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三星公主李尹馨生前照,香消玉殒的三星小公主李尹馨

三星公主李尹馨生前照,香消玉殒的三星小公主李尹馨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5:22:19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因父母阻挡婚事,三星帝国的小公主李尹馨自杀身亡!她用一条两米长的电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警方在她的遗书里看到:"你们相信现代社会还有‘蝴蝶夫人’的存在吗?有的,的确有,因为我就是。

平阳公主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死后由军队送葬?

平阳公主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死后由军队送葬

隋大业十三年二月,迫于形势压力,李渊与裴寂、长孙顺德、刘弘基、李世民等紧急商议后,决定起兵造反。他一边派人招兵买马,一边给远在长安的女儿和女婿悄悄送去消息。五月,李渊接连设计斩杀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等人。七月,李渊发出讨杨广檄文,兵发长安。九月,李渊顺利渡过黄河,兵入关中,他惊喜地发现,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高高挂起了唐军的旗帜,数万大军兵甲鲜明,欢呼雀跃地迎接他的到来。

大军中,甚至还有一支由女性组成的队伍,领头的正是他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当然,此时她还不叫平阳公主,这个称号是在李渊平定关中以后,册封给她的封号。原来,当李渊准备起兵的消息送达平阳公主手中时,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不无忧虑地说:“岳父举兵,我想前往助力,但咱俩一起离开动静太大,容易暴露。我要是自己走,又怕你又闪失,这该如何是好!”平阳公主毫不在意,她说:“你赶紧走,我一个女人,想要藏身还不容易,你放心,我有的是办法!”等柴绍走后,平阳公主才开始动身,不过她此行的目的地不是太原,而是鄠县,他们家在那儿有一座庄园。

不过,平阳公主也不是过来逃难的,她将这座庄园,连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卖了。平阳公主掐着白花花的银子,大肆采购粮食衣物,当然还有兵甲。她以赈灾为名,乘势将方圆百里的灾民都吸引了过去。“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李渊刚从太原出发,她女儿已经在关中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就是靠着这支人数不多的队伍,太平公主像钻进铁扇公主的孙悟空,把关中地区搅得天翻地覆。李渊给女儿送信,无非是让她早点离开,免得落入隋廷手中。可没料到,李家儿子是龙,女儿也是虎!平阳公主在家奴马三宝的帮助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几百人的队伍迅速扩充到七万人!史书没有记载,平阳公主用了什么手段,也不知道马三宝的伶牙俐齿怎么那么大威力,反正主仆二人,平阳公主坐镇,马三宝跑腿,往来穿梭于关中的起义军中间,竟然先后说服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投靠了她,其中何潘仁一人就有几万人的武装!几个“土匪头头”,不光投靠了平阳公主,还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她。

一个平时足不出户的女流,上演了一出蚂蚁吞大象的好戏。李渊以一座庄园,换取七万大军,他赚得噗嗤噗嗤的!平阳公主还特地成立了一支由女人组成的队部,这支大军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走上大街那是相当的拉风,被老百姓誉为“娘子军”。李渊兵入关中,平阳公主将这支队伍交给了弟弟李世民,并协助他转战关中。两个月后,唐军攻克长安。

关中平定后,平阳公主“隐身幕后”,她回兵北上,驻守苇泽关,承担起了太原防卫的职责。太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李渊此举,等于将大后方的安全,全部交到女儿手中。苇泽关也因为平阳公主的事迹,从此改名“娘子关”。在娘子关,平阳公主还留下了“米汤谜黑闼”的故事。刘黑闼乘太原兵虚,发兵围攻,平阳公主以米汤冒充马尿,灌入壕沟。

刘黑闼一看壕沟里出现大量“马尿”,大吃一惊,以为援兵到了,吓得赶紧撤兵。武德六年,年轻的平阳公主突然病故,高祖李渊下旨,以军礼安葬爱女。这一不合礼制的做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李渊说:“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何得无鼓吹!”意思是平阳公主本来就军人,且是以为前无古人的奇女子,军礼正合她的身份!并且下诏,给平阳公主上谥号“昭”。这就是平阳昭公主的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她有非凡的勇气,敢孤身一人,在敌人的心脏里翻跟头。她有卓越的见识,知道眼下形势,只要有粮就能拉起队伍。她有超常的智慧,能让须眉为她折腰。她又不缺女性的美德,功成身退,善待百姓。

《庆余年》中,长公主李云睿为何一定要置范闲于死地?

