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经验 >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多少,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历史最多是多少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多少,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历史最多是多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0:42:06 编辑:生活常识 手机版

1,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历史最多是多少

展开全部 上万亿
不明白啊 = =!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历史最多是多少

2,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总量

展开全部 1.25万亿美元左右
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 美国国债总额已达15万亿,几乎等于美国全年gdp(98%) 海外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约5万亿美元 中国gdp是美国的四分之一,现在汇率从1:8到1:6,上升25%,根据宏观经济规律 中国持有四分之一的美国国债,即5万亿中的四分之一,差不多1.3万亿 所以站在纯数字的角度来说,我们美债系统性风险不大,而且要求人民币升值也不合理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总量

3,2020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多少

你好! 以下是一些数据分析: 美国财政部于当地时间4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外资持有美债续创历史新高。日本2月所持美债刷新历史高位至1.27万亿美元,中国所持美债达到1.09万亿美元创最近四个月新高,英国所持美债达到4032亿美元,也创历史新高。 望采纳哦!
中国连续三月增持美国国债 2012-08-24 虽然美国债务问题危机潜伏,但中国仍选择连续三个月增持美国国债。昨天,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持有美国国债11655亿美元,较5月份增持57亿美元。目前,我国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2020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多少

4,中国持多少美国国债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是5000多亿,而总共外汇储备是1.8万亿。美元储备在中国外汇储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 关于你的担心完全不必要;很多人认为我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是一种牵制美国的武器。通过抛售美国国债影响美元汇率和国内利率。相反,而在国际上这种观点也被政治利用,比如前总统夫人希拉里将这一武器用于民主党党内选举,她呼吁限制性的立法以阻止美国成为北京、上海或东京经济的人质。她声称“美国国债超过44%由外国控制,让美国特别容易受到攻击”。 现在这个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大国之间的利益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都知道伤人1寸自伤1尺;美元是世界货币,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就是美元,黄金、石油、矿石和粮食等交易都是用美元,美国又是世界强国,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储备都是世界一流;国家信用是世界最强的。他的国债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机构的投资品种;流动性好,就跟美元一样。如果美国不认帐自己发行的国债,代表着整个美国国债信用的垮塌,那么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是美国盟友们,如日本、中东石油国家、欧洲;你想想美国会不会这么做,它们会不会同意美国这么做,美国是靠借贷消费的国债,每年都要发行国债,如果否认自己的国债信用,意味着以后没有人会再买美国国债了。 如果中国担心美国国债成废纸,完全可以在市场上抛售,5000亿,随便一个发达国家、几个大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基金都可以接盘,其实美国自己都可以把中国手里的国债全部买下。 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那个国家,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体在世界上属于庞大,最大的消费市场;没有人会欺负我们,因为大家都清楚,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利益,打战的话双方都有损失,不如在谈判桌上表现自己的智慧。

5,中国购买了多少美国国债

过去的数年来,中国政府持续购买美国国债,但美国本土的投资者却不停减持。例如,10年前美国国债的总额约为3万亿元,当中逾七成、即2万亿元以上为美国本土的投资者拥有;但时至今天,美国国债的总额增至4万亿元,却只有三成为本土投资者持有,而且比例不断下降。美国人不买美国国债的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利息率不吸引人。 至于中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的主因,就是因为其着眼点并不放在投资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稳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借此保护国家的出口业。要令人民币不升值有两个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场上大举抛售人民币,或是大举购入美元。这个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购入美国债,以防止人民币汇率上升。 专家认为,在中国现有的金融环境下,购买美国国债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外汇储备来自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顺差及进入中国的国际游资。截至200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0年资金净外流,10年来国外净运用我国资金累计达到1.72万亿元。中国如同国际资金流动的“中转站”:一边是外资持续涌入赚取高额回报,推高外汇储备余额;一边是中国的资金持续多年净外流,而投资回报率偏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把这种现象称为“一江春水向西流”。招商银行首席外汇分析员刘维明指出,中国资金净外流是巨额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引起的,并不是说国内企业的资金多得用不了。这并不是一个悖论。刘维明解释说,在现行外汇制度下,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时必须兑换为人民币,由央行把外汇买下,形成外汇储备。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而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到5%。与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获得的高额回报相比,中国运用外汇储备投资取得的收益显得颇低。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对此,央行解决方案是,加紧研究建立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满足企业和个人合理的用汇要求,降低国内资金净外流的水平。不能苛求外汇储备对外投资所获回报的高低。投资美国国债虽牺牲了部分收益,但能够规避风险。由于我国国内金融体系处理风险的能力较低,这里存在一个风险和收益相交换的问题。美国国债风险低,变现能力强,且与欧元区和日元区相比,美元区经济仍处于强势地位。在此背景下,购买美国债就不难理解了。 买与不买陷入两难 现在,中国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假如继续买入美元国债,从经济角度上看,将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因为美国国债回报低,只较日债稍好;但如果停止购买美国国债,甚至沽出的话,美元就会再进一步贬值,中国同样损失惨重,即所谓“买又惨,不买又惨”! 由于中国购入了大量美债,假如美元贬值的话,持有国债在账面上已输一大截,加上利息率的上升,债汇价格定会再进一步下跌。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估计,假如人民币升值10%,中国政府就会承受500亿美元的账面资本损失,如果美国利率再上升2%,中国就再损失三百亿到五百亿美元,结果总共损失八百亿到1000亿美元,当然以上还没有计算美元汇价下跌而带来的出口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可做出的选择非常少。 不稳定的平衡 所以现在的情况下,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虽然美国人每天仍能吃喝玩乐,但这样的平衡是令人担心的。美国的经常赤字不断膨胀,2005年经常账目赤字,已创纪录升至8000亿美元,比2004年攀升34%,即美国每天差不多要吸收30亿元,才能填补这个赤字。 所以,世界就是这样的奇妙:中日拿上数千亿的真金白银,不断购买美元资产来资助美国利率,然后美国人将已超买的资产拿来再抵押,来买中国及日本生产的电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笑话,就像你把大部分的身家都借给一个债仔,由于借出去的钱实在太多了,于是自己每天要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拿给债仔享用,并希望他每天生活得幸福快乐,不要有些微伤风感冒,否则便会同归于尽!因为假如大家都停止支持这个债仔的话,美国政府将在极短时间内破产,带来的灾害将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严重。

