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经验 > 平定县72个重点项目,神水泉平定县有什么发展计划

平定县72个重点项目,神水泉平定县有什么发展计划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2 20:16:40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又有什么事?船太慢了。历史上,也有很多神回复。7,问:最奇葩的广告语是什么?神回复:垃圾分类,从我做起。9,问:你敢不敢在墓地过夜?神回复:有WiFi就好说。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2,问:个子矮是什么感觉?神回复:所有人见我都抬不起头。

舜的功绩有哪些

舜的功绩有哪些

“舜的功绩有哪些?”舜,亦称“帝舜”、“虞舜”。在上古先王里,舜大概是功绩最伟大的一个。所以,魏征所撰《九成宫醴泉铭》里,吹捧唐太宗李世民“功高大舜,勤深伯禹”——功劳高过帝舜,勤勇甚于大禹。关于“舜”,古籍里讲述最详细的,大概非《史记.五帝本纪》莫属。原文不短,恕不详引。概括地说,舜的功绩大致如下——第一,舜的父亲和继母对他都不慈善,可他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动全家和睦相处,致使生活蒸蒸日上,且无奸佞作为。

第二,在帝尧对舜考察期间,他稳步推行五种伦常礼教;整饬百官各行其责;并展四方之门以迎各方诸侯来朝;还亲入山林川泽摄行祭事调和阴阳。第三,舜继帝位后,依天象以勤人事;观察北斗运行辨别四时节令物候;以“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料理与民生有关的“七政”;还以五种瑞玉祭祀六宗之神;并且发现了大禹。第四,舜东巡泰山祭天,接见东方君长统一历法;还整齐音律和度量衡;修定五种礼节;规范不同等级臣下入觐所献礼物。

第五,舜南巡西巡北巡,规定五年巡狩一遍;期间四年按方向所有诸侯朝京一次;巡狩和朝见中论功行赏。第六,以画象的象刑作为主刑;以流放之法代替“五刑”;以鞭笞作为惩治办公有误的刑罚;可以用“金”赎刑。第七,流放共工到幽州;流放欢兜到崇山;窜逐三苗到三危;流贬鯀到羽山。判处此“四罪”,天下皆服。第八,舜前后任命了二十二位贤能之人担任适合的职务。

又把一部分不服从管理的苗民迁去了北方。舜三十岁时被尧任用;摄帝位三十年;即帝位又五十年,而后“陟(zhi)方”,就是“宾天”了。司马迁的《史记》,写于公元前100年前后。他写《五帝本纪》,包括舜,依据什么呢?他主要依据的是“六经”,特别是其中的《尚书》。除此之外,他还参照了《左传》、《国语》、《世本》等先秦古籍。

先秦古籍中,对舜记载最详细的,是《尚书.尧典》。汉代的时候,有人献给皇帝《古文尚书》,就是躲过秦皇焚书保留下来的用先秦文字写成的《尚书》,其中有《舜典》。郑玄以后的学者们做了反复研究,认为,《舜典》其实是《尧典》的最后一部分拆分而成。晋代,又有梅赜所献的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一篇,只是被伪造了二十八个字而已。

所以,后世说到舜,基本都以《尧典》记载为基准。如何看待“舜”这个人物?大致可以参考如下几点——第一,古籍中最早出现“舜”,是在《天问》中,应该比《尧典》还早。《天问》成篇,当在春秋中前期,并非屈原所作,只是后人认为是屈原的作品。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成书的《国语.鲁语》中,亦将“舜”作为商族的始祖神。第二,“舜”最初应该是商族的始祖神。

《天问》里,“舜”是商代的始祖神,与商代ト辞中高祖“夒(nao)”相当。王国维考证,“夒”,几经形讹,成为“俊”。《山海经》中,已将商族先祖写作“帝俊”;又由声类同而作“喾”,《山海经》中亦见之,是为帝俊分化之一;后又分化为舜。《孟子.离娄下》说,舜“东夷之人也”。《墨子.尚贤中》亦云,“舜耕历山”。

《水经注》说,历山在雷泽,今山东境。晋代郭璞以后,特别是近代学者,根据“俊”“舜”音转及各种资料,大多赞成“舜”即“俊”。总之,“舜”最早是东方鸟夷族的商代始祖神是可信的。第三,“舜”的地位后来发生了变化。《礼记.祭法》,将商族始祖神改成了喾。《帝系》中,喾又进一步成为挚、尧、商、周四族的共祖。舜,“降格”成了与喾并立的颛项世系下的一个裔孙。