平阳公主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死后由军队送葬

第一部结局时候,二皇子告诉了范闲这个答案:这世上,做儿子最难就是在皇家,别家儿孙也争,输了不过是丢家产丢脸面。但我输了,丢的是命。所以这些年所做之事,皆是为了保命。这就是皇家权力之争的真实写照,也是太子二皇子李云睿要么机关算尽,要么装疯卖傻,要么到处惹人嫌。目的都是在将来能活着,因为只有得到最高的权力,他们才有资格活着。

李云睿并不是真的恨范闲入骨,范闲死了李云睿能够得到多大的生理快感,而是范闲突然出现在她权力的康庄大道上,如果范闲活着,那么她未来可能就会死。当然现实也是这样,最后李云睿自杀在范闲面前,还被范闲带着狗腿扫尽一切势力,什么都没留下。李云睿最开始并不那么狠毒,她本来也是个天真浪漫的小郡主。那时候王府上下都喜欢她,活泼可爱天真聪慧,长得又那么漂亮,谁见了都想么么哒一下。

因为那时候李云睿的父亲诚王只是个毫无权势的皇族,皇位就算倒卖十八轮也没他的份,他们家族连被猜忌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她没必要去想着权力跟地位。直到叶轻眉来到诚王府,一个拥有上帝视角和上帝之手的女人,一瞬间就让诚王变成了皇帝,让李云睿的哥哥成为太子,并成为现在的庆帝。然而李云睿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一切,庆帝跟皇后太后杀死了叶轻眉,然后那一夜京都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而躲在真相后面的庆帝,那个让李云睿爱慕的庆帝,沾满了鲜血微笑。所以李云睿开始疯狂渴望和追求权力,渴望达到最高的顶峰,那样才能活下去,才能超越叶轻眉活下去。因为李云睿的意识里面,叶轻眉都无法在皇权争斗中活下去,如果她能做到,那么她就超越了叶轻眉,成为天下最完美的女人。但后来她死在了叶轻眉儿子手里,也算是死得其所。

年仅18就去世的陈国公主,为何戴着黄金面具与舅舅合葬?

平阳公主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死后由军队送葬

带着黄金做的面具,与舅舅合葬, 这是一个怎样神秘的故事呢?我是三少, 我来回答。一段尘封千年的故事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一个蓄水坝的施工现场,发现了陈国公主墓。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座、从未被盗的辽代皇族墓!古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珍品,大小数千件。黄色的金、白色的银、红色的琥珀、洁白的玉,琳琅满目的珍宝布满了墓室,是仅次于皇陵的重要考古发现,是契丹文化的奇迹。

在千年古墓中,人们看到了平卧于棺面的公主与驸马,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络葬衣,脸上覆盖着栩栩如生的黄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尤其是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头戴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古墓的壁上 , 巨幅壁画,浓郁的草原风情, 历经千年岁月却不褪色,整个墓室金碧辉煌,珠光宝气!这座奢华的王侯级别的墓葬, 究竟尘封一段怎么样的往事呢?一 千年前, 那段盛世的爱情!原来古墓中的陈国公主, 是萧太后的亲孙女,她的父亲耶律隆庆是萧太后的二儿子,她的祖父就是萧太后的丈夫,辽朝第五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

有专家说,辽朝的皇族一般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两大家族为了将政治权力牢牢地握在手中,便盛行这种近亲联姻的方式 (那时并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这场盛大的契丹贵族联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举行。那年春天, 草原上风和日丽,16岁的陈国公主和30多岁的驸马在举国欢庆中缔结良缘。公主虽然年轻,但在契丹皇族中却具有很高的地位,获得过无数封号。

她先是被封为太平公主,后来又晋封为越国公主。在她刚满16岁时,就按照契丹贵族的婚姻习俗,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舅舅。这位驸马同样身世显赫,他叫萧绍矩,出生于名门望族,生前曾任秦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等职,是军中的高级将领,深受皇帝的喜爱。但是,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仅仅只持续了两年!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因病过世。

耶律王追封她为陈国公主,以无数的金银美玉作为陪葬, 并在他们胸前戴着一对美丽的琥珀璎珞,象征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 沧海桑田,生生世世.!一种独特的契丹丧葬习俗陈国公主带着十八年华的爱情盟约和驸马沉睡了千年,向我们展现了最完整的契丹贵族厚葬习俗。契丹,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打鱼狩猎, 逐水草而居,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久而久之,人他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因此产生了契丹人独特的丧葬习俗——树葬。树葬,指的是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树上,任自然风化,等尸体风干后再把尸骨重新捡起来埋葬。后来, 契丹的铁蹄踏进中原,中原文化受到契丹人的关注,他们开始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丧葬习俗也逐渐融合了中原的元素。所以, 他们在树葬之后,还增加了停尸,墓室尸床等丧葬程序。

因此在殓葬后,人们还要定期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于是,美化和装饰尸体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一睹契丹公主的奢华陪葬!古墓中发现的黄金面具、银丝网络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把尸体笼络住,让尸体变得更威严,而不会因为停尸时间过长导致尸体腐烂,影响主人生前的形象。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黄金面具,与银丝网络不仅是最完整,而且等级最高!一件神秘的黄金面具在这个奢华至极的千年古墓中, 公主与驸马脸上覆盖的黄金面具最为神秘。

他们为什么要脸覆金面具,面具又是用来做什么的?陈国公主的黄金面具,采用捶揲工艺制作而成,长20.5厘米、宽17.2厘米,和一位成年人的脸庞大小相当。面具耳朵部位的纹路清晰可见,面部圆润,眼睛双睁,嘴唇微抿,刻画了一位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而驸马的面具, 细看呈半浮雕形, 面颊较消瘦, 两眼圆睁, 双唇抿合,显露出男子特有的刚毅姿态。

有意思的是, 其他地方发现的面具,多是闭着双眼的, 而这两个金面具却是两眼圆睁, 显示出契丹文化的特色。其实,黄金面具,除了陈国公主墓出土之外, 还有九世纪发掘的迈锡尼国王黄金面,和古埃及法老图特卡蒙的金面具。这些神秘的黄金面具,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令人难以揣测的往事。无一例外,这些逝者的家世地位, 都是特别的高贵显赫。

李某某生前常和男友姓氏的路牌合影,洪某怎么还会这么狠心?

