仍然保留了三个皇家海军突击队一个旅的支援部队;比如3号突击队目前仍在英军序列中。

二战有哪些经典的奇袭战斗?

二战有哪些经典的奇袭战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看看这个似乎不起眼的奇袭战斗,只有2个国军士兵。用刺刀摧毁日寇的火炮:衡阳战役2个国军的特种作战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美丽的湘江!衡阳会战期间,湘江东岸的日军炮兵阵地,不断轰击城内,甚至发射毒气弹。因我军炮弹有限,不能轰击这些看不到的目标,不能用火炮还击。

第10军搜索营第1连连长臧肖侠,奉命驻守江边。该部经常遭到日军山炮炮击,阵地多处被摧毁,官兵有一定伤亡。这种光挨打不能还手,严重影响了士气。此时,上士班长萧民突然找到连长,提出一个胆大的建议:由他游过湘江,去偷袭山炮阵地。臧肖侠连长直到对面至少有日军炮兵和步兵几千人。区区2个人去偷袭,不是等于送死吗?他爱护部下,没有同意。

萧民班长却坚持要去:我就带1个兄弟去,就算失败也就最多损失2个人。如果运气好,破坏几门大炮就能减少我们的压力,还能鼓舞士气。连长你放心,我的水性好。我们驻扎长沙时,我能在发洪水的湘江里面游泳。臧肖侠连长最终同意了。当晚,萧民班长和1名自愿参加的战士,决定趁夜色出发。两人都是百战老兵,经验丰富。他们认为面对至少数百名的炮兵,就算带1挺轻机枪过去也根本没用。

这样负重也大,不便于游泳。最终,2人只带了1把刺刀、3个手榴弹和1根粗木棍(做漂浮物帮助游泳)。月黑风高,风平浪静,真是偷袭的好时候。萧民和那个战士悄无声息的摸到岸边,缓缓游入湘江,失去了踪迹。这边,臧肖侠连长和战友们焦急的等待了2个小时,一点动静也没有。突然间,对岸传来2声不大的爆炸声。臧肖侠连长顿时紧张起来,知道萧民已经游到江对岸下手了。

被袭击后,日军措手不及,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大约10分钟后,日军才反应过来,对准湘江方向枪炮齐鸣,声音震天。又苦等了3个小时,终于有人报告:萧民班长和那个战士回来了。臧肖侠如释重负,急忙赶过去。只见,萧民和那个战士疲惫不堪,身上各有几处皮肉轻伤。萧民将2个大炮的零件交给臧肖侠,说:小鬼子太他妈轻敌了,根本没有防备。

我们游到对岸,绕过打瞌睡的哨兵,悄悄摸进炮兵阵地。这里有6门火炮。我们2人各选择了1门炮,卸下了零件作证据,然后拉响手榴弹塞入炮管里。手榴弹一炸,炮管就裂开,不能用了。我们本来还想再炸1门炮,但日军哨兵听到爆炸声,开始大呼小叫,哇啦啦的。我们赶快跑回江边,跳入江中。这时候日军发现了我们的踪迹,用机枪朝着我们盲目扫射,子弹哗啦啦的从我们头顶上飞过。

好在天太黑,小鬼子看不清,子弹都是乱飞。我们每人只受了点擦伤!但江水太急,把我们冲到下游,差点冲到进攻鬼子的阵地里。我们逆水游了很久,累的要命终于回来了。就这样,成功炸毁日军2门山炮,减弱了对岸的炮兵火力。萧民班长是一个普通的国军士兵,但也是民族的英雄。他和那个战士有勇有谋,做了今天特种兵才能胜任的工作。

二战中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战争?

