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问答 > 汽车经验 > 临汾洪洞二手车出售,急悬赏临汾哪有二手车市场

临汾洪洞二手车出售,急悬赏临汾哪有二手车市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03:50:01 编辑:汽车经验 手机版

1,急悬赏临汾哪有二手车市场

应该就尧庙那一个
在去洪洞的那条路上有个!!
南外环可多了,飞机场里面也有,你可以亲自去那里问问。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急悬赏临汾哪有二手车市场

2,快乐王子二手车08年

如果没有发生过大的事故,手续没有问题,车子没有泡过水的情况下应该在一万左右,具体看实际车况。
现在的老奥拓快乐王子越来越少了,你可以去洪洞当地的五八同城,赶集网,百姓网等同城类网站网站上去看看有没有二手奥拓快乐王子二手车出售的信息。

快乐王子二手车08年

3,麻花里面是放了什么东西吃起来可以更酥更脆啊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销售,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2天津麻花,又称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3、伍佑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伍佑镇上“五云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经营此物的百年老店。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麻花做法:   天津大麻花   面粉25公斤 植物油12.25公斤 白砂糖6.75公斤 姜片250克 碱面175克 青丝、红丝各110克 桂花275克 芝麻仁750克 糖精5克 水7.5升   制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面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调搅均匀,发酵成为老肥, 以备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将3.5公斤白糖,135克碱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备用。   3.用取3.5公斤面粉,用550~650克热油烫成酥面备用。   4.取750 克麻仁,用开水烫好,保持不湿、不干的程度,准备搓麻条用。   5.用烫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红丝各110克,桂花275克,姜片175克和碱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搅匀,用500克干面搓手,把面搅和到软硬适用为 度。在搓条过程中用铺面1000克。   6.将剩下的干面16公斤放入和面机内,然 后把前一天发好的老肥掺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据面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节,倒入适量冷水,和成大面备用。   7.将大面饧好,切成大条,再将大条送入压条机,压成细面条,然后揪成长约35厘米的短条,并将条理顺。一部分 作为光条,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条。再将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条。按光条、 麻条、酥条5∶3∶1匹配,搓成绳状的麻花(捏好咀)。   8.将油倒入锅内,用文 火烧至温热时,将麻花生坯放入温油锅内炸20分钟左右,呈枣红色,麻花体直 不弯,捞出后在条与条之间加适量的冰糖渣、瓜条等小料即可。   软麻花   原料:面粉1000克 干孝母 泡打粉各12克 白糖300克   油100克 水450--500克   制法:1.将干面粉倒在案板上加入干孝母 泡打粉   拌合均匀 扒坑.   2.将水 糖 放入盆内顺一个方向搅拌 待糖全部   溶化后放入豆油.再搅拌均匀 倒入面坑内快速   掺合再一起.合成水揉糖发面面团稍醒 反复揉   三遍(醒10分钟揉一遍)最后刷油 以免干皮   3.待面发启 搓长条下等量小剂刷油稍醒既可   搓麻花   4.先取一个小剂搓匀然后一手按住一头一手上   劲 上满劲后 两头一合形成单麻花劲 一手按住   有环的一头一手接着上劲 劲满后一头插入环中   形成麻花.   5.大锅上火放宽油 烧至七成热时 将麻花放入油   锅炸至沸起后翻个炸 成中红色出锅既成.
揉面的时候放了猪油。
放了白凡

麻花里面是放了什么东西吃起来可以更酥更脆啊

4,做与作在用法和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做 zuò ◎(“做”是“作”后起的分别字,“作”近代写作“做”) ◎作。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 / 我且不做买卖,和你一同家去。——《水浒全传》 又如:做道路(做生意;从事拦路抢劫、偷盗活动);做夫(服劳役;作劳动力);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做不得;做不了;做嗄(干什么) ◎制作,制造 / 此处最好,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红楼梦》 ◎又如:做妖撒妖(做出妖形怪状的样子);做势(做出表面竟向的动作);做弊(作弊,舞弊);做衣服;这种糖是甜菜做的 ◎充当 / 马二先生做东,大盘大碗请差人吃着。——《儒林外史》 ◎如:做大头(当傻瓜);做中(充当交易、借贷等关系中的中间证明人);做虎豹(充当恶人);做厂(当工人);做线(打听消息,充当耳目) ◎假装。如:做神做鬼(装模作样;装神弄鬼);做腔(装腔作势,摆架子);做嘴脸(装模作样);做好做恶(假装做好人或恶人,以事应付);做声分(装腔作势);做意(装假,做意) ◎结成某种关系。如:做一处(在一起;在一处);做亲家;做朋友;做一路(结成一伙);做人情(以某种行动或东西结好于人);做相识(交朋友) ◎摆〔架子,阔气。如:做张做势(装模作样;装腔做势);做模样(摆架子;装模做样);做天气(摆架子;做出得意的样子 );做格(摆架子);做大老(摆架子,妄自尊大) ◎举行,举办。如:做孝(办丧事);做祃(举行祭礼);做场(演出);做庆贺筵席;做七十大寿:做生(庆祝生日) ◎为吃而烧制食物。如:宁愿饿死也不吃这种火上做的饭食 ◎成为,当。如:做线的(当侦探的);做演员;做保育员 ◎写作。如:做一首诗 ◎打,揍。如:不走,等做不成;做他一顿 ◎斗,争斗 / 你使这等见识,我拼的和你做一场。——《桃花女》 ◎杀害,谋害 / 难道他们竟串通一气,来做我们的。——《官场现形记》 ◎用作。如:这部分可以做教材;沼气可以做燃料 ◎代,替 / 见公公时,做我传语他,只教他今夜小心则个。——《古今小说》 / 你们做老拙传话谏议,道张公教送这瓜来。——《喻世明言》 ◎定价;算作 / 他那一路上的人恐怕旁边人有不帮衬的,打破头屑,做张做智的圆成着,做了五十两银子,卖了。——《醒世姻缘传 作 zuō ◎作坊,手工业工场 /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三国志·魏志》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另见zuò(除作坊外,其余都读 zuò) 常用词组 zuò 作 zuò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 作,起也。——《说文》 / 明两作。——《易·离》 / 作其即位。——《书·无逸》 / 与子偕作。——《诗·秦风·无衣》 /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 凡作民。——《周礼·士师》 /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 后圣有作。——《礼记·礼运》 / 而后作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 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 客作而辞。——《礼记·少仪》 / 如日出时,眠者皆作。——宋·苏轼《画佛赞》 /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作止(作息;起居) ◎起来;开始工作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乐府诗集》 / 蚤作而夜思。——唐·柳宗元《送董邵南序》 / 往来种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又如:作力(出力;使力);作本(务农);作苦(耕作辛苦);作一(劳动专一);作牧(畜牧,放牧);作剧(劳作勤苦);作劳(劳作,劳动);作甚(做什么) ◎产生,兴起 /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易·系辞下》 / 周秦之际,诸子并作。——《论衡》 /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下》 /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 天油然作云。——《孟子》 /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汉·张衡《东京赋》 / 浓雾半作半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作兴(兴起);作师(兴兴);作病(发生疾病,致病);作见(出现;显现);作逆(作乱,造反);作贼(造反);作缘(发生瓜葛、联系) ◎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 /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 为楚王作剑。——晋·干宝《搜神记》 / 吾为楚王作剑。 / 汝父为楚王作剑。 / 作二铁板。——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如:作茶(制茶);作治(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作黍(做黍米饭);作烦(制造麻烦,添麻烦);作衅(制造事端);作景(为难,作梗);作对头(与人为敌、为难) /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生人作死别。 / 故作不浪计。 / 作推敲之势。——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写作,创作 /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 / 仲尼卮而作《春秋》。——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唐·王勃《滕王阁序》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 / 作敲字佳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王安石《伤仲永》 / 令作诗。 /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作古作故(不依旧规,自创先例);作述(创作传述) ◎振作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作气(振作勇气);作强(产生强劲之力) ◎假装,装出。如:作面子(装点面子);作乔(装假,装模做样);作筏子(做样子);作张作致(装模作样);作轨(作为规范);作喜(变作笑脸,露出喜色) ◎充当 /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又如:做冰(做媒人);作霖(充作救旱之雨。后指降甘霖或下雨);作小(做小。与人为妾);作眼(做眼线);作甘(做救旱甘霖) ◎当作 /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如:作傍(当作靠山;作依托);作外(当作外文,见外);作做(当作,算作) ◎建筑 / 将有作。——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作亭者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作邑(建筑都城);作洛(另建新都);作土(积土堆垒以御敌) ◎发出音响,演奏 / 乐将作。——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生出,长出来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培育,造就 / 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书·康诰》 ◎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担任 / 伯禹作司空。——《书·舜典》 ◎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发生,发作 / 冻风时作。——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 作则飞沙走砾。 / 此疫作也。——清·方苞《狱中杂记》 ◎发出,放射 /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 振奋作声。——《聊斋志异·促织》 / 有作其芒。——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 百千齐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发动 / 一夫作难而匕庙隳。——汉·贾谊《过秦论》 ◎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诅”(zǔ)。咒诅 / 侯作侯祝。——《诗·大雅·荡》 / 下作之地,上作之天。——《管子·轻重己》。俞樾云:“两作字读为诅,古字通用。” 作 zuò ◎作品;文章 / 临摹旧作。——蔡元培《图画》 / 理想派之作。 ◎又如:遗作;译作;新作 ◎事情,事业 / 利用为大作。——《易·益》 / 毋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 ◎措施;办法 /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后汉书》
做同英语的do 作同英语的is
两者都有“每个”的意思,但用法不同: (1)each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every只有形容词的功能。 (2)each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中的“每个”;every是指三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的“全体”,和all的意思相近。如: he gave a book to each of his parents. 他给他父母各送了一本书。 every comrade was there and each did his work. 每个同志都在那儿,各人做各人的工作。 (3)every总是修饰单数名词,后接单数动词。 every man and woman knows that. 每个男人和女人都知道那事。 (4)each作为形容词,修饰单数名词,接单数动词。作为代词,单独使用,接单数动词;放在复数名词和代词后作同位语,接复数动词。each of them后可接单数或复数动词。如: each man carries his own bag. (修饰单数名词)各人背自己的包。 we each have our own office. (作we的同位语)我们各有各的办公室。 each carries his own bag. (代词)各人背自己的包。 each of them are/is here. (代词)他们每个人都在这儿。 (5)代表each和every的物主代词可以用his, 也可以用their。如: each carried their/his own bag. 各人背他们/他自己的包。

