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圣诞节怎么过才好玩,这样的圣诞节你还过吗

圣诞节怎么过才好玩,这样的圣诞节你还过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1 00:34:57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因为圣诞节的异教根源,清教徒一度禁止庆祝圣诞节。这就是“圣诞节”、“圣诞树”、“圣诞老人”的真相。比如在基督降临节期间(圣诞节前四个星期的星期日起,至圣诞节止),教会规定面包师在制作面包时,不能使用黄油。有些人会说,那又怎么样?过个圣诞节有什么了不起,至于这么上纲上线的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圣诞节”是小事?很显然不是。

圣诞节应不应该过?

圣诞节应不应该过

谢遨!春节是一年终结与开始,人们过春节是为了过去的一年辛劳作慰劳,以及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八月十五是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对家庭幸福的祝福!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是来自文化的底蕴。而不是把教徒信仰升为国家统一民间节日。不得不说这就是中国文化智慧的伟大!这就是大家情怀!谁要过那个什么主节日我并不反对,反正我不会去过,因为我不是其教徒,这上不得台面的节日并不值得推祟。

怎么过圣诞节才是最传统的?圣诞节去哪些国家比较有意思

怎么过圣诞节才是最传统的圣诞节去哪些国家比较有意思

自中世纪以来,圣诞集市已经成为德国人的一项传统。每年11月底到圣诞节前,从德累斯顿到柏林,从慕尼黑到纽伦堡,德国大约会举办2500个圣诞集市。古老的集市,古老的蛋糕德累斯顿的Striezelmarkt最初只是萨克森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搞的“菜篮子工程”,让德累斯顿的肉贩们在平安夜前一天集中摆摊,方便市民购买节日食材。

不经意间延续了近600年,成为了德国最古老的圣诞集市。每年圣诞节前夕,人们会抬着几吨重的Stollen(德式圣诞蛋糕),在德累斯顿老城区走街串巷,最后到达Striezelmarkt。这项仪式源自1730年的奥古斯特二世,他当时订做了一个重达1.7吨的德式圣诞蛋糕,供24,000名士兵和市民一起分享。先别忙着羡慕古人有好吃的,身为一个现代人,其实很难想象中世纪人们的生活里有着多少条条框框的限制。

比如在基督降临节期间(圣诞节前四个星期的星期日起,至圣诞节止),教会规定面包师在制作面包时,不能使用黄油。这样一来,面包就变得非常干涩,难以下咽。萨克森的王子殿下恩斯特和弟弟阿尔布雷希特是两个吃货,他们给教皇写信,希望能够得到特许,好在基督降临节期间也能使用黄油制作面包。经过和六任教皇长达40年的谈判,教皇英诺森八世终于恩准(其间恩斯特已经过世),同时允许其他人缴纳罚款以后也可以这样做。

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胜利”,德累斯顿的人们把黄油和面粉糅合,加入大量干果和香料烘制后撒上糖粉,德式圣诞蛋糕就此诞生。你可以在Striezelmarkt花2欧元买上一片尝尝,一时吃不完也不要紧,由于含有的糖分极少,所以德式圣诞蛋糕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并保持湿润和柔软。热红酒好喝,辣姜饼……好看纽伦堡Christkindlesmark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28年,当地人每年都会挑选一名年龄不超过16岁,身高不低于1.6米的女孩扮演圣婴,只有当“圣婴”在市场巡游一周后,市场才正式宣布开业。

Christkindlesmarkt有大大小小的200多个摊位,谢绝任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物品入场(因此你不用担心会买到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商品)。比如广受好评的格斯塔克自制蓝莓Glühwein(热红酒),已经在此地独家销售了近40年,配方始终秘而不宣,要想喝的话,只有自己跑去纽伦堡才行。每年圣诞集市开幕时,德国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但是德国人照样会用“gemütlichkeit”(德语“舒适”)来形容圣诞集市,那都是因为一杯杯暖心的热红酒。

