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古代沛县是现在哪里,沛县湖寨在哪里

古代沛县是现在哪里,沛县湖寨在哪里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7 20:42:22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朱元璋祖籍是沛县的吗?

朱元璋祖籍是沛县的吗

沛县为“千古龙飞地”,有“汉高故里、明先世家”之誉。“汉高故里”已被世人认可。而“明先世家”,指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沛县。据民国七年(1918)《沛县志》,清光绪间知县朱公纯在县团确曾建有“明先世家”牌坊。但对朱元璋是否真的祖籍沛县,有人还心存疑虑。近日,徐州古沛朱氏研究会找到相关资料,推出新论,今日沛县朱庄村,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

史料记载朱元璋“先祖居沛”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沛有史可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太祖本纪》载:“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起兵》亦曰:“太祖之先,故沛人……”看来,明太祖祖籍为沛,当无问题。历史上,沛有大沛(沛国、沛郡)、小沛(沛县)之分。

单单一个沛字,还不能确定是沛县。实际上,明代已有不同认识。永乐十六年(1418)董伦、解缙等人修定的《明太祖实录》卷一云:“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萧县东南),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

”这种说法也有问题,如果明太祖祖籍在相县,为什么诸多史书不写“先世家相”、“故相人”呢?东汉始,沛国治所在相。人们有理由怀疑,指明太祖世居相县,很可能混肴大沛、小沛。尽管有不同说法,后世史家如吴晗撰《朱元璋传》,都称朱元璋祖籍为沛县。然而,朱元璋祖籍究竟在沛地何处呢?前人语焉不详,后人无从考证,长期成为悬案。

如无确凿证据,所谓“明先世家”,沛人虽然自得其乐,却无法令世人信服。祖居为朱王庄之说为后人臆测有人翻检出沛县鹿楼镇朱王庄村,指此处即是朱元璋祖居之地,并诉诸文字媒体,进行宣传。然而,朱王庄村真是朱元璋的祖上之根吗?判断朱王庄是否真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住之地,须重事实依据。朱浩熙认为,此说站不住脚,理由如下:其一,史书、方志均无此记载,甚至无片言只语可寻。

其二,朱王庄村朱姓人口众多,历来无有此说。其三,沛县朱氏谱牒中无迹可寻。朱王庄朱氏向属古沛朱氏西房,其族谱为《古沛朱氏族谱》。其谱创修于明天启初年,至今已历十修。历次修谱文字,无一字涉及明太祖祖籍。朱元璋极重亲情和乡情。据明太祖《朱氏世德碑记》:龙凤二年(1356),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今安徽当涂)。

常念先考君常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时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沛县是其祖居之地,明太祖不可能不想到。据参加中华民国二十年《古沛朱氏族谱》八修的朱运昌公说,祖传明太祖称帝后,曾派员来沛寻根问祖,沛县朱氏因谱牒散失,未敢冒认。

其四,朱王庄村建村较晚。据1982年5月沛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沛县地名录》之“朱王庄公社”条:“(朱王庄),180年前,朱王两姓在此安家,故名朱王庄。”应该说,此记载无论时间还是村名缘由皆误,一是朱王庄建村于清同治年间,二是建村时并无一户王姓人家。事实是,现朱王庄村,位于丰、沛交界处,元明时期属沛县千秋乡,无朱王庄村。

据朱立峰撰《朱延恩传》及《朱方曾传》(见《朱氏支族》),咸丰元年(1851),黄河从丰北盘龙集决口,丰、沛首当其冲;咸丰五年(1855),黄河大决北徙,至山东羊角入海,丰、沛再罹黄患之苦。数年后,流民水退归来,家园黄沙遍野,为不毛之地。而沿湖一带低洼处,由于黏土沉淀,却成膏腴之地。山东未受黄患之郓城、巨野等县豪绅觊觎此地,组织民众捷足先占,进行垦植,即以头领之姓命名,称为某团。

沛人陆续回乡,寄身无所,即聚众与鲁人抗争,双方互有伤亡,多年争斗不息。当地道光己酋科拔贡朱延恩、朱方曾父子据理力争,亲赴南京两江总督衙门告状,并召集双方多次谈判,迫使外来鲁民退还离湖较远的王团、辛团。同治年间,朱氏父子遂率返乡,在原王团盘踞之地建村,名之曰朱王庄,当时实无一户王姓。新建之村,不可能是朱元璋祖居之地。

其五,朱元璋一生从未称朱王,不可能因其称王而建朱王庄。由此可见,明太祖朱元璋祖居为朱王庄之说,实为后人“顾名思义”的臆测附会之词。沛县城南王家园是其祖根明太祖朱元璋既然祖居沛县,一定有其落足之地。沛县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究竟其根何处呢?史书多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沛,徙江东句容,为朱家巷。既然沛县查找无着,我们不妨从句容朱氏查起。