5,什么是麻花

一种由面制成的扭曲形,如拧手巾状的油炸食品。
麻花   青麻花 [编辑本段]《中药材》  【药名】麻花   【别名】麻勃、乌麻花   【汉语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风;活血;生发   【考证】出自《名医别录》   【科属分类】桑科   【主治】风病肢体麻木;遍身瘙痒;妇女经闭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采收和储藏】5-6月花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类】祛风药;活血药   【性味】苦;辛;性温;有毒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处】《中华本草》 [编辑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损成将破未破的样子。 [编辑本段]《食品》  一种食品。用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崇阳县与天津,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产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麻花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黄子孙喜爱的民族传统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法,又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使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再次焕发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为休闲食品零吃,也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为主食和面条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条炒菜吃;特色火锅小麻花下火锅吃,风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结之功效;鸡汁小麻花高蛋白高营养。    天津麻花指的是桂发祥十八街大麻花,历史悠久。很酥很香。   确实比其他麻花好吃。   麻花分类: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销售,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2天津麻花,又称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3、伍佑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伍佑镇上“五云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经营此物的百年老店。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麻花做法:   天津大麻花   面粉25公斤 植物油12.25公斤 白砂糖6.75公斤 姜片250克 碱面175克 青丝、红丝各110克 桂花275克 芝麻仁750克 糖精5克 水7.5升   制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面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调搅均匀,发酵成为老肥, 以备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将3.5公斤白糖,135克碱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备用。   3.用取3.5公斤面粉,用550~650克热油烫成酥面备用。   4.取750 克麻仁,用开水烫好,保持不湿、不干的程度,准备搓麻条用。   5.用烫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红丝各110克,桂花275克,姜片175克和碱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搅匀,用500克干面搓手,把面搅和到软硬适用为 度。在搓条过程中用铺面1000克。   6.将剩下的干面16公斤放入和面机内,然 后把前一天发好的老肥掺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据面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节,倒入适量冷水,和成大面备用。   7.将大面饧好,切成大条,再将大条送入压条机,压成细面条,然后揪成长约35厘米的短条,并将条理顺。一部分 作为光条,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条。再将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条。按光条、 麻条、酥条5∶3∶1匹配,搓成绳状的麻花(捏好咀)。   8.将油倒入锅内,用文 火烧至温热时,将麻花生坯放入温油锅内炸20分钟左右,呈枣红色,麻花体直 不弯,捞出后在条与条之间加适量的冰糖渣、瓜条等小料即可。   软麻花   原料:面粉1000克 干孝母 泡打粉各12克 白糖300克   油100克 水450--500克   制法:1.将干面粉倒在案板上加入干孝母 泡打粉   拌合均匀 扒坑.   2.将水 糖 放入盆内顺一个方向搅拌 待糖全部   溶化后放入豆油.再搅拌均匀 倒入面坑内快速   掺合再一起.合成水揉糖发面面团稍醒 反复揉   三遍(醒10分钟揉一遍)最后刷油 以免干皮   3.待面发启 搓长条下等量小剂刷油稍醒既可   搓麻花   4.先取一个小剂搓匀然后一手按住一头一手上   劲 上满劲后 两头一合形成单麻花劲 一手按住   有环的一头一手接着上劲 劲满后一头插入环中   形成麻花.   5.大锅上火放宽油 烧至七成热时 将麻花放入油   锅炸至沸起后翻个炸 成中红色出锅既成.   脆麻花   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见品种,脆麻花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脆麻花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制作时将饧好的面团揪成小剂,搓成约10厘米的长条,放入盘中刷一层油,码三四层再饧一会儿后,拿起一根搓成长绳条,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规格长约12厘米,条要均匀,呈棕黄色,每根约重30多克。将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六成热时,将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随做随炸,炸时用筷子将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动,使条与条之间稍微松散开,便于炸透,待炸至棕黄色时即成。脆麻花特点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几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两种,一种是倒三股麻花,一种是绳子头麻花。绳子头麻花是用双手按着左右两端搓上劲,把两端悬空提起合拢,条应当搓上劲,会自动拧成麻花状,再把合拢的两端轻轻地捏在一起,下油锅炸,这种方法名为绳子头。还有一种是芝麻麻花,做法与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小面剂时,要滚上用开水拌好的麻仁。还有一种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后,滚上一层用熟面粉与白糖混合的糖粉它们都有焦脆的特点,食之口感都很好。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欢迎。也有叫它馓子、环饼的,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环饼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制作方法: 先将矾 、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搅拌,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顺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状,下油烹炸。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 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味道独特,既可下酒亦可单食。   先将小苏打(baking soda),糖,油加水溶,掺入面粉,揉和均匀,搓成长条, 盘卷起来,醒面, 下剂子.每个小剂子分别搓成8厘米的长条,码在盘中,码放一层,刷一层油,码3-4层醒着.醒好后,拿起一根,搓成细长绳条,合成三股,拧成麻花状,每个约12厘米. 入油锅炸,油六成热,用筷子轻轻拨动,浮出油面,捞出凉凉即可.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崇阳县与天津,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产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天津麻花是一种面食!
剪不断理还乱