通常的做法是在红葡萄酒里添加肉桂、磨碎的肉豆蔻、丁香和橙皮(不是陈皮)以及糖,然后加热饮用。如果怕空腹饮酒易醉的话,可以买些纽伦堡特有的拇指香肠下酒,至于当地更有名的Elisenlebkuchen,我是拒绝的——蜂蜜混合茴香、芫荽、丁香、生姜、豆蔻和五香粉等香料,再加上杏仁、榛子、核桃等坚果,有时还放蜜饯……这种味道应该不太受中国人待见。

纽伦堡的Elisenlebkuchen其实就是人们通常说的Lebkuchen(辣姜饼),但是制作时会比普通的辣姜饼料放得更足:坚果的含量不低于25%,面粉少于10%。据说更上乘的辣姜饼的坚果含量要达到40%!而且包装的盒子、箱子或罐子装帧十分精美,还特意做成心形造型,放在家里会是一件不错的装饰品。一个在古代,一个在现代虽然都在德国西部,几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汉堡和罗腾堡,却像是存在于不同的时空。

汉堡是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城市,而罗腾堡似乎还停留在中世纪。罗腾堡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巴伐利亚中世纪小镇,镇上的Reiterlesmarkt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个圣诞集市的名字,据说源自一位传奇的条顿骑士,不过,他现在的民间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在圣诞节期间派发礼物的慈祥老爹。Schneeballen(“雪球”)是当地集市的特产,这种将切开的面片揉结成球,油炸后撒上糖粉或巧克力酱的点心,有点类似中国的麻花。

味道香甜酥脆,保质期又长(8周),作为手信送给吃货朋友,一定会大受好评。汉堡的同性恋游行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圣诞集市同样让人过目难忘。位于St Pauli区域的Spielbudenplatz曾经是欧洲最大的红灯区之一,现如今这里的色情业逐渐消退,但在此开设的圣诞集市仍然够得上18禁的标准。这个圣诞集市的特色是有许多很有创意的成人用品销售,脱衣舞也是表演项目之一,甚至连圣诞巧克力的造型也是那么得“不可描述”。

逛逛吃吃,不再买点啥带回家?如果没有圣诞金字塔(The Christmas Pyramid)、胡桃夹子(Nutcrackers)、八音盒(Music Boxes)、玻璃挂件(Glass Baubles)……圣诞节多没气氛啊。以上物件都出自德国,事实上,圣诞树也是德国人最早使用的。在圣诞集市上,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Made in Germany的圣诞小物件,几乎都是当地人手工制作,也许价格不菲,但绝对物有所值。

索布人是生活在卢萨蒂亚地区的一个斯拉夫少数民族(上卢萨蒂亚是萨克森州的一部分,下卢萨蒂亚大部分位于勃兰登堡州境内),这个民族的女孩子时至今日,仍然会自己制作彩色的刺绣头巾和裙子。未婚女性穿红裙,已婚女性穿绿裙,黑裙则是做礼拜时的穿着。如果在圣诞集市上看到索布人的刺绣作品,可不要错过哦。摩拉维亚之星,也叫“亨胡特圣诞之星”,最初是为了纪念三十年战争中被迫害的“合一弟兄会”的成员们(摩拉维亚教派可以追溯至1415年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波西米亚宗教改革家约翰·胡斯,胡斯的改教活动发展出一个独立的教派,称为“合一弟兄会”)。

白色的锥体代表纯洁,红色的锥体代表鲜血。摩拉维亚之星就是这两种锥体黏合嵌套而成,最大的摩拉维亚之星的直径可以达到了40厘米,较小的直径也有13厘米。德国人习惯在圣诞树上悬挂很可爱的圣诞娃娃。这种用木头制作的小天使最早出自Erzgebirge的山民之手。1915年,Wendt和Kühn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专门制造圣诞娃娃。

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如何过圣诞节才合适?有没有一个标准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如何过圣诞节才合适有没有一个标准呢