二战中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战争

二战中确实有不少动物加入到了战争中,它们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及人类的训练,组成二战中的动物奇兵,其种类多达十几种。狗士兵狗向来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军犬是士兵最好的伙伴。大量的军犬投入到了二战中,其中美国军队中有一只名为“莫斯基”的英雄狗,和士兵一起作战,它聪明灵活机敏,训练有素,能空降可架电线,在战场上顶好几个战士。

而苏联对德国的战役中,曾用反坦克狗,在狗身上绑上反坦克炸弹,以抗击德国的坦克部队。运输部队战争中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大象、熊、马、骡子、牛、骆驼等都曾用在战场上,要么运送补给物资,要么运送炸弹,要么驮着士兵,一起加人到战争中。空中部队信鸽在二战中被广泛用于传递信息,保证了不同地区战况信息和紧急情况的有效传递。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一再受挫,被拖住了许多兵力,没等结束就想去打苏联,失败后开辟太平洋战场,侵略东南亚诸国,又和美军在太平洋上展开大型海战,打得硝烟四起。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个战场那一个战场,小日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四处开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指出一个误区。咱们总说小日本,感觉日本是个弹丸小国,这也没错,但并不是绝对的,要看和谁比。

日本国土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英国本土24.41万平方公里,德国35.74万平方公里。换言之,咱们印象中的小日本,比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本土还要大,也大于二战欧洲策源地德国。而人口基数方面,日本也有优势。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7800万,如果再加上殖民地和占领区人口,足有1亿372万7610人。

同一时期,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7200万,都不如日本。苏联略多,人口是1.6亿,美国人口则是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本的征兵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说人口方面日本不敢自称第一,那么征兵方面日本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连希特勒都比不上。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执行义务兵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

虽然非战时不需要每个成年男性都当兵,但日本侵略别国的野心从唐朝时就存在,因而从很早前便有意识地储备兵员、动员士气。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所有19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入伍前的体检将待选民众分为5类,只有最后两类不需要服役:患有严重疾病或传染病,以及体力严重不合格者。其余三类中,第一类立即进入现役部队,另外两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

都是强制性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服现役的士兵必须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如果到期不需要服役,将转为预备役,属于准军人,依然要参加一定的训练,期满后转为后备役,训练没那么多了,可能一年就几次。但以上说的是和平时期,一旦进入战时,只要有需要,预备役、后备役、补充役、国民兵役都有可能被调往前线。通过这样的方式,日军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了大量的兵力。

前面提过,1941年时日本本土有人口7800万,假设一半是男性,将有3900万,再假设青壮比例是四分之一,兵力将达到975万,去除不合格者,7、8百万是有的。再加上殖民地的附庸,兵力就更多了,比如朝鲜半岛就有许多青壮年被填充进了日军队伍里。有朋友大概会问,这个比例太高,总不能把全国的男性青壮都调走吧?那其它岗位的工作由谁来负责?这么说吧,二战时的日本,在穷途末路时还真有可能这么干,其它工作可以由女性承担。

说句题外话,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生活得真是有点惨。还有,日军在东北有百万屯垦团,这些人表面上是种地的平民,或退役的军人,但他们配发武器,一拿起枪就是日本鬼子。能说他们不是士兵吗?另一方面,为了让征兵进行得更顺利,内阁大肆鼓吹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鼓励民众主动参军。日本天皇裕仁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授意内阁宣扬皇权的重要性。

在他们长时间的洗脑、操控下,日本民众渐渐形成一种信念,以武士道的精神为天皇而战、为天皇而死是荣耀,反之则是种耻辱,能让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精神崩溃。举个实际的例子,1938年5月13日,日本发生了一起灭村恶性案件。一个名叫都井睦雄的青年,头挂电筒、身系全副武装,屠杀了祖母及村中11户共30人,最后以猎枪自尽。

这被形容为“日本犯罪史上的空前惨案”,曾被改编拍成电影。为何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患有肺结核,1937年应征的时候被刷下来了。在此之前,他在村中小有名气,众多女性都喜欢和他来往,之后他受到村中人的奚落和嘲笑,大家都骂他是个没用的人,曾经和他相好的女性也拒绝了他。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没能顺利入伍,让都井睦雄的生活从天堂掉入了地狱,大概他也相当嫌弃自己,才计划了这桩拖着整个村的人一起死的恶行。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到底有多惨烈?