6,麻花的配方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原料配方(成品约168只,重约6公斤) 面粉5公斤 砂糖粉0.5公斤 植物油0.075公斤 奶粉0.175公斤 碱粉0.105公斤(冬季0.1公斤) 明矾0.1公斤 炸制耗用植物油1.25公斤 如制拌糖麻花另备撒用糖粉0.65公斤,如制咸味的可减少砂糖粉,加用适量冰蛋和盐。 制作方法 1.疏松剂的调配:明矾加冷水0.1公斤,碱粉加冷水0.35公斤,分别化成溶液,然后再将碱水徐徐倒入矾水内,用铲进行搅和,直搅到没有泡沫为止。即可使用。操作时不可将矾粉与碱粉混合在一些加水,防止溅出,影响安全。这种疏松剂是使酸碱中和产生碳酸气而膨胀,使之耗油少而产品松脆。 此外,用小苏打、碱水或酵母面团亦可和成疏松剂 2.面团制作:面粉与糖、油、疏松剂混合均匀后,另加水约1.5公斤,调制成面团。成型前要将面团静置40分钟,如不静置,调制面团时应加老酵面0.5公斤。 3.成型:将面团开块,切成需要重量的小条,逐只搓成约40~50厘米长的细长条,要求粗细均匀。操作时要注意搓长,不要拉长,否则会使成品韧缩成“矮胖形”。搓好后双起搓成两股绳状,再双起搓成四股铰链状,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长短均匀。 4.氽制:油在锅内烧热,放入生坯,用铁丝笊篱轻加搅动,待浮起,颜色成金黄色时即可捞起。外表如需撒用糖粉,最好在销售时临时拌制。如拌制过早,糖粉容易被油分润湿,影响颜色光泽。 质量标准 颜色要求金黄或深黄,外表糖粉无溶化现象。外形应瘦长均匀,中段(除两端)在四绞以上。食感松脆,无软韧现象。含水量要求在10%以下。 麻花 醪糟软麻花为重庆南岸食品厂特产,形制美观,香脆松酥,突出的特色是食后有醪糟的甜香,回味沁人,在小食品中独具一格。 原料配方 川白糖9公斤 特粉27.5公斤 鲜鸡蛋6.5公斤 花生油12公斤 化猪油6公斤 醪糟2公斤 臭粉300克。 制作方法 1.拌料:将川白糖按5%的比例加入沸水,搅拌25公斤左右,使成粉末状。再下鸡蛋、醪糟和内油(取配料中化猪油500克、花生油1公斤),再搅拌5~6分钟,使搅拌充分融合后再下特粉,混合搅拌约10分钟,即成为面团。 2.成型:将面团按规格分料,切条,用手工搓制成长条,并绞合搓制成股(搓成条、股时两手方向相反),再扭成三股三旋(或四旋),即可炸制。 3.炸制:油温为120~130℃。炸制时要细心,翻动要轻,使在制品旋花疏散。下锅炸制2分钟左右,视在制品颜色呈深鸭黄色时即起锅。待完全冷却后进行包装。 质量标准 规格:略似绳状,扭结成花。绞花3~4旋,长10厘米,均匀整齐,每绞25克。 色泽:深鸭黄色。 组织:松酥,无杂质。 口味:松酥香甜,蛋香正常,回味有醪糟的甜香,爽口宜人
  一种食品。用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崇阳县与天津,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产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麻花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黄子孙喜爱的民族传统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法,又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使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再次焕发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为休闲食品零吃,也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为主食和面条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条炒菜吃;特色火锅小麻花下火锅吃,风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结之功效;鸡汁小麻花高蛋白高营养。    天津麻花指的是桂发祥十八街大麻花,历史悠久。很酥很香。   确实比其他麻花好吃。   麻花分类: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销售,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2天津麻花,又称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3、伍佑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伍佑镇上“五云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经营此物的百年老店。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麻花做法:   天津大麻花   面粉25公斤 植物油12.25公斤 白砂糖6.75公斤 姜片250克 碱面175克 青丝、红丝各110克 桂花275克 芝麻仁750克 糖精5克 水7.5升   制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面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调搅均匀,发酵成为老肥, 以备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将3.5公斤白糖,135克碱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备用。   3.用取3.5公斤面粉,用550~650克热油烫成酥面备用。   4.取750 克麻仁,用开水烫好,保持不湿、不干的程度,准备搓麻条用。   5.用烫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红丝各110克,桂花275克,姜片175克和碱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搅匀,用500克干面搓手,把面搅和到软硬适用为 度。在搓条过程中用铺面1000克。   6.将剩下的干面16公斤放入和面机内,然 后把前一天发好的老肥掺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据面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节,倒入适量冷水,和成大面备用。   7.将大面饧好,切成大条,再将大条送入压条机,压成细面条,然后揪成长约35厘米的短条,并将条理顺。一部分 作为光条,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条。再将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条。按光条、 麻条、酥条5∶3∶1匹配,搓成绳状的麻花(捏好咀)。   8.将油倒入锅内,用文 火烧至温热时,将麻花生坯放入温油锅内炸20分钟左右,呈枣红色,麻花体直 不弯,捞出后在条与条之间加适量的冰糖渣、瓜条等小料即可。   软麻花   原料:面粉1000克 干孝母 泡打粉各12克 白糖300克   油100克 水450--500克   制法:1.将干面粉倒在案板上加入干孝母 泡打粉   拌合均匀 扒坑.   2.将水 糖 放入盆内顺一个方向搅拌 待糖全部   溶化后放入豆油.再搅拌均匀 倒入面坑内快速   掺合再一起.合成水揉糖发面面团稍醒 反复揉   三遍(醒10分钟揉一遍)最后刷油 以免干皮   3.待面发启 搓长条下等量小剂刷油稍醒既可   搓麻花   4.先取一个小剂搓匀然后一手按住一头一手上   劲 上满劲后 两头一合形成单麻花劲 一手按住   有环的一头一手接着上劲 劲满后一头插入环中   形成麻花.   5.大锅上火放宽油 烧至七成热时 将麻花放入油   锅炸至沸起后翻个炸 成中红色出锅既成.   脆麻花   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见品种,脆麻花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脆麻花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制作时将饧好的面团揪成小剂,搓成约10厘米的长条,放入盘中刷一层油,码三四层再饧一会儿后,拿起一根搓成长绳条,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规格长约12厘米,条要均匀,呈棕黄色,每根约重30多克。将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六成热时,将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随做随炸,炸时用筷子将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动,使条与条之间稍微松散开,便于炸透,待炸至棕黄色时即成。脆麻花特点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几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两种,一种是倒三股麻花,一种是绳子头麻花。绳子头麻花是用双手按着左右两端搓上劲,把两端悬空提起合拢,条应当搓上劲,会自动拧成麻花状,再把合拢的两端轻轻地捏在一起,下油锅炸,这种方法名为绳子头。还有一种是芝麻麻花,做法与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小面剂时,要滚上用开水拌好的麻仁。还有一种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后,滚上一层用熟面粉与白糖混合的糖粉它们都有焦脆的特点,食之口感都很好。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欢迎。也有叫它馓子、环饼的,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环饼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制作方法: 先将矾 、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搅拌,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顺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状,下油烹炸。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 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味道独特,既可下酒亦可单食。   先将小苏打(baking soda),糖,油加水溶,掺入面粉,揉和均匀,搓成长条, 盘卷起来,醒面, 下剂子.每个小剂子分别搓成8厘米的长条,码在盘中,码放一层,刷一层油,码3-4层醒着.醒好后,拿起一根,搓成细长绳条,合成三股,拧成麻花状,每个约12厘米. 入油锅炸,油六成热,用筷子轻轻拨动,浮出油面,捞出凉凉即可.
馓子麻花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美味糕点 馓子麻花的制作材料:主料:麻仁,小剂,花生油, 馓子麻花的特色: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 教您馓子麻花怎么做,如何做馓子麻花才好吃1、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 2、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 3、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配方:面粉5斤 鸡蛋10个 糖1斤 油半斤 奶粉100克 盐15克 酵母35克 小苏打40克 甜蜜素15克(糖精也可以)酥油半斤 制作:1.将鸡蛋,油,糖打化。2.在将面粉,奶粉,盐,酵母,小苏打,和1打成面团。3.在最后放入酥油和少许水搅拌均匀就和好了。下面就是整形了,将和好的面表面抹上油用保鲜膜盖住,用多少拿多少这样面不会聡,要不就搓不动了。把面切成想笔哪么长的条,搓几下对折在手上转个圈就可以下油锅炸了,出来和面包店里的一样又美观又可口。

