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工作总结 > 这个福建人曾是世界首富 伍秉鉴

这个福建人曾是世界首富 伍秉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1 23:02:59 编辑:范文 手机版

伍秉鉴后代为何是农民?

伍秉鉴后代为何是农民

在大多数人眼里农民就代表着贫困、落后,甚至以俯视的眼光来看农民,我想说农民欠你什么了吗?农民问你要什么了吗?我听到一句话:人不求人一般大。所以请收起你的优越,农民出生的许家印、刘强东.....够很多有优越感的人仰视了吧?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要躺在祖辈的光环下目空一切,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让身边的人也好过,所谓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晚清富商伍秉鉴的下场如何

晚清富商伍秉鉴的下场如何

咋一看这个名字挺陌生,提起晚清巨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胡雪岩,但是,伍秉鉴也是名副其实的巨富,他的身价最高达到过2600万银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的5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名副其实的巨富了。那么,伍秉鉴是何许人也呢?他怎么打下的商业帝国?他的结局又怎样呢?伍秉鉴,祖上是福建人,最早以种茶为生,后迁至广州,开始经营茶叶生意,伍秉鉴父亲伍国莹时,他先在广州首富家中做账房,后来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后参与经营元顺商行,后来伍国莹由于年岁已大,精力有限,将商行交给长子伍秉钧打理,伍秉钧颇有经商头脑,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商行——怡和商行。

可惜伍秉均在35岁就英年早逝,之后伍秉鉴接手了怡和商行。那时的西方列强一直想与中国有生意上的往来,但是乾隆在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经过列强几度沟通,乾隆才松口,同意开放广州通商口岸。当然,面对源源不断来华贸易的列强,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措施,比如一些措施,比如招募有实力有口碑的行商,与洋人进行贸易,由于伍秉鉴经商守诚信,且经营业务繁多,所以他不仅成为政府招募的13家商行之一,还在大家的推举下,成为行商之首。

善于经营与开拓的伍秉鉴,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赚足了资金。经过多面与洋人的商业往来,伍秉鉴在洋人中名声很大,声誉也很好。当时,洋人想到中国来进行贸易,必须找一位保人。伍秉鉴出于生意需要,为不少洋人做过担保。可是,洋人贪婪无比,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不断在货物中夹带鸦片。而伍秉鉴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汉奸”角色。

由于鸦片危害太大,清政府派林则徐展开禁烟运动。林则徐作为清政府派到广州的钦差大臣,他先明察暗访,得知伍秉鉴与列强往来最密。而伍秉鉴由于劝说洋人无效,只得出资从洋人手中购得1037箱鸦片上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平息此事。然而林则徐却认定伍秉鉴与洋商串通一气,故意拿这点鸦片欺瞒官府。一气之下,将伍秉鉴捆绑审讯,之后又将他锁住到洋人处,声称洋人若不交出鸦片,必以伍秉鉴是问。

结果,洋人并不在意伍秉鉴的生死。几天后,并没有什么洋人交出鸦片。林则徐也明白,在洋人眼里,伍秉鉴不过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棋子,所以就释放了伍秉鉴。但这毕竟让伍秉鉴丢尽了颜面,使他在商行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鸦片战争爆发后,伍秉鉴见和平解决鸦片问题彻底无望,于是拿出巨资帮助修建城墙,购买战船等。但是清军胆怯,根本不敢和洋人作战,最终以赔款600万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争。

由于清政府早已千疮百孔,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摊派到各商行的头上,光是伍秉鉴就应承了100多万。然而,出了钱的伍秉鉴,依然得不到清政府和百姓的欢喜。大家认定他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对他诟病不断。尽管伍秉鉴后来又数次向清政府捐出巨资,然而依然没有缓解大家对他的仇恨。最后,74岁的伍秉鉴在万念俱灰中溘然长逝,结束了他传奇却又卑微的一生。

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伍秉鉴后代为何是农民

一、伍秉鉴其人伍秉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 “怡和行”为广州十三行之一,及伍氏家族企业,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进出口贸易;在国内拥有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等产业,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

