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苏什么回忆录,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什么回忆录,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1 02:10:31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俄罗斯人,也在搞第4代隐形战斗机,俄标算作第5代战斗机,当俄罗斯的2架苏-57在苏-35战斗机和A-50U预警机伴飞到叙利亚时,世人翘首以待苏-57上演大战F-22的时候,没两天时间苏-57战斗机又重新飞回了俄罗斯本土试飞院,全球军迷都感到很失落,叙利亚上空并非发生F-22和苏-57针锋相对的故事。

苏姓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苏姓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苏姓名人很多,有苏武、苏洵苏轼苏辙这“三苏”等,还有几个苏姓奇女子:1.惑主妖姬苏妲己。苏妲己是商代有苏氏部落的美女,一次纣王征伐所得,因其美丽非常,十分宠爱从此不思进取,妲己也成为历史上狐媚惑主的代表人物,被指责为红颜祸水。周武王灭商后将她杀死。2.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是南朝齐人,既是钱塘名妓,又是大才女,她从小长于妓院,14岁时便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了,而且出口成章,才色双绝。

苏小小向往爱情,但是感情却被欺骗,22岁郁郁而终。其墓地现在杭州西湖边。3.名门才女苏小妹苏小妹传说是苏东坡之妹,才华不逊于其兄长,特别是曾经洞房花烛夜三难秦观。但是这极有可能是后世杜撰的人物,因为正史记载中,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只有姐姐没有妹妹。不过苏小妹在野史中、小说里还是经常出现的人物。4.玉堂春苏三《苏三起解》是一部有名的戏剧,说的是明代名妓苏三,艺名玉堂春的故事,据记载史上确有其事。

他是山西洪洞人,自幼父母双亡被拐卖进妓院,她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来邂逅南京尚书之子王景隆,二人的恩怨感情故事随即展开。这段故事经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入《三言》,后来又被改编为戏剧《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流传。最后隆重介绍一位老革命家,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实是苏姓人,他就是华国锋。华国锋(1921-2008),山西交城人。

原名苏铸,字成九,因为革命工作需要改名华国锋,并以此知名。但是他的后代继续苏姓。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经同时担任党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三个重要职务,仅此一人。他1938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的锤炼。1949年南下湖南工作,直至1971年调到中央工作,为湖南建设做出了贡献。

历史上,有哪些臭名昭著的叛徒?

历史上,有哪些臭名昭著的叛徒

曾有段子说,洪承畴的府门上被人贴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背后蕴含的意思引得洪承畴大怒。不过以明末清初他的所作所为看,也着实符合这对联和提的问题。立场翻转乾隆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矛盾,皇帝曾下令编纂《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树立忠君亲上的价值观,原本对清朝有着赫赫功勋的一批人,由于投降叛逆纷纷被打入该册,其中就有洪承畴。

清1644年,洪承畴因献计清军定鼎北京,被顺治帝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9年后又因围剿农民起义军被任命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师、五省总督。而1634年,也就是清军入关的前十年,洪承畴同样被崇祯帝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五省总督,负责的事情依然是镇压农民起义军。他的两次对手可以说是同一批。1634年对阵的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1653年对阵的是李自成的侄义孙李来亨,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人。

前后相差不到20年,起义军从“反明”到"联明抗清",洪承畴的立场却发生了魔幻转变,1634年是为明朝镇压、保卫明朝,1653年是为清朝镇压、消灭明朝。反叛者联盟洪承畴为了加快完成一统,挑选了胡茂桢、李本深、白广恩、王辅臣等人编入军中。胡茂桢、李本深胡茂桢和李本深一样,先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明,然后背叛大明投降大清。

两人原本都是李自成的部下,隶属于“翻山鹞”高杰。李本深还是高杰的外甥,高杰因为带着李自成的小妾跑路、投降了官军,两人也跟着一起投降。睢州之变中,部将许定国诱杀高杰,致使南明史可法的守住黄河防线计划落空,李本深、胡茂桢等人投降多铎,成为了攻打扬州的参战部队之一。不同的是,李本深又因吴三桂反清投降了大周王朝。