7,做 和 作 有什么区别

参考资料: http://www.pep.com.cn/200503/ca648402.htm一般认为,“做”表示具体的动作,“作”表示抽象的动作。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虽然心下有一个疑惑,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如果遇到具体、抽象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办。最近使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才发现混淆的情况超出我的想象: 在老队长家里做客(148页) 老队长的老伴田大娘和女儿小华,正在家里作饭,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149页) 按说,“做客”比“作饭”抽象,“作饭”比“做客”具体,可是,课文的写法刚好是颠倒的。还有的时候书里的写法好像是随机的: 我要是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大夫、买药,作这作那让我吃。(107页) 丁大娘说:“要是我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做这做那让我吃。”(122页) 布朗太太看到一个个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称赞地说:“作得多好啊!……”(151页) 一会儿请大家尝一尝我们做的中国饺子。(167页) 有的人吃过,说外边是面做的皮儿,里边是肉和菜做的馅儿,很好吃;(167页)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做”和“作”到底有没有分别呢? 二 我们考察了钱钟书的《七缀集》,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李荣的《文字问题》。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名家。 钱先生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于世;吕先生细腻缜密,清通如水,为人钦敬;李先生殚精竭思,求人求己都很严,有人喜欢,有人害怕。考察的结果是,三位先生也都不能完全区分这两个字。 钱先生偏于使用“作”字。这从一打开《七缀集》就映入眼帘的“修订本前言”就可以知道: 此书出版以来,我作了些修订。我感谢魏同贤同志,给它机会面世。辛广伟同志辛勤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我向他致谢。附带一提,《集》中三篇文章已被法国学者郁白先生选入我的《诗学五论》,作了精审的移译,我在译本《后序》里,也表达了“内销”转为“出口”的惊喜了。 书里也一般使用“作”字: 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计。(1页)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3页) ……托尔斯太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26页) 一位画家作了这样的插图:(46页) 这种种都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作了阐明或赞赏。(93页) 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作笑柄,……(103页) 一个明末的孤臣烈士和一个清初的文学侍从尝试地作了相同的心理解答。(127页) 但也能看到用“做”的例子,虽然极少: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81页) 假如她有腔无调地“讴歌”起来,那显然是在做戏,……(86页) 那个平常的称谓在这里有一个现代不常用的意义:不指“德国巨商”,而指和德国做进出口生意的英国商人。(91页) 而且居然也可以找到同样条件下“作”“做”混用的例子: ……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71页) 和尚做诗,当然信手拈来本店祖传的货色。(74页) 宋祁虽然作诗深受“西昆体”的影响,……(21页) 只有一个地方,钱先生连用了3次“做”: 假如有人做个试验,……这个试验当然没人做过,也许是无需做的。(105页) 仿佛钱先生也认为“试验”是具体的,应该用“做”。 吕叔湘先生与钱先生正相反,偏于使用“做”字。我们引书的前面几节里的一些句子以见一斑。(吕先生的书每小节前有节号,我们用节号标示出处,也便持不同版本的人查验。): 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前言) 本文试图对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检讨,…(1节) 当然,最好是用字母做代号,……(3节) 一般地说,有两个半东西可以做语法分析的依据:……(4节) 也可以拿‘语素’做最小单位,……(9节) 请注意后面的3例,多数人都习惯用“作”,而吕先生用“做”。特别是“动词+作(做)”的形式,吕先生写“做”:“叫做(2节)”“分做(38节)”“算做(41节)”“当做(47节)”“看做(72节)”“译做(注9)”等。可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两个字混用的现象,例如: 有时候一个介词带上一个名词可以做谓语,如:(120页) 同一节就有: 有些介词可以带上宾语作谓语,因而才有…… 介词带名词和介词带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可是一次用“作”,一次用“做”。其他如: 既不具备名词的主要特征(做主语,做宾语),又不具备谓词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的主要特征(做谓语)。(44节) 形容词作谓语跟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也可以不另作一类。(62节) 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75节) 如果有人把一番分析上曾经利用过或者可能利用的各种图解和符号搜集起来,做一个比较研究,那倒是很有意思的。(79页) 钱先生和吕先生各有所好,也似乎各有所执,但都不能避免在同样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字。 李荣先生同钱钟书先生一样,也偏于使用“作”字。这里举3个例子: 在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学文字学都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1页) 正文连题目,“庄”字见三十九次,都作姓用。(20页) 异体字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里只就功用宽窄等略作说明。(21页) 这本书是讲文字学的,所以有很多“某字作某”“某字本作某”的说法,这些也许是文字学的固定说法,不足为证。但全书的“V~”形式都写“V作”,书里有“用作(21页)”“读作(22页)”“改作(24页)”“写作(9页)”“误作(10页)”“描润作(50页)”等。可是我们也从中检出五处写“做”的例子,其中一处是“叫做”: 我采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全面的有系统的,那样做需要的人力太多,时间太长。(2页) 这么做一方面贻误一般读者,推广这种错觉。(13页) “夹手”是把手夹住,所以“夹”字写成从手的“挟”。上句又有“扶”字做仿效加手旁的依据。(45页) 后人抄写古书或刻印古书,有时无心写错字,这叫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74页) 差使跟做事有关,写成“差事”好像也有讲。(93页) 第3个例子可以比较: 有意的改写,常常拿无意的创新作根据,……(76页) 精审如李先生,犹不能避免两字混用,可见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不能区分的。① 三 既然两个字不能分开,那么能不能干脆合并呢? 先说说合并的方向。把“作”并入“做”,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不可能让“工作”“作文”“作风”“作品”这些已经固定的写法改变面貌。可取的合并方向只能是并“做”为“作”。这个办法不是没有人试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索引,我们顺便查了一下,全书只有“作”没有“做”。《骆驼祥子》是成功的作品,可以证明合并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估计,要取消“做”只用“作”,希望文字典雅的人那里会通不过。所以,另一个照顾目前情况的办法就是继续把两个字分开,只是要修改目前所认为的分用标准。抽象、具体的标准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一是我们没法把人类的活动分成简单的抽象、具体两大类,二是即使分了这样的类,也只能开成长长的清单让人们去遵守,而无法把它变成简单的规则让人去掌握。所以可行的办法还是结合语法分类,就好象本世纪初废“底”归“的”,用语法标准来分配“的”“地”“得”三字一样。 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作谓语的动词都写“做”,固定的词都写“作”。这样可以保证现有的词都保持目前的写法,如: 写作、工作、作文、作业、作风、作用、作为(名词)、作为(动词)、作者、作品、作对、作废、作乐、作罢、作息、作伪、作孽、作战、作东、作主、作案、作法(=方法)…… 而下面的写法就无须犹豫了: 做饭、做菜、做饺子、做针线、做作业、做作文、做工作、做解释、做报告、做计划、做方案、做这做那、做东做西、做法(道士做法)…… 另外,“动词 + 作(做)”一律写“作”。这一类的形式都表示一种观念上的、或者动作结果的意义而不是加在宾语上的具体动作。这样写也和目前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相合。 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分不清是词还是词组的情况,比如: 作诗~做诗 作人~做人 作事~做事 也许还要硬性规定一下。(我倾向于分析成结构,因而主张写成后面的形式。从这一点上说,这个办法毕竟不是万全之策,好在数量不多。) 这样,我们的建议就成了如果尚雅,就按我们提议的办法办;如果从俗,就按老舍的办法办,全部写“作”。② 四 不过,要指出,雅俗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古代有“作”而无“做”。这里举一则金文的例子,两则《诗经》的例子和两则《论语》的例子,都是古代文化的典范。 《虢季子白盘》: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 宝盘。 《诗经·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广韵》不收“做”字,直到《集韵》才在“作”字下指出:“俗作‘做’,非是。”也就是说,直到那个时候,“做”才作为“俗字”被收入字书,而且被认为不对。如果认为“古典的”才是“高雅的”的话,一律写“作”倒是弃俗而就雅。 【注】 ①我们当然不排除几位先生的著作在经过排字房的时候产生误植的情况。但几位先生所持不同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两位语言学家对“动词 + 作(做)”的不同处理,不可能是排字房的注意。此外,吕先生的这部著作也收入后来出版的一些先生的文集中,个别措辞有修改,但“作”、“做”的使用情况没有改变,可见两字的交替使用在吕先生那里也不是绝对排斥的。 ②只有一个词会给一律写“作”带来困扰,这就是“做作”一词,但我们的古人似乎早已碰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准备了一个语言中难得一见的完全同义词“造作”。 ● 作 zuòㄗㄨㄛˋ ◎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 ◎ 从事,做工:工~。~息。~业。 ◎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 ◎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 创造:创~。写~。~曲。~者。 ◎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 同“做”。 ◎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 ◎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 作 zuō 〈名〉 (1) 作坊,手工业工场 [workshop]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 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三国志·魏志》 (2)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3) 另见 zuò(除作坊外,其余都读 zuò) 常用词组 -------------------------------------------------------------------------------- ◎ 作坊 zuōfang [workshop] 手工业工场 基本词义 -------------------------------------------------------------------------------- ◎ 作 zuò 〈动〉 (1)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 同本义[get up] 作,起也。——《说文》 明两作。——《易·离》 作其即位。——《书·无逸》 与子偕作。——《诗·秦风·无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凡作民。——《周礼·士师》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后圣有作。——《礼记·礼运》 而后作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客作而辞。——《礼记·少仪》 如日出时,眠者皆作。——宋· 苏轼《画佛赞》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作止(作息;起居) (4) 起来;开始工作 [rise; do; make]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乐府诗集》 蚤作而夜思。——唐· 柳宗元《送董邵南序》 往来种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5) 又如:作力(出力;使力);作本(务农);作苦(耕作辛苦);作一(劳动专一);作牧(畜牧,放牧);作剧(劳作勤苦);作劳(劳作,劳动);作甚(做什么) (6) 产生,兴起 [arise] 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易·系辞下》 周秦之际,诸子并作。——《论衡》 由汤至于 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下》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天油然作云。——《孟子》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汉· 张衡《东京赋》 浓雾半作半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作兴(兴起);作师(兴兴);作病(发生疾病,致病);作见(出现;显现);作逆(作乱,造反);作贼(造反);作缘(发生瓜葛、联系) (8) 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do; make]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吾为楚王作剑。 汝父为楚王作剑。 作二铁板。——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9) 又如:作茶(制茶);作治(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作黍(做黍米饭);作烦(制造麻烦,添麻烦);作衅(制造事端);作景(为难,作梗);作对头(与人为敌、为难)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 故作不浪计。 作推敲之势。——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0) 写作,创作 [compose]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 仲尼卮而作《春秋》。—— 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唐· 王勃《滕王阁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唐· 白居易 (11) 《与元九书》 作敲字佳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令作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又如:作古作故(不依旧规,自创先例);作述(创作传述) (13) 振作 [boost]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14) 又如:作气(振作勇气);作强(产生强劲之力) (15) 假装,装出 [feign]。如:作面子(装点面子);作乔(装假,装模做样);作筏子(做样子);作张作致(装模作样);作轨(作为规范);作喜(变作笑脸,露出喜色) (16) 充当 [work as]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17) 又如:做冰(做媒人);作霖(充作救旱之雨。后指降甘霖或下雨);作小(做小。与人为妾);作眼(做眼线);作甘(做救旱甘霖) (18) 当作 [serve as]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又如:作傍(当作靠山;作依托);作外(当作外文,见外);作做(当作,算作) (20) 建筑 [build] 将有作。——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作亭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作邑(建筑都城);作洛(另建新都);作土(积土堆垒以御敌) (22) 发出音响,演奏 [play] 乐将作。——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23) 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24) 生出,长出来 [begin to grow; come into being]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25) 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26) 培育,造就 [culture] 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书·康诰》 (27) 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28) 担任 [assume the office of ] 伯禹作司空。——《书·舜典》 (29) 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30) 发生,发作 [occur;break out] 冻风时作。——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作则飞沙走砾。 此疫作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31) 发出,放射 [emit;give out]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振奋作声。——《聊斋志异·促织》 有作其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百千齐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2) 发动 [start;launch] 一夫作难而匕庙隳。——汉· 贾谊《过秦论》 (33) 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be similar; like]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4) 通“诅”( zǔ)。咒诅[curse;damn] 侯作侯祝。——《诗·大雅·荡》 下作之地,上作之天。——《管子·轻重己》。俞樾云:“两作字读为诅,古字通用。” 词性变化 -------------------------------------------------------------------------------- ◎ 作 zuò 〈名〉 (1) 作品;文章 [work] 临摹旧作。——蔡元培《图画》 理想派之作。 (2) 又如:遗作;译作;新作 (3) 事情,事业 [affair] 利用为大作。——《易·益》 毋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 (4) 措施;办法 [measure]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后汉书》 (5) 另见 zuō 做 zuòㄗㄨㄛˋ ◎ 进行工作或活动:~活。~事。~工。~手脚(暗中进行安排)。 ◎ 写文:~诗。~文章。 ◎ 制造:~衣服。 ◎ 当,为:~人。~媒。~伴。~主。~客。看~。 ◎ 装,扮:~作。~功。~派。 ◎ 举行,举办:~寿。~礼拜。 ◎ 用为:芦苇可以~造纸原料。 ◎ 结成(关系):~亲。~朋友。 做 zuò 〈动〉 (1) (“做”是“作”后起的分别字,“作”近代写作“做”) (2) 作。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 [do] 我且不做买卖,和你一同家去。——《水浒全传》 (3) 又如:做道路(做生意;从事拦路抢劫、偷盗活动);做夫(服劳役;作劳动力);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做不得;做不了;做嗄(干什么) (4) 制作,制造 [make] 此处最好,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红楼梦》 (5) 又如:做妖撒妖(做出妖形怪状的样子);做势(做出表面竟向的动作);做弊(作弊,舞弊);做衣服;这种糖是甜菜做的 (6) 充当 [act as] 马二先生做东,大盘大碗请差人吃着。——《儒林外史》 (7) 如:做大头(当傻瓜);做中(充当交易、借贷等关系中的中间证明人);做虎豹(充当恶人);做厂(当工人);做线(打听消息,充当耳目) (8) 假装 [pretend]。如:做神做鬼(装模作样;装神弄鬼);做腔(装腔作势,摆架子);做嘴脸(装模作样);做好做恶(假装做好人或恶人,以事应付);做声分(装腔作势);做意(装假,做意) (9) 结成某种关系 [become(a relationship)]。如:做一处(在一起;在一处);做亲家;做朋友;做一路(结成一伙);做人情(以某种行动或东西结好于人);做相识(交朋友) (10) 摆〔架子,阔气] [put on]。如:做张做势(装模作样;装腔做势);做模样(摆架子;装模做样);做天气(摆架子;做出得意的样子 );做格(摆架子);做大老(摆架子,妄自尊大) (11) 举行,举办 [hold]。如:做孝(办丧事);做祃(举行祭礼);做场(演出);做庆贺筵席;做七十大寿:做生(庆祝生日) (12) 为吃而烧制食物 [prepare]。如:宁愿饿死也不吃这种火上做的饭食 (13) 成为,当 [become]。如:做线的(当侦探的);做演员;做保育员 (14) 写作 [write]。如:做一首诗 (15) 打,揍 [beat]。如:不走,等做不成;做他一顿 (16) 斗,争斗 [struggle] 你使这等见识,我拼的和你做一场。——《桃花女》 (17) 杀害,谋害 [murder] 难道他们竟串通一气,来做我们的。——《官场现形记》 (18) 用作 [use as]。如:这部分可以做教材;沼气可以做燃料 (19) 代,替 [replace] 见公公时,做我传语他,只教他今夜小心则个。——《古今小说》 你们做老拙传话谏议,道张公教送这瓜来。——《喻世明言》 (20) 定价;算作 [calculate;figure] 他那一路上的人恐怕旁边人有不帮衬的,打破头屑,做张做智的圆成着,做了五十两银子,卖了。——《醒世姻缘传》
吃面吧
做指做事;人每天把做的每一做事;做人;做事;人只要生活就要做事;作跟做是同音;但是差别很大;作指的只是例如作作业;作作文啊都行