今年8月初,有睢宁人朱杰来徐州古沛朱氏研究会,自言祖上从句容迁来,并携清嘉庆二十五年敦本堂重修《朱氏家乘》一部,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朱氏家乘》开篇《朱氏录存旧谱》曰:先代遗谱一册,已经蠹蚀,恐再年深,更难珍袭。仅照可纪之祖,镌于谱首,以便后日有征,并奉徽国文公,春秋时荐,勿敢不敬。仍尊期昌公为朱巷始祖,于继述之道不悖云尔。

”由此可知:一、句容朱家巷(亦称朱巷)朱氏奉宋代徽州朱文公朱熹为先祖;二、迁句容朱氏始祖为朱期昌,称朱家巷朱氏一世祖;三、沛县朱氏宋前即有族谱。《朱氏家乘》中有“朱氏世脉”,录有期昌公前数代沛县朱氏名录,景然有序。朱期昌何许人?《朱氏家乘》“第一世始祖期昌”条云:期昌,行五,字盛之,号隐南,生于宋宣和七年(1125),终于宋庆元三年(1197)。

娶王氏,(王氏)生于宋靖康元年(1126)时,寿七十五,终于宋庆元六年(1200)。子三:南居、南安、南兴。公父母早丧,葬故土徐州沛县城南王家园。上有四兄:长曰期安,次曰期宁,三曰期泰,四曰期隆,因罹兵乱,失散无考。公年二十四,同妻王氏南渡,至建康府次畿上容乡,继迁临泉乡,即今江宁府句容县百丈圩通德乡九鄙朱巷。

”从《朱氏家乘》关于朱期昌的记载,可知:一、明太祖朱元璋祖居沛县之地,即迁句容一世祖朱期昌父母安葬的祖坟之地——沛县城南王家园。二、沛县迁句容朱氏始祖南迁的时间当在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期昌公生于北宋钦宗宣和七年(1125),次年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建炎三年(1129)春,金将粘没喝攻陷徐州,知府王复战死。

城乡动乱,生灵涂炭,抗金斗争如火如荼,人民被迫四处逃难。朱期昌父母去世后,兄弟失散,颠沛流离,遂携家渡江南迁。朱家巷,实由朱期昌始建也。另从《朱氏家乘世脉》看,朱期昌上溯先祖,上迄于隋唐,历历可考,其中就有武则天称帝时名宰朱敬则,可证宋前沛县朱氏即有谱牒,期昌公或携谱南迁亦未可知;入谱之人一生行状记述至详,可证朱期昌极可能是位文化之人;谱中多记有南宋朱氏,如文公朱熹等人,说明朱期昌南渡后,曾与南迁朱氏有一定联系。

另外,从朱期昌长途南迁建康府,并在江南安家置业,建村朱家巷判断,其家在沛县无疑是殷实大户,家资富有,兵荒马乱之际,五兄弟析分家产,各携金外迁。当年句容朱氏曾应召到朱元璋军帐叙家世,“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复考”,或许是由于一般朱巷人不明家世使然,一如当今世人数典忘祖不过五代。朱元璋为期昌公九世孙前文说到,朱期昌为沛县城南王家园朱氏迁句容一世祖,朱元璋又自称是朱家巷朱氏后裔,那么,他真的是朱期昌的后世子孙吗?明太祖是一重乡情、亲情之人。

韩林儿宋进龙凤二年,朱元璋曾同朱家巷同宗畅叙家世。从朱期昌为一世祖算起,到朱元璋一代共九世。其四世祖为朱仲八;仲八生三子:六二,十一,百六(朱元璋高祖父);百六生二子:四五,四九(朱元璋曾祖父);四九生四子:初一(朱元璋祖父),初二,初五,初十;初一生二子:五一,五四(世珍,朱元璋父亲);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依年齿排序,朱元璋为重八。

从第四世到第九世,共六代。可是,再往上就难叙了。据《朱氏世德碑记》:“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复考。”即是说,上缺三代祖辈,不知名讳。所幸,清嘉庆二十五年敦本堂重修《朱氏家乘》弥补了这一缺憾。据《朱氏家乘》,朱期昌生三子,因均为南迁后所生,故取名南居、南安、南兴;其第三子南兴生一子,为继业;继业生五子:操、筠、仲三、仲五、仲八(清代为避满清迫害,曾隐去仲八系下)。

如此,从沛县王家园朱氏南迁始祖到朱元璋,世系脉络清清楚楚,依次是:朱期昌—朱南兴—朱继业—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朱重八(元璋)。朱期昌为沛县朱氏南迁句容一世祖,朱元璋是朱期昌九世嫡孙。《朱氏世德碑记》曰:“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初一)葬泗州,先考(五四,世珍)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