白广恩白广恩是先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明,然后背叛大明投降起义军,最后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清。作为混天猴的部下,被洪承畴击败后,当上都司一职。在攻打铁角城时,因献计有功被加封,一路混至蓟州总兵。孙传庭与李自成对战时,白广恩眼看潼关失守,逃到固原开门投降李自成,被封桃源伯。清军入关之后,白广恩又背叛了李自成,自陈罪状投降清朝。

王辅臣“不事二主”王辅臣,他的履历堪称“赛吕布”。先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明,接着背叛大明投降起义军,再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清,然后背叛大清投降大明,又背叛大明投降大清,继续背叛大清投降大周,最后背叛大周投降大清。吕布见了都得直呼内行,这家伙绝对没有在同一时间侍奉两个主子。王辅臣原本不姓王,先是跟着姐夫起义,结果好赌、反杀姐夫投降明朝,成了大同将领王进朝的义子,才就此改姓王。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大同总兵姜瓖举城而降,两个月后清军入关,姜瓖接着投靠清军,王辅臣就在此过程中投降两次、换了两次主子。可姜瓖怀疑多尔衮要解除自己的兵权,又举兵反清,王辅臣也随他一起反清。清军前往平叛,姜瓖战死,王辅臣被俘,接着转到阿济格麾下,在1653年时被调到洪承畴麾下,又逢吴三桂笼络人心,转到吴三桂麾下起兵反清,眼见清军势大难敌,再次降清。

一生在起义军、明、清、大周四个政权中反复,王辅臣一度混到平凉提督、太子太保也是极不简单了。另外,还有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等等,都在起义军、大明、大清之间来回倒腾,洪承畴的队伍简直就是“反叛者联盟”,都是资深的叛变者。斩草除根李定国在桂林、衡州两次大捷,已经收复湘、桂两地,击败清军数十万,清廷朝野震动,有放弃西南各省,与南明平分天下的打算。

洪承畴此时力主非灭南明不可,入主湖广,制定了先安湖广,后平云贵的方略,以湖南为中心,实行屯田、备粮、修城防、设水师,作长期计划。又碰到孙可望和李定国发生内讧,趁机进取云贵。清朝多路大军会师入云南、陷昆明,不得不说,65岁高龄的洪承畴为了灭亡南明可是殚精竭虑、鞍前马后。至于网上说的洪母隔门相骂、弟弟泛舟离去,小王认为可能都是戏曲一厢情愿的编排需要。

按《清史稿》中记载,“胞弟洪承峻偕其子士铭、洪母等人,都与洪承畴一道回京”,对于其变节并未有过激反应,说不定家庭教育也不过尔尔。1661年,洪承畴上奏乞求去职,清廷经过几番讨论,决定授予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以洪承畴对清朝的贡献来看,帮助清朝入关、坐稳江山,却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说明利用价值已经消耗殆尽,朝野上下对其也有所不齿。

苏德战争是必然的吗?对此你怎么看?

苏德战争是必然的吗对此你怎么看

苏德战争是必然的吗?对此你怎么看?我的回答是,苏德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苏德战争是希特勒德国发动的一场不自量力的突然袭击。也可能有人说,按当时德国的实力和闪击战理论,打败苏联是迟早的事,但别忘了,就当时苏联的总体实力,虽然经过了斯大林对军队的清洗运动,但苏联的综合实力仍然在德国之上,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打仗并不是单靠一两项战略战术就能打赢的。

而希特勒德国之所以要冒这个险,是希特勒的个人野心使然。虽然他早在监狱中就把灭亡斯拉夫民族和消灭布尔什维克作为理想,但这毕竟是一个疯狂的愿望,只是后来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帮助下,使他有了扩张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英法与苏联在1939年达成联盟关系,阻止德军东进就有了较大的希望。另一方面,苏德战争又是英法与苏联暗中较量的产物。

