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0:52:50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瑞士诺华在中国的注册名称为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和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两个名称。

诺华制药还不靠谱?那还有靠谱的公司吗?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没听过这公司别说你是制药的好不?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2,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的介绍

诺华公司(NYSE: NVS) 致力于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提高生活品质,在全球制药行业居领先位置,2007年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168位。

葛根降压素是你们代加工的吗?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3,北京诺华制药和诺华诺德有什么区别?

展开全部 是两回事,诺华诺德即诺和诺德,英文名Novo Nordisk,是丹麦的,诺华Novartis是瑞士的,北京诺华制药是诺华在中国地区的一个分公司。诺华是世界500强,制药界的老大,诺和诺德的话在中国也是有分公司,相比之下诺华好啊~~

是完全是两回事啊! 1,诺华诺德即诺和诺德,——英文名novo nordisk,是丹麦的,诺华诺德novo nordisk是丹麦制药巨头,全球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商之一,诺华是世界500强,制药界的老大! 2,诺华novartis是瑞士的,即全球制药保健行业跨国集团诺华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用营养品提供商之一,并生产婴儿食品及保健营养品。 3,诺华制药公司,很明显,是专门为诺华公司制造药物的子公司,而北京诺华制药是诺华在中国地区的一个分公司。 结果,就显而易见啦!——大公司跟子公司相比,哪个名器大很明显吧?对,就是诺华诺德!

展开全部 是两回事,诺华诺德即诺和诺德,英文名Novo Nordisk,是丹麦的,诺华Novartis是瑞士的,北京诺华制药是诺华在中国地区的一个分公司。诺华是世界500强,制药界的老大,诺和诺德的话在中国也是有分公司,相比之下诺华好啊。 诺华源于拉丁文novae artes,意为"新技术"。公司的中文名字--诺华,取意承诺中华,即承诺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诺华公司在华总投资超过3.3亿美元,雇员将近3,500人,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七家企业和一家综合研发中心,业务涵盖了专利药、非专利药、消费者保健品、和预防性疫苗等业务领域。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4,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

1758 J.R.Geigy先生在瑞士巴塞尔经营化学品、染料和药品,该公司后来发展为嘉基公司 1859 Alexander Clavel先生在巴塞尔的工厂里开始生产丝绸染料用的品红,这便是汽巴公司的前身 1886 Alfred Kern博士与Edouard Sandoz在巴塞尔建立Kern & Sandoz化学公司,Sandoz中文译作山德士 1970 汽巴和嘉基公司合并为汽巴-嘉基公司 1996 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公司合并成为诺华公司 2000 诺华公司股票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上市 2002 诺华公司宣布成立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总部在美国麻省剑桥 2002 诺华公司宣布收购斯洛文尼亚莱柯公司 2003 诺华公司所有非专利药部门使用统一的全球品牌山德士 2005 诺华公司宣布收购德国赫素和Eon Labs 公司 2006 诺华公司正式并购凯荣公司,整合成为诺华疫苗与诊断业务部 2008 诺华公司收购雀巢旗下眼部护理公司Alcon股份

1886嘉基公司开始在中国推广染料,此后汽巴与山德士先后进入中国市场1938汽巴公司在上海成立办事处1979汽巴-嘉基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 1987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成立 (原北京汽巴-嘉基制药有限公司) 1990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成立 (原上海汽巴-嘉基禽畜保健有限公司) 1997诺华中国总部在北京成立 2005诺华中国人才发展中心在北京成立 2006山德士(诺华非专利药事业部)进入中国 2006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常熟奠基 2006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 2006原凯荣疫苗北京代表处更名为诺华疫苗公司北京代表处,诺华疫苗登陆中国 2007山德士收购中山药厂,建立高质量生产基地;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药谷开始运作;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楼投入使用 2008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举行永久性研究基地奠基仪式,同时宣布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开展专注癌症领域的创新合作研究

5,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诺华公司(Novartis)是全球制药和消费者保健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跨国集团,核心业务涵盖专利药、消费者保健、非专利药、眼睛护理和动物保健等领域。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约100,000人。   2009年,集团总销售额达443亿美元,净收入84.5亿美元。 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是诺华在中国投资兴建的新的制药生产设施和研发中心,是诺华2006年在中国的一项重大投资。目前苏州诺华已建设一座集开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工厂,成为全球生产布局及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著名跨国医药企业率先在中国建立的供应全球市场的原料药生产和开发基地。 公司地处常熟经济开发区,包括实验室,中试车间,生产厂房以及其他配套设施,总面积228,000平方米,总投资额达2.5亿美元。2006年2月奠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已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投入使用。设施一流的新工厂采用最佳的生产工艺体系、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将着重进行生产工艺研究,为诺华全球用于治疗白血病、癫痫病、高血压和其他疾病的创新药品开发生产原料中间体。   诺华荣誉: 2009年:在Brand Finance评选的全球最具价值的企业品牌中,位列制药行业第一; 位列《Barron′s》杂志全球最受尊敬的百家公司第30位; 获得美国《科学家》杂志最佳工作场所评选第二位; 入选《经理人》杂志评选的欧洲十佳最具企业社会责任公司。 2010年:连续第六年位居美国《财富》杂志“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制药行业企业前三位; 获得“疫苗行业优秀奖”最佳疫苗研发产品线奖项; 位居行业《Fast Company》杂志2010年度全球创新企业50强第八名,在生物技术公司单项中位居第一;   我们提供∶   双休日及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带薪休假制度(年假12天起),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年度的薪资增长计划;优厚的福利包括完善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完备的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加补充商业保险,高比例报销医疗费)和其他福利费;免费班车接送,包括常熟市内环行、每日苏州/上海往返和周末南京往返;年度绩效奖金, 有效的培训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联系人: 人力资源部 联系电话: 保密   传 真: 52256767