很简单,说明这个李某某曾经非常爱他,是爱到骨子里的那种。连洪姓氏路牌前都要合个影,这个爱真的很疯狂,可惜他们的认识一开始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洪某不诚实,一个玩水枪的人居然说成是做保密工作、战地记者。如果谈恋爱一开始就不说实话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很危险,我们要小心才是。二、善于伪装的人。李某某之所以这么喜欢他,就是因为洪某很会演戏。

连准岳父都认为女儿可以和洪某结婚。三、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他的横蛮性格是父母惯出来的。正是因为洪某的骗、装,才迷惑了涉世未深的李某某。就算是闺蜜多次提醒她洪某靠不住,她仍然我行我素。我们常常告诫别人,看人不能只看表面。但是我们做的时候往往就是只看表面。爱得越低微,就越让别人瞧不起。最后成了洪某刀下X,可惜、可叹。

令妃两个女儿,一个封固伦公主一个封和硕公主,为何如此区别?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令妃是乾隆时期的一个传奇女子。初入宫就以汉人包衣之后的身份,成为皇帝的嫔妃,而且直接越过了答应、常在两个级别,被封为贵人,不到三年就晋升为令妃,之后又一步步的爬上了皇贵妃这一仅次于皇后的位置。令妃的传奇性除了越级晋封和光速晋升之外,还有就是她入宫之后就一直得到皇上的宠爱,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乾隆都时专宠令妃,对令妃的宠爱堪比富察皇后。

乾隆一生之中只爱过两个人,一个是富察皇后,一个就是令妃魏佳氏。据说乾隆的寝宫里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动的,一件事富察皇后逇衣裳,一件就是令妃的玉枕。令妃如此受宠,还有一个佐证。乾隆儿女众多,总共生了17个儿子,10个女儿,不过夭折半数,活到成年的只有十来个。而令妃一人就为皇帝生了六个儿女,其中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活到成年的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只有源源不断的宠爱,令妃才有机会生下这么多孩子,这足以见令妃是多么让乾隆喜爱了吧!自古以来,后宫都是母以子贵,但是有些时候也是子以母贵。如果母亲的地位高,孩子在皇帝眼中自然就受宠爱一些,如果母亲的位分低,又不得皇帝宠爱,那么子女被忽视也是很正常的。据说乾隆的生母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宫女,所以乾隆还是四阿哥的时候,一直不得皇帝的宠爱。

直到雍正的孩子都夭折得差不多了,而四阿哥又表现得天资过人,这才得到雍正的注意。令妃虽然是以汉人包衣的身份入宫,但在后宫只要有皇帝的宠爱,身份问题那都不是事。令妃之所以能爬上皇贵妃的位置,是因为乾隆皇帝给她抬了旗,将下五旗包衣身份的她抬到上三旗,赐姓魏佳,所以令妃后来也成为了上三旗的贵族身份。令妃地位提高了,又得到皇上的专宠,她的孩子自然也受皇帝的宠爱。

令妃活到成年的孩子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十五阿哥颙琰了,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颙琰一出生就很受皇帝的喜爱,这其中固然有令妃的缘故,更多的也是颙琰的乖巧和上进让乾隆喜欢。令妃的两个女儿也很受乾隆的喜爱,但是这两个女儿一个被封为固伦公主,另一个却只被封为和硕公主,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什固伦、和硕公主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看过还珠格格,里面皇帝的女儿都称格格,那么格格跟公主有什么区别呢?格格是后金时期满族贵族女子的称号,不管是皇帝的女儿,还是亲王、贝勒的女儿,都称为格格。

像苏麻喇姑就叫大玉儿为格格。而格格的称号也不仅仅只是指满族的女子,还有汉人格格和蒙古格格,他们虽然比满族的格格地位低,但是也属于格格,也只有蒙古族和汉族王公的女儿才能称为格格。而且汉人格格只有在清朝初年才有,因为清初才有汉人藩王,比如吴三桂、尚可喜等藩王,康熙帝平定三藩后,汉人藩王就消失了,汉人格格的称号也随之消逝。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效仿明朝的制度,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并规定之后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嫔妃所生的女儿或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固伦在满语中是指国家,和硕是指地方。而格格的称号就专指王公贵族的女子了。从清朝的公主制度来看,固伦公主显然比和硕公主要尊贵得多。首先固伦公主是皇后的女儿,嫡女。

