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迫击炮小队怎么用,美军迫击炮全系统知识

迫击炮小队怎么用,美军迫击炮全系统知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0 22:46:4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它属于营级支援武器81mm迫击炮小队率属于步兵营下辖的机枪连,除了3个重机枪排(其实就是带三脚架的MG34/42)之外,剩下的那个就是迫击炮排,每个排三个班,每个班分两个迫击炮小队,总计六门。看怎么比了,说起来,迫击炮炮手的位置不前不后。

日军师团装备多少迫击炮?

日军师团装备多少迫击炮

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的第5军缴获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作战日记,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关口上的三木联队弹药将尽,正做垂死挣扎,其中迫击炮小队由于炮弹已经打光,只好把炮埋起来削竹枪作战。引据只想说明一个重要问题,日军精锐师团的步兵联队是编有迫击炮小队的。(日军迫击炮)作为军事作者,所看见过最流行的一篇网文,说是日军极少装备迫击炮的原因就一个字:“穷”,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

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就对迫击炮的战场效能印象深刻,作为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忽视迫击炮的研制和装备呢?“再穷不能穷杀人武器”嘛。中国军队精锐师旅的轻武器并不输于日军,战场上最吃亏的其实就是炮兵火力,因为日本陆军形成了完善的火炮体系并且炮弹充足。比如军以上部队配属了野战重炮旅团,装备48门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师团属炮兵联队装备有36门山炮或者野炮,这都属于战役压制火力,还可以临时加强。

(九二步兵炮)在战场支援火力层面,日军的步兵联队辖有炮兵中队(一般四门41式75mm山炮)、速射炮中队(四门37mm速射炮)和步兵炮中队(四门92式步兵炮)。而在近距离的步兵伴随火力中,日军每个步兵大队有27具掷弹筒和“大队炮小队”(两门92步兵炮,可直射可曲射),在近、中、远三个射击距离上均有特定的火炮种类。

也就是说,抗战初期日军的迫击炮在步兵联队编成内被“边缘化”了,一时没有合适的配备级别。尤其是早期装备(1936年列装)的“九四式”迫击炮重达159公斤,以及更早“十四年式”、“九零式”等重迫,让步兵携带起来非常笨重,所以联队级才没有普遍装备。但是不代表日本人就不用了,生产出来的450门九四式中型迫击炮全部编成了独立的迫击炮大队,每个大队24门。

(九零式重迫击炮)因此在正面战场的大型战役中,日军旅团级单位就可以加强一个甚至数个迫击炮大队,师团更不用说了。另有700多公斤的九六式150mm迫击炮、九八式迫击炮(掷弹器)等型号,则装备了迫击炮联队、独立中队等等,都属于军以上司令部掌握的直属炮兵,在战役中再根据需要加强给师团、旅团或者步兵联队。但是这种情况在1939年以后被改变了,主要是日军在战场上饱受中国军队迫击炮之苦(我方唯一大量装备的火炮),而又痛感掷弹筒威力不足射程太小、步兵炮又射速太慢,所以加紧研制和列装了“九七式”中型迫击炮。

之所以大家在早期的日军师团、联队装备明细中没有发现迫击炮小队的存在,是因为九七式迫击炮1937年才开始研制。该炮1938年完成测试,年底首批交付部队,直到1939年才开始大规模列装,并且第一期产量即达600门,日军的野战师团所属各步兵联队,都新编组加强了迫击炮小队(常设师团的联队编制6门,其它类师团4门)。

该炮战斗全重67公斤,射程2800余米,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为了简化工艺以提高产量,日军兵器部门不久又推出九七式的简化版“九九式”轻型迫击炮,炮管被缩短,射程下降到650米,1940年以后的新建师团大多装备了该型迫击炮,仍然以联队迫击炮小队的编制存在。那么日军一个师团究竟装备多少门迫击炮呢?我们指的是额定编制,临时加强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日军九九式迫击炮)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常设师团、特设师团都为四单位制(两旅团四个步兵联队),所以常设师团就是编有24门迫击炮、特设师团16门,比如昆仑关战役中的第5师团,每联队的迫击炮小队就是6门炮。那么三单位的警备师团则编制有12门九七式迫击炮,数量确实不多,其中一个因素是九七式耗弹量很大,跟日军的战术理念不符,日本军部对其装备数量进行了限制。

为什么日军的火炮那么难缴获?