总机电话:52256666

6,《我不是药神》错在了哪_

本文授权转载自

浪潮工作室(WelleStudio163)

《我不是药神》让中国观众们认识了瑞士研发的一种抗癌药物“格列宁”(它现实的名字叫做格列卫,一字之差)。

在影片中,这种药物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唯一救命良药,然而,它近4万元一瓶的价格却让想要活命的患者吃掉了房子、吃得倾家荡产。

《我不是药神》对天价药的刻画是十分生动准确的。2015年1月,人民网的跨国调研发现,格列卫在中国大陆的零售价格最高,不仅高于原产国,也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价格甚至是邻国韩国的两倍。

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价格的差异,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是格列卫在大陆离奇的价格,却很难用运输成本、供求关系来解释。

?2017年,一盒格列卫售价两万四千元,仅能吃一个月,让很多患者的经济状况瞬间陷入了窘境 / 视觉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之一,以我们庞大的人口和患者基数,对于进口药物其实本该有更强的议价权才是。

那么,为什么进口药在我们这个购买力不怎么样的发展中国家,却走到了如今天价的地步?《我不是药神》将天价药的问题全推给“无良药企”背锅,可这真的是事实吗?

进口药的中国成本

在中国,进口药物的注册审批流程困难重重,有实力拿到进口许可证的,基本上是全球知名的巨头医药公司。

我们都知道,医药巨头公司出现在电影电视里的时候,形象基本不会太好,不是病毒泄露的源头就是幕后大坏蛋。

《我不是药神》里面,也不能免俗地勾画了一个不近人情、利欲熏心的格列宁高层人员。

然而,这种对药企“贪婪”的负面刻画,并不符合事实。

中国的进口药,基本上都是“原研”品种,来自原创研发、最早拥有专利的公司。它们的价格昂贵,首先有着最理所当然的原因:这些公司在研发药物的时候投入了巨量的资金,之后当然要从市场讨回成本。

2015年11月12日,美国纽约,志愿者在辉瑞制药总部外堆砌起假币墙,抗议其以高价药品赚取巨额利润 / 视觉中国

2014年,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发展研究中心(Tufts CSDD)的报告显示,如今,开发一种新的处方药,平均成本已经达到了26亿美元。

这些数据来自10家大型医药公司,药物的研究时间往往在10年以上;当药物通过审批后,还需要后续的3.12亿美元来研究剂量强度、配方和新的适应症等,也就是说,总成本会达到29亿美元以上。

瑞士的诺华公司从1988年便开始研究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药物。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花费数十亿美元,格列卫横空出世,在2001年5月通过了美国药监局的审查。

做药企,又不是做慈善。药物的专利期一般是20年左右,但从拿到专利到药物上市还有一段延迟,因此,真的能让医药公司拿着专利独霸天下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想血本无归,就要在这十几年的专利保护期内,抓紧把巨额的研发成本赚回来。

一款新药的目标受众可能全球也只有几百万人,如果是罕见的病,那么患者将会更少,这些研发成本分摊下来,价格昂贵是无可奈何的事。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个事实。如果遏制药企追逐利润的动机,患者根本就见不到这些药的问世。

?2017年11月,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名研究人员在测试一种抗癌新药,几乎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药未来在中国的价格会比美国高 / 视觉中国

但是,进口原研药成本高,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它们卖得要比高收入的发达国家还要贵。

在中国,一盒格列卫价格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事实上,我们能够买到的进口药,还有第二份中国专属的研发成本。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口药物即使已经在国外安全上市了多年,但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必须重新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一个烧钱的事,需要收集大量临床数据,动辄耗时三五年。

根据2012年北京大陆药业公司披露的数据,在中国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成本大约是300-700万美元,而在多数国家,进口药物是不需要重新进行临床实验的。

?2009年8月,美国卫生部开始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然而这种疫苗若想进入中国市场,还得在中国进行额外的三期临床试验 / 视觉中国