二、伍秉鉴移居海外探究1842年12月23日,风烛残年的伍秉鉴写信给美国马萨诸塞州友人J·P·Cushing,表示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第二年9月,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①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民族商业生存空间的急剧恶化。怡和行主要于西方商人开展外贸贸易,此时其西方贸易伙伴开始往中国走私鸦片,面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伍氏家族企业被卷入其中,得罪官府,伍绍荣被革去职衔,逮捕入狱,经过此番折腾,伍秉鉴颜面尽失,斯文扫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然而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战争结束后,面对600万元战争赔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伍家被勒缴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此时的伍秉鉴,却已是心灰意冷。更加麻烦的是随着战争的影响,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被涂上了“汉奸”的阴影,在清政府的榨取下许多行商纷纷破产,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

②国外商业环境的宽松,伍氏家族多年海外产业的布局。行商生意已不是伍氏家族唯一的生命线,此时已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伍氏家族长期同西方贸易中,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积累的财富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③商人逐利的本性决定,当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或者红利不厚时,作为商人伍秉鉴就会萌生转移阵地的想法。

为什么清朝商人伍秉鉴曾被认为是世界首富?

晚清富商伍秉鉴的下场如何

伍秉鉴是福建人,生于广州。他的父亲伍国莹曾是十三行总商潘启官的账房先生。伍秉鉴所创立的怡和行,以及积累的巨额财富一直是个谜。清代的怡和行具有很大的生意,嘉庆年间他接办其兄伍秉钧的行务,进而为十三行首席行商。后来清朝政府改革行商制度,他与卢文锦同任总商,进而成为总商之首。伍秉鉴到1834年时,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富甲天下。

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可以说是一个跨国大财团,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清朝初年,继续延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这个出入口被封起来了。这就是伍家离开安海的背景。伍秉鉴的家族是一个有浓厚商业意识的家族,他的祖辈曾经在康熙年间就移居广州谋生。其实,当年伍家最有商业头脑的是伍秉钧,他偏偏比较短命,伍家最终选择了伍秉鉴成为“怡和行”新的掌门人。

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看好伍秉鉴,有人甚至断言,怡和行会败在伍秉鉴身上。那么,为什么后来伍秉鉴成为了世界首富呢?主要还是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吝啬,可能是伍秉鉴的“专利”,为了省钱他居然给妻子买假首饰,但伍秉鉴却曾经给他的美国义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类似于这样的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

外国有个“高老头”,中国有个伍秉鉴,这两个商人虽然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在吝惜财物方面却是那样酷似,就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从牙商发展到行商的伍秉鉴,经常从国内长途贩运批发商手中购买大批生丝,托付给由他选准的外商,运到加尔各答去销售,又从那里购买大批英国货运回广州,从中牟取利润,终于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变成了暴发户。

看来,伍秉鉴确实很会做生意,但是,吝啬才是伍秉鉴的“专利”。有人形容吝啬时,常说:一分钱掰作两半用。伍秉鉴的吝啬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把一分钱掰作两半用呢?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某天,伍秉鉴的妻子李慧兰,发现她身上的首饰和匣子里的首饰都不翼而飞,便赶忙跑去准备告诉夫君。伍秉鉴这时从外面回来了,给她带回来一些不知从哪买的假首饰。

而那些真首饰,则早被他收捡起来,也不知派什么用场了。李慧兰气得直哭,她把那些膺品扔得满地都是。伍秉鉴默默站在那里,似乎自知理缺。其实,他是在想,自己总有一天会说服她的。伍秉鉴站了一会,想起什么,又在地上把那些假玩意一个不漏地捡起来,然后走出去了。李慧兰以为自己的夫君可能是改变主意,要把真首饰替她拿回来。

不料伍秉鉴是认为这些假玩意,扔了实在可惜,又拿去退给了卖主。当时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32岁的伍秉鉴就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十三行行商们的领头人总商。伍秉鉴是一位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事实上,他的商行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他可以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伍秉鉴还曾经给他的美国义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此人日后成为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类似于这样的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在很多外商看来,伍秉鉴已经成为财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发财致富的同义词,连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了“浩官号”的名称而自豪。

但像伍秉鉴这样的官商,在清朝皇帝和百官眼中,只不过是可随意盘剥的商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不断寻找各种借口,迫使行商们“主动报效”或“认捐”。伍秉鉴对官吏借端勒索非常头痛。又一次,他承保的一艘公司船,被海关官吏发现有两对表未纳税。他企图缴180元了事,海关监督却罚他纳税50倍。说明伍家这时已成为官吏勒索的目标。

