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修武运粮河扩建多少米,曾经的小城运粮河

修武运粮河扩建多少米,曾经的小城运粮河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5 23:22:17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如果没有农民军在后掣肘,后金能否独立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呢?如此脑洞大开的问题,咱们不妨大开脑洞的分析一下。一论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明末农民起义起于陕北,从天启末年陆续开始。由于民生凋敝,天灾不断,明廷由于辽东战事而多次加征赋税,导致流民不断。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崇祯四年,义军进入山西作战。

原本各自为战,分散流动的义军开始联合。崇祯六年,在高迎祥的统一指挥下,义军已经有20余万之众。开始大兵团协同的义军具备了与明军激烈野战攻防的能力。于是义军通过不断的穿插迂回陕西、河南、湖南、四川等地,避开明军主力,各个击破明军驻守的城池。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明军兵力。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义军分别遭到了明军陈奇瑜部和洪承畴部的严厉征剿。

虽然义军遭受了重创,闯王高迎祥也战死,但义军仍然攻破了明中都凤阳,烧毁了明祖陵,明廷朝野震动。在十三年的艰苦征战中,义军经过了发展壮大,受挫跌入低谷,再二次壮大,又遭受打击的起伏。崇祯十四年至十六年间,以李自成为首的义军相继占领了洛阳、襄阳,突破了明军主力的战略围堵,而后三打开封,在潼关全歼孙传庭主力,拿下西安,席卷关中。

已形成东进中原,北上出山西与大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义军的另一支张献忠部也已饮马长江,效法当年陈友谅顺江而下,觊觎江南半壁。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崇祯一朝,基本上就是在这些吃不饱,没活路的“流民”不断突破生死极限、完成浴火重生的过程中消耗殆尽了。也许,只有当年要过饭的朱元璋才能对这波澜壮阔的景象感同身受。二论后金实力的分析后金,就是当年“成化犁庭”幸存下来的建州女真。

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大明朝的建州卫都司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脱离明廷序列,自立为后金汗国的天命汗,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反明。到了1636年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之前,后金以沈阳为中心,已经牢牢地占据辽东全境。趁着明朝内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后金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剪去了明朝东西羽翼,使得原本处于对后金合围态势的大明,反而陷入后金的反包围。

处于两线作战,不断消耗的劣势。皇太极时代的后金,不但继承了努尔哈赤凶悍的战法,也逐步引进汉人的政治制度对原本落后的后金体制进行改革。继续加强满八旗的同时,扩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仿效明朝的体制,改元称尊,延揽各族人才。逐步形成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意识。虽然后金的人口,兵力相较大明都远远不如。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新兴的集团。

从萨尔浒大战起,到努尔哈赤倒下的宁远之战;从宁锦之战的失利,到逐步拉近与明军的装备差距;从努尔哈赤时代的一味屠杀,到后期收编汉人和策反明军,最后清军入关逐鹿中原的主力基本上就是改变后的明朝降军。后金的其兴也勃焉,正好对标明朝的其亡也忽焉。三论明朝灭亡的根源1、天灾人祸,南涝北旱,粮食歉收,大量失去土地的饥民成为流民,逐渐成为明末最具危险性的破坏力量。

2、因为辽东战事起而自万历末期以至崇祯逐步增加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直接导致了明末农耕经济的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爆发,也宣告了明末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3、万历怠政导致那些原本各自上书的言官们,逐步的依附于有威望的重臣门下,以增加话语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朋党。万历一朝,最大的政治遗产不是张居正的改革,而是这臭名昭著的党争。

像后来的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甚至阉党等等,从之前简单的政见不同,慢慢的发展到左右政策,打压对手,扶持同党,最后竟然变成了不分是非,只要不是同党就残酷打击,不顾国家利益的地步。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了,朝廷上的党争也没有停息。深受其害的不只是崇祯皇帝和他的将领们,他的祖父和兄长又何尝不是呢?奈何大明朝已经回天乏术了。

结论有句老话说的好,“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隆”。这句话很适合后金的走势。相比较末世的大明朝,军事策略的得失成败只是表面问题。核心问题是帝国上下人心尽失,皇帝濒临崩溃,举措失当;各级臣工各怀鬼胎,阴奉阳违,大明从里到外俱已烂透。历史没有如果,即便没有农民起义,明朝也必然会被新的力量所取代。

文章TAG:运粮河修武小城扩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