不少国家为了节约成本、缩短研发时间,直接将美国药监局批准的药拿来就用,而中国并不承认美国药监局的数据。

另外,早在1990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就牵头成立了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旨在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标准,从而共享数据、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

而这个组织,中国药监局去年才加入,想要达到规范技术标准、节约研发成本的效果,还有至少5-10年的时间要努力。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十年来,全球15家最大的跨国医药集团需要持续在中国投入庞大的科研支出,每年的增幅就达22.5%。

这些多出来的科研投入、行政支出,势必最终要病床上的中国患者来买单。

层层加价

药物研发、审批完毕,钱花了一大堆,但离在临床上与病人相遇,还有漫长的道路。

2013年人民日报的调查报道发现,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在大陆要卖24500元,而香港药房的最低报价约合人民币14800元,一江之隔,每盒药价格相差近一万元。

?

?2017年9月29日,郑州,一位不惑之年的父亲因为负担不起儿子的药费失声痛哭 / 视觉中国

同年9月7日,在北大卫生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解释了为什么大陆80%的进口原研药价格会高于香港:

“香港没有5%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没有15%的医院加价,流转费用也不会达到20%多。”

一直以来,大陆对绝大部分进口药物收取5%左右的关税。今年4月2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5月1日起,28种进口药实行零关税政策。

《我不是药神》的结尾字幕,也十分骄傲地向观众宣布这则好消息。

然而,零关税政策远远谈不上是圆满的结局。5%的免税政策,对于那些挣扎在生存和贫困里的患者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因为进口药来到中国,可不止征收这一份税。

根据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2017年公布的数据,多数受调查的欧洲国家都对药品实行了免收或少收增值税的政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药物增值税为0%,而中国对药品征收的增值税一分不少,和普通商品一样都是17%。

?2012年12月1日,北京试点取消药品加成后一名患者在取药,但“零加成”政策对于许多进入自费药房的进口药来说并不适用 / 视觉中国

去年7月1日,全国开始实行药物零加成政策,取消了几十年来医院约定俗成的15%药物加价。但这个政策影响的,主要是医院采购的国产药物,而非进口药。

许多进口药已经进入医院内部的自费药房,而自费药房不受“零加成政策”约束,可以保持15%的加价。

也就是说,进口药将更显著地成为医疗机构的盈利产品,加上它又不被纳入医院的“药占比(药费占总医疗费用的比值)”考核体系,医生更偏好为病人开具进口药的处方。因此,在药物零加成政策施行后,进口药的市场占比甚至出现了逆势增长的趋势。

以上还都是透明的合法加价,从出厂到抵达患者手中,药物的流通,还需要巨大的灰色成本。2012年8月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辉瑞制药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里,向当地部门及医生等人员行贿。最终辉瑞向美国缴纳了6016万美元罚金。

无独有偶,辉瑞后,英国葛兰素史克、法国赛诺菲也相继在中国爆出了行贿丑闻。

?

?

2018年2月21日,希腊雅典,希腊议会就调查诺华贿赂丑闻展开讨论,跨国药企的行贿事件屡见不鲜 / 视觉中国

2013年,英国葛兰素史克被立案侦查的高管梁宏估计,药企运营在药价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0%到30%,至于“上下打点”的成本占到多少,虽然没有精确数字,但占比非常之大。

“注册方面要和药监总局打交道,药价上要和国家发改委打交道,进医保要和劳社部打交道,进医院要和各地招标办以及医院的院长、药剂科主任打交道。”2014年9月湖南,葛兰素史克贿赂案宣判,这家企业收到了30亿元人民币的创纪录罚单。

进口药的超国民待遇

在《我不是药神》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大量绝望又愤怒的病人集结在格列宁中国公司的门口,向高层抗议药价过高。而高层则不慌不忙地回复说,定价是合理合法的。

2015年5月7日,湖南常德一名女教师在出租屋内给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洗澡,巨额的医药费令她濒临绝境 / 视觉中国

要想知道进口药为什么会这么贵,我们必须明白进口药的价格是怎么样定的、上面说到的巨额成本,是怎么分摊到患者头上的。

200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规定“原研药”可以给予单独定价权。这是什么意思呢?国产药物通常有政府指导价,但是进口药中占大多数的“原研药”的价格,是由医药公司自己定的。

处于专利保护期内的原研药可以自主定价,这是全球通行的规矩。然而,在中国,这个单独定价权还有一个优越之处:

即使原研药20年的专利保护期过了,医药公司依然可以享受单独定价的优惠政策,不需要遵循政府的指导定价。

这就是业内光被人诟病的进口药的所谓“超国民待遇”。

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患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反倒更像是刀板上的鱼肉、待宰的羔羊。这时候,无论哪个国家,一般政府都会出面适当管制药品价格,防止医药公司将患者当成勒索对象。