只是当时还是伍氏家族的全盛期。伍秉鉴与受昌、绍荣父子在前人创业的基础上,极大地扩张了伍怡和的家业,成为富甲天下的豪商。但是伍秉鉴已经觉得心力憔悴,已经开始培养继承人了!其二、伍秉鉴非常重视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和锻炼,自己五十多岁就主动退休了!嘉庆年间,伍秉鉴就已经列为总商之首,登上首席行商的位置。后来,为了表明他的实际领导权,他曾召集全体行商来处理一艘散商船的棉花交易。

此后数十年间,他一直居于行商首领的地位。道光年间,伍秉鉴为了避免怡和行务的操劳、公行事务的闲扰和清朝官吏的勒索,确保伍氏家业的绵延,多次谋求摆脱行商身份,物色子弟代充。但当时行商退休也成了清朝官府勒索的财源,最后他还是通知公司,怡和行务今后将由他的第四子伍受昌来管理。从此,伍秉鉴告老,由其四子伍受昌继承行务和公行总商。

1833年伍受昌病逝,由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总商。伍受昌聘任总商的这一段时间,实际上伍秉鉴仍掌握着怡和行行务,以及公行的实权。伍家与英、美商家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伍秉鉴是英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英国的公司管理者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往往将存款和金银交伍秉鉴保管。其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也向伍家借贷。

同美商关系更为密切。1834年英公司退出广州贸易以后,伍家也退出与其他外商的一切贸易,只同美商旗昌行合作,由旗昌洋行将其货物运销欧美、印度各国。伍怡和标记的茶叶,在美国可以卖得高价。此时的伍秉鉴被公认为是19世纪上半叶最富有的外贸商人。首富想退休,为何退不了?要知道,以首富之身而能避免超级风雨,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

纵观历史,首富的交椅,还真是不好坐的。1826年,这一年是大清帝国道光六年,一位不仅在帝国内部,且被当时的西方人敬奉为传奇人物,也就是58岁的帝国首富伍秉鉴在广州宣布:老爷子我,要退休了。伍秉鉴的祖上从清朝初期移居到了广州,到了伍秉鉴本人已是移民的第六代。此前,伍秉鉴的祖上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伍家才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经商一定要讲究:天时地利。1757年,清廷宣布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并且这种对外贸易的特权,还被清政府所特许经营的少数商行垄断把持,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广州“十三行”。少数几家商行,垄断了整个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伍秉鉴所接手经营的怡和洋行,作为十三行的重要代表,通过经营茶叶出口等垄断性贸易,由此开始迅速崛起。

帝国的巨富新星,冉冉升起。商海厮杀中,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做垄断生意来得有“钱景”。在联合官府进行垄断经营多年后,伍秉鉴的生意扩张到了全世界。钱袋子,用得着是宝,用不着是草。由于诚信经营,待人厚道,伍秉鉴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大,并且他的商业口碑也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对此,表示到1834年,伍秉鉴不仅是广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

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公布后,中国人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为豪,都不奢望能名列前茅。殊不知,早在19世纪前期,就有一个中国商人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交椅。他就是伍秉鉴。他曾统计自己家产约2600万两银子,而当时美国首富的资产大约为700万两。如此规模的财富,是伍秉鉴亲手在几十年内实现的。事实上,大凡暴富者,都不是市场规律能够解释的,伍秉鉴的暴富就是建立在清朝中期以后的行商外贸之上。

伍秉鉴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很早就有退休的思想准备。其三、伍秉鉴的怡和行曾经一度跃升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其资本涉足美国的铁路、证券乃至保险业务,他的一句话就能够成就两位世界首富。32岁的伍秉鉴接手怡和行,这一年是1801年。怡和行在伍秉鉴手中迅速壮大,成为了十三行的总商。