为什么日军的火炮那么难缴获

1942年1月8日,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追击作战中,滇军第58军所属鲁道源新编第10师,在影珠山包围了前来增援的日军独立混成第9旅团之山崎大队(临时大队)。激战经夜,日酋山崎大尉眼见突围无望,即下令各中队和分队“自行处理”,这个临时大队的260多人除了一个军曹逃回去报信外,其他全部被格杀或者自杀,这是滇军将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辉煌战例。

(八路军缴获的炮队镜)这也才是真正全歼“山崎大队”的战斗,说明一下,这个临时大队是旅团长池之上贤吉少将编组的一个突击队,下辖独立步兵第40大队第1中队全部(中队长山崎茂大尉以下约160余人)、第4中队一部(中队长大池龟雄中尉以下60余人)、大队炮小队(九二步兵炮中队1门),另附通信班和卫生兵。结果就这一门步兵炮,最终也没有被缴获,因为鬼子自杀前毁坏了所有武器。

此为日军火炮很难缴获的第一个原因,如果中国军队吃败仗不用说了,当日军吃败仗的时候,确实有集体自杀同时毁坏武器的习惯,尤其是机枪和火炮等重武器,所以即便中国军队打赢了,打扫战场时也很难缴获完整的火炮。纵观整个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公布的战果中都没有缴获步兵炮的记录,原因就在于逃跑的日军可以携行,跑不掉的就自毁了。

(步兵炮曲射)按照司令长官薛岳上报的战果明细,第九战区部队在战役中共缴获步骑枪1122支、轻机枪101挺、重机枪13挺、手枪9支、掷弹筒20具、山炮11门,其他军械物资就不详列了。已经可以解读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日寇战场遗尸“56944具”的数字肯定注水了,因为缴获的武器弹药还不够装备两个联队6000多鬼子的,就算有一定损毁,又怎么可能干掉50000多?第二是确实缴获了日军的山炮,就算没有11门,几门也肯定是有的,因为山炮比较笨重,日军在撤退和逃跑时很难携行,在来不及自毁的情况下被中国军队缴获,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是没有迫击炮和步兵炮的缴获记录,很清晰地印证了前述原因,至于掷弹筒,真心不能计入火炮的范畴,所谓“轻型迫击炮”的称谓只是并不专业的俗称而已。那么日军身管火炮难以缴获的第二个原因,其实是“鬼子家也没有余粮啊”,换言之,日军步兵部队的编制火炮数量并不多。除了掷弹筒比较普及外,每个步兵大队才有一个“炮小队”,装备2门九二式步兵炮,所以该炮又被称为“大队炮”;每个步兵联队才有一个“山炮中队”,装备4门四一式山炮,所以该炮也被称为“联队炮”,抗战早期,许多步兵大队甚至都还没有迫击炮小队的编制。

那么考虑到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在正面战场上全歼日军一个满编大队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至于全歼联队级日军的战役更是凤毛麟角,再加上日军绝望时毁坏武器的习惯,所以缴获火炮确实不容易:不能说没有缴获,就是数量太过可怜。比如同样也是大捷的上高会战,罗卓英所部公布的战果是:缴获步骑枪2204支、轻重机枪96挺、大炮18门、掷弹筒104个。

什么叫“大炮”啊?言语不详,估计是把山炮、步兵炮和迫击炮都算进去了,数量还是不多。那么日军的身管火炮主要集中在哪里呢?其一是师团属的炮兵联队,拥有24到36门的山炮、野炮或者榴炮。它一般部置在战场二线,作为战场压制火力使用,一旦战场形势不妙,早就连炮带车溜掉了,缴获它们的机率很小。其二是独立重炮旅团、重炮联队等单位装备的大口径火炮,这更是战役压制火力,配属给师团甚至军级部队遂行作战任务,部置在战场的二线或者三线,因为榴弹炮的射程很远,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都是它。