8,门神的来历又谁为什么是他们谢谢了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荼,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
这是一组颇为有趣的中国神仙图谱,其神族历史悠久,庞大浩繁,古今中外其他神仙难以抗衡。但古今神明成千上万,祠堂庙宇数不胜数,却从未见过专为门神兴建的庙宇,更没有传世经文介绍他们的功绩劳苦。门神,是享受不到香火供奉的神族。请回家,贴到府,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一年到头,从鲜艳夺目到破旧不堪,也不再有人呵护问津。 与今天不尽相同的是,古代张贴门神并非可有可无的应景凑趣,而是有相应的规矩和制度。按照清朝内务府规定,在每年新旧交替的时节,需把门神画装裱张挂40天左右,之后还要交给内务府收藏,悉心保管。门神不属于佛道儒三教,既没有获得官方认可,也未列入国家正式祭祀的行列,为何清代内府却为此制定出详细的规范?追溯根源,原来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类似的情形。在《汉官名轶》一书中可以看到官方的明文规定,敬奉门神的费用被列入单项支出,供品丰厚,价格不菲。 夏商周:远古门神曾有虎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门神,门神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要了解其原委,还要从古代对门的特殊看法说起。按照原始先民的迷信观念,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疾病瘟疫,往往是一些恶神邪鬼在作祟。为获得安全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草或树枝编制成柴箔置于洞口,立一道实实在在的门,为自己辟出一片安全温暖的小天地。后因一扇门简陋,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建筑格式已基本完备时,两扇可开可合的门出现了。古代风水学说形象地将家门比作人的口鼻息道,实与命运息息相关,绝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古时修造宅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立门。旧时木匠行中流传一句谚语:宁造十座坟,不上一道门,意指安门 立户的规矩和禁忌极多。除了务求手工严丝合缝,更要烧香焚纸,求神保佑门缝紧闭,防止恶神邪鬼潜入家中。 光有门缝紧闭还不够,恶神邪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安全起见,还需安抚鬼神以求其勿扰人间。在3000多年前商朝宫殿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掘出许多埋葬骨骸的深坑,尤其是在门口附近。其中以青年男性居多,旁边往往散落有矛、盾之类的武器。据推断,他们很可能是当时的卫兵,被当作牺牲献祭于当时的安门仪式:用鲜血来恐吓地下的鬼怪,或把活人供奉给凶神以期庇佑。这种仪式的作用与今天建筑奠基礼类似。随着文明的进步,血腥的门前杀戮仪式有所减少,更有巫术色彩的方式开始登场。在屋顶建造龙子雕像,檐下悬挂辟邪器物,门上绘制神兽画像,这不仅是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结构部件,更是精神上的安全保障。在时代的呼吁下,专职司掌门户的神祗诞生了。 “门神”二字,始见《礼记·丧服大记》。据郑玄著:“君释菜,礼门神也。”《礼记·月令》又载“孟秋之月其祀门。”礼记所载反应了秦以前的各种文明礼仪。当时帝王将相高于一切,所谓“门第者”,不仅高门大厦,更要在门上绘以图画。所画何物?传为周公旦所著的《周礼·地官·师氏》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师氏是周朝的官名,掌三德、三行,虎门即路寝门,也就是周天子每天办公理政的地方。在这么重要的地方画虎,除显示天子威严,威慑庶民百姓外,尚存有以虎防虫兽侵害的原始俗信之意。 汉 代:门神鼻祖为荼垒 从文献资料来看,周朝的门神画未必是两只作对称状,也未必构成美术欣赏价值,只是为“明勇猛于守”。实际上,周朝以来,从春秋战国到西汉,门神的形象更多是富有象征意义和抽象的,除秦时曾有铜人立于宫门之说外,都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出现。直到东汉以后,才有人格化的门神诞生。这便是最老资格的一对门神,神荼和郁垒兄弟俩。然而探究他们的起源,却是古代的辟邪象征器物。 荼是《诗经》中有记载一种草药名称。中药医典里说它味苦,药性清,有清痰疏导之功用。据古文献记载,门上挂荼草辟邪是夏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民风。这或许是因为荼草有刺激性气味,使许多小虫敬而远之。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在门口悬挂荼草便能避免瘟疫,百病不侵。于是,人们在荼草前冠以神字,在东汉时期,演化为门神神荼。 另一位门神郁垒则有些怪异。据说它起源于一种其貌不扬的甲壳动物,螺蛳。有考证者认为,垒字是象形字,即取三只螺蛳放在地上的形状。如果说荼是一种百虫 不侵的神草,多少还有点被神化的理由,螺蛳相比之下就要逊色多了。不过,正是这其貌不扬的螺蛳,却引发一位古代杰出工程师的灵感。相传当年鲁班造好一座大门,紧合门缝后觉得开门关门很不方便,于是便打算着手完善。四下搜寻灵感之际,见水洼里有几颗螺蛳在觅食,一有风吹草动就钻进螺蛳壳,紧闭大门。它虽然身体柔软,关门的力量却很是惊人。鲁班因此大受启发,制造出第一对铺首,意在借用它关门严密的意思。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但借用螺蛳象征门户紧闭却由来已久。在商代某墓宫的遗址中,人们曾发现大量螺蛳壳深埋在大门附近。有研究认为这是用来保证墓门紧闭,墓室安全的一种防卫巫术。 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郁垒也是悬挂在门口的常见辟邪象征,具体形状是将螺壳穿成一串悬在门前。 夏代的神荼,商代的郁垒,周代的虎 门,在汉代遇到另一种辟邪风俗,给古老的器物带来变身成人的契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方》中,记载了当时在门上方插桃枝的驱鬼之法,更精致一些的则用桃木削成人偶悬在门前。桃木在古代有“鬼怖木”之称,桃木驱鬼辟邪的信仰由来已久,且大多都关乎门户。马王堆中就出土过数十个桃木人偶,专家认为它的作用是驱鬼辟邪,保佑墓主安居黄泉世界。这是西汉文献记载悬挂桃木风俗的实物证据。东汉的一则神话将这几样神奇的器物整合在一起,最终塑造出神荼、郁垒这对最老资格的门神形象。 相传这世间本是人鬼混杂,共居一处,人们因此饱受鬼怪侵扰,苦不堪言。于是黄帝挺身而出驱逐恶鬼,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的方法是将人鬼分隔,人类居住于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大地中央,恶鬼则被放逐到山高谷深,草木不生的周边荒野。两个世界间仅有一条通道,位于度朔之山一棵遮天蔽日大桃树的东北处,供黄帝押送恶鬼之用。这条通道是恶鬼通向人间乐土的唯一通道,故被称作“鬼门关”。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日夜镇守,阅领万鬼。一旦有恶鬼妄图侵入人间,二神便立刻用苇索将其擒住,喂给饲养的两只猛虎。 这则神话首见于东汉学者王充的著作《论衡·订鬼》,引用了《山海经》里的故事。其后东汉诸书皆有记载,并增改了一些内容,如《重修纬书集成》中增加了桃树上金鸡啼日的情节;应劭的《风俗通义》则把神 荼与郁垒称作兄弟二人,但均万变不离其宗。 镇守鬼门的任务是如此艰巨,而黄帝对神荼郁垒又是如此信任。在民间门户上画上二神画像,把守家门镇鬼驱邪,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神荼、郁垒传奇的登神之路,堪称后世丰富多彩门神文化的开篇佳作。 两晋南北朝:武将门神添莲花 今日门神画中的神荼、郁垒大多是金盔金甲的造型。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当时二神却是手持苇索,宽袍大袖的布衣形象。那他们是何时穿上盔甲,化身武神的?这还要从两晋南北朝时说起。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宫门神拓片,为我们展现了当时身穿精制盔甲的武将门神形象:身披叶纹重甲,胸前有两片圆形护镜,足蹬皂靴,左手持盾,右手持戟,高鼻方脸,环眉浓眼,短须猥张,威武非常。据考证,武将盔甲上的花纹装饰并非虚构,而是当时一种先进的战斗装备,名唤明光铠。胸前两片护镜需用水磨工艺磨成镜面光亮。在实战中除护心之外,还能反射阳光,使敌人因目眩而失去战斗力。这 种铠甲极为昂贵,当时只有将军才准备配备。 令人颇为费解的是,这种盔甲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便已发明,那时神荼郁垒已大行其道,为何偏偏不见他们身穿盔甲的形象呢?有人猜测,这或许东汉和之后人们更津津乐道于突出鬼怪气息,认为只有古朴怪异形象的神仙作门神才够威力;而北魏时期的拓跋氏人更为务实,在那烽火连年,兵荒马乱的时期,古代神仙太过飘渺,还是武器精良的将军更实在,更能给自己带来真真正正的安全感。 但光有精良装备还远远不够,神本应超凡脱俗,才能博人信赖。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北魏时期已蔚为可观,佛教的诸多元素渗透到本土艺术,为古老的门神增添了全新的法力。 从北魏到北齐,历代帝王开凿了大量佛教石窟,以天王、力士的形象雕在门口作门神,保位诸佛菩萨。这些石雕画刻造型华丽优美, 无不显现当时丹青高手和专业工匠所能达到的高超艺术水平。 佛教本来并无“门神”一说,只有护法神,是低于佛、菩萨、罗汉的一类神。按佛经记载,护法神个个身怀绝技,武艺超群,职责是保卫诸佛菩萨。他们很多是一度流浪江湖的鬼怪妖精,可自从听过佛祖讲经之后,大受感化,大彻大悟,发誓要献身佛教。他们最爱听人诵读经文,善男信女不论身份高低,只要虔诚诵经,护法神便会下降凡尘环绕左右,保护他不受侵害。 佛教护法神身份的引入,为门神这种古老文化带来全新的内涵。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后期墓门壁画中,两名武将顶盔贯甲,仗剑守门,神气十足,人物上方有凌空的飞天舞姿,已是带有佛教影响的门神画。而在上文提到的明光铠将军门神画上,将军身前莲花填满画面,更是为其平添了一丝佛教的神圣色彩。这是首度出现在门神画中的佛教造型元素。 唐代:文臣武将多花样 到了唐代,佛教艺术形式上更趋汉化,寺庙和塔上的门神画花样颇多,而且有些是出自名家手笔,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长安和洛阳寺塔上的门神画家与内容。大门上要画珠珞压发,足踏妖怪的药叉(神荼郁垒),旁边还往往有一对绣衣长裙,拱手相对的仕女门神,这是大门有武士,内室有仙女的门神画格局之初始。此外,厨房门上要画“神擎美食”,库房门上也要画上“手擎天德瓶,口泻诸珍宝”的门画。按说佛教本是弃家修行,一无所有,何须门神守卫?此类题材的门神画,已消解了释迦牟尼舍弃王位而成佛的本义,滋生的却是美食、金银珠宝泻入仓库之类的凡尘思想。 但最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两位将军门神的角色分派上。北魏时期的将军门神,呈左右镜像对称,几乎完全相同的,都是须发竖立,虎视眈眈的形象,而唐代的门神则是一披甲缨盔的武将与簪冠朝服的文臣,一个性情暴烈,一个温文尔雅,仿照的是皇帝御前文臣武将分班站立的情景。这种格局是唐代门神画的一大创新,从审美上趣味,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使画面富有韵律感,更加丰富耐看。 不过在唐代都城,自家大门的式样并不能随心所欲。政府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大红色是很尊贵的颜色,即使王公贵族之家也需经过皇帝恩准后方可使用,否则便会引来杀身之祸。黄色是宰相府邸大门的专用色。至于普通百姓的家门,一律只需漆成黑色。门上的彩绘装饰也有等级规定,用什么图形,用几种颜色,像现代各种色彩斑斓,描金绘银的文臣武将画,是断然不敢贴上门去的。因此汉代流传下来的种种辟邪物在唐代仍然大行其道,桃木板仍承担着门前守卫的功能,而另一种神秘的画符也开始流行。 唐代传承汉代门上画虎之余又有所变化,即画虎时在虎额上书一字“聻”,谓“阴府鬼神之名,可息疟疠”。