谢邀先说答案很多人说,如何对待圣诞节,是没有统一的答案或者标准的,高兴过就去过,不高兴过就不理睬。但题主强调了“中国人”,那么答案就很明显只有唯一的一个了:拒绝圣诞节,做到文化自爱。下面我们来剖析这个答案是如何而来的。“圣诞节”的由来早期的基督教徒们对椰树的生辰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也不清楚。椰树是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死的,其实书里面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犹太人的宝典中,椰树一出场,就是从他成年受洗开始的。为了给椰树定下一个生日,罗马僧院里的一名赛西亚僧侣狄奥尼修斯·伊希格斯(拉丁语:Dionysius Exiguus 约470年-约544年)发明出了椰树的生日。为了丰富椰树诞生时的剧情,基督徒们将罗马人的农神节,嫁接了过来。农神节,是古罗马时期12月17日至25日举行的一场无法无天的狂欢。

在农神节期间破坏财物或伤人者可不受法律惩罚。每年,古罗马权贵要从“罗马人民的敌人”中选出一人来代表“暴政之王”,这是节日狂欢的开始。每个社区都要选出一名,他将在接下去的一周里被迫享受各种美食和肉体的欢愉。12月25日是这场狂欢的终结,古罗马权贵认为,只要残忍地杀死这名无辜的“人民公敌”,就能毁灭黑暗势力。

除了活人献祭之外,其他一些习俗包括:大规模酗酒;唱着歌LT串门;随意QJ和随意JP;以及吃人形饼干。一直到今天,英国和德国烘培坊里还会在圣诞季里推出这样的饼干。公元4世纪,基督教为了吸引大批异教徒,引入了农神节。基督教领袖承诺异教徒,改宗基督教后仍可庆祝农神节,大家可以继续淫乱,因而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异教徒皈依基督教。

但农神节根本与基督教教义格格不入。于是基督教领袖找到了个办法,就是将农神节的最后一天,12月25日,改称为耶稣的生日。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历史教授斯提芬·尼森鲍姆写道:“通过将救世主诞辰定在这个喜闻乐见的日子,教会既然已确保了当日会有大规模庆祝仪式,也就默许了人们或多或少按照旧时传统来庆祝这个节日。

”早期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包括酗酒、随意JP、在街上LT唱歌,如今的圣诞颂歌就是这么演化来的。因为圣诞节的异教根源,清教徒一度禁止庆祝圣诞节。早期基督教徒通过把圣诞节与农神节联系在一起,吸引罗马的异教徒入教;同样,基督教徒允许“圣诞树”成为圣诞节的一部分,吸引来了艾席拉教的崇拜者——普鲁士先民。这些异教徒们长期崇拜森林里的树木,并将树木带回家里加以装饰,基督教教会粉饰借用了这种仪式,并把它粉饰得看不出异教的痕迹。

基督教逐渐为日耳曼和凯尔特异教徒们所接受。这些异教徒原本崇拜主神奥丁统率的众神,奥丁有着长长的白胡子,他每年秋天都会骑一匹白马在晚间穿过天堂。这正是圣诞老人的原始形象。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克莱蒙特·摩尔博士于1822发表了一首关于圣诞老人的诗:“那是圣诞节前夜,整座房子里,一切静悄悄,连老鼠都那么安分。

长筒袜被小心地挂在烟囱上,希望圣尼古拉斯很快到来。”摩尔通过这样的描写,创造了圣诞老人与8只驯鹿从烟囱降临的故事。1931年,可口可乐公司与瑞典商业艺术家哈顿·珊布签约,让其创造一个喝可乐的圣诞老人形象。珊布以他的朋友罗·普兰蒂斯为创作原型,因为他长了一张快活的胖圆脸。可口可乐公司坚持,圣诞老人皮毛大衣的颜色必须是明亮的可口可乐红。