伍秉鉴的经商诀窍在哪里?他讲究快速投资!伍秉鉴将怡和行主营业务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交易的不菲收益,迅速资本化,大规模地置办田产、宅院、茶园、店铺。他还到国外投资,借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其资本甚至涉足美国勃兴的铁路、证券乃至保险业务。因此,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跃升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同时,伍秉鉴经商诚信,恪守商誉,具有超前的品牌意识。据说,福布斯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认了一个干爹,这干爹就是伍秉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福布斯回美国时,口袋里揣了50万银元,这是伍秉鉴给他干儿子的,这笔钱是放债,还是投资,或者是馈赠,咱们不得而知。福布斯拿这笔钱做了什么?修铁路!当时美国的铁路热刚刚开始出现,铁路则是美国经济起飞的火车头。

美国有一历史学家讲过福布斯和美国铁路的关系,就像华盛顿与美国的关系。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商界强人应该是雷厉风行,甚至有点独断专行的。伍秉鉴的性格并非如此,洋人说伍秉鉴“天生有懦弱的性格”。有一些商人善于与人交往,谈话时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伍秉鉴也不是这样的人,他性格严谨,不苟言笑,有人说他“一辈子只讲一句笑话,按伍秉鉴的性格来说,他是个不太受欢迎的人。

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行商。还是西洋商人,对伍秉鉴都很信任,很多商人跟伍秉鉴建立起长久的友谊,以及比较牢固的合作关系。伍秉鉴的人际交往秘籍说来很简单,就是诚实守信和慷慨大度。有一次,某外国商行按约定,运一批棉花到广州,到港后人们发现是陈货,行商不愿接收,最后伍秉鉴却收购了这批棉花。有人认为这是伍秉鉴畏惧洋人,实际上伍秉鉴正是凭借这种看起来吃亏的态度,与洋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位与伍秉鉴合作的美国商人因经营不善,欠下72000元债务,无法回国。那时所说的“元”是银元,一艘中等远洋货轮携带的货物不过10万元左右,7万元是一笔巨款。伍秉鉴却对这位商人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你不走运,他拿出借据后,就撕毁了,跟这位商人说我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了!事实上,他的一句话成就两位世界首富。

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位商人。中国商人伍秉鉴和美国商人阿斯特都名列其中。据资料显示,伍秉鉴的最高财富为白银2600万两,阿斯特的最高财富折白银2300万两。他们两人先后成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世界首富。而这两位世界首富成功皆因为一句话。伍秉鉴32岁那年从父亲手里接管了怡和行。怡和行是当时广东有名的“十三行”之一,其经营范围涉及钱庄、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

伍秉鉴沿用父亲“伍浩官”的商名,诚信经营,扶贫济困。有一天,阿斯特因缺少押金,而找伍秉鉴帮忙,他承若可以付给伍秉鉴利息,并且,他会一直留在广州,直到货款从美国带回来。伍秉鉴想了想,便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其实,伍秉鉴这一招儿,确实是一步险棋。因为,阿斯特既没有担保,在广东也没有其他生意。如果阿斯特是个骗子,那么,伍秉鉴将失去5000担的茶叶,而这五千担的茶叶就是7.2万两白银。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过,伍秉鉴很欣赏阿斯特的胆略,同时,也很愿意拓展在美国的茶叶市场。所以,他决定冒这个险。但是这次,伍秉鉴确实是栽跟头了。阿斯特因为经营不善,茶叶生意亏本了。最后,伍秉鉴却对这位商人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你不走运,他最后拿出借据后,就撕毁了。事实上,伍秉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商道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感染和影响下,后来,阿斯特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一句话成就了两位世界首富。而这句话展示了一位商人帮贫济困、至诚至信的美德。其实,美德不仅仅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同时,也决定了人生的成败。伍秉鉴的美德感动了阿斯特,也成就了阿斯特,当然也成就了伍秉鉴自己的美名。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成为行商时,太平洋另一边,一个地区刚刚摆脱英国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这就是美国。

今天的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刚独立时它的情形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国土小,人口少,在国际上毫无声望。为了支付独立战争的军费,各州大量发行纸币,通货膨胀,国库空虚。英国对美国实行贸易禁运,欧洲各国大都站在英国一方。西班牙封锁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只有法国勉强向美国开放了西印度群岛的几个港口,但仅允许60吨以下的船出入。

传统行商的业务范围仅限于贸易业,伍秉鉴凭借他的过人眼光,从贸易领域拓展到投资领域,他在英、美、印度等地都有投资,这让怡和行成为一个跨国商业集团。由于伍秉鉴投资有方,他去世后半个多世纪,美国人的旗昌洋行,仍然每年向伍家支付几万元利息。19世纪这是不小的一笔钱,一个家庭仅凭这笔利息,就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美国商人威廉·亨特初到广州时,还不到20岁,伍秉鉴对他很照顾。