其次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的品阶,而和硕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世子的品阶。最后,固伦公主的服饰比和硕公主的服饰要贵气许多,包括冠顶的镂金、东珠、珍珠等贵重装饰品,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虽然清朝对公主的封号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也并非一成不变,也有嫔妃所生的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的例子。比如恭亲王常宁的女儿因为嫁给了科尔沁头等台吉班第,被封为固伦公主。

乾隆的十公主是纯妃所生,这是乾隆最宠爱的公主,因为下嫁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也被加封为固伦公主。其实,清朝加封固伦公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皇帝或皇太后非常喜爱的女儿有可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另一种就是为了联姻需要,主要是满蒙联姻时,为彰显皇恩浩荡,巩固邦交友好关系,皇室或王宫贵胄的公主下嫁蒙古时,非皇后所生的公主也会加封为固伦公主,郡主会加封和硕公主等等。

我们都知道,令妃到最后也只是皇贵妃,并不是皇后,照理来说,令妃的女儿只能封和硕公主,但是令妃的两个女儿一个加封为固伦公主,一个被封为和硕公主。令妃的第一个女儿是乾隆的七公主。当时30岁的令妃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就是七公主,乾隆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再加上令妃的缘故,七公主后来也被封为了固伦公主。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乾隆给七公主找的夫婿地位高,七公主的嫁的是扎萨克和硕亲王拉旺多尔济。

在清朝,固伦公主配亲王是标配,乾隆于是给七公主抬高位分。所以说七公主能封固伦公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夫家的缘故,加上令妃的地位和皇帝的宠爱,加封固伦公主是很正常的事。而令妃的第二个女儿九公主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九公主晚出生了两年,虽然也是令妃的女儿,也得到了乾隆的喜欢,但是显然乾隆对九公主的喜爱并不如七公主,乾隆最喜欢的还是七公主和十公主。

而且最关键的是,九公主所嫁的夫婿扎兰泰只是一等公爵,札兰泰的爵位配不上固伦公主,所以九公主就依照法令被封为了和硕公主。所以,清朝的公主如果想要被封为固伦公主,主要还是看所嫁的夫婿地位怎么样,其次就是皇帝的宠爱和母亲的地位。虽然九公主只是被封为了和硕公主,但是地位已经很崇高了,札兰泰的一等公爵也不是小爵位,总的来说,令妃的两个女儿还是嫁给了如意郎君。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回大唐,不是她不想回,而是回来之后,于公于私都没有她呆在吐蕃的好处多。贞观15年(公元641年),随着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一道诏书,大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便在使者的护送下,远嫁吐蕃,而她的夫君,就是在吐蕃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其实也算是一波三折,在数年前,松赞干布曾遣派使者向大唐提出求亲,但被唐太宗给拒绝了,之后,为发泄不满和向大唐示威,松赞干布出兵吐谷浑,意图用武力让大唐答应他想娶一位公主要求。

李世民没跟他废话,直接派大将侯君集出兵征讨吐蕃,经历了一场大败后,松赞干布马上来了个道歉三连,并以着厚礼向大唐求亲。而唐太宗这次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从宗室中选出了一位女子,即文成公主,将其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之后,与夫君松赞干布的感情颇好,两人共同生活期间,松赞干布不仅为她建造了著名的布达拉宫,还派遣吐蕃子弟前往长安学习汉文化,可以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不仅改变了松赞干布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

但在公元650年,由于34岁的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就让文成公主被迫寡居,期间,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但却被她拒绝了,最终在寡居三十多年后,病逝于吐蕃。从公元641年嫁入吐蕃,到公元680年病逝,文成公主一共在吐蕃生活四十年之久,而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她更是寡居了三十一年,相对于大唐的繁华而言,吐蕃的生活条件自然是较之大唐相去甚远,况且大唐还是文成公主的故乡,但为何她拒绝了唐高宗,选择留在吐蕃呢?有句话叫做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实际上,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不是她不想回到长安,而是她的身份,不管是从公私任何角度来讲,都不如不回去,回到长安未必就比留在吐蕃好,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外部环境,也没有了她回到长安的条件,因此,她才会宁可寡居吐蕃,也不愿回到长安。

在嫁给松赞干布之前,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名叫“李氏”的宗室女子。并非她没有名字,而是在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包括文成公主的家庭情况,也没有相关记录,史书上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唐宗室女”便就此一笔带过。不过有一种说法,说文成公主的父亲,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这种说法的证据有两个,其一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正是李道宗亲自护送的,其二是送亲团在达到吐蕃后,文成公主的夫婿松赞干布对李道宗行的是子婿礼。

究竟文成公主的父亲是谁已经无从得知,我们能从史料中看到的是,在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大唐求亲后,唐太宗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册封了一位女子李氏为文成公主。经过一年的准备,在贞观十五年,唐太宗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大唐送亲团自长安出发,开始奔赴数千里之外的吐蕃。从长安到吐蕃,一路艰难险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皇家送亲团,也只得靠着脚力和马匹一点点前进,而在这送亲途中,就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

