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经验 > 潼关顺丰在哪里,顺丰快递潼关电话

潼关顺丰在哪里,顺丰快递潼关电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09:51:59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

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

潼关的失守,不光是李隆基的责任,主将哥舒翰责任更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唐军是在哪里遭遇失败的。唐军和叛军的交战地点是在潼关之外的函谷关一线,距离潼关在一百到二百里之间。函谷关非常著名,它在如今的河南灵宝东北,在战国时由秦国所建。能建关的地方,都有地势,函谷关的地势尤其险要,秦军数次凭借函谷关挡住了联军的进攻。

在汉初,刘邦也是看中了函谷关的地势,决定定都长安。函谷关在历史上数次变迁,在唐朝,它更被用来指代一片地区的名称,重点在”函谷“而不在”关“。潼关与函谷关之间的道路,是一条超过百里的小路,两侧都是大山,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函谷关也是因而得名。到了唐朝,函谷关的地位逐渐被潼关取代,潼关雄踞关中东大门,扼守着进入长安的门户。

即使到了清初,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据守潼关,抵御西进的多铎率领的清军,多铎在红衣大炮没有运到前,也不敢攻城,如果强攻,必定损失惨重。哥舒翰凭借潼关天险抵抗叛军,可以说是事半而功倍。那么问题来了,哥舒翰为何要主动放弃自己的防御优势,而进入到叛军防御的优势地区呢?唐玄宗的选择通常我们会认为,那是因为李隆基听从杨国忠怂恿,逼迫哥舒翰进军,“哥舒翰不得已,抚膺恸哭。

”哭归哭,皇帝的命令要执行,否则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哥舒翰只能引兵出关。对于唐玄宗来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天宝十五年初,李光弼和郭子仪在常山接连击败史思明,东线的叛军又被张巡阻挡在雍丘无法东进,鲁炅则在南阳切断了安禄山撤回老巢范阳的通道。《旧唐书》: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潼关方向,也是固若金汤,叛军在半年内数次发动进攻,都无法得手。可以说,形势相当有利。对唐军来说,坚守潼关是确实是最正确的选择,正如哥舒翰所说:《旧唐书》:翰奏曰:“贼既始为凶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

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但对唐朝来说,还有个将相不和的问题,也就是杨国忠和哥舒翰的不和。两人的不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手下劝哥舒翰回兵先诛杀杨国忠,哥舒翰颇为心动但还没有行动。《资治通鉴》: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

杨国忠得到消息,赶紧配置自己的军队,还派心腹杜乾运带着一万人驻扎在灞上,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显然是监视哥舒翰的。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将相不和是大忌,这个时候事情如何走向,全在于君主。

唐玄宗确实是老了,他已不再那个唐隆政变时意气风发,诛杀后党的李隆基。人年纪大了,会倾向于情感判断而不是理智判断,他选择了常年陪在身边,每天都能看见的杨国忠。并且,从情报上看,唐玄宗掌握的情报是崔干佑在陕西只有四千老弱参军,不堪一击。于是唐玄宗催促进兵。《资治通鉴》:会有告崔乾在陕,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

事后从唐玄宗的选择上看,确实是错了。这是第一步选择,还有第二步的选择。哥舒翰的选择唐玄宗催促出战,但是在哪打,怎么打,他并没有干涉。战场的选择,在于哥舒翰。要明白哥舒翰的选择,也要明白他当时的处境。对他来说,和杨国忠的斗争与跟叛军的交战同样重要。叛军只能在战场击败自己,杨国忠则杀人不见血。率领着大军据守潼关的哥舒翰,当然希望离长安越近越好。

留在长安附近,施加影响力方便许多,传递消息也灵通许多,从这点上看,唐玄宗和杨国忠的疑虑也并非全无道理。叛军在关外的兵力,根据当时的情况,只有崔乾佑率领的一支部队驻扎在函谷关一线。叛军兵力不到四千的情报,哥舒翰不一定会相信,但是兵力不太强的情报,并不难得出。身处河北的史思明,攻略洛阳的安禄山,进军汴梁的尹子厅分去了叛军三支主力,留给崔干佑的兵力,绝不会太多。

而潼关的兵力就达到了20万。显然,就算出征,只要指挥得当,就算不能取胜,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关键在于怎么打。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层层推进,逐次固守,把战线慢慢向叛军方向推移。这样做的好处,是唐军阵脚坚固,假使叛军来攻,也难以讨得好处。就算唐军遭遇失败,也可以逐次退守,退回关内,不至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然而哥舒翰选择的战法是轻敌冒进,指挥大军穿越上百里的谷道,寻求叛军主力决战。这可能是叛军一系列迷惑战术给他造成的错觉,导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资治通鉴》干佑伏兵于险,翰与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观军势,见干佑兵少,趣诸军使进。干佑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

”及战,干佑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哥舒翰越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急于求成,以便给自己增加政治砝码。于是他指挥大军,深入函谷天险,一去不回头。叛军放火堵塞道路,漫天的烟雾使唐军目不能视,自相争斗践踏,一败涂地。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又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

在古代,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

东汉末年,黄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所以先秦时代的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天险的作用。于是,位于淆函道西端的潼关就做了替补。有关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曹操与马超的战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等屯潼关。”不过,最后曹操虽然打胜了,却留下了“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的“美谈”。

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东侧是名为远望沟的深沟,西侧是名为禁沟的深壑。二者沟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复冲刷下变得壁如刀削。潼关初建时,从函谷关方向来的敌人想要经过麟趾塬必须先登上塬顶,再下禁沟,然后顺着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黄河三水交汇之处才能进入关中。

所以汉潼关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经之路。但是,一般而言,但凡守卫重要城市首先靠的就是外围的关隘,仅仅凭城拒守总是不明智的。所以想要登上潼关拒守的塬体必须要经过潼关第一道门户——金陡关。即使打破金陡关,前面还有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窄路。想登麟趾塬,只能通过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道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单车,也是丸泥可塞。

当地人亦称之为“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潼关吏》中这样描述潼关东门外的险要:“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沿着黄巷坂上了塬体,才算来到大boss潼关面前。但是这还不算完。大boss潼关背后还有一个查岗的原配时常盯着潼关的一举一动,这个原配就是禁沟。

通过潼关城后,下了塬体就来到了禁沟。禁沟,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南北长约15公里。禁沟沟底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形成了一条宽30米的坡道,成为通往潼关城后路的一条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方向,倘若敌人自武关方向来,就会绕过潼关直接进入关中,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

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在禁谷山谷两侧建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因唐朝时禁止行人通行,所以才取名为“禁沟”。 禁沟两侧烽火台已经渐渐湮灭到了隋朝,在汉潼关以南大约4里处,位置大约在城北村与杨家村之间,因为雨水与沟中水流的长期冲刷,麟趾塬出现了一条沟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当地人称此沟为“坑兽槛谷”。

为了控制这条新的通道,隋朝在该沟道上口北侧修建了新潼关。于是,汉潼关被称为潼关南城,隋潼关被称为潼关北城。到了公元691年,也就是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遇到了和汉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位下切。汉朝初建潼关,因为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潼关只能登上麟趾塬,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已经裸露了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直接从河滩上过去就行。

如此一来,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因此唐政府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在黄河河谷南侧一个晚近形成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麟趾塬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也把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最后,附上《山海关志》中的一句话足可说明潼关的意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文章TAG:潼关顺丰在哪里顺丰快递潼关电话潼关顺丰在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