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形成了“尧、舜、禹”成为前后禅让的三代圣王。特别是儒家,把“尧舜禹”抬升到万世楷模典型圣道的高度。第四,《中国大百科》关于“五帝”的评介值得参考。其大意是,五帝是上古先民对祖先崇拜流传下来的传说。但传说往往有历史的影子。《孟子》说,舜“生于诸冯(现在的诸城),迁于负夏(现在的濮阳),卒于鸣条(现在的开封)。

据此来说,“舜”很可能是上古时期黄河下游东夷部落一个有名的军事首长。其作为商的远祖,所处的时代,大约与禹同时。舜和尧,成为东方夷族的主要代表,并在与西方夏族有过长期交往后——这个交往,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最终在黄河中游地区结成了部落联盟。舜和尧,以及禹,先后交替担任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这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三圣传授”的时代。

武则天有什么成就?

武则天有什么成就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她也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她陵墓乾陵是她和丈夫李治的合葬墓,李治的碑文是武则天写的,她自己的是无字碑,让后人来评价,这是她的高人之处。

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舜的功绩有哪些

刘伯温我认为并没有那么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我们形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在民间人们心里历史之中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只有诸葛亮了。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刘伯温小时候就很聪明,天赋极高,从小就熟读儒学经典,成年后对天文地理兵法等都颇有心得。当时是元朝,元朝汉人基本上读书者少的可怜,一个如此有学识之人必定被人熟知,但是还不到神的地步,只是人们知道刘伯温有知识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也算是在当地有名气的人吧。

后来我们知道民间传说刘伯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足可以证明刘伯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是正史中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神奇,当年朱元璋礼贤下士求得刘伯温出山,只是朱元璋手下众多谋士之一。为什么刘伯温会被传的神乎其神刘伯温有大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怎么突然会如此神奇,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伯温的神奇之处都与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传说刘伯温在未投靠朱元璋之时,也有人说是朱元璋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刘伯温已经算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我们不难想象谁才是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不错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从一个放牛娃到明朝开国皇帝绝非等闲之辈,历代开国皇帝都会用天道自我炒作一下。比如刘邦炒作自己是赤帝之子,甚至于某些造反之人都会用离奇的现象来给自己造势。

朱元璋出身底层自然知道造势的重要性,如何造势成了关键。直接神话自己有点让人有所怀疑,毕竟朱元璋出身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反而不是最佳的选择,再者说神话自己已经被历代枭雄用过了。朱元璋这时想到了一个人,对就是刘伯温,当时刘伯温因为学识过人已经有很大名气了,朱元璋通过神话刘伯温来给自己造一个成为帝王的威信。于是朱元璋就不停的给刘伯温造就声势,把刘伯温打造成一个神机妙算的神人,人们会想一个如此神的谋士去帮助朱元璋,上天注定让朱元璋当皇帝一统天下,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

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价值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加上淮西勋贵和刘伯温不合所以就疏远了刘伯温。那怕刘伯温死后,明朝帝王还利用过刘伯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是明成祖朱棣,利用刘伯温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来达到迁都的目的。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刘伯温每一刻不是在被朱元璋利用,利用刘伯温造势,利用刘伯温打压其他集团。

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一是王守仁是学过兵法的。二是王守仁是知行合一的,就是他的行动力非常强。下面详细讲一讲王守仁是怎么平定宁王叛乱的。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理解什么叫知行合一。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

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首先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当然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很轻佻。

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

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

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但是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能否逃出宁王的追捕呢?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

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

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为什么呢?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

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船终于开了起来。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又有什么事?船太慢了。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

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为什么呢?“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为什么啊?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

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

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王阳明决定留下来。

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另外,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

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

王阳明再次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

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那么,朱宸濠能否攻下南京?王阳明的反间计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将如何破解朱宸濠的攻势?发现自己被骗后,朱宸濠醒悟过来,带着大军前去攻打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当然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为什么呢?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朱宸濠坐在船里,听得心烦意乱,自己都绕着走了,你还来招我惹我?不打你,我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转船头,下令先攻安庆,再下南京。这一来,就中了杨锐的计,杨锐之所以辱骂朱宸濠,正是希望将朱宸濠吸引过来。因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会酿成大势,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庆城下。我们说,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按对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无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领了六万大军。安庆城内不过数千。攻城原本是不难的。但朱宸濠放出话,要杀安庆一个鸡犬不留,这等于将安庆城逼到了绝路,安庆城上上下下,官员老百姓都齐上阵守城。杨锐还时不时用箭射出招抚书,劝说叛军就地解散,有时还出城偷袭一下。一时之间,朱宸濠虽然兵力占优,但还拿不下安庆。当然,假以时日,安庆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讨贼总指挥的王阳明这时在干什么呢?他下一步的行动将如何选择呢?在杨锐死守安庆时,王阳明的兵马终于调齐了。