应该说,英法在二战当中扮演了一个左右不讨好的角色。先是一战后,英法对战败国德国使用了高压政策,迫使德国上下产生不让有常备军队和高额赔偿的怨气,从而让希特勒有了民意的基础。而当斯大林提出英法苏波组成四国联盟共同对付德国可能对波兰的入侵时,英法却做出了意外的决定,波兰更是把苏联当成了家贼来防,为德国东进扫清了障碍。

实际上,在德国没有闪击波兰之前,英法苏完全有能力阻止德国军事力量的重新崛起,这是因为在闪击波兰之前,希特勒和德军也一直对闪击战的打击能力产生犹豫,到底能不能征服欧洲还是未知数,所以,希特勒频繁通过各种小动作来试探英法的底线,最终在英法睁只眼和闭只眼的情况下,才敢对波兰动手,而这种动手还是在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德国当时也是有很大顾虑的。

因此,当德国成功的闪击波兰以后,起码他们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闪击战进攻西欧各国没有多大问题,因为进攻波兰证明了英法只是喊喊口号罢了。二是与苏联达成暂时的和约,为避免两线作战打下了基础。正是这两个启示,使德军得以在随后的战斗中,成功的占领了巴黎,并将英军撵到了敦刻尔克,可以说,希特勒敢于发动苏德战争,闪击波兰扫除了东进的障碍,占领法国和打败英法联军树立了信心并检验了闪击战的效果。

因此,当1940年占领法国以后,希特勒在进攻英伦三岛受阻以后,才迅速下定了东进的决心。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苏德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按照题主要求的,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是否也可能按大雷雨计划进攻德国呢?实际上,大雷雨计划只是苏军总参谋部众多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预案罢了,并不足以证明苏联就有进攻德国的打算。

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

1937年8月11日,老蒋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绝密的“最高国防会议”,中心议题是下一步的对日战略。会议最终做出如下决议:对华东日军采取“先机下手”的战略,用沉船和火力封锁江阴要塞,以防止日本海军自淞沪溯江攻击南京,同时截留南京以及上游九江、武汉、宜昌等码头的所有日本舰船,一并要全歼日本驻扎于上海的海军陆战队。

这个军事部署是基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日军侵华步骤的战略预判,即在华北大打以后,日军极有可能在淞沪地区动手,因为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1936年拟定的《对华作战计划》中,已经做出了战役预案:“以五个师团(分为两个军)分别登陆上海市区和杭州湾,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南京和杭州三角地带”。

由于日本的大规模战争动员尚未完成,主要现役兵力正投入华北,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淞沪地区仍然相对平静,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面,是中方担心盘踞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会成为“内应”,从而接应日本陆军主力登陆淞沪;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政府最高层的泄密,使上海日军非常担心遭到中国军队的主动攻击,所以当时的上海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表面平静之下其实暗流涌动。

引爆淞沪会战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一个是“军政部次长”陈诚。张治中曾经率军参加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对上海的作战环境和日军情况比较了解,他强烈主张在华东地区对日“先发制敌”,并将中国抗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指九一八事变);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指1932年淞沪抗战);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也就是说,既然判定日本人早晚要在淞沪动武,那么就应该先下手为强,干掉其作为内应的海军陆战队。

有鉴于此,在得到老蒋的默许后,张治中已经着手预做准备,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周内,即派出正规军补充第2旅的一个团,身着保安队服装潜入上海,秘密进驻虹桥机场和龙华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地区。同时命令第87师、第88师从原驻地南京和江阴前移,随时准备增援淞沪。当然,这肯定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警惕和怀疑,于是有了8月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一个尉官一个士兵)硬闯虹桥机场的举动,其实就是想强行侦察中国军队的番号以及备战情况,结果被补2旅士兵当场击毙,这就是著名“虹桥事件”。

这次事件爆发后,日本海军态度开始强硬起来,要求南京政府赔偿损失并且接受日方的“核查”,同时派遣大批军舰和陆战队开进黄埔江,以作为军事威慑。另外一个对日强硬派就是陈诚,当时已经手握“土木系”军事集团,地位正处在上升期,所以说话的分量开始加重。考察完华北战事以后的1937年7月15日,陈诚急电南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敌如出兵扰我长江,则我国应整个发动,先肃清其各地租界及海军驻屯军。