6,从繁荣疯狂到资本寒冬美国大萧条最完整的形成和破灭

编者按:本文来自“点拾投资”,作者朱昂(微信号:dianshi830)。36氪经授权转载。

导读:我们此前简单翻译过宏观大神达里奥的《债务周期》第一部分,如何理解债务周期的形成和框架。通过这一段的翻译,我们最大体会是大家总是低估了周期的力量。其实一切都是一种周期。繁荣,泡沫,崩溃,衰退,萧条,这一切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一样,就像一个人一样,有生才会有死亡,有青春才有衰老。你需要了解一个人,必须从这个人成长完整的周期去了解。而经济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片面看待繁荣,需要去理解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今天和大家分享达里奥这本书关于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于美国大萧条的形成,泡沫,破灭,到后面的政策出台,我们对于债务危机的繁荣和衰弱,也会有深入理解。而其中,更会对大家了解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未来,有所启发。

1927到1929年:泡沫期

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开始经历了由科技引领的快速增长。美国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以及中产阶 级的崛起,给新的技术带来了巨大市场。比如那时候的收音机数量从1922年的6万台增长到了1928年的750万台。汽车行业快速增长,到了1929年,美国实现了2300万的汽车保有量,每五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拥有汽车。科技进步驱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1922到1928年美国工人生产效率提高了75%。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大约从1922到1927年,经济快速增长,而通胀水平并不高。无论资本家还是工人,都取得了财富的增长。企业盈利创了战后新高,而失业率创了战后新低。在泡沫的初期1923到1926年期间,债务增速并不比收入增速更快,因为当时的债务是用来创造快速的收入增速。同时,股票市场稳步走高,波动率并不大。在1922年到1927年,投资者在股票市场获利150%。当时最火爆的公司也是一个科技股:美国收音机公司和通用汽车。

之后泡沫开始形成,如同每一次泡沫形成一样,大众认为科技带来了一次新的时代,将永久性的告别旧时代。当时美国对于全世界投资者来说,都极具吸引力。当时还是金本位的时代,大量的黄金涌入美国领土。当其他国家,包括法国、德国和英国,开始担心过多的黄金从他们领土流向美国时,他们要求美联储降低利率,让美元变得不再有吸引力。1927年春天,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4%降低到3.5%。这个行为刺激了美国信贷的创造。这是典型的央行不可避免创造金融泡沫的行为。

由于低利率环境,经济增长加速,到了1928年下半年,工业增加值达到了9.9%,汽车产量创了历史记录。到了1929年初,华尔街日报发文,美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过,所以的一切都指向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创记录的铁路客运量。

这里再次重申我对泡沫判断的7个标准:价格相对历史平均是不是过高,价格是不是包含了未来快速升值,购买是不是通过高杠杆完成的,购买者是不是在未来防止未来价格继续上涨做一些套期保值,是不是有新的参与者进入市场,是不是有全面牛市的情绪,收紧是不是会刺破泡沫。

在1927到1928年期间,股票市场几乎翻番。当时大量的股票通过杠杆被买入,市盈率高得离谱。大量新散户进入股票,这是一个股票市场泡沫的典型标志。华尔街的经济行在这个期间扩张了50%。在此期间,股票市场的杠杆率大幅飙升,许多杠杆来自监管以外的系统(注:是不是和2015年A股杠杆牛市很像?)。银行让这些高风险杠杆资金看起来很安全,将资产重新整合打包,从来没有人真正做过压力测试。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往往导致下一轮危机。这个过程中,银行家和投机者赚到了大量的钱。到了1929年,电话贷款和投资信托是银行表外系统中,真正最快的融资渠道。

电话贷款市场迅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杠杆债务市场。每一天贷款利率都会基于系统利率变化。电话贷款能够创造出资产和负债端的错配,贷款者基于长期的风险资产来获得短期贷款。借款人将资金借给那个愿意出高利息的高风险者。一个经典的债务危机,就是将贷款者和放款人的资产错配挤压掉。

一群新的投资者进入电话贷款市场,他们发现这真是一个好生意。市场利率比一般要高,而且随时能把钱拿回来(Call back)。许多公司将他们多余的现金拿到这个市场进行放款。甚至大量海外资本也进入这个行当。1928年这个市场占美联储之外放贷的24%,到了1929年10月,占比提高到了58%。可怕的是,这些金融机构在流动性上都不受美联储的保护。下图我们看到美国家庭的杠杆债务比例大幅上升,同期上升的还有美国股市!