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训练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调兵速度很快。但是接下来,应该怎么进攻呢?部下建议王阳明去救援安庆,因为安庆这边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阳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万精兵守老家,如果我们去救安庆,那南昌的贼兵就会尾随而来,另外还会把我们的粮路给断了。而朱宸濠发现我们来援安庆,他必定是掉头跟我们死斗。

安庆城里是没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证守城,无法出城跟我们呼应。所以救安庆,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饺子。所以,王阳明的选择是直接进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这就是围魏救赵,要点就是攻其必守之处,因为反贼的家属们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们必定会要回来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调动对方。我常常在想,如果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继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王阳明,我觉得王阳明的兵法绝对能排明朝前五的。

但他的儒家大师的身份影响了他。且说王阳明调集大军冲到南昌城下,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全军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斩队将,队将不用命,就斩副将,副将不用命,那就斩主将。这个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这回不能再忽悠了。王阳明有多少兵马呢?史书记载是三万,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够上阵的只有一万多。

但是,王阳明就是用这一万多攻下了南昌,还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的士兵只有六十八人。这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呢?攻心为上。攻南昌城之前,王阳明先给南昌城发公告,表示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攻打主谋朱宸濠,同时也是为了解救平时被朱宸濠欺压的南昌百姓。所以,两天之后我们将攻城,这一天,大家不要惊慌,老百姓照常过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平时你们早上豆浆油条,那一天你们还是豆浆油条。

而城内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朱宸濠为什么攻安庆攻不下,就是因为放出话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团跟他对抗。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做好宣传工作,王阳明出发了,出发之前,先杀了几个人,表示这些人不听命令,杀了以儆效尤。其实这些人是前面宁王派来劝降王阳明的。养了这么多天,都胖了两三斤,但王大人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关键时候也要派点用场才行。

这一杀,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动真格了啊,真杀人了,再偷懒可不是玩的。来到城下,王阳明一声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进,诛其将。进攻之后,王阳明这边是士气如虹,城内的反兵纷纷倒戈投降。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阳明就拿下了南昌。选择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军抢夺南昌,还是继续攻打安庆,还是赶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赶往南京,中计是继续攻打安庆,争取拿下安庆做为自己新的大本营。

而下策当然是回军。朱宸濠选择了下策,撤掉安庆的围攻,率领大军回头扑向南昌。这个时候,王阳明应该怎么办?部下建议他应该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对战,等四面的援兵来了之后,再收拾他。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一个老成之策。但是王阳明分析的更准确。他说,朱宸濠已经不行了,他进没能拿下安庆南京,退没有地方可退,士气已经完全被打没了。

这个时候我们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锋芒,他们一定会不战而溃。王阳明为朱宸濠设下了一个铁桶阵,地点就是在鄱阳湖。在潘阳湖。王阳明布下伏兵,等朱宸濠回军到鄱阳湖时,让先锋接敌就退,将叛军吸引到包围圈,随后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战就杀敌过万。朱宸濠惊慌失措,不得不拿钱出来鼓励士气。打斗阵的赏银千两。两天以后,两军正式大决战。

在地势上,朱宸濠占了上风。此时吹得是北风,朱宸濠正好是顺风。接战之后,王阳明的先锋将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后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对劲,都想着退了。王阳明马上拿出自己的长剑,交给中军官,让他前去斩下伍文定的脑袋,以正军法。但是,他又悄悄告诉中军官:“你去的时候,如果看到伍文定还在坚守奋战,那就暂缓执行。”伍文定听到这个军令后,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赶紧操起武器,站到船头指挥士兵激战,对方一炮过来,火焰顺风烧过来把他的胡子都烧掉了。

伍文定毫不动摇。军心终于稳住了,王阳明的大军趁机反攻,将朱宸濠的叛军击溃。这一战,伍文定被定为首攻,这一战也成为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胡子被烧了,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后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王阳明一念之间,就把一个原本要被斩首的懦将变成了名将,原因就在他的心学。他的心学倡导人皆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只是一时被蒙蔽了。