理由:我国对日作战,其唯一之有利先机,厥在制敌机先,予以奇袭,消灭其驻军,巩固我腹地”!陈诚的意思和张治中差不多,那就是宁沪杭地区为国民政府的根本所在,一旦日军有在淞沪动手的征候,应毫不犹豫先发制人扫清上海之敌。同时,军委会高参蒋百里8月初也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理由是华北战局不妙,津浦线日军虽然推进缓慢,但是平汉线日军攻势凌厉,刘峙集团军明显不支,日军有沿平汉铁路直驱武汉的可能,如果九省通衢的武汉过早沦陷,那麻烦就大了。

种种谏言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是老蒋最终下定了在淞沪开战的决心,遂有了开篇8月11日的“最高国防会议”。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与会的行政院秘书黄浚已是汉奸,所以这次会议的所有内容均被日方侦知,不仅长江中上游的舰船全部及时出逃上海(武汉的陆战队都跑回了上海),东京日本内阁和军部,也几乎同时做出了增兵上海的决定,时间是8月12日中午。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派兵方案是:“上海方面派遣部队,是以第11师团和第3师团为基干编成一个军,八月十五日为动员第一日”。到这个时候,由于中日双方不约而同都决定增兵上海和进行大打,那么淞沪会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只不过中国军队由于距离较近,开进上海的时间较早,于是8月11日的夜里,张治中离开苏州指挥所,率两个德械师全速推进,至12日天亮时已经占领了预设阵地,因老蒋变卦,攻击时间被延误了一日。

此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准备在陆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死守位于虹口的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及周边。1937年8月13日下午,孙元良第88师先头部队一个营,向八字桥方向搜索前进,师主力随后跟进,攻击目标即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而得知陆军增援部队将于8月18日登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胆气有点壮了起来,也派出一个大队进行延伸布防,下午3时许,双方两支营级部队在八字桥头猝然相遇。

抗日期间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什么?

八路军手中的袖珍大炮--日军掷弹筒 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400米内命中率高达在85%到95%,十分惊人。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国军的机枪火力点。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八年中并非如同所谓的大日本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以一种极为狡猾方式作战,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

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将其打掉。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一个弹带200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1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 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立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对于掷弹筒极端的依靠,也是日军的一个弱点。一旦失去掷弹筒,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东史郎回忆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筒!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   不得已,我一边说:“要不扔手榴弹冲锋?”一边退回了三四米,卧倒在地。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

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  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 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就这样在岩石上趴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情况变化。 而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协同。首先以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战士的冲锋,然后在对方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冲锋的国军战士进行准确的杀伤。

国军战士如果起身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掷弹筒榴弹破片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8米,经常造成国军战士的严重伤亡。这也是八年期间,国军牺牲一百多万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佬把掷弹筒叫做膝盖炮,也就是可以放在膝盖上发射的炮。就尺寸上来说,掷弹筒还真可以放在膝盖上发射。代价是,发射期间后坐力会击伤腿骨,造成复杂性骨折,非常难复原。

美军曾经批量使用过一批缴获的膝盖炮,最终让一群美国大兵大腿打上石膏进了医院。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日军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多人)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

彭老总下令129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冈崎大队,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2天的强攻,并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 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 击毙,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

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严重的伤亡。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战后八路军高层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

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

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使用掷弹筒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掷弹筒经过改良,性能几乎和日军的一样。

不过,日军掷弹筒数量显然更多,八路军还是占不到上风。日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20多发,造成敌人密集杀伤。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

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非常严重,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35%。无可奈何之下,八路军高层于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八路军方面称它为五零小炮。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

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首先说说原料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钢轨。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

日军因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报复性扫荡和屠杀。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 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

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八路军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1941年就生产了4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再说说加工技术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

设计人员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

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一个系列产品。从1941年处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2500具、炮弹20万发,装备近30个团。其中129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