?拥有“超国民待遇”的进口药,在医生的处方和患者的桌上依旧有着绝对优势,但又有谁知道它压垮了多少家庭 / 视觉中国

专利权过期之后,国产品种和进口品种的地位本该相同,都应该服从政府的价格管制。然而,在这个环节,政府却对进口医药公司保持了纵容的态度。国产品种会被拼命压价,而进口药则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开出高价钱。

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现象。在其他国家,专利期过了之后,原研药会失去原先的特权,导致价格的大幅下降。

而且在中国,进口原研药有着“凭本事卖的药,凭什么降价”的底气。它们在药效、药品采购招标、药品的使用各个环节都有优势或能得到优待,同时缺乏竞争对手,不需要靠降价就可以占据市场,那它们当然不用考虑降价。

2013年后,陆续出现了几家仿制格列卫的国内厂家,但业内观点认为,国产的仿制药药效并不乐观,有些甚至是安全的无效药。涉及仿制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审评标准过低,因此,仿制药很难对进口原研药带来价格冲击。

?

?《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药贩子”走私的低价印度“格列宁”就是没有专利权的仿制药 / 视觉中国

而在各地卫生系统药品的统一招标规程上,有时候会对进口药进行单独招标,有时候会要求中标药品中必须有一种国产药和一种进口药。这样,进口药就无需为了中标而压低价格。

另外,在药品的使用上,大部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了《处方管理规定》中的“一品两规”,也就是说,同一种药物,只使用两个厂家的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就会变成一个国产品种和一个进口品种。国内的药厂有6000多个,竞争激烈,而进口药物缺乏竞争,等于保证了自己的销路。

在进口原研药保持高价格的同时,有不少国产药由于指导定价太低而消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3年的他巴唑事件:这种治疗甲亢的基础用药,一瓶100片,可以吃一两个月,定价只要1.8元。听起来很好,但极端的价格压缩,导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于是企业放弃生产、医院不愿开药。

结果,国产他巴唑四处断货无处可寻,病人只能去买贵30多倍的进口他巴唑。

?2011年8月,福州协和医院,一名家长提着白血病患儿的药瓶,在高昂的药费下他们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 视觉中国

2010年,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发现,全国共存在284种廉价药物的短缺现象,这些多数是医疗机构大量使用的常用药,比如西地兰注射液、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等,如果供应不上,患者只能选择进口药替代。

无论是考虑剧情还是尺度问题,《我不是药神》只给大家指了一个人人可以骂的简易靶子——药企,于是,大家都忙着讨论药物的专利权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恶;但或许,在天价进口药层层加价的诞生过程里,与那些吸血的中间人、监管漏洞及违法行径相比,专利权是最清白无瑕的一个环节了。

参考文献

[1] 《关于发布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的公告》(国家药监总局2015年第53号公告)

[2] 郑成香, 等. 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卫生经济研究. 2002年02期

[3] 武洁. 进口抗癌药何以成天价?企业家日报. 2015年1月19日

[4] 范沛浩. 成都市15家药店进口(合资)药与国产药价格调查.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7卷5期

[5] 曾红颖. 当前我国药品价格调控中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6月上

[6] 孔祥金, 等. 试论药价虚高的形成基础. 中国药房. 2011年12期

[7] 内地进口药为何贵过香港?中华工商时报. 2013-09-16

[8] 5月1日起28种进口药 实行零关税. 证券日报. 2018-04-24

[9] 岱岳,江滨,韩晟,等.我国短缺药品现状调查分析.中国药房,2010,21(9):785

[10] 赵磊, 等. 中国式缺药:消亡的他巴唑. 中国经济周刊. 2013年28期

[11] 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被罚30亿元 数名被告被判刑. 新华网. 2014-09-19

[12] 调查:为何中国进口抗癌药格列卫成“天价”?人民网. 2015年01月12日

[13] Researcher Behind the Drug Gleevec.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 2009

[14] Jerry Avorn. The $2.6 Billion Pill — Methodologic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N Engl J Med 2015; 372:1877-1879

[15] Chloe Liu. BIO 2012: Development cost comparison, China vs. U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2 July 02

[16] Naren P. Tallapragada. Off-patent drugs at brand-name prices: a puzzle for policymakers. Journal of Law and the Biosciences, Volume 3, Issue 1, 1 April 2016, Pages 238–247

[17] Value Added Tax (VAT) rate on prescription-only drugs in Europe in 2017, by country. EFPIA

作者 伍丽青 | 出品 网易浪潮工作室

文章为网易看客经授权转载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7,市值蒸发超过700亿背后,中药注射剂红利时代式微,步长制药能否反...