王阳明只是激发了伍文定内心原来的良知,就改变了伍文定的一生。朱宸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啦。大败之后,他换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条小船准备逃跑。走到芦苇丛里,看到对方来了数条渔船。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了。朱宸濠马上招呼。老乡过来一下,帮个忙,有重谢。好咧,渔船过来之后,把朱宸濠接上渔船,哨声一响,四下里杀出一堆官兵。

原来这是王阳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阳明早已经交待清楚了,埋伏在这里不要动,也不要看到外面杀得起劲,也想抢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门。王阳明真可谓用兵如神!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了最大的考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践的真学问,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嘴上功夫,纸上功夫。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也欢迎大家每天晚上九点看我的直播,今天我们讲五代十国。

“神回复”总是耐人寻味的,你知道哪些“神回复”?

“神回复”总是令人眼前一亮,有些是逆向思维的闪光,有些是诙谐风趣的幽默,还有些则触动了你的内心深处。现将我所看过,尚有印象的“神回复”分享一下:1,问:你是如何走出人生低谷的?神回复:多走几步。2,问:个子矮是什么感觉?神回复:所有人见我都抬不起头。3,问:为什么在洗完澡之后会觉得自己变漂亮了?神回复:因为脑子进水了。

4,问:一句形容国足的现场评论?神回复: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5,问:怎样戒色?神回复:有个叫做东方不败的,了解一下。6,问:康师傅还做手机?神回复:你把“康师傅”三个字倒过来念。7,问:最奇葩的广告语是什么?神回复:垃圾分类,从我做起。8,问:你不觉得我们的生活缺少仪式感吗?神回复:那我每天给你上柱香吧。

9,问:你敢不敢在墓地过夜?神回复:有WiFi就好说。10,问:如何优雅的回复“你怎么还没谈恋爱”?神回复:不能害人啊!11,问:为什么你到了婚龄还没结婚啊?神回复:那我活到了平均寿命就不活了?12,问:你为什么追一个人追到一半就不追了?神回复:刮奖刮到第一个字是“谢”,你还会继续刮吗?13,问:如何委婉的告诉一个人有口臭?神回复:小伙子,你年纪不大口气到不小啊!14,问: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呀?神回复:您要是多读两本书,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类似的“神回复”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历史上,也有很多神回复。据传,有人牵着一头鹿和一头獐去拜访王安石,结果遇到了王安石的小儿子。来人便想逗逗小孩,让其讲一讲哪个是鹿,哪个是獐。王安石的小儿子并未见过这两种动物,回答道:“鹿旁边的是獐子,獐子旁边的就是鹿。”虽然有狡辩之嫌,但也能看出这个孩子的确很聪明。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局面的“神操作”,并带来了积极影响?

1935年5月24日,蒋介石接到前线报告,说毛泽东带领的红军直接到达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渡河安顺场!蒋介石差点被惊掉了了下巴——他做梦也没想到毛泽东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觉得毛泽东可能是筋疲力尽慌不择路了吧?蒋介石立即给各路将领发出电报:“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仅仅几个月前,中央红军刚刚离开江西苏区的时候,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杨永泰就曾对他说过:红军很可能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当时,蒋介石嗤之以鼻: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你竟然不懂历史?不懂就多去看看书。当年太平天国最负盛名的翼王石达开,就是在这条路上走向覆灭,一代名将在大渡河安顺场一败涂地。

蒋介石自认为他十分了解毛泽东,这样一位熟读历史和兵法的红军首领,怎么会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但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大出蒋介石意料,用震惊形容他当时的状态都不为过。一幅胜利在望的美好画卷在他眼前徐徐打开:毛泽东带领的这支红军队伍已经所剩无几,全部的人数大概只有三四万人,疲惫不堪、缺兵少粮。在他们屁股后面紧追不放的,是国军从各地调兵遣将,集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由薛岳同志率领。

西面,是滇军孙渡部沿着雅砻江的布防。东面,则有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郭勋祺、陈万仞等部的联合阻截。现在他们正在走向“绝路”——石达开的灭亡之地安顺场,而且这“绝路”竟然是毛泽东自己选的!在红军的前面,除了横亘着的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天险,主要渡口上还布满了川军刘文辉的部队。有理由相信,蒋介石发电报的过程中是无法抑制地笑出了声音的!但蒋介石只看对了一半,或者说他不仅做梦都没想到这样的开头,而且估计做梦也猜不到最后的结局。