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2万发。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 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鼎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掷弹筒被淘汰几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没有精确的瞄准设备,基本依靠掷弹筒手的感觉和经验。即便掷弹筒手再厉害,发射时候只要手一晃动,肯定无法击中目标。

作为苏联史上最惨失败,基辅战役苏联损失了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基辅战役,被认为是战争史上最大的一场包围战,战役的结果,以德军大胜苏军惨败而告终,亦是苏联在二战期间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役。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举重兵开始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中,由伦德施泰特率领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要任务是拿下苏联乌克兰首府基辅。德军从8月7日开始包围基辅,9月16日,包围圈形成。

80多万人的苏联西南集团军群,全部被德国人装入口袋中。苏军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不敌德军的大炮飞机和装甲军群。苏军总参谋部虽然也增兵,但都被德军聚而歼之。9月20日,德军攻占基辅。其间,苏军西南战区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明知基辅将被包围,为了保存实力曾计划违背斯大林的命令全面撤退,但被斯大林坚决制止。斯大林后来撤了布琼尼的职,让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了他,并从此不再信任布琼尼。

此战役的结果是,苏联红军第5、第37、第26、第37、第21和第38第40军团大部被歼,导致苏军西南集团军群全军覆没,只有不到2万人突出了重围,约68万人被俘,另有10多万人战死或失踪。被俘的68万人中,最后有多少人活着回到了苏联,没有统计。苏军一名上将、数名少将阵亡,另有数名少将和中将被俘。德军缴获苏军880辆坦克、近4000门大炮、3500辆军车。

一架歼20造价至少一亿美元,但为何苏-57仅4000万?

老美的先进隐形战斗机F-22挟雷霆万钧之势率先服役,但正因为太先进了,仅制造了不足190架,价格高得实在是太离谱了,令财大气粗的老美都吃不消,因此在判断对手的隐形战斗机2020年都不一定会研发成功的背景下,国防部一声令下关闭了F-22生产线。2011年1月,时任国防部长访问某国当天,歼-20却在某机场一飞冲天,成功实现了首次试飞,下令关闭F-22生产线的防长感到被人火辣辣地扇了耳光一般,在其回忆录中说绝不会原谅某国的举动。

老美有了压力,由于F-22太贵,重启生产线又谈何容易,因此F-22猛禽的缩小版单发单座的F-35隐形联合攻击战斗机出来了,价格当然比F-22便宜了许多,最初也要超过1个亿美元,在特朗普政府的一再敲打下,生产厂家愿意内部挖潜节约成本,但也要8000余万美元的单价。国内权威机构,包括媒体都没有具体指出歼-20的采购单价,但在央视军事频道关于播出某位牺牲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为抢救歼-15舰载机牺牲时,顺带提到了歼-15舰载机的价格每架4000余万美元,歼-20是其两倍多,可以推测国产新型隐形战斗机歼-20的采购单价为1亿美元以上,比老美动辄2亿美元的F-22便宜了许多,和稍早些时候的F-35价格相当,但也不便宜,1亿美元将近7亿人民币,天文数字了。

俄罗斯人,也在搞第4代隐形战斗机,俄标算作第5代战斗机,当俄罗斯的2架苏-57在苏-35战斗机和A-50U预警机伴飞到叙利亚时,世人翘首以待苏-57上演大战F-22的时候,没两天时间苏-57战斗机又重新飞回了俄罗斯本土试飞院,全球军迷都感到很失落,叙利亚上 空并非发生F-22和苏-57针锋相对的故事。

其实,自苏-57诞生起,因为保守而又大胆的设计而饱受质疑,在红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用设计师的话说除了座舱盖以外的地方连隐身涂料都没有,苏-57的研发团队拥有的预算还不到前苏联时代的百分之三十。当然,最让人诟病之处在与中央升力体带来的直通进气道,事实上俄罗斯也不是不知道中央升力体不好,但毕竟缺钱缺人,只能直接拿苏-27的中央升力体布局,这就是苏-57保守的一面,于是,苏-57一架被“拍扁的苏-27”诞生了。

