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问答 > 科技知识 > 科研工作者有哪些压力,上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研究

科研工作者有哪些压力,上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研究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6:18:44 编辑:科技知识 手机版

这一点像欧美国家就做得很好,只要安安心心做研究,剩下的后顾之忧国家给你解决!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国是人情社会,是关系社会,尤其是在科研领域这种体制中,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说在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轻则影响你在单位生活工作的融洽度,影响心情;重则影响你申请、运作项目能力。盗取研究成果、各种潜规则、关系户获利等。

因此,科研人员每天都要勾心斗角,要捧着上级,搞得每天心里累。三:繁重的科研琐事。内卷是当下比较火的一个词,这在科研领域尤其恐怖。例如各种的项目申报、各种的总结检查、财务报账难、各类会议多不胜数、繁琐而又需要极其重视……科研人员长年累月与非科研本身创新核心有关的外围工作,消耗了精气神。回首一天的工作内容,全是花在表面功夫上,让科研人员与科研的精髓渐走渐远。

科研人员普遍压力大吗?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减压?

科研人员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普遍压力都很大,思想负担,工作压力。一般通过什么方式来减压呢?减压方式有很多,比如泡个热水浴、做个按摩、听听音乐等等。不过最好的方式还得运动,散步、跑步、打太极拳、打羽毛球、乒乓球。特别是散步:只要每天早上或晚上抽半小时,与家人或同事一起散步。因为人在散步时可以呼吸到外界的新鲜空气又会产生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快乐,对情感,体力等恢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有的科研人员“逃离”科研领域,待遇差真的是主要原因吗?

我就是一个逃离科研领域的人。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在省级科研单位从事产品研发工作,那时侯科研经费比现在少的多,科研设施也差,我一直坚持,只是希望用自己多年经验换来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然后,从事科研工作二十五年后我改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原因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职业前景死胡同是根本问题。我们单位现属于央企下属研究单位,管理按企业管理,不论多深资历,没有行政职务,一毛钱不涨。

尽管我有高级职称,本科学历,但和门卫工人一样没有岗位津贴和学历津贴(研究生有学历津贴),而研发部门的行政领导是一个不做科研的中专生指手划脚多年,还叫嚣“我虽然做不出成果但会让你们也做不成“,他做到了。我们单位十几年未出一项成果。五年前我改行做安全评价,虽然感觉二十多年研发经验浪费了,也好过在小人手下苟且。

中科院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当初他们为什么没有出国?

近日,中科院合肥所90名拥有博士身份员工集体辞职,据离职员工称是单位换了保安,保安日常对他们进行监视,觉得没有尊严和自由。而据中科院合肥所称,他们多数是被高薪挖走的。这件事聪明人一看就明白,都是钱和待遇闹的,一群科研人员对保安有多大意见也犯不上集体辞职,什么尊严自由恐怕都是借口。中科院合肥所之前有国家巨额资金投入,又给员工提供事业编制,能进这个单位可谓是名利双收。

但现在所里不太景气了,员工收入虽然没有减少,但相比外面同等学历和岗位的人比,工资低的可怜,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心理失衡,辛苦读了十几年书,自己也不必别人差。回到正题,该有的待遇没得到,那么这些人当初没有出国或者现在为什么出国发展呢?先给大家先讲个小故事抛砖引玉:杨舒平,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很陌生,但是提起“美国的空气是多么香甜清新”想必大家都知道。

这名女学生来自中国昆明,她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时慷慨激昂的提到“我以为美国空气和中国一样糟,可当我到美国后呼吸第一口空气就感觉神清气爽,我贪婪的呼吸着”“美国不仅给我新鲜的空气,更是精神上的自由独立,我感到了自由神圣,我参与了总统选举投票,我是权力的行使者!”杨舒平在国内学习成绩优秀,家庭十分富裕,更重要的是家长身份特殊(感兴趣自己查查),能去美国留学和许可馨有着惊人类似之处,但不管她如何“努力”,最终没能拿到绿卡。

据网上报道,她先是去韩国谋生,但由于疫情严重不得已回国,目前想凭借海归身份在国内寻求一份高薪待遇工作。讲上面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想要出国留学甚至定居,并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除非你是清华北大毕业生这样拥有高学历且有着巨大潜力,还能为别国作出突出贡献。要么像许可馨和杨舒平一样,家庭有背景,有钱资助出国。而中科院合肥所这些人中绝大数人家庭背景一般,甚至很多人都是农村出来的,买房买车都背负了巨大压力,虽然他们都拥有博士学历,但他们所在专业太过于基础,在国外并不吃香,想出国留学甚至定居存在绝大难度。

客观的讲,科研人员在我国地位和待遇并不算低,像中科院合肥所这样单位,工资基本都上万,有事业编制保证,还是令很多人是羡慕的,但他们同明星网红和暴发户收入比确实差了很多,他们干的工作也十分有意义和价值,但谁终究摆脱不了房子、车子、票子这样的世俗。不可否认,少数人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获得好生活。

中科院90多位人员辞职,那可是编制呀!你会从编制辞职吗?