投资信托是另一种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新投机者。这些信托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购买其他公司的股权。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买入多家公司股票,那么这种投资信托就是最好的品种。通过组合,让你享受到多个公司的股票。下图我们看到,投资信托的成立大规模增长。

在股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冒险者通过不断加杠杆,迅速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杠杆。这也对股票价格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冒险的人越多,股票价格就越涨。有趣的是,股票市场越好,杠杆买股票的利率就越低,而非越高。配资方的供给不断增加,大家都发现向投机者配资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市场。

大量的杠杆产生于影子银行体系,大部分传统银行看上去杠杆率不高。在1929年5月,这些银行比1920到1921年衰退中,看上去健康很多。他们的收入创历史记录,资本金比例更高,存款大幅高于负债。这些都是因为资产价格的高估导致的。

1929年下半年:大崩溃

来到1928年,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从2月到7月,利率水平从1.5%提高到了5%。美联储希望放缓信贷的增长,而不影响经济基本面。到了1929年8月,美联储再次加息到6%。由于短期利率曲线走平,流动性开始下行。持有短期现金类资产的回报上升。由于资金价格的上行,持有现金更加有吸引力,而非持有长期资产或者风险资产。资金价格上行导致大量资金从金融资产撤出,资产价格开始下跌。这也推动了财富效应的负反馈。泡沫开始被刺破。

刺破泡沫的是流动性收紧,具体发生的情况是:1929年3月第一次看到了泡沫问题。到了1929年中,6月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工业增加值和工厂雇佣人数创历史新高。5月股市短暂回调后,6月大涨11%,7月上涨5%,8月上涨10%。股票市场的上涨继续由家庭杠杆率推动,6到8月美国家庭的债务增加了超过1.2万亿。到了8月8日,美联储加息到6%,显示了强硬的调控措施。经纪商收紧了电话贷款市场的放贷,保证金比例从前一年的10%大幅提高到45-50%。道琼斯在9月3日达到了创记录的381点后,之后25年再也没有创出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特定事件导致美股的崩盘。如同一个经典的泡沫,价格需要不断加杠杆买入来推动,一旦投机者和放款人都在持仓的最大位置,市场就会自由落体。到了10月中旬,一系列的收紧导致股票市场从高点回落10%。而大部分投资者认为,最坏阶段已经过去,波动率提高对市场是好事。接下来的一切都是历史。从10月19日的周六,到10月21日那一周,股票市场交易量急剧放大,市场出现了巨大调整,一波又一波的保证金质押需求,推动了市场的不断卖出。到了10月23日周三,道琼斯单日暴跌6.3%,创那个时候最大单日跌幅,收盘为305点。市场出现了暴跌=》追加保证金=》平仓盘卖出=》暴跌的负面反馈(注:还是和2015年A股下半年很像)。在经历了持续的暴跌后,股票市场终于出现了流动性危机,没有人愿意买入了。到了11月中旬,美股从高点回落超过50%。之后美国总统Hoover开始注入流动性,并且让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6%下调到4.5%。当时最著名的还是洛克菲勒宣布以50美元价格买入100万股标准石油,帮助标准石油驻底50元。到了11月13日,市场短暂见底,到了12月已经反弹了20%。乐观情绪又开始回来了。。。

1930到1932年:大萧条

到了1930年,许多人认为股票市场50%的调整已经结束,开年的四个月市场开始反弹。当时没有看到公司盈利的下滑,许多公司变得便宜。到了3月,美联储降低利率到3.5%,5个月内下调利率2.5%。到了3月25日,国会又通过了两个铁路基建项目,将带了1%的GDP增长。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刺激将带来经济的增长。银行业到了1930年初,又开始进行扩展。道琼斯到了4月10日反弹到了290点以上。在我们的去杠杆初期,许多人都会低估经济衰退的严重性,这时候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足够。

到了1930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衰退。5月到12月的百货店销售下滑了8%,工业增加值下滑了17.6%,失业率上升到了10%以上,产能利用率下滑了12%。家庭和房屋贷款市场崩溃。由于经济基本面恶化,股票市场恢复大跌。到了1930年10月,股票市场创了1929年11月的新低。而此时,Hoover总统依然保持乐观。

当股票市场暴跌的时候,银行股表现还是比较坚挺,但是最终也无法幸免。1930年银行的盈利整体下滑了40%,不过资产质量还是足够好,有些银行甚至增加了分红。那时候他们相比股票市场和经济,都感觉要好很多。然而,一批小银行开始不行了,逐渐的房地产贷款比例高的银行,也不行了。当时第一家不行的大银行是美国银行,拥有40万存款者,是美国最大的银行。银行出现了挤兑风险。当时JP Morgan会见美联储主席,讨论是否需要注入3000万美元资金拯救这家银行。许多人认为这家银行是独立的,就让他倒闭吧。但是有人认为,如果一旦美国银行倒闭,会导致市场上流动性冻结,其他银行会接二连三倒闭。最终,他们还是让美国银行倒闭,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倒闭最大的银行。最终我们发现,这是影响大萧条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大众对于国家银行系统的信心,急转直下。

这里补充一句,由于当时还是金本位时代。美联储没有办法开启“印钞机”。一旦美联储印钞,老百姓就会将美元换成黄金。所以美联储能够注入的流动性在当时是有限的,也限制了美联储对于当时银行危机的拯救。

1930年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民众希望新的变革, 民主党横扫了美国国会。两年后,老罗斯福将当选美国总统。

