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 问答 > 房产经验 > 走进扬州地标建筑,扬州有哪些历史建筑

走进扬州地标建筑,扬州有哪些历史建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0 17:46:41 编辑:房产知识 手机版

每年重阳,和尚开放二楼、三楼,使人登高,顺便收点香钱。推窗远眺,全城在望,南见运河,文峰塔;东见五台山,长生寺;北见堡城,蜀冈,瘦西湖;西见廿四桥,双桥子;城区街道,历历在目。四望亭曾为太平军的哨所。清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占扬州,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率军北伐,曾立昌留守扬州,曾“架木四望亭,伺城外”,故称四望亭。

所谓“架木”就是在亭之顶层再搭木架,作瞭望哨观察清军动静。遇有敌情则在亭上吹角为号,与敌作战则在亭上击鼓助威。文昌阁阁高24.25米,没有查到四望亭的高度,但目测是文昌阁高于四望亭。都可以登高望远。只是文昌阁是建在文津桥上,无法搭建“架木”,故太平军选择在四望亭的顶层搭木架,作瞭望哨观察清军动静,安全稳固可靠。

五、汶河的桥和文昌阁四望亭扬州汶河的源起,可追至隋唐时期。隋唐时,古运河经扬州城南下入江,当时的河道较宽,漕运的船只都从这里经过,民间称其为“市河”或“官河”。清代扬州,汶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上桥梁众多。根据清《扬州府治城图》上记载,汶河上从北向南依次是奎桥、开明桥、三板桥、文津桥、通泗桥、太平桥、新桥、义济桥。

1952年以前,汶河上的桥梁基本延续了清代的格局。民国出版的《江都县城厢市图》上,汶河上的桥梁格局与清代一致。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汶河久塞,垃圾瓦砾遍河。1952年至1959年,汶河分段填埋修路,河上的所有桥梁被拆除。如今,在开明桥、太平桥、文津桥等遗址处,都有关于桥的介绍文字。本文重点介绍与文昌阁、四望亭相关的开明桥和文津桥。

1、文津桥:桥上建阁祀文昌帝君。桥址:文昌阁下文津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弘治九年(1496年),扬州府同知叶元在府学之东的市河(即汶河)上建了一座文津桥。当时的汶河上,已经建有开明桥、通泗桥、太平桥、星桥四座桥梁,为何还要修建一座桥梁呢?当时的县府街正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过汶河需要绕道开明桥或通泗桥,于是才修建了文津桥,这座桥也是当时汶河上最宽的拱桥。

取名文津,意在祈求润泽扬州文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鼐仿照京师天坛祈年殿,在文津桥上修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像,阁上悬有“邗上文枢”的匾额。因此,读书人在开笔、科举考试及文昌帝君诞辰时,都会到此顶礼膜拜,祈求文运亨通。这种桥阁合一的建筑,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一张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的1937年的扬州汶河旧貌(见上图左)。

照片上显示,流淌在两侧民居建筑中的汶河河道比较窄,河水也显得不是很清澈且较浅。远处的文昌阁则清晰可辨。民国时期,有位叫温斯考特的欧洲人,在扬州用蜡笔画下了扬州市井风貌,城墙、河道、渡口、茶馆、小街等(见上图右),他笔下的汶河是秀美的恬静的,甚至还有儿童在河里用澡盆游泳。 从光线的明暗对比、文昌阁的轮廓,温斯考特是在横跨西门街和大东门街的开明桥上写生的。

2、开明桥:万花于此争奇斗艳。桥址:四望亭处。开明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为唐代有名的二十四桥之一。当时唐代罗城的东西向长街与南北向十里长街在这里交汇。自桥向东,一直可以到东城门,东门为日出之地,因此而得名开明桥,又名开门桥。另外,开明也有政治开明之意。翻看开明桥的历史,唐代开明桥的盛况无从而知,只知其为木构桥。

宋代时,开明桥以花市而闻名。元代末年,开明桥被毁。明代重建为砖拱桥,上建有桥亭。清代时曾将亭改楼,咸丰年间,毁于战火中,后来被一简易的木板桥代替,1952年拆除。开明桥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这里的花市。宋人王观《扬州芍药谱》载:“扬之人与西洛无异,无贵贱皆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

”直到清代,《扬州画舫录》还写道:“每旦有花市,盖城外禅智寺、城内开明桥,皆古之花市。”开明桥的花市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条流淌了1400年的河,终因时代变迁而逝去。如今只有“汶河”这个路名仍在提醒着世人,昔日里这条河曾承载、见证过扬州城的辉煌与衰退。河水虽已消逝在历史的云烟深处,但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如今保存完好的当年汶河上的建筑——文昌阁和四望亭,作为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仍然容光焕发地述说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城的昨天和今天。

文章TAG:扬州建筑地标走进走进扬州地标建筑扬州有哪些历史建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