圣诞老人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基督教改革者、异教神祗和商业形象的混合物。千年以来,异教徒、基督徒甚至犹太人都被排除在了这个节日的欢庆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基督教会拥有这样的传统,相信耶稣真的在12月25日诞生。那些最为流行的圣诞节习俗――圣诞树、槲寄生、圣诞礼物和圣诞老人――都是世界上最为堕落的异教仪式的现代化身。

最后,商业巨头可口可乐公司为我们完美的创造了一个购物狂欢节日。这就是“圣诞节”、“圣诞树”、“圣诞老人”的真相。有些人会说,那又怎么样?过个圣诞节有什么了不起,至于这么上纲上线的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圣诞节”是小事?很显然不是。“圣诞节”的提法,将一个莫名其妙的椰树,变成了圣人。

在中国文化里面,圣人一词,是极为尊贵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圣人。要成为圣人,首先他要是一个文明人,其次,他还得是文明人里面,具有极高修为和功德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就是指道儒法三家。按照中国文化各家思想的不同,对圣人所对应的标准也各有侧重。在道家看来,能够合于天伦,通天彻地的人才是圣人;在儒家看来,只有极于人伦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圣人;在法家看来,能够通权达变,选贤任能的君主是圣人。

按照这个标准,三皇五帝是圣人,老庄是圣人,孔孟是圣人,管仲韩非屈原是圣人。椰树,首先不能说是一个文明人,于合于天伦,极于人伦,通权达变,更是没有一条能对的上。既然不是圣人,那他的生日,跟文明的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呢?又为什么要把他的生日叫做“圣诞节”呢?只有圣人的生日,才可以叫做“圣诞节”。比如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才可以称之为圣诞节。

把一个椰树的生日,称作中国人的圣诞节,不仅举国给他过生日,还给他的生日举办的那么隆重,这很让人费解。“圣诞节”兴盛的背后为什么我们会尊一个椰树为圣人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又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个现象,反映了两件事:第一,我们自己的圣人,被我们遗忘了,甚至是打倒了;第二,我们在进口一些洋垃圾做自己崇拜的圣人。

我们很容易能够理解,进口有形的商品这种事,但是对于进口圣人,这种无形的文化商品这种事,很多人就无法理解。进口商品是什么意思呢?那意味着,我们无法生产那种商品,所以才需要进口它。或者说,我们生产的,没有别人生产的好,所以才需要进口商品。那文化上的圣人进口说明什么呢?它背后暗含的意思是,我们民族,没有自己的圣人,或者说,我们的圣人,不如别的民族的圣人,我们文化上太贫瘠,所以连圣人都得进口。

我们真的没有自己的圣人吗?显然不是。华夏民族,是全人类里面,最盛产圣人的一个民族。那是说,我们的圣人不如其他民族的圣人吗?显然更不是。但凡看过老庄孔孟之书的人,再对照下犹太人的《旧约》和《新约》,都会发觉那种天壤之别。没有“智慧”“爱”和“永恒”,通篇的愚昧淫秽和杀人放火。我们为什么要进口这种宣扬愚昧思想的文化产品呢?为什么要宣传这种杜撰出来文化洋垃圾呢?因为,有人想让我们这么做。

所谓包容,不是藏污纳垢很多人说了,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包容,我们要海纳百川,我们要兼容并蓄,所以洋鬼子的圣人,就是我们的圣人。如果这个道德观正确的话,那么人尽可夫就是包容,专一与爱情与家庭反倒成了不包容和狭隘,变成缺乏道德了。拿别的民族的圣人,当自己民族的圣人,这背后所象征的东西,是这个民族在文化上被征服了。

我们沦为了文化殖民地,所以征服者的圣人也就是被征服者的圣人,而且,被征服者们,对殖民者的圣人,反而更加的狂热和崇拜。背后有一双手,在刻意的推动和塑造中国人的殖民地文化意识。比如,过“圣诞节”,就如同我们去津津有味的看辫子戏,跟犹太人津津有味的看希特勒秘闻艳史影视剧,有什么区别吗?显然是没有区别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包容,是征服者的包容,而不是被征服者的包容。