蒋介石所知道历史,就是1863年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边被清军歼灭的悲惨遭遇。但他不知道,在众所周知的事件背后,还有有颠覆他认知的历史细节,而这些颠覆性细节,正被他的对手毛泽东了然于胸。在做出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这个决定前,毛泽东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亲自调查过的。因为距离石达开大败仅70多年,当地有很多见证或者十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

据说毛泽东找过当地一个亲眼见证过石达开覆灭的老秀才,进行了深入的长谈,得到了至关重要的真实资料。在实地深入调查以及分析验证之后,毛泽东认为,石达开之所以被围困在安顺场而不能渡河,是因为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处理好:一个是他没有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石达开率领的天兵,很看不起当地的彝族土兵,动不动就发个文恐吓:逆我者亡,顺我者昌。

没事别惹我,小心砍你全家!直接导致他在陷入清军重围的同时,还遭到彝族武装的袭扰,无法顺利通过彝区。在吸取这一条教训后,毛泽东下令: 一定要和彝族兄弟姐妹搞好关系。进入彝民区后,尽管红军遭到了一些彝民的追打,甚至被抢去武器、扒去衣服,但官兵仍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不作还击。除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外,红军还反复向彝民宣传“同红军联合起来打倒汉官,打倒压迫你们的军阀”。

红军的首领刘伯承甚至还和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将心换心,这些亲民政策效果立竿见影,成为红军避免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两大关键之一。另一个关键,是渡河的最佳时机把握。王洪峻《论石达开的入蜀》一书记载了“横江大战”之后的一些细节: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领他的疲惫之师,先是转入云南,后又一路辗转,曲曲折折,再次入川,来到石棉县安顺场。

以后这一个月时间,石军活动范围大多在安顺场及其附近的30公里之内。1863年5月,石达开的队伍到了大渡河边后,不断延误渡河时间,甚至还因为他的儿子出生,就地庆祝三日。结果在此期间,耽误了最佳渡河时间。1863年5月21日,石达开选出五千精锐,集结船筏,大举抢渡,眼看就要抵达对岸。熟料关键时刻,滔滔大渡河提前涨水,为七十年所不遇,洪峰猝至,船淹筏毁,可怜五千精锐均葬身洪水,无一生还。

次日,石达开只得转向西抢渡松林小河。但他们运气太差,当时,海拔7000多米的贡嘎山积雪融化,冰凉的雪水奔腾而下,从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加上无休止的暴雨,大河小河都无法抢渡。石达开直叹“呜呼,莫非天要亡我。”石达开的队伍5月14日就到了安顺场,但直到6月3日还在望河兴叹。可见,一场战役的胜败,时机的把握有多么重要!但是,仅仅只搞好当地军民关系,把握住渡河的最佳时间,并不能改变大渡河安顺场作为战争绝境的自然条件,毕竟天险横在那里。

红军急行军赶到安顺场后,很快击溃了对岸的敌人,并且组织先遣队陆续过江。但安顺场架桥很困难,而船又不够,全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这里过江。5月26日,毛泽东抵达安顺场前线,听取刘伯承、聂荣臻详细汇报过河和架桥的情况后,当场拍板:红军沿大渡河两岸赶向安顺场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泸定桥,限两天赶到。这一决定,创造了一个战争神话,便是我们小学课本那篇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最终成功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最终取得的关键。相信所有人,包括蒋介石在内,都无法明白和理解,在那样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绝地,毛泽东是如何突然想到泸定桥这个甚至当地人都不一定了解的所在?难道真的有“神助”?在长征结束三十多年后, 1970年12月,毛泽东曾经在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谈话时,突然问他:“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在场的人无不摇头并面露惊疑的神色——《读史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写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听过,只知道在历史上,这是本分量很重的书,但几乎也是很少有人问津的一本“天书”。从重量上来说,它可能比4本《红楼梦》摞起来还重。全书接近300万字,对于文言文不过关的人来说,别说300万字了,光《读史方舆纪要》这个书名可能都读不进去。但毛泽东的颠覆性战术思维正是体现在这里,因为这本书里曾详细介绍了一条大铁索桥的历史来历,地理位置等信息,它就是1935年5月29日红军22勇士“飞夺”的泸定桥。

毛泽东之所以颠覆性地选择走石达开走过的老路,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更是基于他见微知著的深入学习和对历史的精准判断。伟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其实落到实处也就四个字:读书,实践。所谓的学以致用,其实就是把书读到得心应手、随时随地运用自如的境界。常人之所以觉得颠覆很神奇,是因为从来少有人能够投入伟人那样的时间与热忱在读书学习上而已。

刘伯温被传为神一样的人物,他到底有什么非凡的政绩功劳?