伴随着一年的经济衰退,超过600万的美国人没有工作,而政策制定者关于如何应对依然有巨大分歧。大家最大的分歧在于联邦政府是否需要大幅增加开支以刺激经济。如果这么做,意味着政府的财政赤字会增加,也意味着收入的重新分配。Hoover总统更加倾向于非直接刺激。同时他还需要面对大幅减少的税收收入。到了1931年,政府财政赤字达到了3%的GDP。

在衰退中我们会看到这个经典矛盾。政府刺激是一个明显的应对措施。然而当你的支出减少,你的收入也在减少。经济衰退时,政府收入减少,也没有钱用来做刺激政策。下图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变化。

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形成了一次完整的危机,初期政府的干预手段效果不大。美国进口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推动美元走强。这个过程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也出现过。如果我们看下面这张图,看到在大萧条过程中,道琼斯指数出现了多次20%以上的反弹。不过每一次反弹都是带来更大幅度的下跌。

到了1931年的四季度,由于全球其他货币都在对美元贬值,美国出现了通缩型衰退。美国的大萧条向全球扩散。1931年9月,道琼斯单月暴跌30.7%,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到了10月5日,市场单日暴跌10.7%。纽交所停止了做空机制。此前的大幅上扬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也被大举抛售,投资者担心美国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由于对于银行的担忧,大部分银行抛售债券来保持现金比例。

由于黄金从美国大幅流出,为了吸引投资者,美联储又开始了加息之路。在1931年10月9日,美联储加息1%,从1.5%提高到了2.5%。一周以后继续加息1%,提高到了3.5%。当时的美联储主席私下要求法国不再从美国撤资,将黄金保留在美国国土。由于美国政府开始兑换黄金和现金,又导致了新一轮的银行被挤兑。由于存款比例下滑,银行不得不召回他们的贷款。大量普通老百姓被迫拍卖房子和农场,以应对银行的要求。下面这张图我们看到了美国黄金储备的月度变化,以及银行存款的大幅下滑。

到了1932年,经济持续衰退,信贷收缩。企业的亏损达到了创记录的2.7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银行倒闭。在一个经典的债务危机中,政策制定者对于通缩的应对是将债务水平削减,在这个动作会导致经济持续的衰退。削减展望,财政紧缩最终会带来一系列痛苦的过程。显然,这时候美国总统Hoover的应对措施并不有效。Hoover总统在后期,设立了金融资产重组机构,来吸纳银行的坏账。到了1932年8月,这个机构给5520家金融企业贷款了1.3万亿美元,来帮助减少银行的破产。但是,由于只能对优质资产进行抵押放款,大量真正需要钱的金融机构拿不到贷款。下面是美国银行倒闭的数量。

到了1932年后期,美国国内失业率达到了25%。而这一次大萧条也导致了全球的保护主义崛起,进而引发了后来的战争。在德国,希特勒在选举中获胜。1931年日本入侵东三省,1932年入侵上海。美国国内也引发了大规模的民粹主义。之后几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全面爆发。在危难时刻,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将美国总大萧条中真正拯救了出来。下图我们看到,在罗斯福当选的时候,美国失业率达到了惊人的25%,通缩也是在10%的水平。从投资时钟看,是最差的宏观经济基本面。

罗斯福总统上台

1932年11月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在竞选中他获得了2280万张选票,大幅超过了Hoover总统的1580万张。在当时,这是美国历史上总统大选中,最大的一次选票差距。面对经济的衰退,贫富差距的大幅拉大,全球民粹主义大幅崛起(1920到1930年)。这个阶段,不仅仅美国更换了领导人,其他包括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进行了政党更换。30年代初期,美国贫富差距创了历史新高,在接下来的10年依然会保持很高。罗斯福当选时,收入最高的前10%人口占到了美国总收入的45%,以及85%的总财富。这也让罗斯福的当选口号为“New Deal”。曾诺给底层工人,实业人群带来改变。

进入1933年2月,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底特律联合集团,当时密西根州最大的金融机构,面临破产边缘。他们向美国政府寻求贷款。当时这家金融机构根本没有抵押物来贷款了。美国政府同意给于信贷,但是要求其最大股东,汽车大亨福特也必须出资。在博弈中,福特认为汽车工业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大而不倒”,政府一定不会放弃。于是,福特拒绝出资,而美国政府也最终没有出手,让其破产。这家银行破产导致密西根州几乎破产。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传导到了其他州,包括俄亥俄、印第安纳等。在2月最后两个星期,纽约联储的黄金储备有2.5亿美元被投资者取出。

1933到1937年,开始了一轮完美的去杠杆。3月5日,在正式上任后的第二天,罗斯福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在银行开门之前,出台了法案,将通过美联储给银行提供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可以基于银行资产提供,而非黄金,这就打开了美联储印钞机。这样,美联储一边印钞,另一边又不需要担心黄金储备被挤兑。3月12日,在银行开门的前一天晚上,罗斯福又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广播,表示美联储的12家银行将提供充足流动性。第二天,大家都在紧张等待银行开门,不知道民众又会抽走多少资金。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大众居然向银行存入了10亿美元资金。这是一个经典的资产和债务案例。当大家认为资产没问题时,债务也会逐步解决。越来越多银行终于开门了,发现不再有挤兑风险。道琼斯也出现了单日15.3%的涨幅。

突然间,整个资金价格大幅下降。短期利率水平下降到了2%,在未来四个月道琼斯指数几乎翻倍。大萧条就这样突然结束了。许多人认为大萧条持续了整个1930年代。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GDP在1936年就回到了1929年的高点。如果你看大量的资产价格图形,你会发现美元和黄金脱钩是一个转折点。