反观美中两国,为研究第4代机实际上都给飞机设计了全新的布局,特别是中国,发展出了非常具有特色的鸭翼边条翼布局,包括F-22也大量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因此成本都远在苏-57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说俄罗斯人大胆,是试图在机上安装多部雷达,依靠强劲的探测能力,来抵消苏-57隐身性能的缺陷,同时要求苏-57具备挂载战术核武器,以至于挂载空射弹道导弹的能力。

但苏-57的机腹弹舱在设计时,因为尺寸所限,在试飞的大部分时间能看到翼下挂点,根据俄军的设想,战时也会苏-57会经常外挂弹药,而非像F-22/35以及歼-20那样弹药完全内置。由于老美的F-22早已服役,F-35也实现了出口,中国的歼-20于2018年春节前正式服役,俄罗斯人是真心急了,在隐形战斗机的领域毕竟缺席了,苏-57迄今为止依然不能服役,所以说苏-57能远远就发现F-35,并率先对其发起攻击,在空战中轻易获胜,谢天谢地,俄罗斯人没说苏-57能远远地发现歼-20,率先攻击轻易获胜。

俄罗斯人还说苏-57单价仅需4000万美元,而F-35却需要8300万美元到1.03亿美元。一架苏-35非隐形战斗机出口价都要8000万美元以上,苏-57尽管是一架“被拍扁的苏-27”,但好歹也算是第4代隐形战斗机,价格才区区4000万美元。因此,那个叫阿列克·谢列昂科夫所谓俄罗斯军事专家的说辞,显然并不靠谱,此人不是给俄军工做宣传,就是替苏-57做广告,感觉就是在忽悠,一架苏-57只需4000万美元,反正打死俺也不信。

美国是苏联的救命恩人?为何说美国的支援保证了苏联的最终胜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美国就是苏联的救命恩人。我们看看美国援助给苏联什么东西?二战期间,美国直接援助给苏联109亿美元的各种军用物资。同时代的,中国仅得到15.6亿美元。物资五花八门,包括军火、战略物资、食品和机械设备。以军火为例:各类型号的战斗机、运输机等飞机18000架,占苏联整个战争时期生产量的20%军用汽车49.5万辆、装甲车12000辆、摩托车32000辆、列车13000台,各类火炮7944门,冲锋枪10.8万支,另外还有炸药、钢材、食品和其他战略物资无法计算。

共计向苏联运输了1642万吨的军事物资援助。以上是援助,还有所谓的借用。此外美国还向苏联租借672艘舰船,战后只归还了100多艘。类似的借用,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是,进入冷战以后,美国曾经指责苏联借了东西不还。苏联就真的将一些已经报废的武器还给美国。这些美国就倒霉了,不但要专门安排船只运这些废铜烂铁,还要花钱销毁。

最终吓得赶快宣布借出去的东西,都不要了。总之,美国提供给了苏联极为重要的物资支持。二战胜利后,苏联方面当然会淡化这些东西,宣传美国的援助对战争无关紧要。甚至,在电影《解放》中,苏军士兵把美国援助的肉罐头叫做第二战场。也就是说,苏军士兵认为美国人给苏军的最大帮助,就是吃几块肉了。实际上,美国单单给苏联的粮食援助,就让苏联至少几百万人免于饿死。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农业主要生产区欧洲部分迅速沦陷。单单乌克兰的失守,就对苏联影响重大。直到今天,乌克兰还是世界三大粮食出口国,今年出口给我国的粮食就有300万吨。战争爆发后,苏联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几乎都上了战场,身体较好的妇女和老人甚至少年,也被编入兵工厂。劳动力急剧减少,即便苏联还没有沦陷的土地也无人耕种。

1942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40年下降了60%多,饥荒开始蔓延。兵工厂的工人是仅次于军人的优待对象,但一天的粮食仅仅够维持基本生存,长期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其他老百姓可想而知。在这种生死关头,美国援助苏联420万吨食品。如果没有这些食品,不但苏联老百姓,连军队会因为饥饿而大量减员,后果不堪设想。其中小麦、面粉和种子115万吨,78万吨肉罐头,73万吨香肠、油脂、黄油和猪油,36万吨奶粉、蛋粉、奶酪和其他脆水食品,还有67万吨糖,51万吨植物油等等。

