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王朝战争怎么照,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

王朝战争怎么照,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0 18:38:47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红玫瑰代表兰开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约克王朝。什么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其实很好理解,实际上就是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一种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君主国的战争,这种战争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由统治阶级也就是王朝来发动,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维护、加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是那群统治者,只不过统治范围更大而已。

若是没有西方的入侵,清王朝会如何发展,结局怎样

若是没有西方的入侵,清王朝会如何发展,结局怎样

大清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自我表扬的朝代,当然在某些领域也确实做得很成功。若是没有西方的入侵,仅仅是天地会白莲教这样的小打小闹,大清国至少还能多维持100、200年的统治.(如果大清还在,世界主要媒体的头条就会是这个)首先,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清王朝已经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自西周以来一直骚扰中土世界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被基本摆平——而且摆平的方式,不纯是战争或是和亲。

当然战争也有,譬如针对葛尔丹这样,自然是非打不可。但面对更多蒙古部落,大清帝国采取的其实是怀柔的手段。怀柔第一术,便是和汉朝和亲颇为类似的和亲。但清朝的和亲,却是汉朝和亲的威力加强版。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汉朝只是将公主嫁到匈奴去,却不能保证匈奴单于会把自己和汉朝公主所生的儿子立为下一任单于——事实上一次都没有发生,也就是说匈奴单于和汉朝的亲戚联姻关系,其实并不成立,至少是不踏实。

大清的和亲就不一样了,更多是皇帝娶蒙古的女人,而且不光皇帝娶,亲王大臣也娶。也就是说,蒙古和大清的关系,就不再是纯政治性的和亲,而是全方位的融合,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清国的喇嘛将走向世界)怀柔第二术,则是推动大清国事实上的国教,即喇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这个我们不好多讲,大家意会就可以了,大意就是慈悲为怀,既然慈悲了,彼此之间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佛教国家的好战程度,确实低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

其次,对于国内的百姓,大清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文字狱,成功地捕杀了很大一群汉人中的文化精英,留下的是一些文人的渣——这个其实影响非常深远,大清国亡国许多年,这些文人的渣,仍旧大量存在,且随时兴风作浪,与官场中的蔡九知府高衙内、有产阶级中的西门庆、平民百姓中的武大郎这三种类型结合起来,便足以制造扼杀一切鲁迅式文人和武松式豪侠的社会氛围。

而如果清朝不灭,这些文渣就很可能更厉害,而反过来,文渣也会极力维护清朝,鼓吹大清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最幸福的国家,谁敢说不是就灭了他。这样的大清,必然是闭关锁国的,必然是腐败繁荣的,必然是专制强大的。如果不是外来入侵者强行打开他的门户,平民的抵抗是无用的,有识之士更会被视为威胁——哪怕不是造大清的反,只是希望推动大清真正实现富裕繁荣,也会被视为威胁,而是更大的威胁。

而且,但凡奥运会、奥斯卡、诺贝尔奖金评选这种,都会被视为大清的威胁而拒之门外。除非奥运会接受,奖牌数第一名永远内定为大清,奥委会每次开会要向大清皇帝请安。奥斯卡金像奖更是只能把奖颁给演绎乾隆皇帝如何爱民如子、和珅如何清廉、李鸿章如何威震四方这一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呵呵,如果是那样的话,大清国的辫子也会成为世界流行款式,每年时装模特展最主流的表演,就是辫子造型展。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这样的统一对德国后来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这样的统一对德国后来有什么影响

谢邀,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欧美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其实很好理解,实际上就是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一种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君主国的战争,这种战争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由统治阶级也就是王朝来发动,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维护、加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还是那群统治者,只不过统治范围更大而已。

与之相反的则称之为革命战争,主要因为战争发动者大多来自中下阶级的农民、工人、商人等阶级,并且也是由他们领导的反对现有统治阶级、推翻现有统治秩序的战争,他们的目的就是改朝换代,法国大革命、英国的光荣革命、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都可以称之为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对德国来讲,德国在统一过程中实施的便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由普鲁士发动,作战对象是丹麦王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兰西第二帝国,长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区自此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欧洲一个紧张源,有助于德国民族的统一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普鲁士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和最终的胜利者,不仅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并且将其王朝和统治范围扩大,从地方诸侯升级为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升级为德意志皇帝,这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这样的统一对德国后来有什么影响?其实很容易就看出来,德国的主要统治阶级是容克贵族阶级,而这个阶级主要由大地主、职业军人和贵族组成。