1944年1月11日,纳粹德军最高统帅部通知新任“B"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首同意他把登陆之敌消灭在水际滩头的构想,为此,陆军元帅隆美尔有权拦河筑坝甚至引进海水,把田野和乡村变成一片汪洋;有权把距离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国居民赶出家园;有权拆除一切防碍火力发挥的建筑;有权砍伐大片森林以获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为此,整个法国西南海岸都遭了秧。

(陆军元帅隆美尔)隆美尔在战术上还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对“大西洋壁垒”所做出的加固计划足以令盟军望而生畏,根据这个计划,德军将在近海水底布设无数的木桩、钢架、混凝土椎体、拒马和水雷;在整条海岸线埋设2亿颗地雷;地雷区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备火力支撑点和暗堡;“大西洋壁垒”的后方则每隔100码打上10英尺高的木桩,上面挂满地雷和炸弹,并用铁丝网相连,作为“反空降障碍物”来对付美军的空降师。

这个宏伟的防御计划一旦全部实现,登陆盟军的命运可想而知,他们将在登岸之前就伤亡过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会面临可怕的伤亡陷阱,脚下踩着地雷,身上挨着枪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弹,而那些乘座滑翔机的空降师士兵,则会迎头撞上挂满炸弹的木桩。万幸的是,隆美尔实施防线加固手段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距离盟军诺曼底登陆的6月6日,上帝留给德国人的时间连半年都没有了。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大西洋壁垒”不太靠谱这个事,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是有责任的,作为法国战役时隆美尔的上级,这位陆军元帅因1941年东线战场的罗斯托夫战役失利而被希特勒解职,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发到西欧驻防,手下指挥的58个师大多是老弱病残,却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线,平均每个师布防正面宽达50英里,龙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对修筑“大西洋壁垒”既无信心也不热心,因此工程进度缓慢。

西线德军当时拥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以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不过60个师约76万人,海峡对岸的盟军却高达288万人。德军在西线的海空军情况更是糟糕,海军拥有500多艘中小型舰艇,空军只保有160架战斗机,这些部队要布署在从挪威到法国南部广袤的防区里。

(隆美尔视察大西洋壁垒)诺曼底地区的守军力量其实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马克斯中将的第84军军长马克斯。更由于德军高层在登陆准确地点、装甲部队使用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实际上在两栖登陆的“D日”德军只有第21装甲师进行了反冲击。因此要纠正答友们一个军史误区,诺曼底战役最艰难和最惨烈的不是登陆本身,在绝对优势的舰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抢滩盟军面对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军步兵和海滩上的障碍物,虽然也造成一定伤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国空军力量羸弱和装甲部队未能及时参战的情况下,盟军可以从容的逐个消灭德军火力点,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24小时”,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更多的是宣传和渲染,就战役总体而言,其实是波澜不惊。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霸王行动”开始,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主要登陆点为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具体伤亡情况如下:剑滩英军伤亡630人、朱诺滩加拿大军伤亡1200人、黄金滩英军伤亡400人、奥马哈滩美军伤亡4000余人、犹他滩美军伤亡197人,盟军在海滩上共计伤亡6500余人,相对于德国人三年多的精心构筑和隆美尔的庞大计划,损失基本可控。

真正的危机是在盟军登陆滩头并巩固登陆场之后,随即按预定计划向内陆发展,美军第1集团军负责夺取瑟堡担负主攻,英军第2集团军任务是拿下卡昂作为助攻,而此时清醒过来的德军开始拼命抵抗,希特勒将装甲预备队的五个师完全交由隆美尔指挥,加莱方面的援军不断抵达,从东线调来的党卫第9、第10装甲师等部队也兼程赶来,诺曼底战役这个时候才进入白热化。

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个据点的德军被迫投降,美军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完全占领整个科汤坦半岛,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25000人,德军伤亡被俘约36000人;而蒙哥马利的英军在卡昂作战则更为艰苦,五天时间里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却高达5000人,接下来又经过七天的浴血奋战,再次付出5000人的伤亡后才推进4.8公里,伤亡之大,战斗之惨,远超抢滩之战,直到7月10日英军才占领卡昂。