这样看什么情况,假如我现在工资是9000元,如果有人给我超出我现在工资的10倍,每月9万元的话,我想不在乎是不是编制,肯定辞职。原因很简单一、从幼儿园读到博士顺利的话要30年左右,家庭投资百万以上我算了一下,不算超级神童,一般的人从幼儿园3岁开始上学,一直读到博士生需要30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耗去了人生三分之一的生命,这是要能活到90岁。

如果用16岁成年算,去工地打工,一个月6000元,到30岁,可以挣100万左右。而且16岁那会房子的价格很低,投资的话至少可以在城市买好几套房子。可是由于你去读博士,你不仅没有挣取这100万,相反,你的学费还有各种日常培训班花费了父母将近100万元。等你博士毕业,你拿着9000元的工资,准备在城市买房,发现你每个月的工资连一平方都买不了,你是不是会感觉到失落。

国外搞科研的没有低于百万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回来的原因。二、博士如果没有研究课题,只是坐着领工资到了本科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工作,而去读博士的人,想的就是为了搞科研,当没有研究课题,研究经费时,他们所学的失去了意义,如果再加上一个天天搞形式的领导,别说搞科研,整个就变了味,天天没事开会,谁还有心思去研究。

现在博士毕业进高校门槛越来越高,况且青年科研人员压力越来越大,你会选择去企业么?

谢谢邀请!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的同事和同学有很多博士。原来,博士的主要去向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有的高校40%左右的博士选择留校或者到其他学校任教。的确,现在高校对师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博士进高校没那么容易了。不过,去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其实,这两年我认识的博士去企业的更多。我做过分析,博士的去向可以分为4大类:高校、公务员、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文章TAG:压力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工作者科研

最近更新

  • 手机里的图片都在哪里?,你们手机里的照片都存在哪里

    手机空间释放后,上传到腾讯相册不显示占用空间,手机操作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卡顿现象。清理手机垃圾时,腾讯相册不会有垃圾,所以整体上没有发现内存占用现象。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储存照片的好方法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20

  • 人为什么要有价值观,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决定一个人价值观的标准不一样。根本区别在于各自的创造力、精力,差异化的社会分工,利益分配平衡中相对统一的需求。一个人的认识和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9

  • 为什么黄牛抢票用什么软件,为什么还会有黄牛抢票

    黄牛使用的抢票软件是独立软件。最后黄牛用的抢票软件和我们的差别很大。我们平时用的软件都是市面上常用的。这些抢票软件都是很多人用的,服务器平均分配后自然减少了我们每个人的份额,这也是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8

  • 为什么苹果亮银贵,为什么苹果的数据线这么贵

    你知道为什么苹果的数据线贵但是容易断吗?苹果手机最大的优势就是iOS系统和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关键是最便宜的苹果数据线官方售价149元。按照大部分苹果数据线不到一年的使用寿命,光是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8

  • 谷歌眼镜显示屏在哪里,哪些VR眼镜值得买

    VR眼镜的分类目前VR眼镜主要分为VR盒子VR一体机和PCVR。去的太早了,先发明骑行用的智能眼镜还好,但还没消失。第二代企业版谷歌眼镜高通SnapdraonXR1平台运行,不出售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8

  • 上海哪里体验一加手机,一加手机真的快不行了吗

    说到一加,总会有一大批人说一加手机只活在互联网上。比如现实中没有一加手机的踪迹。一加定位,首先你必须是网络爱好者,否则一般没机会看到。其次,一加一直以来都是精品旗舰策略,每一次新机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7

  • 为什么冬季雾霾最严重怎么办,夏天难道就没有雾霾吗

    为什么冬天有雾霾,夏天没有?看来雾霾的主要原因还是气象条件。其实冬天的雾霾已经比以前轻很多了。所以直到现在,冬天还是有雾霾。个人认为和农民烧麦秸没关系。入秋以来,随着来自中国的西北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7

  • 苹果为什么好用,苹果的系统那么难用

    我用的是苹果安卓,我觉得苹果不好用。我承认苹果系统很流畅,但是旗舰安卓机型还可以,更重要的是也很耐用。苹果系统真的没有安卓系统自由。换了苹果第二天就开始想念安卓了,应用很忙。微信视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