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随岳高速淮河为什么没预留,这里是随县淮河

随岳高速淮河为什么没预留,这里是随县淮河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05:30:34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只是赵构这个“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脑袋瓜也不糊涂,而且仍然大权在握,时刻束缚着孝宗的手脚,想要给岳飞平反,就必须考虑到“为尊者讳”,给他留足面子,否则必定难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说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顺便给台上戴一顶高帽,免得他阻挠。其实自岳飞死后,不少人提过平反之事,赵构都拒绝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但这次不一样,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飞的黑锅全甩给秦桧,彻底洗白自己。

这招果然奏效,牺牲秦桧的赵构成功甩锅,少挨了很多骂,后来人把秦桧当家常便饭,想起来便拿出来痛骂,真正的幕后元凶赵构却逍遥自在,鲜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这次平反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的首犯赵构成功逃过了历史审判。所以说,岳王庙前的五个跪像漏掉了最无耻的一个:宋高宗赵构!【分享趣味历史知识,敬请点赞、分享或关注头条号:狄飞惊】。

这么多大河流都能通航为什么黄河中下游没有通航呢?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黄河中下游是完全通航的。黄河不能完全通航,是清朝晚期开始的,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这段时间。历史上很长时期均可通航黄河中游航运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壶口瀑布。但是,翻开黄河晋陕峡谷两岸各县县志可以发现,途径黄河三门峡的漕运从秦国就开始了,历秦、汉、魏、晋、隋、唐、宋等朝约千余年间。

汉唐时期,黄河年漕运量高达400—600万石,是历史上的通航高峰。后来由于人口暴增,土地开发过度,黄河上游生态破坏加剧,土地沙化严重,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隋唐以后,黄河三门峡漕运规模开始减小,北宋以后,经黄河三门峡漕运的规模就比以前小多了,清乾隆以后黄河中游漕运逐渐终止,只能在部分水域分段通航。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根治黄河水患,多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横截黄河,增加了黄河通航障碍。比如1957年开工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没有考虑到通航问题,未预留船闸的位置。1965年实施改建工程时,大坝船闸位置被排沙洞所占据,从而使三门峡水利枢纽成为黄河中游重要的碍航闸坝。

此后在黄河中游干流上建成的天桥、万家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都未同时建成通航船闸。这些设施仿佛一座座栅栏将黄河航道硬生生地割裂开来。致使黄河航道日益衰落,到2000年初,分段通航里程累计仅1900余千米,不足干流河道总长的40%。为何渐渐丧失了通航价值1.首先是黄河的来水量。航船需要足够的水深,水量不足,自然无法通航。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生态的原因,新中国以来,黄河下游的来水量越来越少,以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据统计,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断流,1997年黄河下游甚至断流达200多天。2.航道条件差。通航,除了需要足够多的水,还需要达到航道的标准才能行船。

而黄河下游水流极缓,泥沙又多,很多地段的整个河道多为滩涂,沙洲密布,串沟众多——这种河段被称作游荡性河段,河道条件复杂,很难确认哪个才是河流主干,水流宽、浅、散、乱,很难设置固定航道。3.经济效应差。通航的目的,无论行人,还是载货,归根结底是经济效应,否则干嘛去劳心费力。但是黄河下游多为地上河,换句话说,河床比两旁地势还高,有的甚至高出十几米。

这导致修造码头极其困难,且下游没有支流汇入,也就意味着没有分航道。如果说主航道好比高速公路,那么,码头就好比下道口,支航道好比与其他高速公路的互通切换路口,如果一条高速公路几百公里都没有下道口和互通切换口,意味着对途径地区没带去也没带走任何经济价值。那么,这条高速公路的经济价值就很低,也不会有人愿意去走这条道。

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江苏省在长江的入海口,历代水患不断。加上税负沉重,农民不断垦田,加剧了水灾的频发。但凡在苏州等地有所作为的清官,都把兴修水利作为大事,如唐代的白居易明代的况钟海瑞等,经常疏浚河道,苏州大市的娄江(浏河),扬林塘,白茆塘等等入江水道都是古代就有,解放后,新修的太浦河,望虞河等太湖出水河道,大大减少了江南水患。

文章TAG:淮河随岳随县预留高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