回头看,罗斯福总统拯救美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就是美元和黄金脱钩,美联储能够印钞来给银行注入流动性。这个案例,也让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做出了正确决定,导致整个金融危机仅仅持续了一年。到了1935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种Goldilocks的时期。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房价上升了10%,通胀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股票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到了1936年,由于欧洲大陆的战争,越来越多钱再次流入美国,美国资产价格出现了又一次繁荣。但是罗斯福总统对于大萧条记忆犹新,这也让他开始担忧新一轮资产泡沫。在1936年,股票价格相比1933年底部增长了4倍,1935和1936年指数分别上涨40%和25%。通胀从之前的0上涨到了2%。到了1937年,美股继续走强,这时候通胀水平已经达到了5%。在1937年3月,美联储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控。紧缩带来了短期资金价格的上涨,财政政策开始收紧。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双重收紧,风险资产价格被打压,信贷增速开始放缓。非金融信贷进入-2%的增长。这一次调控,又带来了一次经济衰退,失业率重新回到了15%。一年以后,美股从高位回落接近60%,在1938年4月二次探底。

之后的一切都是历史,到了1939年经济在新一轮刺激下,又开始复苏。我们看到经济的波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泡沫和萧条本来就是互相对应的。而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7,一切商业皆套利

编者按:本文来自“孤独大脑”公众号(ID:lonelybrain),作者 老喻。36氪经授权转载。原题目《一切皆套利》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能算得过别人算不过来的账。

1、一间免费的咖啡馆

天上为何掉馅饼?凭啥砸在我头上?

“Shiru Cafe”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日本连锁咖啡店,目前在全球有28家分店,还开到了哈佛。它最大的特点是:卖咖啡不收钱。

学生除了可以在店内享用免费咖啡外,也可以花1块钱将咖啡外带。而店内则提供桌椅、WiFi、还有充电插头等。学校的教职员,也可以享有该福利。

目前Shiru在全球开了28家分店,其中印度有7家分店--让我想起今年去西雅图,微软附近热闹的印度餐厅。

2018年Shiru首度跨出亚洲,在美国罗布朗大学旁设立了第一家美洲分店。Shiru预估布朗大学分店每年会有10万名师生光临,统计至2018年10月已经有76%的布朗大学生登记为会员,每天平均会接到600通订位。

现在又已经在筹备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及Amherst学院分店。

为什么这间免费咖啡馆能活下来,并且貌似火爆?

2、不止是Think outside thebox

如何在2小时内用1块钱赚到100块钱?

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上,Tina Seelig教授给了班上14个小组各5美元,作为启动基金。

每个队伍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运用这五美元赚到尽量多的钱。

前几名的队伍在两个小时之内赚到了超过600美金。

例如:

有个队伍发现了大学城里的一个常见问题,周六晚上某些热门的餐馆总是大排长队。

于是,他们向餐馆提前预定了座位,然后在周六临近的时候将每个座位以最高20美元的价格出售。

又如:

在学生会旁边支了一个小摊,帮经过的同学测量他们的自行车轮胎气压。如果压力不足的话,可以花一美元在他们的摊点充气。后来他们改为捐款,挣得更多了。

最后的赢家是怎么做的?

这个团队认为他们最宝贵的资源既不是五美元,也不是两个小时的赚钱时间,而是他们周一课堂上的三分钟展示。

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世界名校,是各大公司的抢人胜地。这个团队把课上的三分钟卖给了一个公司,让他们打招聘广告。

就这样简简单单,三分钟赚了650美元。

他们发现:他们手头最有价值的资源既不是去售卖自己的时间,也不是去卖面子,而是售卖他们班上的同学——这些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这个案例被用于介绍什么叫“创新思维”(Think outside thebox)。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更本质、更“粗暴”的话题:

套利。

3、看不见的套利

Shiru Cafe的原理一样,它卖的是大学生的“人头”。它不收钱,收的是顾客的个人信息。

▲ Shiru Cafe 咖啡店. 图片来自:布朗每日先驱报

顾客在换取免费的咖啡前,要在 Shiru 的官网上登记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电话号码、邮箱地址、兴趣爱好、工作经历在内的个人信息。登记完成后,顾客即可在门店里免费换取咖啡。学生和教职员工将享有以下福利:

并非所有顾客都会被 Shiru Cafe接待。 Sarah Ferris 是 Shiru Cafe 布朗大学分店的经理助理,她表示:“如果顾客不是学生或教授(教师),咖啡店将拒绝接待。当然咖啡店也可以进行现金交易,但 Shiru 更希望学生顾客能使用个人信息进行交换。”

▲ 图片来自:罗德岛公共广播电台

Shiru Cafe 的公司经营理念与使命如下:

Shiru Cafe 的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免费咖啡”为赞助商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而赞助商也能通过这些信息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职业选择。

目前 Shiru 的运营收入主要是来自于日产、铃木、摩根大通和微软几家主要赞助商,这些赞助商会在 Shiru Cafe 的门店里播放广告。

对于这些赞助商来说,通过 Shiru Cafe 收集到的顾客信息数据,他们能根据顾客们的个人信息和偏好进行调研、对产品进行针对性推广。

对于 Shiru 而言,他们能清楚哪些兴趣爱好、消费水平的顾客是门店的常客,以寻找更多的广告赞助商。

下面是Shiru Cafe给赞助商的回报:

据说,赞助商之一的摩根大通日本新员工有 40% 是 Shiru Cafe 的老主顾。

在我看来,Shiru Cafe的秘密在于发现了一个套利机会。

在人才竞争的年代,特别好的名校,属于稀缺资源,大企业会直接从学校截住优秀毕业生。

这个人力资源上的套利有两种:

1、原产地套利;

直接从原产地垄断货源。Shiru Cafe在日本和美国,瞄准的都是那些最好的大学。

从校园“垄断”学生,好比买断了西湖的龙井产地,或者控制了大闸蟹的阳澄湖。

2、劳动力套利。

印度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IT的,又好又便宜,英语没障碍。这里面其实有了双重套利的意思,即经济学概念里的劳动力套利。

4、金融套利

传统意义上的套利,是金融领域的名字。

套利,是指投资者或借贷者同时利用两地利息率的差价和货币汇率的差价,流动资本以赚取利润。

通常指在某种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拥有两个价格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较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低风险的收益。

例如,某只股票同时在伦敦和纽约交易所上市,同股同权,但是在纽约标价10美元,在伦敦却标价12美元,投资者就可以在纽约买进,到伦敦卖出。

尽管在理论定义中套利可以是无风险的交易,但在实践中大多数套利都是“统计套利”,即交易获利的概率大于损失的概率。

套利交易的风险始终存在,轻微的风险包括成交价格的滑点误差减少了利润,严重的风险包括给标的物定价的货币币值大幅波动、经济基本面急剧变化导致原有的比价规律不复存在。

一旦黑天鹅出现,某些套利行为便有灭顶之灾。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债券套利策略在1998年9月造成了46亿美元的损失。其策略为做空美国国债与其他国家国债的价差。

由于国债间价差变动通常不大,该公司需要大量借款、提高杠杆来从微小的价差变动中获利。

1998年8月17日的俄罗斯债务违约事件,导致该公司加了过大杠杆的套利失败。

在1988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汇报了当年公司进行套利获得的“异常巨大的利润”,当年的投入获得了超过50%的收益,而公司每年仅参与少量的但是规模很大的交易。

但是,即便如此,他表示,即使有大量的现金,公司亦不会在次年进行套利交易。套利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宣布的事件没有出现。而随着市场对套利的追逐,概念和范围也变得越来越泛滥,风险也随之增大。

巴菲特有两次著名的套利案例,一好一“坏”。

案例一:价格飙升带来的可可豆套利

1954年,巴菲特刚加入格雷厄姆-纽曼不久,可可豆的价格从每磅5美分飙升至超过60美分。一家手握大量可可豆的公司——洛克伍德被格雷厄姆“相中”了。

这家公司库存的可可豆的价值,比公司市值高得多!买他们的股票,相当于打折买抢手的可可豆。巴菲特当时被格雷厄姆指定负责这次套利,获利丰厚。

案例二:一波三折的红杉树套利

巴菲特在1981年进行的阿卡塔公司套利投资显得一波三折,在当年写给股东的信中,也用“复杂性”、“多变性”来加以描述,并总结了关于套利条件的四个问题:

1、承诺事件发生的概率多大;

2、承诺如果没有兑现,事态将如何发展;

3、用于套利的钱会被困住多久;

4、事态超预期的可能性多大。

官司缠身的阿卡塔公司在美国拥有超过1万英亩的红杉树森林,美国政府将以分期付款、单利6%的方式购入该地块,用于扩大红杉国家公园。

KKR公司将出手接过这块“肥肉”,承诺在次年1月支付每股37美元的价格收购阿卡塔公司。

看起来是个躺着赚钱的机会,其实不然。“惊险”过程如下:

巴菲特于当年9月底以33.5美元的价格初次建仓,预期年化回报为40%——不包括红杉树的所有权。

到了12月底,KKR宣布推迟收购。出于对事态的持续关注以及对KKR、阿卡塔公司的了解,巴菲特继续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入。

然而,在次年2月底,股东大会再次宣布推迟收购项目。

3月中旬,KKR彻底放弃了这笔交易。

幸运的是,新的买家出现了,收购推迟至6月进行,报价为每股37.5美元。

化险为夷后,额外的价值——红杉树所有权为巴菲特带来了一笔预期外的收益,相较之前5.19亿美元的评估价,法庭认为该所有权价值应为6亿美元。

由上可知,即使某些套利机会,看起来像煮熟的鸭子,也存在飞掉的可能性。

5、经营性套利

一切商业,或者价值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套利”。

确切而言,商业追求的是可重复的套利。

广义化而言,什么是商业模式?就是:

一块钱进入你的公司,出来的时候是一块零五分,而且是可持续性的。

一切的本质在于算账。

但是套利型商业模式,对比一般的商业模式,是在开张做生意之前,已经赚了一块儿。

套利机会多么好,多么板上钉钉,也是基于某个概率的。

经营性套利,通过重复套利动作,可以利用大数定律,大概率地实现成功套利,而不是把宝押在一个偶然事件上。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能算得过别人算不过来的账。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还是海底捞。

为什么海底捞可以“不计成本”地讨好客户?

为什么等待区有那么大方的食物和服务?

为什么在竞争那么激烈的餐饮行业海底捞还能一路做大?