据传说,文成公主一行人在离开长安后,走走停停,这一日来到了荒漠高原上,由于离家已久,文成公主十分想念父母,便拿出带在身边的一个宝镜,因为在她离开长安前,她的母亲说如果想念母亲,拿出宝镜就可以看到。满怀欣喜的文成公主,在拿出宝镜后,原本满怀期待的她,瞬间十分生气,为什么呢?原来在宝镜中,不仅没能看到母亲,反而看到自己满面愁容,因此,文成公主一生气,就把宝镜摔在地上。

而碎成两半的宝镜,见风就长,很快长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而这座山,就是我们如今在青藏公路旁所看到的日月山。类似于这样的传说有很多,一个个传说,把文成公主进吐蕃的艰难险阻,生动地描绘出来,终于,在一路跋涉后,文成公主一行到达了吐蕃境内。而早就得知消息的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禁卫军在多日前就远道相迎,双方最终在柏海(扎陵海,黄河河源)附近相遇,宾主双方互道礼节后,各自折返。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道礼节的环节中,松赞干布对李道宗所行的是“执子婿之礼”,对礼节十分重视的古代,这个子婿之礼的意义就非同一般。能行这个礼节,就说明了松赞干布对于大唐是打心底的臣服,并把自己的位置摆到低唐太宗一级,这才有了“执子婿之礼”。也正因为这个姿态很低的礼节,让后世多猜测文成公主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毕竟松赞干布是对着他施礼的,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李道宗与文成公主的关系。

不管如何,文成公主这算是来到吐蕃了,也从此,她和松赞干布开始了九年的恩爱日子。对于松赞干布而言,能迎娶一个大唐的公主,是一个天大的福分,他曾坦言,自己的祖上都没有一个人能和大唐通婚,而今自己能娶到文成公主,实乃万幸,而为了表达他心中的激动,以及表示对文成公主宠爱,松赞干布决定为她建一座城堡。“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这座城堡,就是我们熟悉的布达拉宫,如今它依然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上,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那一段故事。婚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可谓是伉俪情深,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的“赭面”风俗,松赞干布干脆下令停止,而为了配合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更是换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让自己从里到外更像中原人。

除此之外,一直对中原文化向往的松赞干布,借助文成公主这层关系,每年派遣大量的吐蕃子弟前往长安,进行中原文化的学习,这些吐蕃子弟,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根据吐蕃书籍《贤者喜宴》的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很快被松赞干布封作王后,这不仅仅是双方恩爱,更是对公主本人的一种认可。事实上,文成公主在来到吐蕃后,也为吐蕃带来了不少先进的中原文明,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一书记录,公主的嫁妆中,有各类典籍著作三百余种,营造与工技的书籍60种,而关于医学类的,如诊治各类病症的书籍,多达一百余种。

这些书籍,对当时的吐蕃而言,好处不言而喻,再加上公主本人也是博学多能,在她的影响之下,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吐蕃的开化进程。更重要的是,由于文成公主的存在,吐蕃与大唐成为了“亲家”,有了这层关系,双方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文成公主的不懈努力下,汉文化在吐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吐蕃也在汉文化的滋养下,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在这种氛围之下,吐蕃与大唐的感情也快速升温,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归来后,松赞干布大手笔送了一只高达七尺的金鹅以示庆贺,而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唐猛人王玄策被困天竺期间,正是松赞干布遣派吐蕃精兵,协助王玄策解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松赞干布悲痛万分,遣派使者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前去祭昭陵,同时,为向刚刚继位的唐高宗表示忠诚,松赞干布更是亲自向李治修书信一封,表示如果他如果有一点不臣之心,甘愿受天朝上国征讨。

弄赞(松赞干布)致书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旧唐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文成公主会在与松赞干布的恩爱中慢慢老去,吐蕃也会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但事与愿违,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四岁。而文成公主,也因为夫君的病逝,开始了寡居的生活,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寡居,就是三十一年。

松赞干布死后,按照吐蕃风俗,就有大臣要求文成公主为夫君殉葬,此事虽说最终作罢,但也说明了文成公主在当时处境十分尴尬,而听闻此事的唐高宗李治,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让她回到长安,但最终,文成公主拒绝了回到故乡,选择了留在吐蕃。而文成公主的这一留,就是三十一年,一直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她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在这期间,不仅吐蕃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吐蕃与大唐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不复往日的和平,这就让夹在中间的文成公主更为为难,带着遗憾,文成公主病逝在她的第二故乡吐蕃。

按常理来说,长安有文成公主的家人,也是她的故乡,回到长安理应是一个好选择,但为何文成公主要拒绝了李治呢?实际上,回长安不同于寻常的回娘家,文成公主的身份,注定了她需要慎重考虑回娘家的影响,同时,于公于私,她都有留在吐蕃的理由。首先,吐蕃是文成公主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她深爱的人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夫妻二人的感情都被传作佳话,虽说吐蕃远离长安数千里,但正因为有了深爱的人,这里已与故乡无异。

包括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布达拉宫,以及将她立为王后,这些都是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用情极深的表现,他做这些,可能有一部分因素是看在大唐的面子上,但更多的,相信还是出自对文成公主的真心。试想,一个如文成公主这样的女人,即便是没有嫁给松赞干布,在长安终归会嫁人,而嫁为人妇的她,所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吗?而这些松赞干布都已经给她了,并且还是加倍的给,有一个对自己用情极深的男人,此生足矣。