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那些外国商人们经常讨论伍秉鉴到底有多少钱。事实上,在英美商人眼中,伍秉鉴已经是个世界级的神奇人物。其四、伍秉鉴确实有钱,他的家产有2600万两银子之多,他是商业奇才,其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想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了真正的国际财团2001年,伍秉鉴被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列为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

此次,一共有6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等人。这6人之中,唯独伍秉鉴是商人出身,与其他5位相比,伍秉鉴知名度低了不少,甚至到现在知道他的人也不多。他在广州出生,出身于经商之家。从小自学成才,可谓是当时一代有名的贸易家,慈善家。伍秉鉴究竟有多少财产,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话题;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产、店铺、钱庄,以及在美国、英国船上的货物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在1834年,他计算了一下,共约值2600万元。

这里的2600万元的“元”,多被解释为一两银子,据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这里的“元”应为西班牙银圆,后期称“鹰洋”。后来,在欧美多国,找到保存下来的伍秉鉴的画像,可见伍秉鉴在海外口碑不错,有其深远的影响。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之首,当年十三行被称为“天子南库”。伍秉鉴主张聚海资,兴海贸。他积极与欧美各国建立合作关系,发展海外贸易,并通过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的行为,让世界了解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广州文化公园至珠海南路一带的广州西关,曾是清朝晚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也就是清朝十三行的所在地。当年,清政府招募新的商人加入十三行之际,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迈出家族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他创办怡和行,专门代理洋船生意,以及代替清朝海关向各国洋船征税。伍国莹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大力经营怡和行,为伍秉鉴开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伍秉鉴接任怡和行。初出茅庐的他备受质疑,但事实证明,伍秉鉴比他的父亲更具有经商的天赋。他的成功离不开他高人一等的识人之术,以及细水长流的公关策略。为保证茶叶的质量,伍秉鉴从茶叶的源头抓起,专门派人到福建等地的茶园全程监督,并用自己的船队将茶叶运回。多年的苦心经营终有回报,在国外只要是“怡和行”商标的茶叶,都被鉴定为质量上乘的茶叶。

嘉庆年间,伍秉鉴的怡和行取代了同文行,而成为了广州十三行的总商。事实上,伍秉鉴是商业奇才,他的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还放眼于大洋彼岸,欲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真正的国际财团。他与欧洲、美洲的重要客户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在海外的许多客户。其实,伍秉鉴也是走官商之道,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

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易额每年达数百万两之多。伍秉鉴出生在商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很有商业天赋。在他的带领下,怡和行的业务迅速崛起,不仅将他父亲手中的客户延续了下来,还同欧美各国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因此他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他不仅在国内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还大力投资房地产行业,是洋人眼中的第一大富翁。

以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第一个就会向这位来自中国的首富求助,而伍氏家族也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特权商人,在国内权宦的眼中,伍秉鉴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清朝实行捐纳制度,伍秉鉴也拿出大笔银子报效清政府,弄了个三品顶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商。此外,他还凭借着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与外商、外国驻华代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此时的伍秉鉴,事实上已经跻身世界首富的行列。伍秉鉴出任总商数十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袖地位。伍家同伦敦大银行家拜令兄弟公司也有商业往来。据说,伍秉鉴通过福布斯在铁路股票上投资接近50万元,使福布斯成为横跨北美大陆最有名的铁路大亨。伍家的怡和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伍秉鉴在西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亨特在获悉伍秉鉴去世时说,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的头人,于1843年9月4日卒于广州河南,享年74岁,他和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年,旗昌洋行为了纪念他,特将一艘船命名为“浩官号”。

英国人则将他与林则徐的蜡像,一同陈列在伦敦名人蜡像陈列馆。贸易起家,最终成为富甲天下的人。事实上,十三行的行商们很多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22年十三行商馆区的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七天七夜,烧毁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洋银熔入水沟,长达一二里路呀!总而言之,伍秉鉴就是这样成为世界首富的,他确实有钱,他的家产有2600万两银子之多。