中药注射剂的高利润性质并没有改变,步长制药的利润下滑,是在政策利空下难以避免的业务层面的增长乏力。而除了高利润拳头产品被严控,净利润下滑,产品过于集中的风险已经凸显外,天价的“学术推广费用”也一直是悬在步长制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者:程华秋子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从一路狂奔至155.41元/股到跌破55.88元/股的发行价,步长制药(603835)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而且,这家明星中药企业,还成为自2017年实行IPO新规以来首只破发的个股。

2016年11月18日,步长制药以55.88元/股的发行价顶着彼时“最贵新股”的光环登陆沪市主板,在7个交易日后打开涨停板,股价达到最高点155.41元/股,相对于发行价增长1.78倍。

然而,上市后的步长制药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陷入了业绩“增收不增利”的境地。近年来,步长制药的营收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净利润在上市后却一直在下滑。2015年步长制药的净利润达到顶峰,当年同比增长了167.2%至35.34亿元;但是到了2016年,却惨遭腰斩,降至17.7亿元;2017年净利润继续下滑,同比下降7.43%至16.39亿元(表1)。

与下滑的业绩相对应,步长制药的股价与市值也在登顶后迅速开启了下跌通道。5月16日,步长制药纳入MSCI指数后,上涨了8.77%,重回发行价,但很快又再度跌破发行价。纳入MSCI指数,对股价起到了一时提振的作用,但仍然改变不了步长制药长期低迷的态势。Wind数据显示,2018年2-5月中药板块涨幅达到16.65%,但同期步长制药的涨幅仅为2.11%,其近一年的股价跌幅更是达到26.2%(表2)。

步长制药后续股价迅速下跌,并跌至破发,或与其大额限售股解禁有关。2017年11月20日,在步长制药上市满一年后的首个交易日,其上市时的2.58亿股限售股解禁流通,占步长制药总股本的37.85%,是解禁前流通股的近3.7倍;解禁的限售股涉及43名股东,其中绝大多数为抛售动力最强的创投机构,因此股价下跌难以避免。

家族财富遭腰斩,上市前套现近80亿元

目前,相较于高峰时的1060亿元,步长制药的市值已经蒸发超过700亿元(图1)。而步长制药实控人赵涛家族持股财富也从2017年的342.2亿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147.8亿元,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上的排名从1年前的35位跌落至170位。

图1:步长制药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Wind

从2003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推出至今,步长制药背后的赵步长家族上榜多达11次。步长制药的上市,不仅代表赵氏家族完成了“新老交替”,更让以赵涛为主的家族成员财富出现了裂变式膨胀,直至成为2017年医药业的首富。

但是随着步长制药2017年全年股价的深度下跌,赵涛家族持股财富也遭遇腰斩,从2017年的342.2亿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147.8亿元。

从1993年赵步长和赵涛父子两人下海创业,到2016年11月步长制药上市,步长制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期间共有11次股权转让和1次增资。第一个阶段是在包括赵步长和儿子赵涛、赵超,女儿赵菁、赵骅在内的家族成员中,确立以赵涛为主的控股结构。第二个阶段是引入外部股东,家族套现。这个阶段,赵涛和他的两个姐妹赵菁、赵骅一共套现了将近6.8亿元。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后引入多元化股东,为上市做准备。

在步长有限的融资“历史”中,2010年11月和2011年1月的两次最为人熟知。步长制药在这个阶段引入了“海量”新股东,开始优化股权结构。

以2011年1月的第9次股权转让为例,赵氏家族大量转让老股,并且引入了大量的外部股东。其中,步长(香港)以5.65亿元转让了步长有限2.985%股权,朗格拉(香港)以11.9亿元转让了5.3887%股权,博拿它(香港)以5.2亿元转让了2.3575%股权,兴讯投资(香港)以12.2亿元转让了5.5264%股权,迪明(香港)以4.1亿元转让了1.8421%股权。接受这部分股权的是创顺企业等22家外部投资机构,其中包括19位新股东。

这两次股权转让一共引入了大大小小的新股东多达28家,并且名单中出现了国内外众多知名PE的身影。其中,境内股东(直接或间接投资)包括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持股98%的大中宏宇、广州立白集团陈氏兄弟所控制的天津宝凯和天津澳特莱、雅戈尔集团李如成控制的鄞州新华和间接持股15%的深圳中欧创投、建银国际间接持股26.56%的菏泽和邦、A股上市公司华夏幸福等。境外的股东则包括摩根士丹利的亚洲PE基金、创建AIG的史带保险集团、亚洲最大的PE基金之一殷库资本、意大利家族集团CIR的投资部,中美合作的德同资本、中国以色列合作的协同基金、日本领航蓝海VC基金等知名国际投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股东受让的股权均为步长制药老股,直到上市前,步长制药从未向外部投资者增发新股。早在1995年就实现销售收入5300万元的步长集团,自身有着成熟的业务,稳定充沛的收入和利润,这也让它有足够的底气不增发新股。虽然步长制药为了上市大量引入了外部机构,但其中赵氏家族的持股并未被过多稀释,外部机构的持股比例也相对较低。