▲ 火锅发源地:重庆朝天门

说海底捞的人太多了,我从“套利”的角度简单说几点:

一、高换台率

高换台率,是餐饮行业的命脉指标之一。为了实现高换台率,海底捞用尽各种办法让你愿意等。

24小时不打烊,送餐服务,以及各种衍生的产品与服务,其实都是对高换台率的不懈追求。

二、高毛利

餐饮行业毛利本来就高,外加火锅的特点,以及品牌的定价权,令海底捞有丰厚的本钱去回报顾客,犒劳员工。

三、标准化+中央厨房

火锅的标准化,降低了管理成本;中央厨房不仅提升了效率,实现了规模效应,还构建了数字化神经中枢。

四、低租金

餐饮的成本,相当一部分是房租。大多数餐厅最后都沦为给房东打工。海底捞至少有三种方法拉低租金:a、高换台率;b、自带流量,无需那么好的位置;c、与房东的议价能力。

五、网红化

互联网时代,大家为买东西而出门的次数越来越少。

线下的商业要活下来,需要成为“目的地”。“目的地”本来是旅游领域的概念,我将其引入到商业领域。请点击《每个价格区间,都有一个你渴望的商品,和一家伟大的企业》

海底捞将社交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字化时代,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线下交流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是数字时代与线下产业最紧密的纽带,也是套利按钮。

六、简单管理

海底捞的管理简单吗?实现起来肯定不简单,但对于员工而言其实最简单。为什么呢?当你对一个人无条件好的时候,例如对你的家人,其实是最轻松的,什么都不用想,即使人累,心不累。

将复杂的员工管理简化为“变态服务”,员工只管全心全意提高满意度。

可以这么说:海底捞的商业模式就是围绕“套利”展开的。

而海底捞的文化又是与其商业模式高度契合的。

简而言之,海底捞的这类商业模式,就像开赌场,不怕你占便宜,就怕你不来。

6、惊险的一跃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能算得过别人算不过来的账。

亚马逊在推出Prime会员时,一算账,运费太贵,将会亏得一塌糊涂。但贝佐斯还是“一意孤行”,直到“神奇飞轮”转起来,才释放魔力,成为亚马逊的大杀器。

这是算得过平台经济的账。

Airbnb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傻,谁会让陌生人住进自己的房子啊?被无数投资人拒绝嘲笑,创始人依然不动摇。

这是算得过共享经济的账。

淘宝也是,谁愿意从陌生人那里买东西呢?那时候骗子横行,面对面都会上当,何况网上?

这是算得过人性的账。

套利绝非简单地算得过来帐,必须建立在“惊险的一跃”之上。

有个笑话说,一位英国人看到美国遍地都是卡内基图书馆(这位世界首富一生捐了3500座),惊奇地说:在这个国家居然可以靠开图书馆成为首富!

除了亚马逊起家的时候靠网上买书,开书店绝非好生意。当当和京东不知消灭了多少家实体书店。

但是,近些年,却有些书店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貌似越做越大,其中一家就是西西弗书店。

据说该书店平均12天一家新店。其诞生于1993年的贵州,核心价值理念是“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

西西弗以满足“客群心理共性趋势需求”为目的,打造以物理空间体验为基础、以产品运营体验为核心、以服务互动体验为增值的“三位一体”复合体验模式。作为零售企业,关注运营的体系宽度与深度,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

但从本文“套利”的主题来看,就是一句话:

购物中心的租金让利。

西西弗创始人金伟竹说:“2008年~2011年,是实体书店最艰苦的3年,当时的中国刚刚迎来高成本时代,书店死亡大都因为成本过高,加上互联网对传统市场的冲击,非常难熬。”

这时难熬的还有另外一群人:商业地产开发商。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购物中心的黄金10年。开发商大建各种Mall。2006年我也在成都宜家旁边选中一块地,与以色列的合作伙伴投资建设了凯丹广场,后来整体卖给了凯德置地。

开发商如此钟爱投资购物中心,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市场需求。

早期商业设置的匮乏,令人们对购物中心这种业态趋之若鹜。

二、政府需求。

出于对招商引资、拉动经济、提升土地价值的考虑,地方政府喜欢开发商建商业。

开发商们投其所好。典型如万达,左手拉着沃尔玛,右手绑着五星级酒店,从地方政府那里拿到了很多位置好、地价低的土地。

购物中心一旦散卖就死了。整体持有的话,靠租金收入,往往需要养上数年,熬不起。怎么办?

还是以万达为例,除了政府喜欢的购物中心和五星级酒店,整个项目里的现金流来自住宅和街铺,然后利用“白捡回来”的购物中心等商业向银行贷款,滚动发展。

这是开发商的“套利”。

有了大型购物中心、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拉高了周边的地价。

这是地方政府的“套利”。

2001-2016 年,全国购物中心数量以17.6%复合增长率逐年攀升,2016 年已超4700 家。

受电商冲击,加之商业项目过剩,据说70%的经营者都在亏损。

2001-2016 年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家)

于是,在各自的“患难”中,购物中心与西西弗书店们一见钟情。

实体书店“集体死亡”,原因是门店租金。租金占到成本的20%以上,基本就要亏本。

西西弗能将这一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下。2014年开在深圳万象城的店甚至直接免租!

秘密在于与商业地产商合作。

出于人流、文化、亲子方面的考虑,购物中心给优秀的实体书店抛来绣球,给出“零租金、装修补贴”等优厚条件。

购物中心得到的是“形象工程”,文化品牌,精神高地,多元业态互补,高层次的目标人群,更长的滞留时间,关联消费等等。

西西弗书店抓住这一机会,从2009年起只选在大型商超和购物中心,解决了“租金贵”这一核心难题。

这与上面海底捞的案例类似。

当年经济型酒店的扩张,也是靠盘活位置差的库存物业而获得低租金,实现了快速扩张。

如果说,一部分购物中心是开发商套利的副产品,那么,快速崛起的连锁实体书店,某种意义上也是从购物中心那里套利的结果。

获得购物中心青睐的实体连锁书店,还没开业已经“赚”到了租金,别的竞争对手如何比拼呢?