松赞干布去世了没错,但高原上到处都有夫妻二人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正是支撑文成公主走下去的最好力量,而这些,回到长安后,还有吗?在感情的世界里有句话,叫做生死相依,文成公主不愿离开吐蕃,只是为了离她深爱的人更近一点。其次,假如回到长安,文成公主会是什么身份?前文提过,文成公主只是唐朝的一个宗室女,且不论她的父亲究竟是谁,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她的父亲不是李世民。

如果是的话,也就不会让她远嫁吐蕃了,历史上多少和亲的公主,原本都只是皇宫中或者宗室里地位一般的女子,只不过因为和亲,才会被冠以“公主”的称号,文成公主也是如此。因此,这样的文成公主,回到长安后,该以什么身份继续生活下去?归宗女吗?不管回去后是什么身份?唐高宗会给她什么样的待遇?但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绝对不会比待在吐蕃当王后好,哪怕是松赞干布去世,她不再是王后,但至少在地位上,也是十分尊贵的,这一点,从后世流传关于她的传说就能看得出来。

而回到长安呢?会不会比在吐蕃的地位高呢?显然不会,甚至对等都不可能。因此,如此浅显的道理,是个人都能想明白,更何况是文成公主呢?与其回到长安,当一个归宗女,还不如在吐蕃继续尊贵。当然,这些只是从文成公主个人层面来讲,而从国家层面来说,文成公主更有不回去的理由。当初,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吐蕃修好,而吐蕃也正是此意,因此,文成公主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远嫁的女儿那么简单。

松赞干布去世后,由于他的儿子贡日贡赞去世于早就去世,因此被推上王位的,是松赞干布年仅十三岁的孙子芒松芒赞。而在芒松芒赞登基之初,对于如何与大唐相处,吐蕃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此时由于文成公主尚在,更重要的是吐蕃的亲唐派,也就是老臣禄东赞还掌权,因此,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暂时还能压住。对于这种情况,文成公主自然清楚,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婆家人”与“娘家人”产生摩擦,这个时候,她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

为了避免刚继位的芒松芒赞被执意扩张的想法所影响,文成公主与禄东赞不仅得压制住不和谐的声音,还得去影响年幼的芒松芒赞,让他能不受影响,如果文成公主回到长安,单凭禄东赞一人,怕是很难做到。毕竟文成公主不仅是吐蕃的皇室,更是大唐的公主,双方多少都要考虑到这种情分,也就能稍微地克制一些,这就是从政治层面来讲,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的原因,她是十分不希望双方产生摩擦,毕竟她对于大唐和吐蕃,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不过,吐蕃最终还是没能克制住,公元667年,禄东赞去世,芒松芒赞亲政,三年后吐蕃攻陷龟兹,正式与大唐决裂。此时的文成公主,看到吐蕃与大唐之间战争的爆发,更是心急如焚,但亲政后芒松芒赞,并不会因为顾忌情分而放弃进攻大唐,尤其是在公元670年,吐蕃在与大唐的“大非川之战”中,大败唐军,几乎生擒白袍将军薛仁贵,更让吐蕃志得意满,准备继续挺进。

这种情况之下,作为文成公主就更没办法回到长安了,双方已经决裂,且不说回到长安该如何自处,单说吐蕃方面,也不会放任她离开。因此,文成公主才会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寡居在吐蕃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期间,她为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共处,可谓是费心劳力,不管是去寺庙中祈福也好,还是用自身的影响力,尽可能劝说更多的人向往和平,总之,她余生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感染天花,在吐蕃病逝,吐蕃为感谢她做出的贡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高宗也遣派使者前往吐蕃,进行吊祭,因和亲而改变一生命运的文成公主,从此长眠在她的第二故乡的土地上。小结: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还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吐蕃与大唐也因为这次和亲,让双方的边境有了数十年的和平,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出于对双方继续保持和平共处的想法,以及个人对吐蕃的感情,才会拒绝唐高宗,不愿回到长安。

袁世凯一生有妻妾十人,袁去世后为何不得宠的朝鲜公主要为其殉情?

袁世凯一生山外青山楼外楼,妻妾成群。不过三姨太金氏并非朝鲜的公主,她的死也不是为老袁殉情,而是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三姨太金氏本身就是一颗政治棋子,命运相当凄惨。三姨太金氏是朝鲜明成皇后闵妃的表妹,当初闵妃把她“介绍”给老袁,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一桩政治婚姻。闵妃这是利用与老袁的联姻,来得到老袁的支持,对付大院君。

当然老袁后来的确也出色地完成了人物,达成了这笔交易。这是朝鲜人在求老袁,而不是老袁求朝鲜人。因此金氏在老袁家并没有她表面的身份光鲜,地位很低。金氏本以为到老袁家是做正房大太太的,结果未曾想,不但大太太做不成,就连大姨太也做不成,因为老袁家里本身就有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于氏;还有一个在袁世凯参军之前,就拿自己身体和身家投资袁世凯的“天使轮风投”妓女沈氏这位大姨太。