刘基,字伯温,是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民间对刘伯温非常敬仰,遂留下一大批纪念刘伯温的明清建筑,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传说中把刘伯温传得神乎其神,认为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奇门六甲,无所不通;超常谋略,无人可比,等等。

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虽有些太神了,但是,刘伯温确实是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他对诗文尤为精通,水平极高,他的诗文古朴雄放,勇于抨击官场腐败政治,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诚意伯文集》历来为文人说推崇。刘基与朱元璋(剧照)其实,就历史贡献方面,刘基主要是以他的谋略思想而见长的。

他留下了《郁离子》《百战奇略》《卖柑者言》等谋略著作,是后世人们所喜欢阅读的智谋典籍。民间传言刘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人们常常把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谋略宗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称刘基把刘基比作汉初的张良,称刘基为“吾之张子房也”。

他对刘基的评价极高,他说:“(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当代学者蔡元培评价刘基说:“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 (参看《一代伟人,名垂千古》《中国刘基网》2008-12-01)刘基自幼天资聪慧,爱好学习,在他父亲启蒙教育下,他12岁考中秀才,被乡间父老称为“神童”。十四岁进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从师习《春秋》,对这部儒家经典便能倒背如流,并能深解其义,能有独特见解。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

刘基二十三岁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中举志之后,刘基曾闲居几年,后又在元朝为官,最后因对元朝腐败昏聩政治不满,辞官归故里,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应邀进入朱元璋占据的应天(今南京),成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画像那么,刘伯温进入朱元璋阵营之后,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王朝到底有什么贡献呢?第一,献谋积极抗击陈友谅,以奇兵伏击来犯之敌在朱元璋征战天下时,他身边有两位谋士对朱元璋的贡献最大,一位是朱升,另一位是刘基。

在元末的乱局中,群雄并起,各方割据势力都想抢夺天下,战事频发。在朱元璋率兵征战天下的关键时刻,著名的谋士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根本性的战略方针,使朱元璋能逐渐强大起来。朱升的这一根本战略,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致胜法宝,没有朱升,朱元璋只能像其他一般的割据势力一样,陷于战争乱局的挣扎中,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如果说朱升的贡献主要是战略性的策略方面,那么,刘基性的贡献却是在于根据当时现实的战局形势所提出的有针对性、很实用的策略建议。在朱元璋占领应天(南京)之后,当时天下主要由三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分而据之,朱元璋以应天为战略要地,着力于争夺天下。当时,他有两个强大的对手,一个是张士诚,他占据通州(今江苏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定都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成了江南一带强大势力集团;另一个是陈友谅,他占领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芜湖一带)称自称为皇帝。

在这两个军事集团中,陈友谅是比较强大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并在那里后建国称帝。当时,陈友谅杀了太平的守将花云,并斩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顺,自以为能占领天下的一定是他,他感到自己兵力强大,因而狂妄自得,不可一世。只是,他在张狂时并不糊涂,他深知他称帝之后,其首要的对手是占据应天的朱元璋,因而,他声称即便没有平江的张士诚的支援,他也可以独自击败朱元璋。

于是,他调集了在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水师,沿江而下,朝应天进发。陈友谅咄咄逼人,直接要找朱元璋来决个高低。陈友谅强大的水师直逼应天,这给占据应天的朱元璋以巨大的威胁,在实力上,特别是在水师力量的对比上,当时的朱元璋势力集团相对于陈友谅来说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危机来临,对于如何应对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身边的文武大臣都感到很紧张,一时没有统一的应对策略。

文臣武将各有各的建议。有人提出计策,建议朱元璋避敌锋芒,出兵绕到敌后,收复太平,让陈友谅回师救援,以遏制陈友谅对应天的进攻之势;而有人则表示,请朱元璋亲自率主力,在应天城外主动应敌,与敌硬拼。这奇袭和硬拼的计策,朱元璋都没有采纳,他心里清楚,陈友谅的势力是比较强大的,敌军来攻,锐气正旺,若与之决战,胜算不大;而要突袭太平城,也并非易事,太平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当时花云和朱文顺守城,并陈友谅一举攻陷,表示陈友谅的实力是很强的,若此时率军突袭,一旦久攻不下,便会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