容克贵族阶级尽管也在资本主义浪潮下摇身一变成为资产阶级新贵,但接受大量传统教育的他们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也就是说,尽管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而德国的统一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本质上资本主义还是在为容克地主阶级服务,德国本质上来讲依然是个封建国家。

此后的德国尽管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世界排名不断蹿升,大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左右德国历史走向,但德国国内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其中最为强大的德国国内的大地主们,他们被称为容克地主阶级,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纪下半叶联合后反动势力的支柱,是德国军国主义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容克地主阶级拥有大量土地,主要以出口农作物谋利,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经常向德国政府施加自己的影响,促使德国政府不断提高进口关税,导致德国与美国、俄国等国不断爆发贸易冲突,关系不断恶化。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他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压榨无产阶级,开始与容克地主阶级相勾结,涌现大批垄断组织“卡特尔”。

此外,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结合使德国帝国主义特别富于对外侵略性。在国内阶级矛盾和市场问题十分尖锐的条件下,德国地主资产阶级为了转移人民视线,开始同英法帝国主义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积极地投入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并最早走上了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接连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将自己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从鸦片战争失败至甲午战争,50多年时间,清王朝有哪些变化?

从鸦片战争失败至甲午战争,50多年时间,清王朝有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仅仅是割让了对于自身来说不轻不重的香港岛,赔了2100万银元而已,根本没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仍然坐井观天不思进取。只有极少数像林则徐、魏源等最早接触西方坚船利炮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普遍处于蒙昧中的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不可能付诸实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李鸿章 曾国藩:洋务运动(经济工业化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再次战败,都城沦陷,皇帝外逃,圆明园被烧,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加上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半个中国,给清政府沉重打击,这时候的清政府才开始放下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思想,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才把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是这次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仍然局限在技术领域,“中体西用”仍然没有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甲午中日战争---康有为 梁启超:戊戌变法(政治民主化开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一个曾经的附属国小日本居然把偌大的宗主国大清王朝打败了,清政府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之惨,辛辛苦苦经营三十多年的洋务企业、三大海军、几十艘现代化战舰一夜之间全部灰飞烟灭。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被割占、赔款2亿两白银,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样的耻辱彻底让清政府改变了对自身的评价,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反思中国自身制度存在的缺陷,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就是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都铎王朝之母,玫瑰战争终结者,玛格丽特如何帮助儿子登上王位?

这个问题涉及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比较复杂,需要了解当时英国历史的大背景,我们来梳理一下整个过程。玛格丽特·博福特是第一代萨默塞特公爵约翰·博福特的女儿,约翰·博福特是金雀花王朝君主爱德华三世的曾孙,即爱德华三世的儿子「冈特的约翰」的孙子,冈特的约翰是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的长子亨利,于1399年夺取了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君主理查二世的王位,成为亨利四世,即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一任国王。

△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勋爵(1443年5月31日-1509年6月29日),后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家长,并为剑桥大学创立了两所学院。1509年,她短暂为孙子亨利八世摄政。

1455年,玛格丽特·博福特嫁给了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后者是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弟弟,亨利六世是兰开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这个婚姻决定了玛格丽特·博福特后代的兰开斯特王朝血脉。△亨利六世(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22日)英格兰兰开斯特王朝最后一位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在位)。

由于他的软弱,英格兰在亨利五世时代取得的丰硕战果丧失殆尽,且陷入血腥的玫瑰战争之中。1471年5月在伦敦塔内被爱德华四世杀害。人物关系是不是很复杂,那就回过头再读一遍,因为下面会更复杂。建议拿张白纸自己画个图捋一下。当时,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爆发了「玫瑰战争」。红玫瑰代表兰开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约克王朝。