而金氏甚至连二姨太都未能做到,因为在她出嫁的时候,家里陪嫁了两位侍女,结果都被袁世凯给全盘接收了,而且因为这两个侍女一个比金氏大,一个比金氏小。所以侍女李氏就做了二姨太,金氏就成了三姨太,侍女无吴氏就成了四姨太。由于丧亲之痛,金氏就患了抑郁,性格变得十分古怪。 袁世凯带金氏回中国,金氏的母亲看到自己的爱女背井离乡,沦为妾室。

恐怕一辈子难以见面,一时想不开,便投井自杀;金氏的父亲因此暴病,6天后也跟随亡妻而去。 这件事情深深的刺激了金氏。此后便变得抑郁,性格变得十分古怪。金氏闹腾的时候,和疯子一样。金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点都不亲,而且对伺候自己的侍女,经常下狠手毒打,即便逮着袁克文,也是下死手毒打,只可惜沈氏以后再没给过她机会。

不闹腾的时候,往往神情木然,就连老袁的面子都不给。有次和老袁在瀛台下围棋,结果金氏输了,脾气上来了,居然把棋盘和棋子都扔湖里去了。金氏比起其他姨太太的竞争力较弱,又没娘家人撑腰,自然逐步不受待见。袁世凯的9个妾室,1、6、8姨太都来自妓院;2、4、5、7、9姨太都是女婢出身。老袁娶妻纳妾目的性较强,那么就是要么娶色,要么娶老妈子。

总之都要会伺候人。这样一来,金氏的竞争力就甚至不如自己的两个婢女了。金氏好歹书香门第出身,老袁的喜欢的花样自己施展不开,从小是被人伺候长大的,又不会伺候人。二姨太李氏肚皮争气,生了四男两女,还会烧熏鱼和蟹,而且善于管家,袁家的存折就由这位二姨太李氏管着,不过老袁那么精明的人,存折你管着,但是支钱的印章却由五姨太杨氏管着。

四姨太吴氏生了四个女儿,硬是没生出一个儿子,袁世凯愿意跟她生四个女儿,证明吴氏也不白给,但是她命不好,很早就害月子病死了。那会袁世凯该只是个直隶总督,所以吴氏也不能算享到了福。而金氏后来得以生存下来,最主要归功于她生了袁克文。但是回国后,袁克文并不是由金氏抚养的,而是由大姨太沈氏抚养的,沈氏没有生养,却能把袁克文据为己有,想想金氏的命运有多可怜吧。

金氏在老袁家过得算是比较憋屈的,各种约束令金氏痛不欲生。老袁家有“家规”,凡是新进门的姨太太,必须要服从早进门的姨太太的管教。所有礼法仪节,起居言谈,忌讳等琐事,均由大姨太太沈氏负责管教。后来由于五姨太得宠,老袁就给他们把职业权利分了分。大姨太沈氏专门负责管教二、三、四姨太(也就是朝鲜来的这三位);五姨太杨氏负责管教六、七、八、九姨太。

所谓的管教就是跪砖头,绑在桌腿上毒打。其中金氏就是经常遭到沈氏毒打,沈氏和金氏最大的矛盾就在袁克文身上。因为沈氏自己没有生养,所以视袁克文为己出。过分溺爱娇惯袁克文,不但惯着袁克文花钱,在女色方面也听之任之。以至于袁克文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流连于青楼,彻夜不归。所以袁克文后来那种放荡不羁,终成民国名仕,沈氏功不可没。

金氏只要敢揍自己的儿子袁克文,就会被沈氏绑在桌腿上打。以至于金氏在临死前曾经告诉袁克文,她的左腿终身经常性的疼痛,甚至无法伸直。这就是拜大姨太沈氏所赐。袁世凯一死,袁家立刻大乱。金氏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金氏的一生都活在悲苦之中,屈为三姨太的羞辱、双亲的离世、大姨太的虐待,这些都让她绝望。然而老袁尚在的时候,袁世凯还会适当“雨露均沾”,照顾到金氏一点。

升平公主生前下嫁重臣之子,深受德宗和宪宗尊重,为何去世后被封为长公主?

升平公主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最为著名的公主,她的父亲是唐代宗,丈夫是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打金枝》和《醉打金枝》中讲述的就是升平公主和郭暧的故事,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固然精彩,历史上升平公主的经历也毫不逊色,不过,最终她获追封的并不是什么长公主,而是大长公主,先是虢国大长公主,后是齐国大长公主。升平公主大约出生于750年,即安史之乱的前几年,当时升平公主的祖父李亨还只是太子。

她的父亲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其母为崔贵妃,至于是不是唐代宗的原配崔氏,已经不得而知,但不管是哪个崔氏,都不妨碍升平公主得到皇帝的宠爱,她的父亲唐代宗和哥哥唐德宗对升平公主都很是宠爱。765年,升平公主与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成婚,那几年的郭子仪正在对抗吐蕃,以一己之力抗起整个大唐的未来。婚后的两人倒也算是婚姻和谐,生下了四子二女,但两人也有闹不愉快的时候,升平公主作为帝国的公主,自然是比较骄傲的,而郭暧是郭子仪的儿子,也是有傲骨的,这两个人有时候吵架难免就会过火,其中有一次就吵过了头,郭暧忍不住说:“你父亲是皇帝了不起啊,我的父亲不愿意做皇帝罢了。