我们强大,我们的文明,照耀着所有的周边国家,所以其他民族,都争着抢着来跟我们接轨,我们承认了他们的被征服者的身份和地位,册封他们为藩王,逢年过节赏点压岁钱,打发回去,这才是中国式的包容。那么,到底是谁,在刻意的推动这一切?推动这一切的,背后的那双黑手,他们振振有词,说是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强,我们吸收它们,在同化它们,我们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些。

按照这个道理,那白种人殖民者是被印第安人同化了吗?实际上,并不是印第安人在同化白种人,而是白种人同化了印第安人。同理,并不是我们在同化这些蛮夷文化的洋垃圾,而是这些外来入侵文化同化了我们,污染了我们。那为何还有很多人宣扬,被同化是一种幸福,被同化是一种美德呢?为什么宣扬这种被征服者道德观,文化观,还成为了一种显学呢?我们的社会,有一股皇协军势力,在拼命的美化文化殖民者和征服者,同时在拼命的贬损自己民族的一切。

在这样的文化殖民地道德观里面,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良民”的,关键看他的跪姿是不是标准和优雅。文化皇协军告诉我们,一个人是不是优雅,不是看气质,而是看跪姿。在这样长期的殖民地文化观的渲染和教育下,椰树是我们的圣人,我们自己民族的圣人,再也不是圣人。文化皇协军们,管我们自己民族里的圣人,叫做“封建糟粕”。我们赞美着一切异质性的,侵略性的,征服性的,野蛮的,愚昧的,夷狄文化中的一切的一切。

我们同时也在否定着,唾弃着,诅咒着,自己民族的一切的一切。一些人,终其一生,最大的梦想,移民。移民,成了这个民族里的精英们,最大的理想。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这是被征服者民族,殖民地民族,才会有的群体性现象。为什么在移民这件事上,很多人会如此的扭曲和病态呢?因为认为和被征服者生活在一起,就洗脱了被征服者的身份,就变成了主人,然后,再反过来歧视曾经的被征服者,自己的同胞们。

这种骨子里的卑贱是哪里来的?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被征服者的道德观,和文化殖民地的文化观。久而久之,很多人就麻木了。他们丧失了种族本能,丧失了文化本能,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跪着是理所当然的,卑贱也是理所当然的,把征服者的一切,都想象的那么美好,把自己的一切都想象的那么糟糕。“圣诞节”它真是一个很美好的文化现象吗?显然它不是,人们都被骗了。

文化自信从文化自尊开始我们中国人,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按理说,我们在文化并不贫瘠,相反是丰富的,多彩的。那为什么我们要进口这些蛮夷文化的洋垃圾呢?因为我们在文化不自信。我们为什么会自卑呢?因为首先丧失了文化尊严。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己都把自己民族的一切踩在脚下,贬斥为封建糟粕,那么我们的人民,肯定也跟着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垃圾,自己的先人们创造的一切都是垃圾。

人显然都不想自甘沦为垃圾。既然自己的一切都是垃圾,那么很容易得出这样的推论:只要不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垃圾的,都是文明的,都是美好的。要洗清这一身文化上的的垃圾原罪,怎么办呢?就只能在别的文化里面,寻找新的认同,更高级的,更洋气的,不垃圾的,然后钻在里面,认为那才是自己的精神之家和归宿。实际上,这只是自暴自弃的文化流浪,文化和精神上,流离失所的可怜人罢了。

所以,要建立文化自信,就首先得从文化自尊开始。一个民族,只有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珍爱自己的文化,才会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有了文化自尊,才能建立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然后才能文化自强,摆脱目前文化殖民地的状态,然后才能从文化进口大国,变成文化出口大国。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一切从文化自尊开始吧。

文章TAG:圣诞节怎么过才好玩这样的圣诞节你还过吗圣诞圣诞节怎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