在战争中,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埃德蒙·都铎被约克军所俘,1456年死于狱中。而这时,玛格丽特·博福特还怀着七个月的身孕,于是埃德蒙·都铎的弟弟贾斯珀·都铎承诺保护这位年轻的寡妇。1457年,玛格丽特·博福特生下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亨利·都铎,即未来的亨利七世。亨利·都铎对兰开斯特王朝天生的继承权是因为他父母的家族,前面提到过,玛格丽特·博福特是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的曾孙女。

△亨利七世(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名叫:亨利·都铎,是英格兰国王,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的建立者。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随着战事的发展,1461年,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的儿子爱德华打败亨利六世,登基成为爱德华四世,即约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贾斯珀·都铎流亡国外,玛格丽特母子则一直躲藏在彭布罗克,当时的领主赫伯特勋爵成了她们母子的监护人。1471年,亨利六世被爱德华四世杀害,兰开斯特王朝彻底被约克王朝取代。作为兰开斯特家族仅存的男性继承人,14岁的亨利·都铎被迫流亡法国,在布列塔尼公爵的保护下度过了多年时光。另外一方面,玛格丽特·博福特在英格兰与托马斯·斯坦利勋爵结婚,潜伏在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的宫廷,为儿子亨利·都铎的未来谋划。

到了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其弟弟理查摄政,并成功夺权,将爱德华四世12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与9岁的理查关进伦敦塔,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理查三世。玛格丽特·博福特也被理查三世剥夺了所有的爵位和产业,她于是和爱德华四世的寡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秘密图谋,并卷入了讨伐理查三世的「白金汉叛乱」,但这次行动未能成功,白金汉公爵最后被斩首。

不过,玛格丽特·博福特并未放弃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结盟,在她的努力周旋下,亨利·都铎宣誓与爱德华四世的长女「约克的伊丽莎白」订婚,努力将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两个王室家族的力量联合起来。约克的伊丽莎白是约克王朝正统的继承人,她的两个哥哥被认为死在了伦敦塔里。△理查三世(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约克王朝最后一位国王(1483年—1485年在位)。

理查三世的好景不长,1485年,他的政治作为引起了大贵族们的不满,玛格丽特·博福特趁机游说不满现状的约克王朝支持者,使他们转而帮助她的儿子亨利·都铎。于是,亨利·都铎得到了已故爱德华四世的亲家的支持,并在叔叔贾斯珀·都铎和牛津伯爵的陪同下开始向英格兰进军。他集结了一支大约5000人的军队。1485年8月,理查三世与亨利·都铎在英格兰中部的博斯沃斯决战,尽管理查的军队人数过万,但在关键时刻,托马斯·斯坦利勋爵(亨利·都铎的继父)和诺森伯兰伯爵按兵不动,威廉·斯坦利爵士公开倒戈,约克军队随即瓦解,理查三世最终战死。

接下来,亨利·都铎在凯旋并娶了约克的伊丽莎白后,登基成为亨利七世,即都铎王朝的第一任国王。玛格丽特·博福特为儿子登上王位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她被宫廷尊称为「我的女领主,国王的母亲」。亨利·都铎的胜利登基标志着始于1154年亨利二世的金雀花王朝的灭亡,英国进入了都铎王朝时代。好了,你的逻辑关系图画好了吗?。

鸦片战争是1840年,为何说1895年才是清王朝真正崩溃的开始?

简单来说,用打架作为比喻,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牛刀小试,未尽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出了必杀技却仍未取胜;中法战争互有胜负,算是平局;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在刻意修炼多年之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却反被一向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打得满地找牙、一败涂地。各场战役之影响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军队使用中世纪的长矛加大刀,必然抵挡不住拥有火枪火炮的英国军队,是一场不对等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然而当时君臣上下却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未能苏醒,战争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一句话概括,就是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打得一场糊涂杖。客观来说,清朝在此战中并未使出全力,因而战争结果并没有引起重视,道光帝和众多大臣只是把它当做对付夷人的权宜之计。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使出看家本领,派僧格林沁统领3万骑兵部队在八里桥对阵8千英法联军,战役结果是英法联军用阵亡5人,受伤46人的细微代价给清朝统治者上了一堂极其珍贵的军事教育课程。