1944年7月6日,直属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名将巴顿的率领下踏上欧洲大陆,从侧翼对德军防线进行了猛烈进攻,终于打开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军才不得不放弃诺曼底地区向内陆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军才取得诺曼底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整个战役期间,盟军共伤亡122000人,其中美军73000人,而诺曼底海滩上不足万人的伤亡,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战役进行期间的6月29日,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联袂晋见希特勒,汇报了诺曼底彼时的战局。希特勒对战况大为不满,调整了德军西线高层指挥人事,以克卢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担任西线总司令,埃伯巴赫取代冯·施韦彭格指挥西线装甲部队。7月17日,隆美尔自前线视察返回途中遭遇盟军飞机扫射,重伤离岗,缺席了后面的战事。(壁垒内部机枪巢)。

二战时期防御阵地上重机枪是如何布置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8442条回答。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点,重机枪就是直瞄扫射的。也就是,重机枪直接扫射冲锋的敌人,就像步枪一样笔直的将敌人打死。其实,在防御作战中,重机枪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连续扫射,形成弹幕,进行区域火力覆盖,阻挡敌人的冲击。原则上,重机枪并不会单纯直瞄射击某些敌人,主要是进行火力压制。

战场上,重机枪使用有几个原则。第一,在开战前,已经设置好重机枪阵地,并且对面前的火力覆盖范围进行测算。一旦开战以后,重机枪手会根据之前的测算,进行火力的覆盖。这有些像防御中的炮兵,区别是重机枪手可以看到敌人,火力覆盖的效率更高。一战前,德军做过测试,将阵地前一块区域放置50个气球,随后用2挺重机枪交叉射击。

15分钟以后,50个气球被射穿了48个。这种射击的优势除了火力密度高,而且射程远。重机枪火力覆盖可以达到800米以上的射程,甚至达到2000米。这种射程远远超过当时的步兵枪械实际射程,所以重机枪的杀伤能力很强,几乎是防御中必备的武器。如果一支军队没有重机枪,防御作战就会很困难,容易被进攻的敌人压制。第二,一定有交叉火力。

一战中最初的重机枪,都是放置在敌人冲锋的当面位置。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效果不佳。因为敌人面对重机枪,总会奋力进行战术动作,用尽方法进行躲避。单纯一挺正面的重机枪,其实杀伤力有限。同时,随着步兵武器和轻型火炮的发展,这种正面部署的重机枪很危险,容易被步兵炮、迫击炮、枪榴弹甚至狙击手打掉。所以,随后逐步改变了战术,正面的重机枪主要是延迟敌人突进速度,主要依靠侧翼的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来打击。

所以,正面的重机枪往往部署在稍后的阵地,以提高生存力。有时候,甚至干脆不部署正面重机枪,完全依靠侧面重机枪的交叉火力。第三,重机枪也需要不断转移阵地。一战期间,由于武器装备差,对付敌人重机枪就是依靠火炮。但火炮支援步兵在当年效果差,不容易对重机枪形成威胁。所以,一战重机枪往往可以在阵地上,持续射击一二个小时。

二战中寸功未建的法国是怎么进入五常的呢?

二战时法国在德国的攻击下迅速投降,德占领巴黎后扶持法国一战元帅贝当组建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控制法国南部五分之二地区,可以说二战寸功未立。那么最后法国怎样也进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了呢?原来这是美、苏、英三国斗争妥胁的结果。在联合国成立前四大国首脑分别召开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十分重要,就这两次会议确定了美、苏、英、中四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间接的促成了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的成立。

法国是后来加进去的,是英国为了增加欧洲的话语权。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召开美、英、苏、中首脑会议,以便商讨尽快结束战争和决定战后世界的政治安排。刚开始英国首相丘吉尔反对中国参加,认为中国没有打过一次相样的胜利战争,抗战五年了国土仍然大半沦陷,国力十分弱,国家十分落后,不俱备大国资格。

但罗斯福为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而且拖住了80%的日军,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拉住中国可以防止中国投降,有助于对日作战。其实丘吉尔是怕中国参加影响英国在亚洲的利益,害怕战争胜利后中国以胜利国的身份让英国利益退出中国,特别是香港的殖民统治。最后在罗斯福的劝说下丘吉尔勉强同意蒋介石参加四国首脑会议。

