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上蔡杜一沟从哪里引水,建生态亲水城圆百姓宜居梦

上蔡杜一沟从哪里引水,建生态亲水城圆百姓宜居梦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2 17:43:02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伐蜀名将邓艾如何戏剧性地走完自己一生?

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戏剧性的一点在于,往往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历史进程的发展会跟曾经试图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之期望截然相反。例如三国时代魏国的建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尽管最终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并顺利达成了其“愿为周文王”的理想,曹丕在某种程度来说却依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这主要是由于,他能够顺利完成汉魏禅代这个高难度历史事件的根本,在于背弃了其父压制士族的基本路线,而成功地通过政治利益来置换士族对其接手皇位的支持。

这件事的负面作用在曹丕统治时期尚未显现,只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潜藏在水底,直到后来司马氏发动高平陵事变,取代曹氏皇族的统治时才令人恍然大悟,原本应当作为曹魏最核心支持者的寒门早已经被排挤出了权力阶层。不仅如此,有某一些寒门的人才反而开始归附于世家大族出身的司马家族,希望能够获得一条晋身之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后来攻灭蜀国的第一功臣——邓艾。

一,贫家的少年虽然后来发迹之后的邓艾曾经自称自己出身于南阳地区的大族,但这个说法本身却存在着很大的注水猪肉成分。原因有二:第一是邓艾这个所谓的“没落士族”身份并没有获得其他同时代世家大族的认可;第二是邓艾也拿不出能够证明自己出身的有力证据,甚至连其父的名字都不可考,这在重视家族和血脉传承的古代中国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邓艾的出身几乎可以确定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寒门,从这点来看邓艾跟东吴的大都督吕蒙有几分类似。不过两人之间根本的不同在于邓艾从小接受了比较良好的教育,在文化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吕蒙,也因为这个原因,邓艾最开始步入仕途担任的是典农校尉手下的书吏等低级官员。这种官员对于上品士族来说是决然不能屈尊的,但相反对于邓艾这种出身底层的人才来说,的确不失为一条比较好的上进选择。

典农校尉,负责地方上的屯田和农业活动,但“校尉”本身又是作为武官而存在,因此对于邓艾来说,这个岗位更加便于邓艾进一步接触用兵作战的武备活动。而他的军事才能也在此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根据史书记载,邓艾经常在一些为人所知的名山大川周围点评地势,并且抒发自己对于用兵作战的观点。这件事被不少同僚所讥笑,但邓艾却依然不改自己的本心,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自信,后来邓艾才被司马懿所赏识,提拔为了心腹加以重用。

二,姜邓斗智尽管对于邓艾来说司马懿是一个伯乐式的人物,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司马懿并没有第一时间擢升邓艾,而是继续将他派遣到淮南地区担任地方官。与很多纯粹的武将不同,邓艾的内政能力也非常出色,在淮南地区担任地方官的过程中,邓艾将魏武帝时代制定并一路沿袭下来的屯田政策加以改良,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环模式。

这为此后曹魏在淮南地区的经营,并且持续对孙吴保有战略上的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由于邓艾在淮南地区的出色表现,才最终使得司马懿坚定了继续悉心培养邓艾并将他打造为方面大院的决心。从公元243年开始,邓艾被右迁至西北地区的南安太守,开始负责曹魏雍、凉一代的基础防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邓艾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姜维。

此时的姜维已经成了蜀汉政权的军事责任人,致力于完成老师诸葛亮的遗志:讨伐曹魏,兴复汉室,但某种程度上姜维与诸葛亮的作战风格大相径庭。诸葛亮求稳固,可能无法取得大胜,但也不会出现大败;姜维恰恰相反,他身上充斥着浓郁的军事冒险主义色彩,希望能想办法找到敌军的破绽乃至于不惜冒险和引诱敌军,因此姜维可能会取得极大的成果,但是稍有不慎就会遭受惨败。

而邓艾身上那种由早年处理琐碎政令而带来的细致和耐心,恰恰是姜维最大的克星,这直接导致了近二十年间,在与姜维的交锋中,邓艾向来是胜多败少,牢牢地阻碍了姜维进军的步伐。三,将星陨落公元263年,为了让自己的篡位理由和法统显得更加坚实,司马昭决定出兵攻伐蜀汉,总帅为自己的亲信钟会,其余两路分队分别由邓艾和诸葛绪带领,兵分三路进攻成都。

然而姜还是老的辣,主力钟会队被姜维虚晃一枪闪过,阻碍在了剑阁,另一只分队的统帅又被钟会诬告而丢掉了大将的位置。此时的邓艾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川蜀地区又向来以险峻著称,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但往往危机就蕴藏在转机中,邓艾敏锐地发现了阴平小路缺乏防卫,通过此地可以直插对方心脏,从而一举扫平蜀汉,于是他决定从阴平偷渡进军,前往成都。

果然,这招是蜀汉所无法预料的,邓艾的奇袭取得大胜,一路攻克绵竹,击垮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所率领的抵抗军,并且攻克了成都一举灭亡了蜀汉。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看上去也是个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成功人士的美好故事。但历史往往是吊诡的,作为司马懿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邓艾本身却并不为司马昭所信任,再加上其出身寒门的身份,让原本企图独揽灭蜀大功的主将钟会对其心怀怨憎。

从曹丕到曹叡,仅两代皇帝,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这事,往大了说,是士族的崛起,抢夺了皇族的政权;往小了说 ,就是曹家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而且还子孙单薄。曹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除了逼汉献帝的禅让,肯定要得到当时的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于是双方在默契的妥协下,曹丕认了九品中正制,换取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的支持称帝。九品中正制其实只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而这个人才选拔制度的标准就是出身,只有出身好才能当大官,这样满朝文武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全是出身士族的人,或者全是士族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就结成大大小小的士族团体,这个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和世代为官的政治利益,但是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一把双刃剑,在保证曹丕即位的同时,慢慢的蚕食大魏的政权。

众所周知,士族世代为官后,为了保证自已的利益,不同的士族之间又相互勾结,相互推荐,结成一个庞大的士族集团,这个集团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已的利益,因而与国家和皇帝的利益不断的产生冲突,在决定国家政策时,这些士族出身的官员,难免会牺牲国家利益而优先保证自已的利益。这样一来,皇权就衰弱了。如果皇帝能力强,能够强力控制朝政和摆平百官,那么皇权还能延续,如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一旦皇帝能力平庸,或者年纪尚小,如曹芳,不能理政的时候,政权就会旁落,如果政权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如司马懿,那么大魏的江山就会不保。

到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与以曹爽为代表的皇族集团争权时,满朝文武官员都站在了司马懿的身后,而对抗曹爽,曹爽失败,皇族衰弱,自此没落。这也就是曹丕、曹睿二代君主之后,政权就开始衰弱的根本原因。另外曹丕、曹睿二位君主的寿命较短,且后代子孙稀少也有一定的原因。曹操在世时,可有20多个儿子,人丁兴旺,且人才辈出,到了曹丕这一代,就开始子孙单薄,曹丕共有10个儿子,第2子和第3子很早就去世了,有6个儿子在壮年去世,也就是22岁之前就死了,有些甚至没有留下后代就去世了,除了长子曹睿活了34岁外,只有东海定王曹霖活到了高平陵政变的那一年。

文章TAG:杜一沟上蔡宜居水城引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