大家注意,其中除了100多万吨粮食以外,其余300万吨全部是高脂高热食品,绝非普通粮食可以相比的。关于这些东西,很多资料写的很清楚:据俄罗斯空军著名的历史学家莱贝德夫少将说,二战期间,盟军总共向苏联援助了18303架各型作战飞机,约占苏联生产战机总数的20%。而为了推动苏联航空兵的作战,美英总共还提供了150万吨高质量的汽油,比苏联生产的总数还多。

  苏联加速生产作战飞机后,用于制造机身的铝极为短缺,极大影响战机的生产。为此,美国向苏联提供了32万吨铝,超过了苏联整个战争期间生产的总数。   据统计,在战争开始头几天里,红军就损失了数千辆坦克。坦克是地面作战的最重要兵器之一,直接关系到地面战的成败。到1941年底,苏联已经从英国和美国获得了近1000辆坦克的援助。

其中,英国为750辆,美国为180辆。当时,红军正进行艰难的地面战,因此,许多美英援助的坦克参加了地面激战,包括极为惊险的莫斯科保卫战等。   据统计,二战期间,苏联总共获得了美英1.3万多辆各型坦克。另外,苏联还使用美英等国提供的装甲钢制造了许多坦克。二战结束后,红军高级将领朱可夫曾对一位作家表示,如果没有美国的钢,我们能够生产那么多坦克吗?据统计,二战期间,盟国援助的装甲钢占苏联生产总数的一半左右。

因此,在二战战场上,苏联红军许多自己生产的坦克有着美英援助的装甲钢。  美英向苏联海军援助了200艘鱼雷艇,使苏联海军沿海防御作战能力得到了提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海军许多战舰被德军水雷炸沉,损失很大。美国提供了77艘很先进的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战争后期,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接收了43艘美国的登陆舰,准备对日本本土进行登陆战。

当时,苏联海军还没有登陆舰。然而,二战期间,苏联海军先后进行了100多次登陆战。美国援苏的登陆舰分两种——LCI和LCT。其中,LCI每艘可以运载212名士兵,LCT每艘可运载250名士兵。   二战期间,盟军援苏最大战舰是美国的“塔科马”级护卫舰,苏联总共获得了28艘。该型舰排水量为2270吨,航速为19节,巡航距离达1.5万公里,武器包括3门76毫米舰炮、2门40毫米舰炮和9门20毫米火炮。

为了对付纳粹潜艇,该型舰配备了声呐系统和深水炸弹。   战争期间,美英还为苏联海军提供了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此外,盟国还向苏联提供了许多其他作战物资,包括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8700多辆拖拉机、8218门防空炮、5800多门反坦克炮、4.7亿多发(枚)子弹(炮弹)、32万多吨炸药、1981辆机车和35万多台机床等。

更夸张的是,美国甚至还援助了1700万双军用鞋子和987吨烟纸。前者是因为苏军的轻工业不行,士兵连鞋子都没有。后者是苏军士兵几乎人人抽烟,但缺乏足够的卷烟纸。看看,牛不牛?就差援助美国靓妞了。。苏联元帅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我们很难打败德国人,甚至有可能会战败。”需要说明的是,朱可夫最爱喝美国人援助的可乐,到了痴迷的地步。

希特勒进攻苏联后,斯大林为何消失了整整两周?在这段时间里,他做了什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苏维埃发动闪击战,震惊了全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莫斯科。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德国纳粹打响第一枪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元帅却突然消失在公众视线,行踪成谜,时间长达整整两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里面又有什么玄机呢?首先,在二战特殊时期,在苏联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对斯大林来说,怎样应对德国发动的突然袭击,怎样采取措施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才是斯大林面临的紧要问题。

鼓舞士气固然重要,但应对突变更为重要。所以,斯大林没有出现在新闻里面,也很正常。我们不能拿和平时期的领导人出镜频率去判断战争时期的领导人行程报道。斯大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严重的战略误判进行反思都说斯大林对于德国纳粹的称霸战略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德国进攻苏联没有足够的警惕,没有进行有效的防御部署,这都是事实。