但刚开始蒋介石不愿意参加了,首先是蒋介石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与洋人交往中就没占到过便宜,英、美及苏联都极其藐视中国,自己去了只是个陪衬,并且认为洋人不可交。其次是对英、美有成见,抗日战争前期英美两国没有帮中国阻止日本开战,战争开始后既不援助中国军火物资,又不与日本断交,见接的资助了日本。因此说苏、日没有公开决裂,还是同盟关系,斯大林不会研究对日作战事宜,不会得罪日本,再加上共产党因素,因此不愿意参加会议,不愿见斯大林。

因此蒋介石建议美、英、苏先谈,然后他自己单独同罗斯福谈。但又因谈判地点、时间确定不住,迟迟没有实现。美国让蒋介石飞往华盛顿谈,蒋介石不愿远赴华盛顿朝觐美国,便以“军政羁身,似难远行”为由婉言谢绝。后来罗斯福和丘吉尔商量将对日战争和对德战争分开谈,于是就有了中、美、英首脑会晤和美、英、苏首脑会晤。蒋介石还是不愿参加,认为出国不安全,罗斯福再三致电,并将会议地点确定在没有战火危胁的埃及东海岸,会议主题为中、美、英讨论对日作战问题。

最后蒋介石在宋美龄等人的劝说下经过多方权衡,同意赴埃及参加会议。斯大林的态度是不愿意离开苏联参加首脑会议,而且只愿意谈对德作战,不愿意谈对日作战。罗斯福和丘吉尔只好将会议地点定在离苏联不远而且受苏联控制的伊朗首都德黑兰,专门讨论对德作战问题。于是开罗会议于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召开,中、美、英三国首脑会晤。

德黑兰会议于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会晤。从战后的世界局势看,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十分重要,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的大国身份。若不参加,中国恐怕很难拿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中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确定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总统提出了“英国、苏联、中国,(美利坚)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罗斯福的这番话,最终被总结为举世闻名的“四警察”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后来确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但在讨论时联合国应设几个常任理事国时美、英、苏却出现了矛盾,斯大林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常任理事国应该由美国、苏联、英国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苏联打的什么主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苏联在远东有巨大利益,他不愿看到中国强大,不愿意中国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且蒋介石的中国亲美国的,这不符合他们在远东利益。

为了让步斯大林甚至提成立欧洲组织和远东组织替代方案。而英国的丘吉尔也赞成由美国、苏联、英国三国组成的说法,其真实意图不言而语,害怕失去在中国的利益,不愿意中国成世界大国。另外也是认为蒋介石亲美,美国会利用中国增强在远东的势力。但是罗斯福认为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虽然那时候很弱,但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中国作为世界组织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得整个组织具有世界性,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整个组织。最终在罗斯福的坚持下确定美国、苏联、英国、中国为四个常任理事国。罗斯福总统真的那么公心吗?其实美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其一,拉住中国抗日可以拖住日本,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其二,拉住中国将来可以对抗苏联,也能帮他看住日本(但他没想到中国共产党会得天下,斯大林也想到,都认中国共产党力量太弱小)。

其三,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已经被日本赶走了,蒋介石亲美,将来远东是美国的。斯大林最终不死心,于是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利用美国求助苏联对日本开战的机会决定削弱中国力量。一就是占领东北后长期驻军大连,二是支持蒙古独立。这样拿下蒙古,占住东北,中国对苏联就没危胁了。法国入常的斗争确定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四个后,丘吉尔又动心思了。

丘吉尔认为美国和苏联已经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不能与之对抗。中国明显亲美,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已被挤占完了,将来英国在联合国占不到啥便宜。于是丘吉尔想到了自己的法国老朋友戴高乐,在1944年8月17日华盛顿会议中又提出将法国拉入常任理事国,这样英法就可以国际上联手合作。丘吉尔的这一想法首先遭到斯大林的否决,此时斯大林已经看到战后世界形势。