此时,还有人主张与陈友谅讲和,甚至暂时归顺陈友谅,认可他的皇帝称号。朱元璋一时无计可施,犹疑不决。就在这危急时刻,朱元璋看到刚进入他阵营不久的刘基沉默不语,便询问他有什么好计策。刘基刚刚入伙,资历浅,他不想驳众臣的面子,见朱元璋主动询问他,他有底气了,于是,他便积极地毫无客气地提出了他的建议:“对主降者和欲逃者,应先杀之,以定军心,鼓舞士气!”众臣默然,被他的严厉主张镇住了。

刘基继续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跋扈,旨在攻陷下应天。今敌军顺江东下,来势凶猛,士气正盛,威风凛凛,欲以其气势威吓我军,逼迫我退让。我军绝不应示软,而要针锋相对,竭力抗敌,方能获胜。”刘基的一席话激起了文武大臣的勇气。刘基见众臣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了,他继续说:“兵法云,后发制人,因而胜之。陈友谅虽率悍将骄兵,但乃千里来犯,既属不义之师,又因长涉而疲惫,我军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可用诱敌之计,以奇兵伏击来犯之敌,必能取胜。

此战事关全局,需竭尽全力,击溃敌军。”(参看忝任《刘基评传》)朱元璋仔细听完刘基的分析和建议,他感到刘基的计策颇有道理,遂坚定了抗击陈友谅的信心。于是,朱元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排兵布阵,迎战陈友谅。首先,朱元璋令元庭归降朱元璋的水寨元帅康茂才修书一封给陈友谅,表示看不惯粗俗的朱重八,原作内应,协助陈友谅逮住朱重八。

陈友谅曾与康茂才有交情,且送信的是陈友谅的旧部属,于是,双方约定,在江东桥相会。陈友谅早知江东桥是一座木桥,他放心率战船进击,因为他心里想,即便康茂才有诈,他也不怕,他的战船可以撞破木桥,长驱直入。可是,陈友谅上当了,江东桥已被李善长拆了改石桥,是坚固的防守壁垒。其次,朱元璋召回了在外征战的徐达、常遇春,率军与应天的守军互相配合。

接着,朱元璋令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令徐达率精锐部队于南门外集结,令杨璟驻兵大胜港,令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师出龙江关外,各路军做好应敌准备。陈友谅率兵逼近江东桥,见该桥已变成了石桥,且不见康有才的身影,他知道中了康有才的诡计了,他不敢闯坚固的石桥,于是,他便在龙湾上岸,想从陆路去突袭应天,抓住朱元璋。

可是,龙湾恰恰就是朱元璋、刘基所设伏的诱兵之地,是一个设好的伏击圈。陈友谅的部队进入了龙湾,该地狭窄起伏,陈友谅的士兵摆不开阵势,船上的士兵还没有能全上岸,前面已经积压在一起了。此时,冯国胜、常遇春等率伏兵趁敌军混乱时迅速出击,陈友谅的军队在混乱中很快被击溃,已上岸进入伏击圈的回不了船上,多数成了俘虏,而刚登岸的急忙撤回船上,快速逃窜,此时潮水又低,慌张中大船被搁浅,朱元璋的各路伏军尽出,陈友谅的兵将们有被斩杀的,有当了俘虏的,有掉进水里被淹死的,全军溃败,死伤无数。

陈友谅率领亲信将领,乘快船逃走了。朱元璋不仅抓捕了很多俘虏,而且,还得到了数百艘战船。刘伯温的积极应对,伏兵奇袭的策略让朱元璋在应天保卫战中大获全胜,他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应天城,而且还乘胜追击,趁陈友谅兵败溃逃而无力防守时,成功收复了太平,捣毁了陈友谅的老巢,改变了实力对比状态,使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斗中开始占据优势。

刘基画像第二,提出“先陈后张”的策略,灭了陈友谅,逼张士诚自尽应天保卫战之时,陈友谅遭受重创,但是,原本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就高出很多,虽然其兵力有比较大的减弱,但是,其战力还是不可小视的,即便是在应天受损,陈友谅的实力仍比下游的张士诚要强。此时的局势,朱元璋已经拥有了更强的实力,开始由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