“世界首富”伍秉鉴真的是靠卖鸦片致富的吗?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在纵横千年专辑中列举了近千年来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以及宋子文。这份榜单有一定水分,也不够严谨,不过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伍秉鉴的富有。接下来金兔来聊聊伍秉鉴。清末,广州有位世界级富豪。据说,这位富豪的的银子有很多,多到数不过来,有时候闲着无聊,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数数钱,可惜钱多难数。

伍秉鉴有多富呢?据统计,他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债券等乱七八糟的资产整合在一起,大概有2600万银元,折合约有2000万两银子。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为4000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伍秉鉴的钱能顶的上清朝半年的财政收入。按照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来算,19世纪中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00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40亿人民币。

伍秉鉴是怎么发财的呢?在伍秉鉴31岁的时候,他从他的老爹那里接手了怡和行,主要是跟英国人做生意,喝喝咖啡,卖卖茶叶什么的。在国内就买田地、店铺、茶园、大房子。借着这些,怡和行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跨国贸易集团。那么伍秉鉴发家致富是因为鸦片吗?认为伍秉鉴发家致富的原因卖鸦片,主要是因为《清实录》中的这段文字:“又谕。

阮元奏,请将徇隐夹带鸦片之洋商摘去顶带一摺。鸦片流传内地,最为人心风俗之害。夷船私贩偷销,例有明禁。该洋商伍敦元并不随时察办,与众商通同徇隐,情弊显然。著伍敦元所得议叙三品顶带即行摘去,以示惩儆。”不过伍秉鉴发财倒不是因为卖鸦片,一来没必要,二来也不敢。没必要是人家正常的贸易就能带来巨大的利润,根本没必要去铤而走险。

不敢是因为怕勒索与惩罚。商人终究是商人,即便再有钱,在当时也很容易受到官方各种名目的勒索与摊派,如果接近鸦片甚至走私鸦片,很容易给官方以口实,被勒索的钱远比赚的钱要多。还有,据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记载:1817年,美国商船走私鸦片被官府查获,有担保责任的伍浩官被罚款16万两白银,其他行商则被罚款五千两白银。

罚金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综合以上的考虑,伍秉鉴致富跟卖鸦片没多大的关系。伍秉鉴能成为顶级的富豪,除了老爹留下的财产外,还有其它几个诀窍。第一个诀窍就是广交朋友。伍秉鉴这个人很慷慨,交了不少的外国朋友,举个例子,有一个波士顿的商人因生意失败,欠了伍秉鉴几百万,伍秉鉴就直接把借据给撕了,因此口碑大涨,消息传到海外,就有很多的外国人都跑过来和他做生意。

第二就是利益均沾,不吃独食。这点很了不起,也很容易收买人心。比如有一次,伍秉鉴拿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笔150万银子的大单子,他没有选择吃独食,而是把单子分给广州当地的商人们一起做,伍秉鉴因此就变得越来越有威望,慢慢的就成了当地的商业领袖。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伍秉鉴的这一点很值得学习。第三就是投其所好。

清朝首富伍秉鉴为救广州城而散尽家财,为什么最后落得身死?

一、伍家和十三行说到伍秉鉴,不得不说广州十三行。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广州地方政府于1686年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以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并代替政府征缴海关关税。公告宣布后,广州的13家有实力的行商进行了捐银授批,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此产生。

1757年,清政府对外贸易口岸由四个缩减为一个,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开始实行洋行制度。十三行代收税款,给外国商船做保,行行护保,凭借这种特殊地位,垄断对外贸易,使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特区”。据记载,伍氏家族祖上原是福建的茶农,最初几代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于康熙初年进入广东,开始从事商业。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在一家行商从小伙计做到账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财务总监,既要做会计管理,又要参与资产的管理,还要进行投资贸易。

伍国莹凭借这个职位积累的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并开始接触东印度公司。1783年伍国莹成立怡和行,开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1801年,伍国莹逝世,伍秉鉴继承了怡和洋行。伍秉鉴以其诚实守信和慷慨大度,同其他行商,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伍秉鉴也从此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使得伍家的事业快速崛起。

伍秉鉴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尝试新的投资领域。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来到广州,想要创办一个相当规模的眼科医局,他找到伍秉鉴,伍秉鉴捐出10万银元建立医局。在当时的中国,伍秉鉴的这一举动,实属大胆,不仅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一下子接受不了西方的医疗方法,更是因为这个医局属于公益性质。这个眼科医局就是后来的博济医院,并一直沿用至今。