英、美本来是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再拉上一个法国,那苏联在联合国还有话语权没有?于是斯大林说法国战败投降没资格,现在的法国维希政府是个德国扶持傀儡政府。丘吉尔认为法国海外还有广大殖民地,而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正在领导海外法军同德军战斗,因此法国能很快恢复。斯大林认为法国要想加入常任理事国得等它恢复国家之后,但为了争得话语权又提白俄罗斯、乌克兰为联合国创始国,这样苏联就可以同时拥有三票。

同时,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理念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对于苏联而言影响不大,为了拉陇法国,于是也就不再反对了。对于法国入常美国乐见其成,增加一个法国可以帮助自己在欧洲顶住苏联的危胁,英国已经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了,而且是个岛国,在欧洲也没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可供选择。法国虽亡但各种优势还在,加以扶持后依然是股对抗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雄厚力量。

但这个时候美国人又提出拉美国家应该增设一个常任理事国,为第六常任理事国。美国选择巴西,理由是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而巴西是二战拉美唯一出兵的国家。英国坚决反对增设第六常任理事国,明眼看出这是美国的私心。英国认五个常任理事国是最佳的方案,如果突破了常任理事会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将来要是再有国家提出加入常任理国怎么办。

苏联也不想再增加一个巴西,增加美国在联合国的势力。最后美、苏、英一致同意增加法国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之后不再增加任何常任理事国。就这样安理会确定五个常任理事国,法国挤进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但是中国后来变天是他们没想到的,蒋介石政府在内战中迅速失败,共产党夺得了天下。英美两国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抵抗了八年日本的国民党会在三年中便失去政权,连苏联的斯大林也是惊得一楞一楞的,根本没有作好心理准备。

二战丘吉尔组建的英军突击队取得过哪些战果?

1940年5月25号至6月4号,发生了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有人将这次行动极力渲染为一次成功的战略后撤,但对于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这无疑是英法联军屈辱的失败。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的战争自信心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欧洲战场的形势对盟军而言极为不利,为了能够对法西斯轴心国的一些重要设施和基地形成出其不意的破坏效果,丘吉尔在战役后立即下令组建一支特种部队,即英国突击队。

根据首相丘吉尔的授意,英军总参谋长约翰-迪尔开始着手组建。突击队的招募主要采取自愿的形式,到了1940年11月的时候,突击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很快得到扩充,最终延伸出18个下辖突击队。这些突击队被委以不同的任务和作战区域,但需要注意的是:突击队的兵员构成相对复杂,有来自英国本土的,也有来自波兰、比利时、挪威等被占领国的。

所以客观而言,彼时的英军突击队在战斗力、兵员素养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缺点。武器方面,突击队主要装备有李-恩菲尔德步枪、布朗式轻机枪、斯登冲锋枪以及在战争后期装备的汤普森冲锋枪等;重火力武器则主要有博伊斯反坦克步枪、50.8和76.2毫米口径的迫击炮、维克斯机枪等。突击队的第一次实战任务是对法国布洛涅和乐图进行进攻性侦察,这次任务得到了来自英军11号独立连的协助;虽然这次侦察任务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但也在保证全身而退的同时击毙了至少两名德军。

不过在1941年3月,英国突击队迎来自组建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突袭行动:袭击位于挪威的德国设置。这次突袭取得很大的战果:鱼油工厂、加油站、11艘船,而且还抓获了216名德国人,夺取了一些加密设备和密码本。紧接着在同年12月,突击队又执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突袭任务:安克莱特行动和洛夫藤群岛行动;由于英军在时间选择上比较特殊:正值圣诞节,这两个地方的德军都在举行庆祝活动,所以突袭任务也完成的相对轻松。

仅仅两天后,突击队又将枪口指向挪威的瓦格塞岛,这次任务也重创了德国的工厂、仓库以及人员等目标。在此后的时间里,突击队执行了许多奇袭攻击任务,比如摧毁德军发电站的“火枪行动”、针对德国船只的“检查行动”等;而且突击队的作战范围也随着战争的深入逐渐扩大:法国、荷兰、中东甚至缅甸都曾出现过他们的身影。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大部分的突击队被赋予的战争使命也到此为止;解散不可避免,但英国仍然保留了三个皇家海军突击队一个旅的支援部队;比如3号突击队目前仍在英军序列中。

二战之前,德国只有10万部队,如何在一年内扩军800万的?