那么这样的炮兵部队既距离战场较远,又有重兵保护和较强的机动能力,即便是日军撤退时,也很难追上去缴获它。日军作战部队配属的山炮大队、独立迫击炮大队或中队,基本也是这个路子,它们只是战场支援火力,执行作战任务期间服从部队长的指挥,但是又有较强的独立性,一旦日军露出败相,也是优先可以逃跑的。炮兵才是日军内部俗称的“蝗军之花”,对于并不太富裕的小日本来说,重炮和身管火炮都当宝贝一样保护着,想虎口夺食自然不易。

还必须考虑战场制空权的问题,在1943年底之前,日军无论在战场上获胜还是失败,都始终掌握着制空权,当中国军队实施追击作战时,会遭到日军飞行战队的拼命扫射轰炸,也就极大掩护了炮兵部队的逃跑,尤其是重炮部队,更会得到日本陆航的特殊照顾。相反,重庆政府的军队在战败时,由于缺乏机动力和日机的狂轰滥炸,火炮损失和被掳就比较多了。

正面抗日战场如此,那么敌后抗日战场就更困难了,这也是一些军事爱好者出现错觉的主要原因,由于八路军装备低劣弹药奇缺,在华北很少实施大规模野战,歼灭日军大队级以上建制的机会很少,对于身管火炮的缴获当然也更少。比如1939年8月的梁山战斗,八路军115师基本消灭了日军长田大队,这个大队配属了两门意大利产的野炮,战后都被八路军缴获。

主要是这个长田敏江大队长身份比较特殊,是什么皇族旁系,所以野战炮属于特别加强,不然日军警备师团的大队级编制里,根本没有装备什么山炮或者野炮。这样的战例不多,笔者一直认为,《亮剑》里面李云龙攻击平安格勒的那两门“意大利炮”,就是借鉴了这个战例,因为华北日军几乎没有“重装备师团”,三流师团和独混旅团的炮兵比例不高。

(日军的重迫击炮)造成错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敌后战场上,八路军缴获的少量火炮生存率极低,日本人把火炮当作宝贝,一旦被缴获就会立即出动重兵进行扫荡试图夺回,八路军没有汽车缺少军马,转移身管火炮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般只能就地埋藏或者分解隐蔽。再加上天上有日军的飞机助战,敌后游击作战的八路军如果携行较大口径的火炮行动,那是不可想像的。

在打击日寇大队级以下部队的战斗中,其实八路军也是缴获了一些九二式步兵炮的,可惜缴获的炮弹数量太少,而八路军又无法自产。炮弹打光了火炮就成为了摆设,再加上目标太大,容易遭到日军的追击和捕捉,所以这些步兵炮大多辗转运回了后方,延安炮校的步兵炮都是这么来的,只作训练之用。(延安炮校的步兵炮)大家都知道1943年王近山消灭日军战地观察团的韩略村战斗,王近山当时的职务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的司令员,他当时的任务,就是率领一个主力团回防陕甘宁河防,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押送和掩护129师各部队缴获的几门步兵炮去延安。

因为这些炮都没了炮弹,那就成为了部队在机动时的累赘,所以才送往后方,结果王将军的行军路上捕捉到了战机,一战轰动华北。日本人有时候颇具二杆子精神,1944年3月新四军曾经缴获了日军南浦旅团的一门九二式步兵炮,按照日军内部的规定,如果丢失重武器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当事中队长挨了一顿大耳刮子,同时南浦旅团立即纠集4000多名日伪军,重新扑向抗日根据地企图夺回这门炮,可见日军对火炮那简直像狗看骨头一样上心。

旅长王必成将军果断将火炮转移,日军最终也没有搜寻到这门炮,只好无耻地写信给新四军:你们只有三发炮弹,打光了就没了,到时候这门步兵炮就没什么用了,不如拿来和我们换机枪和子弹,如果有其他要求也可以提出来。看吧,第一层意思,我军缴获的火炮确实炮弹太少,第二层意思,日本鬼子是真当回事,因为用步兵炮打碉堡实在太轻松了。

真实战场上迫击炮兵的生存率如何?