伍秉鉴此举虽然没有任何利润,但是为他赚取了极高的国内外声誉。伍秉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领域,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的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还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在西方商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同时在国内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向破产的行商放债,使怡和行成为著名的跨国集团。

伍秉鉴晚年时,他自己估算他的个人财产大约是2600万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首富。以伍家为代表的行商虽然获利丰厚,但是风险也大。不仅入行的门槛高,海外贸易的周期长,环节复杂,而且遭到各级官府的勒索,一不小心,可能会赔光老本。伍秉鉴的商行虽然风光一时,但是看多众多商行倒闭,他开始担心商行的发展,开始要求退出商行;拿出大量钱财打点官府的同时,还花费上百万俩银子给自己和儿子捐了管帽。

二、伍家和鸦片战争伍家的一切都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而灰飞烟灭。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想就中国官府对英国商船的控制进行商务方面的谈判。但是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关,目光短浅,妄自尊大,要求英国使团下跪,并且拒绝了英国提出的通商贸易的六项要求,于是英商便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换回自己失去的商业利益。

从此,伍家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禁烟运动开始时,由于伍秉鉴和英商因为生意上的关系,使他遭到了林则徐的斥责。林则徐让伍秉鉴与英美商人协商,令他们交出全部鸦片。伍秉鉴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向外商承诺,只要他们交出鸦片,物价愿意用自己的财产赔偿他们的损失,但是遭到拒绝。林则徐于是将伍秉鉴父子关押,鸦片商们却冷眼旁观。

这时的伍秉鉴已经年届七十,不仅损失了大量财产,还颜面尽失。战争爆发时,伍秉鉴又帮助修筑虎门工事,一度把英国军舰挡在虎门以外。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广州条约和南京条约不仅使清政府支付了巨额的赔款,还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伍家出了很多赔款,十三行的风光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外国商人居住的洋人居住的地方,十三行在大火中变为了灰烬,伍秉鉴和十三行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章TAG:这个福建人曾是世界首富伍秉鉴这个福建福建人

最近更新

  • 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简介?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1

  •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经验交流材料怎么写

    如何才能写好经验交流发言?文/大白(微信公众号:跟大白学PPT演讲)我是一名职业的PPT演讲教练,对你这个问题,我就从我之前遇到过的一个辅导案例开始谈起。一天,有一个线上班的学员在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1

  • 歇后语搞笑幽默 揭后语

    笑死人的歇后语还有哪些?1、大腿上把脉——瞎摸。2、老鼠给猫刮胡子——拼命巴结。3、秋后谈恋爱——早晚要凉。4、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5、最彻底的美容——面目全非。6、炊事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1

  • 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月亮的诗词

    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诗歌?月亮四季皆不同,赏月最是中秋月,千变万化每一天,赏花吟诗春风里。一年四季多变化,春夏秋冬皆不同,风里雨里生活中,经受喜怒哀乐每一天。春我们在春天里,万物复苏大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1

  • 做梦梦见蟒蛇好不好 梦见黑蛇

    梦见蛇是什么兆头?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梦见蛇就是要有财运,因为蛇就是钱串子。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醒来后不要跟家人说,因为说了就破了。我做过几回,还挺灵验,有一回梦中先是蛇,后来是棺材,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1

  • 充满寓意的故事 有寓意的故事

    有哪些比较有寓意的小故事?1.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考试前两天做了两个很奇怪的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梦到自己戴着斗笠却还打着伞。秀才觉得这两个梦有深意,就特意找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1

  • 每日工作计划安排表 工作安排计划表

    每天的工作计划要怎么做?很高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每天的工作计划要怎么做?每天我的工作都是分三步走来做计划的,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天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对于在职场中的人是很重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0

  • 你都梦见过哪些奇怪的事 梦见直升机

    梦见飞机坠落,预示亲朋中属鸡的有难,非常灵验,你怎么看?有一年,我做梦梦到弟弟家房屋大梁挂红布。这是预兆弟弟家将有喜事发生。结果,当年夏天,我的侄女就定了亲事,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日 ......

    工作总结 日期:2022-04-10

管理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