希特勒没有“撒豆成兵”的本领,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把军队从10万人扩充到800万之众,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新武装和扩军历程,其实是分波次进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直到1941年5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军总兵力才扩充至大约720余万人,但仍旧没有达到800万这个数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只能保留10万人规模的陆军,且不得有重武器(mg42成为通用机枪就是这么逼出来的)。

同时必须解散作战指挥机构总参谋部,更不允许拥有海空军。不过规模被压缩至很小的陆军,反而使这支小型部队成为了“精兵”:只有普鲁士精英军官和军士才能留在军中,这种浓缩版的武装力量在纳粹德国后来的扩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国防军只有两个军司令部、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共计十个师的正规军。

从1935年开始希特勒秘密进行扩军,到1936年完成第一波次24个野战步兵师的增编,同时新编3个装甲师、2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和1个山地旅,加上原有的10个师,德军规模达到41个兵团单位约50万人马,并且这些师旅都成为日后纳粹军队继续扩编的基干部队,番号靠前。随着纳粹德国逐步开始武装扩张,先后吞并莱茵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战争资源和可动员人口进一步得到增强,希特勒扩大军队规模的脚步加快,至1938年底第二波次基本完成,德军已经有6个集团军司令部、21个军级司令部、35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5个摩托化师、3个山地师、1个骑兵旅。

上述德国野战陆军共有156万余人,如果再计算海空军的话,当在200万人以上。此时德国陆军另有39万左右的后备军,加上党卫军、冲锋队等准军事武装,德国可动员兵力有330万人,远远超过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而对这种扩军,其实英法等西方大国是基本掌握的,只是他们奉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对德国的违约睁一眼闭一眼。

时间进入到1939年以后,希特勒对波兰的战争已箭在弦上,于是第三帝国进行了第三波次的军队扩编,希特勒决心动员700万人分批入伍。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时,德国陆军已拥有108个师230万人,投入波兰战役的约为150余万;1940年,德军发起西欧战役时陆军野战部队再度加强,总兵力大约为350万人,德军投入作战的为136个师330余万人,三军总兵力在450万人左右。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已经完成第四波次的扩军,总兵力已达到723万余人,拥有坦克5639辆、飞机万余架、火炮与迫击炮6万余门、舰艇217艘,其中野战陆军兵力约500万人,共214个师又2个旅(含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步师)。另有空军168万人,由五个航空队、国土防空军和空降兵组成。海军兵力为40.4万人,此外还有武装党卫队15万人。

也就是说,从10万人的陆军扩充至700多万人的武装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时间。纳粹德国直到1943年以后才进行总动员,兵力再次膨胀终于突破800万人,高峰时期大约1200万人(1700万是总动员数字),即使是在情况急剧恶化的1944年后期,第三帝国的军队仍然有900多万,所动员的兵力占全国总人口的21.5%,这个比例已经非常之高了。

二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朱可夫如何仅用三天时间就建立起防御阵线?

列宁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坚持时间最长最惨烈的一次伟大战争,历时约九百天负岀了巨大牺牲后迊來了惨烈的胜利,当时朱可夫临危受命,作战斗机飞抵列宁格勒,但战区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正?大谈撤退问题,朱可夫大将宣读了斯大林的诣意后去城区巡查,当他们着见一群妇女挖工势表扬她们干的出色,妇女说你们打的不行,令他时分感动,又看见二个小女孩饿的站立不稳,给她们面包吃,小女孩确把面包给战士们送去,令他泪留满面,随即着手改组了作战司令部,处决了几名作战不力的将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规划,令战区斗志昂扬,信心百倍,他又利用现?设备加工制造了大量的坦克大炮弹药,和伪装坦克,激发了战斗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各种手法和海军舰队多方协同打击侵略者,拉加湖成了它们唯一的运送供养通道,朱可夫元帅无愧于一名岀色的军事家战略家。

文章TAG:勇气召唤二战前线突击队二战前线突击队怎么开始勇气召唤二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