当然,他所面对的强敌仍然是陈友谅与张士诚。那么,面对着强弱有所不同的两股势力,该如何用兵呢?拥有进攻实力的朱元璋该优先进攻哪一股敌人呢?朱元璋身边的文武大臣对此的意见分歧很大。朱元璋身边的臣僚中多数人认为,在当时张士诚实力比较弱,他占据在长江下游的平江及江南各地,朱家军如果沿江而下,进击平江,要打败张士诚相对比较容易,俗话说:“软柿子好捏。

”先对弱势敌人下手,胜算比较有把握。而陈友谅虽经历了应天败局,但他的实力仍是比较强的,若是朱家军山江而上,去追击力量相对比较强的陈友谅,若是相持不下,一旦张士诚来攻应天,便将受到两面夹击,这是非常危险的。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局势,也是比较倾向于采用这一策略,先打击陈友谅。可是,刘伯温却不赞同朱元璋和他的多数臣僚们的看法,他提出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征战策略。

刘伯温向朱元璋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张士诚虽在平江建都,成江南霸主,但他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想着固守江南,自守自保,绝不会主动出兵应天的。对于张士诚这样固地自守的一方强主,不足为虑,现在没有必要出兵去对付他,以后再慢慢收拾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了,他实力相对强一些,而且他素有野心,一直想抢夺天下,如今占据长江上游,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朱家军,又想报应天兵败之仇,直接对应天构成很大威胁,如果朱家军率兵下江南,去打击平江的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朱家军离开应天时,从长江上游挥师东下,乘虚进攻应天。

所以,先追击陈友谅,张士诚未必定敢轻易来犯应天。基于以上的分析,刘伯温极力主张,优先除掉陈友谅,这才是上上之策。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平江势力,便将独力难支,其生死存亡,必然由朱元璋来决定。届时,找机会灭掉张士诚,便能清除两股强敌,之后,便能挥师北上,横扫中原大地,成就帝王大业。这就是刘伯温所提出的“先陈后张”的作战策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一策略非常赞同,他不再犹疑不决了,立即决定采纳刘伯温的建议。

据说,刘伯温留下了《时务十八策》,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的策略建议,如果还能找到《时务十八策》,这“先陈后张”的建议一定是其中的重要计策。刘伯温的这一高瞻远瞩的计策堪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相媲美,都是助朱元璋平定列强、夺取天下、建立明王朝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谋略。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依照刘伯温的战略计策,亲率水陆大军沿长江而上,开启了他西征陈友谅的关键战役。

朱家军先是进攻安庆,但安庆防守严密,久攻难下。此时,刘伯温已经知道,陈友谅是以重兵在驻防安庆,而他在应天之战后所占据的新巢穴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成兵力很弱,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暂时放弃对安庆的围攻,率兵绕道去攻击江州。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江州兵力很少,在朱家军精兵的猛烈攻击下,江州城很快就被攻破了,陈友谅战败,不敢久留,率残兵逃到了武昌。

此时,陈友谅营寨中的将领们已无心再战,其镇守江西部将、行省丞相胡廷瑞秘密联系朱元璋,表示若朱元璋能让他保留其所率军队,他愿意归降。朱元璋立即答应了胡的条件。胡廷瑞一降,引发了连锁反应,江西境内很快成了朱元璋的属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小明王韩林儿在安丰被围,朱元璋北上救援,陈友谅乘机反扑,突袭洪都,力图夺回江西,洪都守将朱文正拼死抵抗,陈友谅久攻不下。

陈友谅撤兵至鄱阳湖。此时,朱元璋见决战的机会来了,他率主力赴鄱阳湖,与陈友谅在鄱阳湖鏖战,双方拼死厮杀,皆死伤惨重。战局到了关键时刻,刘伯温及时向朱元璋献策,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把陈友谅困在湖内。陈友谅被困鄱阳湖,粮草接济不上,只好率兵四处突围,但皆被堵杀,陈友谅在突围时战死,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梦。

陈友谅的残兵见主帅已死,立即大溃败,朱元璋很快平定了陈友谅的领地,留下将领镇守江西之后,他班师回应天。不久,朱元璋挥师沿江而下,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陷了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张士诚见平江已沦陷,无路可逃,遂自缢身亡。以上的分析表明,在朱元璋的多次关键战役中,都是因为刘伯温的献计献策才转危为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朱元璋之所以能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不要是归功于刘伯温的妙计良策,刘伯温是朱元璋在重大战役关键时刻的第一谋略功臣。

文章TAG:平定县水泉重点项目计划发展平定县72个重点项目神水泉平定县有什么发展计划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