清朝为此付出了皇帝出逃、圆明园遭焚毁、丢失15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惨重代价,朝野上下终于认识到洋人的厉害之处,从而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1883年的中法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法国在前期屡屡得手,但在后期却接连失利,应该算做平局。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朝经过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拼尽全力向日本蕞尔小国宣战,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水师全军覆没,龙兴之地被占,无论海上、还是陆地全都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的失败发人深省,国人终于开始醒悟,富国强兵的基础是改变制度,只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政体,才能像日本一样在短短20多年时间中逐步强大起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甲午之后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赔款2亿两白银,使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加深了半殖民化进程。虽然在俄、英、法等国的干涉下,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的权益,却追加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费”。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西方列强看透了清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刺激了他们瓜分中国的野心。《马关条约》签订后,入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子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领导下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促使维新派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源自甲午战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中国由天朝大国沦为劣等民族,被耻笑为“东亚病夫”,在各国租界甚至有商店打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

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因消息泄露而失败。革命学说从此甚嚣尘上,吸引了大批中华儿女奋勇加入,他们组织起义,暗杀高官,令朝廷官吏惶恐不安,政府威信受到严峻挑战。1900年庚子之乱,东南各省督抚缔结互保协定,拒不服从清廷诏令,是清政府威信严重下降的有力佐证。政府没有权威,封疆大吏自然拒不听命,各行其事,于是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对国人影响深远,是清王朝真正崩溃的开始。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虽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范围和深度有限,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是跟并不了解底细的英法两国间的战争,输了也挺正常。可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蕞尔小国就一直被中国踩在脚下,明万历年间还在朝鲜将丰臣秀吉赶回老家。

明治维新后不过短短27年时间,原本龟缩在小岛上的日本竟然能战胜庞然大物般的中国,这让国人从混沌中清醒过来,如若再不改变,亡国指日可见,清王朝也在这场失败中一步步走向灭亡。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的外国战争动辄几十年、上百年,古代中国几百年便建立一个王朝,这是为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是一种曲解。其实国外看中国,觉得中国一个战争也是持续很多年。比如同蒙古人的战争,从南宋开始打,一直打到清朝才算大体结束,长达500年。再看中国和匈奴战争,从战国时期开战,一直打到魏晋南北朝才彻底消灭匈奴人,也是长达几百年,其中汉朝和匈奴就打了130多年。但我们熟悉历史的人就知道,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以蒙古人为例,最初同蒙古人开战的是南宋,南宋灭亡以后又是明朝,明朝挂了以后换成清朝继续开战,直到打垮准噶尔汗国,控制了喀尔喀蒙古才算大体结束,此时已经是乾隆时期了。说起来,同蒙古人打仗的就有三个朝代,其中两个朝代是汉人统治,一个朝代是满人统治。而且同蒙古人的大规模战役,毕竟还是较少的,有时候尚且和睦或者小规模冲突,有时候则兵戎相见,绝非时刻都在大规模开战。

我们在看看欧洲,其实也是如此。以时间最久的英法百年战争为例,1337年开打,稀里哗啦打到1348年,欧洲爆发了黑死病,两国被迫停战10年。1356年又打开,打到1360年,法兰西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两国又停战。1367年继续开打,断断续续打到1396年双方缔结20年停战协定。停战到1415年恢复进攻,5年后1420年5月21日英、法在特鲁瓦签订几乎亡国的特鲁瓦条约。

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兰西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兰西王位。法兰西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随后两国一会打,一会停,到1558年,法军攻陷英格兰在欧洲大陆最后据点加莱,百年战争至此全部结束。百年战争从1337到1458年,持续了120年。不过,这也不是说120年内都在打仗,双方动辄就停战10年或者20年。

现在西方并不把百年战争当作一场战争,而是类似于我们对抗匈奴、对抗蒙古这样,看做一个长期的战略对峙。所谓百年战争,其实由无数次战争构成,只是双方势均力敌,均无法彻底消灭敌人,被迫陷入持久消耗战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冷战也是类似,大家都是对峙、竞争、抑制,只是没有公开交火而已。这种持续百年的对峙战,大多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

文章TAG:王朝战争怎么照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王朝王朝战争战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