日军师团装备多少迫击炮

看怎么比了,说起来,迫击炮炮手的位置不前不后。首先相比于以直瞄射击为主的步枪手和机枪手(重机枪超越射击在二战中用到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是60毫米级别的迫击炮,也处于火线纵深(50毫米掷弹筒的射程确实不如步机枪)美制M2的有效射程能够到1800米,当然精确打击距离没这么远。其次炮击跑是曲射武器,可以借助反斜面或者预先挖掘的地井炮位甚至弹坑形成较好的掩护,美剧《太平洋战争》里有几次60炮组就是利用前线的弹坑作为射击阵地。

如果有反斜面掩护,至少不用担心正面的敌方直瞄火力对自己造成打击,生存概率还是要高于步枪兵和机枪手的。但是,二战期间的中口径迫击炮(我国以100毫米作为中型和重型分界,以60毫米作为轻型和中型分界)最远也就是打三千米,不足以保证炮位远离前线。因此在混战中很可能会被对手摸到迫击炮炮位附近,利用直射火力进行狙杀,或者让前线炮兵观察员发现炮位位置(隐蔽不利或者没有放在遮蔽良好的反斜面,被对方发现发射时产生的烟雾或者炮口焰),即便迫击炮的射速不满,但弹药口径终归不如远程间瞄重炮,吃上人家一两个弹群很难幸免,而且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走为上策。

迫击炮小队是怎么编制的?连还是排?

为什么日军的火炮那么难缴获

看多粗管子的迫击炮了...拿二战德军步兵来说当时他们的步兵迫击炮分成50mm的和81mm的,50mm那种迫击炮是发到排的就是下边这种,很迷你,全称leichter Granatwerfer 36。不过这货结构还是挺复杂的。全重14公斤,算是排一级的有效曲射火力。下边这个图是二战德军步兵排的编制,除了排部(Platoon Hq)之外是四个步兵班(Rifle sqd),然后就是一个3人50mm迫击炮小队。

下边这个是81mm Granatwerfer 34,这大家伙比上边这个重多了,62公斤。有效射程能打1200米,最远能打2400米。它属于营级支援武器81mm迫击炮小队率属于步兵营下辖的机枪连,除了3个重机枪排(其实就是带三脚架的MG34/42)之外,剩下的那个就是迫击炮排,每个排三个班,每个班分两个迫击炮小队,总计六门。

小型迫击炮是怎么对目标测量定位的?

首先简单说一下迫击炮的基本结构。以国产93式60毫米远程迫击炮为例:主要由炮身、炮架、座板、瞄准镜、附件等5大部分组成。那么决定迫击炮的射程是什么呢!由于它的炮管的长度是固定的、口径是固定的、因而炮弹直径也是固定的,所以射程的远近取决于炮弹的装药量,装药量越大射程越远。炮架是用来调整角度的;而座板是消除后坐力稳定炮身的;瞄准器是测量目标距离的。

那么是如何在射程内击中目标的!老式的迫击炮是靠经验丰富炮手来瞄准射击的,如大多采用的跳眼法测距方法在:即右臂伸直竖起大拇指,对准目标,先用左眼看,再用右眼看,估算大拇指所指向物体的距离,再乘十(人手臂长度大约是瞳孔间距离的10倍),这就得到大概的距离。根据测得的实际距离调整迫击炮的角度而打击目标的。优点是快速方便,缺点是不是很准确,主要多练。

不要小看这种老掉牙的测量方法,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土岭战役“神炮手”李二喜在800米的距离,利用一台老掉牙的迫击炮,仅用二炮就把日本战神“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送上了天!而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利用“跳眼测距法”测得实际距离,以此调整步枪标尺,在很远距离取得了击毙美军214名的记录。现在的迫击炮是如何瞄准的:现在服役的迫击炮都是用光学望远镜瞄准的,一、在瞄准器的镜片上有带坐标的十字标识。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怎么样