许多史学家的专家和历史爱好者都觉得德国的突然袭击给苏联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是事实。可是以当时的情况,斯大林就是预测到了希特勒的战略,掌握了德军的东西,主动进行防御,也改变不了战场局势。进攻苏联给苏联造成极大损失,这里面斯大林个人失误是有的。 但后世有个奇怪的观点,似乎只要斯大林不放松警惕,就不会吃那么大亏似的,那么法国人日日夜夜在修马奇诺防线,防备完善吧?结果又怎么样?还不是被希特勒打得一败涂地? 德军突袭之后,斯大林在消失的那段时间里对希特勒恨之入骨,就像盟友背叛了自己那样感到震怒和屈辱。

斯大林在消失的那段时间会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为自己和德国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懊悔,觉得自己被希特勒这个大骗子给耍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斯大林成了全世界的笑柄。那么“牢不可破”的盟友竟然向苏联举起屠刀。 斯大林在消失的那段时间,肯定会后悔没有看透希特勒的真实面目,如果一切重来,斯大林绝对不会再和豺狼结盟,去与虎谋皮。

其实,促进德国进攻苏联的,正是斯大林自己某种意义上来说,促使德国人向苏联开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人自己。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万人遭枪杀。苏军将领有80%在恐怖时期被清洗。其中包括苏联的战神,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图哈切夫斯基是个军事天才,苏联红军第一集团军的创始人。

在26岁时就担任第五集团军司令,27岁时担任高加索战线司令,成功指挥了叶戈尔雷克战役和北高加索战役,一举歼灭了苏联境内的白匪主力。图哈切夫斯基不仅是个战功卓著的将军,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军事理论家,为苏联培育了一大批高级指挥官。 图哈切夫斯基战功卓著,威震欧洲,被称为苏联的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曾经在德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希特勒也拜访过他,听他经过现代战争中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对这个红色拿破仑既敬佩又恐惧。

但1937年,这个让德国人恐惧的战神却突然死了,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先后被处决的还有七名苏联将军和五名元帅。 苏联的大清洗,让经历大清洗不久的苏军在入侵芬兰的在苏芬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苏军对付芬兰这样的小国,出动了比对方多十倍的兵力,付出了百万士兵的代价才勉强胜利。一名芬兰老兵回忆说:“一个芬兰士兵,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

”战争结束后,一位苏联红军高级将领悲愤地说:"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得到了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也只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 时任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也坦白地说:"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苏联军队在入侵芬兰战争中的糟糕表现大大出乎德国预料,让德国人从骨子里瞧不起苏联军人,觉得苏军不堪一击。

这也为希特勒提前进攻苏联下定了决心。时间到了1941,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心已下,箭在弦上。 可斯大林非常自信,认为德国在没有摆平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苏联。尽管他收到不少来自美英方面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但斯大林依旧无动于衷。反而觉得那是美英的反间计。所以,当前方传来德军入侵的消息时,斯大林被希特勒的失信而击倒。

同时,斯大林还担心自己因这一战略失误会受到党内外的指责而失去领导地位。 但短暂的冷静之后,斯大林在德军向苏联发动进攻第二天就开始工作,马上担负起领导苏联的重任,接见军队将领朱可夫、铁木辛哥,召集召集的助手莫洛托夫、日加列夫。6月24日晚上,斯大林和自己智囊制定了坚壁清野,焦土政策等应对德国入侵的战略方针。

确定了和美英结盟,争取援助的外交政策。两周后。斯大林元帅又出现在公众视线,他号召苏联人民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宣布成立了红军最高统帅部,斯大林自己担任总司令,苏联卫国战争正式打响。 所以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于紧急关头,斯大林在制定作战方针,积极应对德国入侵。在非常时期,苏联高层有意对外封锁消息,斯大林的工作日程没有对外报道,以便一切工作在机密的情况下进行。

文章TAG:苏什么回忆录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回忆回忆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