这一风俗始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它来自《旧汉仪》中记载:古代驱逐瘟疫有这几个角色参加,“桃人,苇索,沧耳,虎”。沧耳似乎为一种植物,由于汉书是竖排书写 的,段成式以为沧耳是上下结构,读音为渐。后人以讹传讹,又把沧字错写作渐字,这是一种说法。张续的《宣室志》则做出另一番解释:“裴渐隐居伊水,善洞视 鬼物。时有道士李君见于伊上,寄书博陵崔公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朵’。时朝野咸闻渐耳之说,而不审所谓,竟书其字于门,以辟祟疠。”如按张续所说,人 们误将制鬼的裴渐,错当做裴渐耳,竟将聻书在虎头上,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门神画。 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捉鬼喂虎,到唐代有增添了另一种捉鬼来吃的门神,钟馗,省去了喂虎的情节,从此出现了面貌丑恶之人守门捉鬼的门神画。初创作者乃大画家吴道子。钟馗本无其人,只因唐玄宗李隆基登游骊山,失眠卧病在床,梦中总有小鬼大呼小叫,苦不堪言。某日正懊恼之际,突见天降一大鬼,脚踩手撕将小鬼一一制服,后捉一小鬼大啖。唐玄宗连忙上前答谢,发现大鬼正是数日前在殿试中因相貌丑陋被取消录取资格,撞柱而死的丑陋书生钟馗。钟馗解释道:玉帝知道他的冤屈很是同情,委任他为阴阳两界捉鬼的专职斗篷官。 唐玄宗于是招来还价吴道子,告之其梦,请吴道子为其画像。吴道子“奉旨倘若有睹,立笔图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 以上记载始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从沈括文中得知:禁中旧有吴道子《钟馗》,卷首上唐人的题记。唐朝的《钟馗》是为了“岁暮驱除”,并告知天下。到了宋 代,不仅禁中岁暮雕版印刷,赐给朝官,而且民间也大量印卖,这便开创了所有门神中最为另类的一种。 不僧不道,不官不民,衣衫褴褛,状貌可怖,鬼气十足的钟馗,却为历代画家、画工所喜爱。尝试画钟馗的画家大都是刚正之士,或生活遭遇不平,与那些受压迫的民间画工一样,借钟馗誓除去天下妖孽之恨,画钟馗以泄愤懑之气。 宋 朝:赵云伍员登神位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混战割据的局面,人物生活得以安定,生产也渐渐好转,尤其是造纸、印刷术的发展,使门神画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各地。孟元老在描写汴梁开封城内王公贵族与下层庶民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为我们介绍了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都市生活。有场场爆满的书场剧场,有人满为患的茶楼酒店,有四时的新鲜瓜果,和盛行民间的种种年节风俗。“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旭……”说明在公元十世纪的中国,民间雕版印刷门神画已十分普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此时,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出一对本该风马牛不相及的门神组合:赵云和伍子胥。这两人一位是三国时的白马将军,一位是战国时惨死的忠臣,到底是怎么被放到一起做了门神?这还要从宋代说书人传讲的一则故事说起。 一次宋真宗在武庙里举行祭祀活动。有大臣奏本,说伍子胥曾经鞭打楚王的尸体,赵云也曾当众呵斥主公刘备的夫人,这都是大逆不道、欺君犯上的行径。两人在武庙里享受香火祭祀不很适宜。 宋真宗思索一番,说他们虽然有此过错,但也堪称一代英雄。作为一个折中的办法,将两人塑像移出,安放在武庙门口接受祭祀。这可能给当时汴梁的舆论界造成误导,以为皇帝加封他们两人为武庙的门神。民间开始纷纷效法,于是这两位本不相干的古代英雄,并肩携手进入了门神班底。 对汴梁的纸画店铺来说,年底的门神画是桩大买卖,潜在的市场是巨大的。理论上有多少人家就有多少院门,每扇门上都该有 一张门神画。当然这也只是画店老板的如意算盘,因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北宋商业发达,商铺林立,而绘画雕版费时费力,一旦开印,数量成千上万,万一卖不动,损失也着实不小。门神画的大众商品属性,使它成为反应宋代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要想成为畅销货,就要有最吸引人的卖点,需把握当 时流行的风向标。北宋靖康元年,汴梁居民宅院中流行一种特殊的将军门神,既不是神荼郁垒钟旭,也不是佛教里的护法天尊,而是北方宿敌金国的将军模样。当时 的文献记载:“门神多番养,戴虎头盔,而王宫之门,更以浑金饰之”。 这年正值靖康之变的前一年,边关频频告急,骁勇善战的金兵频频以少破多,重创宋军,战事进展正是汴梁市民关心的话题。这类金兵门神迎合时下百姓关注的焦点,所以销量极佳。多年后,一位南宋的有识之士回忆起当年这段不祥的预兆,唏嘘不已,谓之“虎头男子是虏,金饰更是金虏在门”,果然是亡国的预兆啊。 元代门神:酒坊新添四公子 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族,所居穹庐毡帐,向无挂门神之风俗,谈及门神画的文字资料寥寥无几。但元大都的酒坊很多,这与皇帝就是一大酒徒有关。酒坊通常装饰华丽的门神画,以招引那些贪杯好酒之徒。《析津志辑佚·风俗》描述道:“酒槽坊,门首多画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以红漆阑干护之……间又画汉钟离、唐吕洞宾为门额……”四公子都是春秋战国贵族中轻财重义,饮酒好客之人,所以画在门首用红漆栏杆保护。而吕洞宾成仙后“三醉岳阳楼”,是一酒仙无疑。钟离权于酒肆遇吕洞宾,岂非酒客?元代建大都后,国内外商人到京贸易者无数,然识得汉字者寥寥,故不知大街上商家所售何物。以画四公子,吕洞宾汉钟离等神仙人物于门首、门额处,实为门神题材广增而又起广告作用之开山。 由于成吉思汗信奉全真教派,元代统治者颇为推崇道教,道观增多,山门塑神,效法佛寺,增添青龙、白虎二神像。青龙、白虎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青龙白虎一东一西,而道观庙门南向,故以二灵作门神。其二 神的名称可在明代的姚宗仪《常熟私志》中所见:“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又为白虎监兵神君”。至今山西洪洞一带元朝古道观山门左右,仍可见青龙白虎的门神壁画残迹。至于孟章与监兵神君的来源,可能于神荼、郁垒无异,都是人们拟定,无确实根据。 明代:历史名人充门神 明初,社会发展稳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之景象远胜前朝,绘制印刷方面也突飞猛进。当时,从皇宫大内到乡镇山村,每逢岁除人们无不用门神画来点缀年画,喜迎新春,不仅美化了百姓家门,增添民俗文化色彩,同时文学及其他艺术亦受其影响出现了以门神为题材的新作品。 明代门神画的一个特点就是古代名人走马上任,如前朝的赵云伍子胥,唐代药王孙思邈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琼与尉迟恭,可谓享誉全国,家喻户晓,堪称天下第一门神。明清年间 绘刻的年画中,依照《西游记》中尉迟恭、秦叔宝执金瓜钺斧,介胄整齐的装扮:“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他们为何变身门神?因为他们武功盖世,天下无敌,还是两人正好同朝为官,私交甚笃?要理清天下第一门神真实的来龙去脉,还需从唐太宗李世民在民间的特异形象说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 不仅亲手打下江山,还开创了令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堪称英明皇帝的典范,但是在民间故事里,唐太宗的麻烦也最大。为了打天下,他杀了太多人,为了夺皇位,他甚至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还胁迫老父唐高祖退位,这些都有史书记载,无法敷衍。很多唐太宗的故事,都是由这道硬伤生发出来的。最早版本的故事,甚至在他去 世几十年后的武则天时代就已出现。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游地府写本,故事核心,旧事狠抓杀掉兄这块心病,又是面见阎王,又是被判官连连追问,最后他以皇位受命于天,和开创贞观盛世为万民造福作为交换,才被重新放回阳间免予治罪。这时唐代故事的梗概,尚无秦琼和尉迟恭作门神的说法。宋元时期的民间故事里,加入了秦琼和尉迟恭作门神的情节。 到明代的《三教九流搜神大全》,二位将军的故事变成了这样:唐太宗有一次得了怪病,夜里总梦见鬼魂在宫里 攀梁爬柱,抛砖弃瓦,搞得唐太宗多日不得安睡。眼见唐太宗面色晦暗,衣带渐宽,两位老臣自告奋勇,要为皇帝守夜站岗。老将值班,鬼魂惊怕,唐太宗才得以安眠。连续三日夜班之后,唐太宗念两位老臣年迈,心有不忍,遂请丹青高手细细绘制两位将军的画像,悬挂于寝宫门口。鬼魂见之不辨真假,从此不敢进门骚扰。 虽然唐太宗功过相抵,但在老百姓的观念里,杀兄弟胁父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无法开始的心结,于是这一代明君,在说书艺人的故事里往往成了备受良心折磨的皇帝,时时饱受冤魂侵扰,使他成为最需要保护的对象。而秦琼尉迟恭正好又有过沙场救主的荣耀经历,这使得宫门捉鬼救主的故事更具说服力。 另一个选中他们的原因,还在于门神画艺术内在规律。一个黑脸,一个白脸,一个性情暴烈,一个温厚斯文,这是唐以来就形成的经典范式。史上的尉迟恭是来自西域的胡人,所以脸如锅底,蒜鼻大口,竖眉豹眼,满脸胡须的黑脸将军非他莫属。秦琼在真实历史上的为人评价不佳,倒是在隋唐演义等小说里,他性格宽厚温和,颇像刘备,白脸将军,果真合适。 皇帝的故事总是能吸引听众,更何况是脆弱的皇帝。一位保守内心折磨的一代明君,两位青史传名的开国元勋,一文一武,一黑一白的绝佳拍档。秦琼尉迟恭当选最佳门神的传奇历程,堪称造神运动的又一经典。 明代戏曲之中多有关于门神的题 材。如杂剧《闹门神》中,作者借用新年换门神的民俗。剧情大意十分简单,新门神到任,旧门神却不肯让位,钟旭、灶君、和合、紫姑等诸神多方劝告,最后还得请出九天监察使,方才将旧门神遣走。喜剧一方面讽刺了那些任期已满却贪图权势不肯让贤的官儿,一方面也反映了门神画每年都被扯碎满地,踹化成灰,是没有什么神灵可言。门神至此,可谓威名扫地,祭祀门户的习俗,也渐渐无闻了。 清代:门神也要赶潮流 清兵入关后,太宗皇太极积极吸收汉文化,至康熙皇帝时,宫中岁时俗例皆沿袭明制。清代是民间美术的繁荣时期,体现在木板门神画方面,就是门神画坊多,产量高,品种多。清代门神画已不见神荼郁垒二兄弟,皆以历史小说人物为主,形式也非同以往只画将军手持金瓜钺斧呆板对立。据刘继兴考证,民间供奉的门神还有《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赵公明,东周的孙膑庞涓,西汉的萧何韩信,东汉的姚期马武,晋代之温峤,大唐开国元勋神箭手谢映登和金兰之友王伯当,北宋孟良焦赞,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水浒传》里的李逵花荣、解珍解宝、吕方郭盛。以上历史小说人物皆成对作门神,都是同一朝代并有相应的故事情节。此外还出现了女将作门神的情景,如刘金定(《三下南唐鼓词》)、穆桂英、秦良玉等等。 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最有趣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 清代中期以后,戏剧的发达为门神画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持。那个年代,戏剧是最高级的艺术,而戏剧名角也如今日的影视明星一般,受到诸多粉丝追捧。门神画艺术为不落人后,也加入了这场特殊时尚追逐。其时的画店往往高薪聘请著名画师,专门留神京城各大戏院。一旦有名家上演新戏,立刻将精彩场面绘制下来,送回画店即可开印。不消数日,人们便可在市面上买到最新式样的戏剧门神画,其运作流程很像今日的娱乐新闻报道。所以清末福察敦祟于《燕京岁时记》中说:“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 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
门神的来历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 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秦群,关羽