”升平公主一听,气的直接进了宫,然后和唐代宗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了。代宗倒是并没有怎么生气,毕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郭子仪延续了大唐的国祚,因此他将公主劝了回去。一生谨慎低调的郭子仪却非常害怕,赶紧把儿子绑起来,然后进宫请罪,还是唐代宗安慰郭子仪“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但郭子仪甚至皇帝的心思甚于海底针,回到家后还不忘打了郭暧几十大板。

公主在享受身份带来的荣耀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自己身上该有的责任。大历末年,民众哭诉泾水被很多碾硙所占,灌溉农田成了一个大问题。778年,唐代宗下令将白渠支流上的碾硙都毁掉,让百姓能够正常灌溉。碾硙就是依靠水利工作的石磨,可以脱谷制粉,上个世纪还有那种人工推的磨,就是将粮食脱皮碾碎。碾硙是唐朝贵族们普遍私设的赚钱工具,这东西多了自然占用水资源,不利于农田的灌溉。

升平公主自己有两个碾硙,郭子仪家还有两个,她就跑去找唐代宗希望留下自己的碾硙,不过唐代宗却对她表示,作为皇帝的女儿,理应作出表率。于是升平公主回家后就下令拆除碾硙,大家看到公主家都这样做了,朝廷后期的工作就好做多了。唐代宗去世后,升平公主的异母哥哥唐德宗继位,他对这个妹妹也是非常的宠爱,唐德宗的生母沈太后(电视剧中的沈珍珠)自安史之乱中消失,唐德宗继位后,就尊其为太后,然后在全天下范围内寻找母亲,让升平公主为沈太后准备生活起居,只可惜沈氏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过在唐德宗时期,升平公主也犯过错误,只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具体犯了什么错,只知道升平公主被软禁在宫中。一直到泾原兵变的发生,唐德宗出逃奉天,郭暧在长安被伪政权授予官职,郭暧以为父亲守孝为由拒绝,然后带着生平公主奔奉天找唐德宗,唐德宗这才赦免了升平公主,由此可见升平公主当年犯的错误一定是很大的。但是不管如何,升平公主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她的儿子中有两人娶了公主,有一人娶了公主的女儿,而她的次女郭氏就是著名的懿安皇后郭氏,唐穆宗的生母。

懿安皇后也是唐朝仅有的两个太皇太后之一。升平公主死于810年唐宪宗时期,唐宪宗和升平公主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升平公主最开始只是唐宪宗的姑祖母,后来又成为他的岳母。按照规制,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会被封为大长公主,而姑祖母则是国大长公主,因此,唐宪宗追封升平公主为虢国大长公主,而后来的唐穆宗又将升平公主追封为齐国大长公主。

刘心武认为秦可卿的身份是公主,“日月双悬照乾坤”就是证据之一,你怎么看?

不管结论或对或错,只要认真探讨真相的文章,其作者都是值得尊重的。对于秦可卿的生活原型的身份,史料中的根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文本提供的信息。最起码这些信息要和生活原型基本吻合,不能解释不通,更不能互相矛盾。我想,这个要求应该不算过份吧?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说秦可卿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那就必须解答下面的几个疑点。

一、义忠亲王老千岁是谁?如果说他的原型是胤礽,那千岁又是谁?贾宝玉称王夫人为太太,称贾母为老太太,有这个老字证明贾母是他的祖母辈。同样,身为女儿,称父亲只能称千岁,而不能称老千岁。这如何解释?二、回前诗有一句是“家住江南姓本秦。正册十二钗只有一个姓秦,就是秦可卿,如果她的原型是胤礽之女,她的家应该是北京或东北,这家住江南怎么解释?三、秦可卿卧室的陈设提到了两个公主,这两个公主都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一个自己做了一架联珠帐,联珠即连族,她和谁连族?另一个两眉之间有梅花妆,相当于香菱的胭脂记,这个太子之女是否有这个面部特征?四、室内陈设还提到了三位帝王的后妃,如果想表现这个郡主的淫,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唐代的太平公主等,为什么放着贴切的例子不用,反而用后妃类比呢?五、作者在描述重要人物时,用词的褒贬是分明的、严谨的,特别是花、香、仙等字眼,不是他尊重褒扬的人是绝不会用的。

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最宠爱的小女儿李尹馨于2005年11月18日在纽约自杀,年仅26岁。1979年李尹馨出生,当时的三星集团事业扶摇直上,前景无量。李尹馨的性格天真活泼可爱,父亲对她有求必应,无条件满足她。在她20岁的成人礼,父亲李健熙豪送女儿1.9亿美元的集团股票作为礼物,让李尹馨立刻变成韩国最富有的白富美之一。

文章TAG:李尹馨三星公主香消玉殒生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