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航空采购做什么的,采购成本超4个亿

航空采购做什么的,采购成本超4个亿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06:55:20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所谓的宽体客机就是机身直径比较大的客机,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客机有两排过道。而之所以要把机身直径加大就是为了可以运载更多的乘客。而与之对应的就是“窄体客机”,这些飞机机身直径较小、只有一排过道,运载人数一般在200上下,相比之下,宽体客机运载人数可以达到300人以上,远远超过窄体客机。如下图,上面就是宽体客机,下面就是窄体客机。

双层客机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这些客机会有两层座位,同样是为了增加载客量。比如说著名的A380客机,就是上下两层,运载人数可以达到惊人的500人向上。如下图所示就是双层的A380的座位图。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宽体客机可以是双层的,比如说A380就是这种宽体、双层客机。而且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双层客机一定是宽体客机,而宽体客机不一定是双层客机。

所以这个题目问的不对,应该改成:“为什么像A380这样的超大型双层宽体客机不如普通宽体客机销售量大”。这是因为,像A380这种双层宽体客机体积过于巨大,起降成本较高,灵活性不大。如下图所示,就是A380和A318的对比,可以说真的是体积差距悬殊。要知道飞机最费油的时候就是起降阶段,像A380这样的巨无霸虽然巡航阶段单人耗油较低,但是起降一次成本太高,必须要飞那种跨国的超远航线才能够发挥单人成本较低的优势。

但是实际上现在跨国长途飞行的航线不那么多,大部分还是中短途出行,所以自然很多航空公司不需要A380这种超大型的飞机了。另外就是A380必须要凑满了500人一起飞,飞机的低成本优势才能够发挥出来,不然一架A380一般座位空着那真的是要把航空公司亏死,所以现实里可能需要把好几天的乘客凑起来才能够凑满这一飞机500人。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三天走一趟A380远远不如一天走一趟波音787灵活可控,对于乘客来说,也愿意坐这种每天都有的飞机,毕竟更加方便一些。当然了,这种巨无霸飞机我也坐过,相比小一点的宽体客机,这种飞机飞起来更加稳当舒适,噪音相对来说也小一些,空间也宽敞,如果是长途旅行而且时间比较凑巧,我建议还是可以选择A380的。

那些没有先进战机的国家为什么只靠采购其他国家的战机不自己研发?

战机制造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科技实力、资金投入缺一不可,后期的配套设施与装备情况更是直接影响到整个战机项目的持续。所以,光动嘴怎么能研制出先进战机呢?一架先进战斗机涉及到的行业非常多,从基础的物理学科研究,到材料的加工、组装,软件的编写等等,专业领域的东西数不胜数。说白了,先进的战机,不光需要完备的相关工业实力,还需要具备强大基础的学科生态环境。

印度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钱砸了不少,国外买来的与借鉴的东西也多,可偏偏LCA“光辉”战机死活搞不成功,三十多年的努力也没有堆积起一架成功的战斗机。他们输在哪儿了?印度基础工业的落后是最拖后腿的地方,试问连“因萨斯”突击步枪都造不好的国家,如何造的好“先进”飞机?印度过于短板又充满浮躁的的航空科研是第二个问题,基础学科立足不稳,应用学科急于求成,加之又缺乏整个领域的积累,维修保养飞机都靠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包揽,能成大事儿吗?所以有些事情就是这么无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这。

哪怕你买来了成套的战斗机零件,组装上面仍然会出现巨大的问题。你看,除了印度组装SU30MKI有问题外,日本组装F35不也步履艰难麻烦重重?堂堂三菱公司为个组装部件头破血流,导致日方生产F35比美方售价高出3000万美元。而这世界上有多少国家不如印度与日本?不仅仅是上游的设计、实验与制造,下游的科学技术与加工产业亦是重要无比。

比如战机的一体成型舱盖,表面看上去就是个玻璃罩子,实际它背后站着的是整个聚碳酸酯化工、科研、应用产业,看着简单,却没几个国家有这能耐。再比如战机的发动机叶片生产,咋一听就像造车差不多。然而它背后是冶金、精加工、特种工艺、物理、数学、化学、电子等多个领域的交叉重叠,连加工人员的技术经验都算得上是直接影响因素,足以牵扯到一大块行业。

很显然,这世界上不是哪个阿猫阿狗都具备优越的航空相关技术和工业能力。大多数国家别说研究,他们连二战时的飞机铝合金蒙皮都不能生产,连基本的飞控软件都编不出来,拿什么造?靠进口,靠买零件?也不行,因为战机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而“系统工程”这东西本身就是大部分国家不具备的,这需要经验,需要产业维持,需要专门的科技树进行攀爬,哪怕就是组装开发款手机,苹果开发的与小米开发的难道是一样的吗?涉及到大型工程,就更多人抓瞎了。

文章TAG:采购航空成本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