步长制药上市后,赵步长家族依然掌控着52.6447%的股权,约合3.59亿股的股份。其中赵涛通过大得控股间接持有49.7899%,其妻子赵晓红通过西藏丹红持股1.7712%,岳母王秀珍通过陕西德鑫间接持股0.0027%。此外,赵骅、赵菁也有少量持股。赵骅通过西藏广发和西藏瑞兴持股0.2559%,赵菁通过西藏华联商务持股0.0825%。在融资过程中,随着步长制药估值的水涨船高,赵步长家族通过出让老股陆续套现了将近80亿元。

或许是为了提振股价,在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下,2017年步长制药还是大手笔地派发红利。2016年11月,步长制药登陆A股,上市后便派发现金红利11亿元;2017年,步长制药继续豪气分红,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6.14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3股,共计派发现金红利逾11亿元,占净利润比例超过60%(表3)。

高利润王牌产品遇增长瓶颈

复盘步长制药的发展史,依赖辅助用药的政策红利,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一度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随着医保控费、中药注射剂被严格监控,其产品过于集中的负面影响也逐渐被放大。业绩下滑、大额限售股解禁只是导致步长制药股价下跌的表面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在于此。

步长制药在心脑血管领域拥有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谷红注射液四个独家专利品种,其中前3个品种2017年在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份额的排名均在前20位。由于步长制药在心脑血管领域市场地位突出,心脑血管用药对其收入的贡献超过了7成。

产品高度集中的问题,在步长制药上市后更加严重。

招股书显示,步长制药心脑血管三大产品——脑心通、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在2016年1-6月的收入占总营收的72.73%,其中拳头产品丹红注射液的收入占比最多,达到36.62%。2013-2015年,丹红注射液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9.13%、37.09%、35.73%。丹红注射液是一种能够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中药注射剂,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等病症。市场上丹红注射液主要由步长制药的子公司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且被纳入国家医保(2017版)乙类,20个省市地方也将其列入乙类医保目录,在市场上应用极广。

但是这个为步长制药贡献营收超过3成的王牌产品,如今却面临着随时被停用的风险。在近年医保控费严格限制辅助用药、限制门诊输液的大背景下,多地开始对辅助用药进行监管控制。由于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会引发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受得到质疑,因而成为受监控影响的重灾区。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2万例,中药占5.5%;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150.7万例次,中药占16.6%;从报告涉及剂型与给药途径看,中药注射剂占比较高,静脉注射给药占53.2%。

除了丹红注射液被严格监控,步长制药的另一个独家专利产品——谷红注射液也被监控。在药智网“辅助与重点监控用药数据库”中,谷红注射液也在北京、内蒙古、安徽等地医院被限用、监控甚至停用。

2017年年报显示,步长制药的产品已经拓展到了来自心脑血管、妇科、泌尿三类,但心脑血管产品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在2017年达到112.21亿元,占总营收的80.94%。而其他两类药品品种的收入份额加起来不足10%。

仅从增速上看,步长制药的三类药品营收都处于增长状态;心脑血管品类营收2017年同比增长了11.76%,妇科用药营收同比增长4.77%,而泌尿品类则在2016年同比下降8.16%的背景下,2017年同比增长了26.46%。

但为何营收规模在扩大,而净利润不增反降?是受政策利空影响导致步长制药的盈利能力下滑,还是因基数太大处于增长瓶颈?

自身横向比较,按产品来划分的话,在占步长制药营收高达80%的心脑血管品类药品中,丹红注射液是其中的“利润之王”,Wind显示其2012—2015年的毛利率分别为94.38%、95.04%、95.12%、94.53%;而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的毛利率均不超过85%。而这3个品种合计贡献的毛利在2013-2017年均超过了80%(表4)。

可见,步长制药的主营业务心脑血管产品尤其是丹红注射液的盈利能力非常可观。而丹红注射液受到严格监控,让步长制药遭到不小的冲击。从时间节点上可以看出,步长制药的净利润下滑,股价下跌直至破发,正是丹红注射液频繁出现在多地重点监控“神药”名单的2017年下半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2017年年报中,步长制药已不再披露丹红注射液的具体收入占比和毛利率。而2017年年报的心脑血管产品中,除了脑心通胶囊(48粒/盒)的产量、销量是正增长,其他产品的产销量同比皆为负,其中丹红注射液(10ml/支)、丹红注射液(20ml/支)的生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1.35%、11.33%。

纵向上,将丹红注射液跟A股市场上其他拥有中药注射剂公司的主营产品毛利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毛利率都较高,尤其是披露了单项产品收入的红日药业,血必净注射液的毛利率高达91.27%;步长制药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处于中上水平。有意思的是,除了丽珠集团和红日药业单独披露了单项注射剂的收入和毛利,其他公司基本上都归在不同的产品分类中不再单独披露,而单独披露了单项中药注射剂的丽珠集团和红日药业,该项收入都是负增长(表5)。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注射剂的高利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药企的争相开发和推销,而2012年“限抗令”出台后,诸多不受限制的清热解毒类药注射剂开始取代化药抗生素的原有市场。在此背景下,中药注射剂一度迎来高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大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速远高于中成药行业增速(约20%的水平),复合增速高于30%的品种比比皆是,高于50%的有7种,尤其是热毒宁、血必净、丹红的增长率高达85%以上。