7、天上为什么掉馅饼?

天上为什么掉馅饼,有两重意思:

a、对于消费者而言,为什么有免费咖啡喝?

b、对于商家而言,为什么有套利机会存在?

我喜欢用以下方法来拷问一桩生意机会:

一、天上为什么会掉馅饼?

二、馅饼为什么砸在我头上?

本文前面分别从消费者和商家的角度,回答了“套利”之“天上为什么掉馅饼”。

下面从商家的角度,说说为什么掉在“我头上”。

没有定价权,你就没有套利机会。

西西弗书店独创了“物理书店+阅读体验+书友会+信息交流”的平台,店内配备了免费阅读区、自营品牌咖啡等,即使顾客没有买书的想法,也能因其他因素留下来。

西西弗跳出了“书商思维”,将自己定位为“多元化经营的文化空间”。非常在乎空间氛围,比如设置阅读区,提供沙发、椅子、甚至鼓励你抄书。某种意义上几乎重新定义了书店与你的关系。

“从市场来看,有‘读’才有‘买’,你站在书店里读十本买一本,那也是生意。我们店员不会因为读者买不起书而另眼相待,在这个情怀烂大街的时代,我们推动大众阅读的初心还是在的。”

“矢量咖啡”、“不二生活”两大协作品牌是每家西西弗书店的标配。书的空间占比80%,咖啡吧座占比15%,创意杂货占5%。

图书、咖啡、简餐、音乐、艺术、健身、创意产品,还有举办读书会、讲座、签售会等店内活动,以多元化的经营对整体盈利构成支撑。

▲ 加缪与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既学习了亚马逊的推荐系统,又实现了网络书店所不具备的“翻翻看”和“马上带回家”。据说其有一个强大的选书团队。

尤其是,西西弗书店也符合我所说的互联网时代的“出趟门目的地”之要求。

本质而言,这家有二十年历史的书店,其议价权来自于多年的耕耘所累积的深厚底蕴与专业功力。

在匹配度的前提下,套利机会与自身实力成正比。

例如,拼多多的流量套利,是基于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

8、可复制的套利

套利经常是有时间差的。

一旦切入,必须可以自我复制,形成壁垒,从而垄断了套利机会。

如果是一次性,就没啥意思。

上面的几个例子,都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

这里的“复制”,绝非连锁、中央厨房这么简单,还涉及到企业文化不被稀释,管理与人才跟得上,能构建网络优势,利用互联网,以数字驱动,等等。

▲ DNA复制原理

听起来“套利”是个过于货币化的词语,但是假如一个企业要拥有“套利”能力,恰恰要有非凡的愿景和文化。

9、超级用户的套利

让我们从用户价值的维度,来理解“套利”。

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创建于1936年。创始人古德温曾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会计师。他对GEICO的商业模式的设计具有独特性:

一、其业务定位与一般保险公司不同,按照细分市场,GEICO专门为政府雇员这批特定的群体提供汽车保险。

古德温认为,作为政府雇员的汽车驾驶,出现事故的概率要低于其他人,这样保险的赔付率就要小得多。

二、在营销模式上,GEIOC的保险单的销售采取邮寄的直销方式,而不是依靠代理商。

由此可以节省大约10%~25%的保险代理费。除此之外,因为没有保险代理的强行推销,也避免了一些不合适的保单。

正是因为这个模式,为GEICO的发展开掘了一条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 同行们恨死了GEICO的这只吉祥物小蜥蜴

除了直销,GEICO最有趣的套利方法是:

界定“超级用户”。

在传统的保险公司里,优质的保险用户,与普通的用户,是混为一体的。

既然有一部分用户有着更优的理赔概率,为什么不能专门服务于他们?

这便是一个巨大的“套利机会”。

Costco的会员,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用户,知识付费会员,都是类似原理。

巴菲特说:“GIECO取得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其他人更努力取得的,而是我们能够秉承自己的理念和哲学。”

伟大的套利机会,来自于伟大的理念与哲学。

佩奇在 Google 创立之初,便洞察到,到在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很容易免费上网,并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信息,这样的公司可以值一万亿美元。

伟大的公司=伟大的愿景+伟大的套利。

最后

Shiru Cafe是一个全新物种。

西西弗是一个全新物种。

无人商店是一个全新物种。

你+套利点=全新物种。

牛逼的书店多了去了,为什么是你有机会套利?

关系好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馅饼掉在你嘴边?

以前的“套利”,是你找到一个煤矿,或者拿到一块地。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你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定价权。

定价权=愿景+商业模式+专业。

越来越多的套利,是基于信息和数据的。还有线上与线下的彼此套利。

最后一个问题,假如你套了利,那些主动的合作者也愿意让你去套,那么到底是谁被套了呢?

以无人商店为例,被套的可能是被裁掉的店员,以及别的商店。

即使商业并非一个零和游戏,但也是此消彼长的。背后总有残酷的淘汰与财富转移。

所以,你是套利者,还是被套的人?

注1:本文里,咖啡馆的案例,斯坦福的案例,与巴菲特套利的案例,引用了网络文章的一些文字,没能找到原文作者。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本文的观点。

注2: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章TAG: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多少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历史最多是多少中国持有美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