日本二战时期的97式迫击炮性能一般,和各国其他类似产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算个啥的黑科技。说起来,日本是迫击炮的最早受害人。早在日俄战争的旅顺争夺战中,由于日军挖掘堑壕迫近俄军守卫的阵地,躲在堑壕里的日军用普通火炮难以攻击到,俄军于是就把47毫米海军臼炮拖上了阵地。臼炮弹道弯曲,对付堑壕里的日军效果极好,因此各国陆续都研发了类似武器装备部队,这就是迫击炮的前身。

不过最为第一受害人日本因为迫击炮射速高,命中精度相对差,不符合其节约炮弹精确打击的战术思想,因此对于迫击炮一直无爱,很长时间没没有大规模列装,这也直接导致了日本在迫击炮开发上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步兵的支援火力主要是依靠92式步兵炮。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了大量的迫击炮。这种轻便的火炮中小口径的可以直接人力背负,大口径的也可以用马驮载,非常适合中国落后的交通条件,特别是山区作战。

相比之下,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射程太近,而92式步兵炮太重,威力也不如重量接近的大口径迫击炮。加上后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炮火无法和美军对抗,急需轻便火炮,迫击炮才逐渐在日军中大量装备。不过即使如此,日本的迫击炮即使和当时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相比也没什么优势。以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为例,其各项指标和当时中国部队普遍装备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相比都比较接近,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更谈不上什么黑科技了。

迫击炮没有制导功能,士兵靠大拇指测距,如何能做到百发百中?

英军81毫米迫击炮使用“毫米波”制导炮弹。我军也研制出来“卫星制导”迫击炮炮弹。进入到19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迫击炮炮弹已经有了各种制导炮弹,包括:红外、毫米波、半激光、卫星制导…多种先进的制导炮弹,使迫击炮这种古老装备居然可以打击坦克这样的移动目标。而我们在抗战题材影视剧当中看到“竖起大拇指”进行简易测量后,发射炮弹的瞄准法就是图片上的“跳眼法测距”。

跳眼法测定距离的大概方式是:手臂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用右眼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的左侧,头和手保持不动,闭上右眼,使用左眼实现通过拇指的同一侧,要记住视线对准要炮击实地的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至该点的宽度,再将此宽度乘以10 倍,即为炮手与目标之间的距离。那么,跳眼法怎样计算要炮击目标的距离呢?这张图片很好的演示了测算方法,假设:您的臂长是60厘米,两眼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就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测算出目标的距离。

有兴趣的看官可以根据图片上的数字算出距离。跳眼法并不是非常准确!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才能较精确的掌握,现代迫击炮兵连排级单位都有炮兵观察手,要使用“炮兵观察镜”测算出要打击的目标距离,然后炮手在接到炮击命令后装填炮弹实施第一发试射,观察手根据弹着点,测算出要修正的目标坐标,炮手根据修正数据进行调整后,再次装填进行精确炮击…。

而精确制导迫击炮出现之后,比如:半激光制导炮弹,需要由观察手使用“激光指示器”发出激光照射到目标形成激光反射,炮手发射激光制导炮弹,炮弹飞到最高弹道点时“激光头”接收到反射的激光,自动调节弹翼后沿反射的激光束精确击中目标;而红外制导炮弹,则是利用自身的被动“红外探测头”,去跟踪目标所发出的红外热源去自行攻击。

但是,武器装备虽然“智能化”了,老传统仍然不能丢!跳眼法测距是我军炮兵在艰苦战争年代的“法宝”!当时我军弹药非常缺乏,为了使用有限的炮弹打击更多的敌人,跳眼法可以省略掉首发试射,我军炮兵经过长期的练习,使跳眼法测距的精度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比如:强渡大渡河时,我军当时仅有三发炮弹,为了压制河对岸的敌军,神炮手赵成章(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就是使用的跳眼法准确将炮弹打进敌群,为18勇士赢得了宝贵的强渡时间!总之,新时代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我军在战争中总结和实践出来的战法、经验仍需保留和发扬光大!。

文章TAG:迫击炮小队怎么用美军迫击炮全系统知识迫击炮小队怎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