中药注射剂的高利润、高销量,让步长制药等中药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市场上中药注射剂质量参差不齐、不良反应频发却成为阻碍它们发展的最大障碍。中药注射剂的原料是各种草药,来源复杂,而中药注射液又不要求纯化到单一成分,因此容易产生热原。而且,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普遍不高,导致注射剂常出现杂质残留、微粒过多过大的问题,从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除了先天缺陷,一定程度上与其不规范使用和滥用有关。中药注射剂低成本高利润的特征迎合了国内医药流通渠道的某些非理性需求,其大剂量的滥用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浪费。米内网数据显示,仅2017上半年重点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终端(北京、广州、南京、重庆、成都、西安、哈尔滨、沈阳、郑州)中药注射剂TOP10产品销售额合计接近30亿元,其中就包括血必净、喜炎平、丹红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参芪扶正注射液。

得益于政策,也受制于政策。在医保控费、中药注射剂被严控的背景下,近两年注射剂市场增长速度明显乏力。2014年我国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接近870亿元,增长率接近23%;2016年我国中药注射剂行业市场规模为890.8亿元,增长率已经不足1%(图2)。

中药注射剂的高利润性质并没有改变,步长制药的利润下滑,是在政策利空下难以避免的业务层面的增长乏力。中药注射剂不断“中枪”,除了步长制药,其他拥有中药注射液品类的A股公司也无法独善其身。东吴证券认为,未来中药注射剂市场将进一步收缩,产品质量将成为决胜关键,优质产品将恢复至低速的健康增长状态,而质量、销售均不存在优势的产品将逐渐弱化,质量不过关产品将逐渐被淘汰。

一半营收用来“学术推广”

除了高利润拳头产品被严控、净利润下滑、产品过于集中的风险已经凸显外,天价的“学术推广费用”也一直是悬在步长制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分析步长制药的高额销售费用的问题前,需要先解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临床使用量大但疗效不明确、问题频出充满争议的辅助用药会在市场上畅通无阻,成为临床用药的主角?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因为辅助用药的销售涉及到企业、医院,甚至医生的多方利益。

2013年,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德制药”)的“回扣风波案”中,泰德制药的医药代表根据保定市某医院心血管科室当月开具的“前列地尔”注射液数量,按照每支27元支付药品回扣费。而这只是科室医生的一环,药品要进入医院,并被医院采购,企业还要“攻克”多重门槛。

在曾经“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辅助用药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条决定了步长制药的经营模式是所谓的“学术推广”模式,这自然造成其营销费用高企。

什么是学术推广?处方药要由医生出具处方才能销售到患者手中,而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及交流会则有利于医生准确了解药品适应性和作用机理等,使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起来更有针对性。因此,谁能得到手握处方权的医生群体认可,谁就能在处方药市场站稳脚跟。这也是学术营销模式备受药企青睐的重要原因。不过,国内药企的学术推广似乎有些“变质”。企业邀请的一般是医生、经销商等客户单位,金额超高的推广费最终都将以礼品、旅游服务、代金卡甚至是现金的形式回馈给客户方。

步长制药年报显示,2013-2017年其在“市场及学术推广”上的费用持续增加,2017年已经高达70.17亿元,占到同期营业收入的50.61%(表6)。也就是说,近5年来,步长制药在“市场及学术推广”上的费用累计达到285.2亿元,平均到每个月为4.76亿元,每天则有1586万元。

“市场及学术推广费用”是步长制药“营销费用”里的主要支出,几乎每年都占到了总营收的50%,其他支出还包括广告宣传费、运输费等。相较之下,步长制药在研发上的投入十分微薄,“学术推广费用”是研发的12.6倍。虽然步长的研发投入近年一直在小幅增长,但其研发投入在营收上的占比仍然不到4%(表7)。且不说低于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2017年17.59亿元的研发费用、12.71%的研发投入占比,与同类的中药企业天士力6.16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也稍显逊色。

不过,中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较低,更强调品牌溢价和营销推广能力,除了康缘药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7.88%,其他均不高于6%。步长制药的研发投入占比在行业内不算高,只能算不低于平均水平(表8)。

其实,以中药注射剂为代表的辅助用药,通过“学术推广”等传统营销模式一直以来非常奏效,用“天价”营销费用拉动增长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在A股专注心脑血管中成药的企业中,除了天士力和中恒集团的营销费用率较低、并呈现下滑趋势外,其他企业的营销费用率均高于40%,而步长制药的营销费用率是其中最高的,2017年接近60%(表9)。在当前医改控费、反腐、合规,药改鼓励创新,淘汰“神药”等大趋势下,步长制药如果不调整产品战略、调和经营方式,未来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或将继续减弱。