9,作在古文中的意思

作  zuò ㄗㄨㄛˋ  1.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  2. 从事,做工:工~。~息。~业。  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  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5.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6. 创造:创~。写~。~曲。~者。  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8. 同「做」。  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  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作 zuō   〈名〉   (1) 作坊,手工业工场 [workshop]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 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三国志?魏志》   (2)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3) 另见 zuò(除作坊外,其余都读 zuò)   作 zuò   〈动〉   (1)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 同本义[get up]   作,起也。——《说文》   明两作。——《易·离》   作其即位。——《书·无逸》   与子偕作。——《诗·秦风·无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凡作民。——《周礼?士师》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后圣有作。——《礼记?礼运》   而后作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客作而辞。——《礼记?少仪》   如日出时,眠者皆作。——宋· 苏轼《画佛赞》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作止(作息;起居)   (4) 起来;开始工作 [rise; do; make]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乐府诗集》   蚤作而夜思。——唐· 柳宗元《送董邵南序》   往来种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5) 又如:作力(出力;使力);作本(务农);作苦(耕作辛苦);作一(劳动专一);作牧(畜牧,放牧);作剧(劳作勤苦);作劳(劳作,劳动);作甚(做什么)   (6) 产生,兴起 [arise]   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易·系辞下》   周秦之际,诸子并作。——《论衡》   由汤至于 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下》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天油然作云。——《孟子》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汉· 张衡《东京赋》   浓雾半作半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作兴(兴起);作师(兴兴);作病(发生疾病,致病);作见(出现;显现);作逆(作乱,造反);作贼(造反);作缘(发生瓜葛、联系)   (8) 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do; make]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吾为楚王作剑。   汝父为楚王作剑。   作二铁板。——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9) 又如:作茶(制茶);作治(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作黍(做黍米饭);作烦(制造麻烦,添麻烦);作衅(制造事端);作景(为难,作梗);作对头(与人为敌、为难)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   故作不浪计。   作推敲之势。——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0) 写作,创作 [compose]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   仲尼卮而作《春秋》。—— 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唐· 王勃《滕王阁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唐· 白居易   (11) 《与元九书》   作敲字佳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令作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又如:作古作故(不依旧规,自创先例);作述(创作传述)   (13) 振作 [boost]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14) 又如:作气(振作勇气);作强(产生强劲之力)   (15) 假装,装出 [feign]。如:作面子(装点面子);作乔(装假,装模做样);作筏子(做样子);作张作致(装模作样);作轨(作为规范);作喜(变作笑脸,露出喜色)   (16) 充当 [work as]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17) 又如:做冰(做媒人);作霖(充作救旱之雨。后指降甘霖或下雨);作小(做小。与人为妾);作眼(做眼线);作甘(做救旱甘霖)   (18) 当作 [serve as]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又如:作傍(当作靠山;作依托);作外(当作外文,见外);作做(当作,算作)   (20) 建筑 [build]   将有作。——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作亭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作邑(建筑都城);作洛(另建新都);作土(积土堆垒以御敌)   (22) 发出音响,演奏 [play]   乐将作。——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23) 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24) 生出,长出来 [begin to grow; come into being]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25) 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26) 培育,造就 [culture]   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书·康诰》   (27) 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28) 担任 [assume the office of ]   伯禹作司空。——《书·舜典》   (29) 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30) 发生,发作 [occur;break out]   冻风时作。——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作则飞沙走砾。   此疫作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31) 发出,放射 [emit;give out]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振奋作声。——《聊斋志异?促织》   有作其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百千齐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2) 发动 [start;launch]   一夫作难而匕庙隳。——汉· 贾谊《过秦论》   (33) 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be similar; like]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4) 通「诅」( zǔ)。咒诅[curse;damn]   侯作侯祝。——《诗·大雅·荡》   下作之地,上作之天。——《管子?轻重己》。俞樾云:「两作字读为诅,古字通用。」   词性变化   作 zuò   〈名〉   (1) 作品;文章 [work]   临摹旧作。——蔡元培《图画》   理想派之作。   (2) 又如:遗作;译作;新作   (3) 事情,事业 [affair]   利用为大作。——《易·益》   毋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   (4) 措施;办法 [measure]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后汉书》
得以,指借某事物而能做某事;能够,可以。语出汉 晁错 《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一是 先生 的意思,是尊称二是 对男人的一种称呼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虽不是很全面但,应付一般情况也就够了。(摘自百度百科)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和1 〔hé ㄏㄜˊ〕 〔《广韵》户戈切,平戈,匣。〕 亦作“ 咊1 ”。亦作“ 惒1 ”。亦作“ 鉌1 ”。亦作“ 龢1 ”。 1.和顺;平和。《书·康诰》:“惟民其勑懋和。” 蔡沈 集传:“民其戒勅,而勉於和顺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汉 中尉至,王( 淮南王 )视其颜色和。”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事上以敬,处下以和。”2.和谐,协调。《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3.适中;恰到好处。《周礼·天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玄 注:“和,不刚不柔。”《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郑玄 注:“和,刚柔适也。”《论语·学而》:“ 有子 曰:‘礼之用,和为贵。’” 杨树达 注:“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4.指身体健康舒适。《魏书·彭城王勰传》:“岂谓上灵无鉴,复使圣躬违和。” 唐 李华 《国之兴亡解》:“身或不和则药石之,针灸之。”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孔 传:“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六章:“邻村里有一家 张 姓兄弟,因为不和,分家了。”6.谓使和睦;使融洽。《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7.喜悦。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枊亚子 《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诗:“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成功万众和。”参见“ 和会 ”。8.温和,气候温暖。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宋 陆游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美睡宜人胜按摩, 江 南十月气犹和。”《痛史》第十九回:“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参见“ 和暖 ”。9.调和;调治;调适。《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郑玄 注:“和,调也。”《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北周 庾信 《仙山》诗:“金灶新和药,银台旧聚神。”《老残游记》第二回:“[那人]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10.和解;息争而归和平。《战国策·楚策三》:“今子从 楚 为和, 楚 得其利, 魏 受其怨。”《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 ]乃使使割 河 西之地献於 秦 以和。” 唐 项斯 《长安退将》诗:“翠眉红脸和 回鹘 ,惆怅中原不用兵。”《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孽龙在途中投拜,欲求与真君讲和,后当改过前非。” 毛泽东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强许多倍,而我们能够打胜,迫使他们不能不和下来。”参见“ 和难 ”。11.谓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如:这盘棋和了。参见“ 和局 ”。12.犹合。汇合;结合。《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 疏:“和,犹合也。”13.交易。《管子·问》:“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尹知章 注:“和,谓交易也。万人因市交易而得利。”参见“ 和籴 ”、“ 和市 ”、“ 和买 ”等。14.连带。 唐 元稹 《贬江陵途中寄乐天》诗:“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水浒传》第十七回:“要去 梁山泊 叫千百个人来,打此 二龙山 ,和你这近村坊,都洗荡了!” 郭沫若 《三点建议》:“我们不仅没有和根推翻它,甚至还时时回护着它。”15.介词。犹连。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敦煌变文集·地狱变文》:“老去和头全换却。” 宋 秦观 《阮郎归》词之四:“ 衡阳 犹有雁传书, 郴阳 和雁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16.介词。犹给,替。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你和他从头裏传消息,沿路上曾撞着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去和我叫船主来。”17.介词。犹向。《红楼梦》第二六回:“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他和我买书,想赖我的书价。”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七:“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不和家里要钱。”18.介词。犹同。表示比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这不是和那作小说的一般,故意装点出来的麽?” 鲁迅 《〈呐喊〉序》:“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19.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犹与。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明 李贽 《与弱侯》书:“戏文演得好和歹,一时总散,何必太认真乎?” 毛泽东 《实践论》:“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鲁迅 《呐喊·兔和猫》:“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20.象声词。参见“ 和和 ”。21.车铃。《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郑玄 注:“鸾在衡,和在轼,皆以金为铃。”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鸾设於镳,和设於轼,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行之节也。”参见“ 和鸾 ”。22.古代军队营垒之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郑玄 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汉 张衡 《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铎授钲。”《文选·潘岳〈西征赋〉》:“明戎政之果毅,距华盖於垒和。” 李善 注:“和,军营之正门也。” 唐高宗 《大唐纪功颂》:“引趫武之师,移和制邑。”23.古乐器。古军乐器錞于。《周礼·春官·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郑玄 注:“和,錞于。”24.古乐器。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 郑玄 注:“《尔雅》曰:笙小者,谓之和。”按,《尔雅·释乐》 郭璞 注:“十三簧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25.棺题,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吕氏春秋·开春》:“昔王 季历 葬於 涡山 之尾, 灓水 啮其墓,见棺之前和。”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古冢]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林纾 《畏庐漫录·梁氏女》:“复室空空无人居,储寿材八方及前和二。”26.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尔雅·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魏书·礼志四》:“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27.古代吴声、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和”,犹今之引子。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乐曲名解》:“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28.古代法律用语。谓双方自愿。《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 胡三省 注:“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参见“ 和离 ”。29.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勾股术中有勾股和之称。 明 徐光启 《句股义》:“句股和,求股求句。” 清 罗士琳 《句股截积和较算术》:“有句股和,有截阔截长和,有截积,求句。”如:四加五的和是九。30.古代巧匠名。《书·顾命》:“ 兊 之戈, 和 之弓。” 孔 传:“ 兊 和 ,古之巧人。”31. 春秋 秦国 良医名。 晋平公 求医于 秦 , 秦伯 使医 和 视之,医 和 知疾不可治。 赵孟 称为良医,厚其礼而返之。见《左传·昭公元年》。后为良医通名。参见“ 和扁 ”、“ 和缓 ”。32. 日本 民族名。亦用为 日本国 的别称。 日本 自称 大和 民族,简称 和 。参见“ 和文 ”、“ 和服 ”。33.和南。参见“ 和佛 ”、“ 和南 ”。34.通“ 宣 ”。宣布。《书·盘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周秉钧 注:“和, 俞樾 读为‘宣’,是也。和吉言即宣布吉言。”《吕氏春秋·孟春纪》:“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引之 曰:“和,读为‘宣’,谓布其德教,宣其禁令也……古声宣与和相近,故宣字通作和。”35.姓。 后汉 有 和海 。见《后汉书·党锢传》。 和2 〔hè ㄏㄜˋ〕 〔《广韵》胡卧切,去过,匣。〕 亦作“ 惒2 ”。亦作“ 龢2 ”。 1.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叶圣陶 《夜》:“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2.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亦有与自己诗词应和者,如 唐 王初 有《自和〈书秋〉》。《列子·周穆王》:“ 西王母 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张湛 注:“和,答也。”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吾闻 杨侯 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有 浙 妓 温冷香 者,寓于 吴 ,有《咏柳絮》四律,沸传 吴 下,好事者多和之。”3.附和;响应。《商君书·更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 絪 ( 郑絪 )等从而和之,议始定。”4.答应;允许。《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 赵炳 ]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 李贤 注:“和,犹许也。” 和3 〔huó ㄏㄨㄛˊ〕 亦作“ 惒3 ”。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 ]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 !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你们就把和起的那块面做了,吃罢再去。”参见“ 和3面 ”。 和4 〔huò ㄏㄨㄛˋ〕 亦作“ 惒4 ”。 1.掺合;混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 唐 杜甫 《岁晏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马识途 《老三姐》:“给我吃好的,吃大米白饭,她自己却在饭里和上菜或者豆子。”2.蒙哄;欺骗。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 王季思 注:“和,哄骗也。”参见“ 和4欺 ”、“ 和4哄 ”。3.犹会。与“一”连用,表示短暂的时间。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四折:“睡朦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韦义方 去怀裏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4.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犹次、道。《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了二和。”如:这衣裳已经洗了三和。 和5 〔hú ㄏㄨˊ〕 亦作“ 惒5 ”。 谓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取得胜利。《中国现在记》第八回:“ 钮知府 不听牌则已,听了牌没有不和的,却都是 郑善昌 发的。” 巴金 《家》二:“我现在老了,记性坏了。今天打牌有一次连和也忘记了。” 曹禺 《日出》第四幕:“我瞅见四爷正在打牌,手气好,连着‘和’三番。” 录自《汉语大词典》,够详细的了。绝大部分是古文中的意思,你看着选用吧。
文章TAG:临汾洪洞二手车出售急悬赏临汾哪有二手车市场临汾洪洞二手

最近更新

  • 江a,车牌江A是哪个地方的

    车牌江A是哪个地方的中国汽车牌照第一位的中文都是各个省的简称,所以不存在“市”这么一说的,“市”都是以第二为数(英文大写)来区分的。这个“江A”牌照,是不是从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中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2

  • 长安cs75plus,cs35plus怎么安装软件

    cs35plus怎么安装软件cs35plus怎么安装软件?长安汽车的车载系统一般是不支持自己安装软件的如果非要安装的话可以去售后服务中心去破解安装不过我个人不建议你去安装这些软件因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2

  • 靓车,什么叫靓车

    什么叫靓车自己本人喜欢的所有车都可以认为是靓车你喜欢什么车,那就是靓车(在你心中).有车灯的车2,好车广东话怎么说好车广东话用“靓车”来表示。这里的靓是指东西价格昂贵,价值不菲,靓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1

  • 磨合期,磨合期是什么意思

    磨合期是什么意思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男女之间的磨合期应该是指两个人刚开始恋爱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两个人是需要逐渐的了解和适应的,这一阶段也叫做两个人的情感磨合期。提问我想问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1

  • 越野车排名,10万左右的越野车多少钱

    10万左右的越野车多少钱价格:6.98万-12.4万,瑞虎车系作为奇瑞旗下的热门车型,凭借出色的性价比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你都说了十万左右,还说什么多少钱长城哈弗H3,CUV十万左右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1

  • 特斯拉暂停销售,中国公布燃油车禁售时间新车还能开多久

    中国公布燃油车禁售时间新车还能开多久据说,到了2050年,燃油车将不再有了,我国也会在2035年,全部停止燃油车的停售,不过这个还没有官方正式确认。现在的新车至少开15年是问题不大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1

  • 高桥凉介的fc,高桥凉介fc是什么车

    高桥凉介fc是什么车FC是马自达RX-7的第2代,秉承RX-7的优良传统,它配备了轻巧而高效能的涡轮增压双转子(654x2)旋转引擎(RotaryEn-gine),虽然它是FR,但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1

  • 抛光打蜡,什么是抛光打蜡

    什么是抛光打蜡就好比女士做美容SPA一样,抛光打蜡可以提升车子漆面的亮度,延缓车漆的老化等。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全车抛光打蜡大约200元钱。每个城市消费水平有高低,价格 ......

    汽车经验 日期: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