连续收购亏损资产,多元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成为步长制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产品方面,目前中药注射剂市场主要被中恒集团(600252)生产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步长制药生产的丹红注射液、康恩贝(600572)并购的贵州拜特所生产的丹参川穹嗪注射液、上海药研所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等产品所占据。但是随着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安全性再评价的推进,这种格局或将被打破,目前已经陆续有新规格和新品种的中药注射剂获批上市,如2017年6月利民制药厂的软袋装大容量中药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液;2018年1月,昆药集团拟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患者的中药注射剂“注射用KPCXM18”也获批。

早已预料到产品集中风险的步长制药也布局了多个注射剂新品。2017年底,步长制药发布公告称,在注射剂板块提前布局了包括谷红注射液、灯盏花素氯化钠注射液、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在内的多个注剂品种,但目前几个新品的收入尚微,后3个新品在2017年分别贡献了0.14亿元、2.76亿元、1.89亿元。

2017年12月21日,步长制药公告称,拟以不超过1.18亿元收购福建新武夷制药70%的股份。福建新武夷制药是一家主营心脑血管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的中药企业。其2016年度净利润为205.47万元,而未审计的2017年1-10月数据显示其净利润-70458.28 元。在遇到增长瓶颈的情况下,作为心血管中成药龙头的步长制药仍然将盈利能力不佳的建新武夷制药收入囊中,主要是因为看准了后者的两个明星产品:满山白和软脉灵,希望借此扩大在中国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5月17日,步长制药公告称以1.61亿元收购九州龙跃制药51%的股权。九州龙跃制药从事大容量注射剂(聚丙烯共混输液软袋)的生产。很显然,步长制药想要延伸步长在大输液领域的布局。

但因为九州龙跃本身没有太大亮点,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市场似乎对此次收购并不看好。根据公告披露数据,九州龙跃2015年、2016年末和2017年10月底的净资产分别为-1374.15万元、-2856.09万元、-4609.91万元,2015年、2016年、2017年前10个月分别亏损1526.06万元、1481.94万元、1753.81万元,且同期营业收入只有159万元、703.6万元和657.66万元。截至2017年10月底,九洲龙跃的负债为2.19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1.85亿元,而2016年期末的流动负债仅为9544.03万元。但对于流动负债的构成,九洲龙跃评估报告中未作出详细说明。

对于这样一家长期资不抵债、连续亏损3年的制药企业,步长制药最后认可的评估价值却高达3.15亿元,溢价高达783.31%,这不免让投资者感到不解。

无独有偶,在2017年5月一个月内,步长制药就连续收购了3家亏损企业。其中,快方科技为O2O送药平台,北京普恩主营为医疗器械研发,新博医疗主营也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虽然可以把步长制药的行为解读为对上下游医药产业链的整合,但如此高溢价收购还是颇让人费解。这3家公司2016 年末净资产分别为 5851 万元、-5459 万元、1169 万元,2016 年度净亏损分别为 4707 万元、2142 万元、 1441 万元,评估增值率分别达 804.42%、259.38%、2116.41%(表10)。

不过,步长制药并未在2017年年报和收购公告中提及上述3家亏损公司的商誉。目前其商誉主要由上市前收购的吉林步长制药和通化谷红制药两家公司贡献,其在年报中指出,公司完成收购后确认的商誉近50亿元,占到期末总资产的26%,并提示了大额商誉减值风险。2015年,通过收购上述两家公司,步长制药确认的投资收益合计达到17.08亿元,贡献了当年利润的47.5%,净利润同比增长167.2%。目前,吉林步长制药和通化谷红制药都处于盈利状态,其中通谷红制药2017年净利润达到1.2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步长制药的投资还涉及金融,包括基金和商业银行。2017年9月5日,步长制药还1.9亿元参与认购投资武汉瑞伏医疗健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投资基金”),本次投资基金募集总额为3.94亿元,其中,步长制药认购1.9亿元的合伙份额。6月1日步长制药又拟以不超过4.56亿元的自有资金认购朝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朝阳银行”)8.52%的股权,为朝阳银行第一大股东。

仅从收购标的的业务层面看,步长制药已经意识到自身产品结构问题,寄希望于收购来丰富产品品质,快速拓展产业链和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占率,降低产品集中风险。按照步长制药董事长赵超的设想,步长制药未来要成为一家集中药、化学药以及生物药为主的创新型药企。而在收购完成后,步长制药的经营方针和销售策略都将发生变化。

收购诊断试剂和医药电商企业,都是步长制药在为未来加大非处方药占比、调整产品结构做铺垫。虽然进行多元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十分明晰,但是财务层面步长制药为何多次高溢价收购亏损企业,仍然存在疑问。

文章TAG: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诺华制药制药有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