”朱元璋祖父为何离开句容北迁呢?元朝时,按户籍管理制度,句容朱家被编为淘金户。因当地不产黄金,朱家不得不卖粮买金,向官府缴纳。朱初一被逼无奈,携全家北逃泗州盱眙,垦荒种植为生,时长子十二岁,次子仅八岁。朱初一夫妻亡故后,家中一贫如洗,朱五一、朱五四为生活所迫,又逃五河县谋生。不久,朱五一到濠州钟离东乡安家落户;朱五四又流浪灵璧、虹县(泗县),生活困顿,后在其兄帮助下也迁入钟离东乡。

朱五四生四子,朱元璋排行为四。至正四年(1344)瘟疫流行,朱五四夫妻及长子、次子、三子相继病死。朱元璋十七岁,便入皇觉寺出家,二十四岁投奔郭子兴起义军,与一世祖朱期昌离沛南迁年龄同。这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沛县城南朱庄村即是王家园既然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是沛县城南王家园,那么王家园究竟在哪里呢?据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沛县知县王永年主修《沛县志》卷一“舆地志乡镇”载,时全县四乡:广戚乡在县东北,泗亭乡在县东南,千秋乡在县西北,汉台乡在县南。

王家园在城南,无疑应在汉台乡。汉台乡计17村,其中并无王家园。这并不奇怪,因为,这17村注明“集并”,所列只是主要村落,小村忽略未列。由此看来,王家园不属大村,或者人家较少,或者村落较小,未能载入县志。又民国七年《沛县志》,全县三大乡:北方泗亭乡,西方千秋乡,南方汉台乡。汉台乡有十三寨五村,分别是:付家庙寨,城南少西十六里;赵家圈寨,城南八里……综上看来,王家园有可能在城南的赵家圈寨、大张家寨、孟家集寨、秦村胡庄。

考虑自朱期昌南宋绍兴十八年南迁句容,至今已八百多年,时过境迁,人口频增,村庄越来越多,村名改易屡见不鲜,要找到王家园的具体方位非易事。据1982年5月沛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沛县地名录》及1995年9月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沛县志》,全县28个乡、镇、场、园,共1522个自然村,竟然无有一个自然村叫王家园,但在沛县城南,却有两个相似的村名:王菜园、王园。

昔日王家园,是否更易村名了呢?似不无可能。遗憾的是,历来无人记载自然村的变迁。2015年8月中旬,徐州古沛朱氏研究会秘书长朱信龙委托朱守方、朱信兵等人,专程到沛县南部查访。王菜园位于张寨南部,是新建村庄。而唐楼北部王园,原来也叫王菜园,很可能因为重名而改叫王园了。一位90高龄老者王凤立闻讯,说王园西二里许朱庄村,原来就王家园,因朱姓人较多,若干年前改名朱庄了。

觉得刘邦的故里是丰县,还是沛县?有何依据?

你觉得刘邦的故里是丰县,还是沛县有何依据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回老家显摆一番,此时他回的故乡是沛县(现在徐州沛县),他真正的老家是丰县,现在的徐州丰县。为何刘邦将沛县视作自己的家乡,而自己出生地却不认呐?在这次宴会上刘邦创作了《大风歌》,并将沛县定为自己的汤沐邑,由皇帝收取赋税,下令世世代代免除赋税和徭役,而自己真正的老家丰县照常纳税。

刘邦为何怨恨丰县?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天天想着要做秦始皇一样的车显摆。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刘邦也揭竿而起,却被秦军围攻丰县(丰邑)。击败秦军后,刘邦命令雍齿守卫丰邑,自己带兵征讨四方。(刘邦和雍齿剧照)雍齿算是刘邦同乡,他轻视刘邦的为人。陈胜手下魏国人周市接受陈胜的命令占据原来魏国的领土,丰邑原来是魏国土地。

周市诱降了雍齿,反叛了刘邦,要端了刘邦的老窝。刘邦大怒,率军进攻丰邑,结果没有攻克,刘邦老乡们防守的死死地。陈胜死后,刘邦又拉拢一大帮军队,再次进攻丰邑,结果仍然没有攻克,老乡们怼刘邦了,刘邦只得投奔项梁的军队。在项梁处借的人马才打败雍齿,拿下丰邑,这让刘邦丢尽了脸面,丰邑成了刘邦的伤心地。丰邑背叛刘邦的雍齿下场如何?丰邑是否能够免税?雍齿这个人最终还是归降到刘邦手下,刘邦气的牙痒痒,准备有时间收拾这个反叛小人。

刘邦建国开始封侯,开始的时候只封了二十几个有大功劳的臣子,下面的人因为争功劳闹得不可开交。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干什么啊,张良称这些人打算谋反,因为迟迟不能封侯。(刘邦和张良剧照)刘邦吓坏了,问怎么办?张良问刘邦最恨谁,刘邦脱口而出是雍齿,张良听后说道,这事好办了。让刘邦先封雍齿为什邡侯(四川什邡市),食邑2500户,刘邦封了雍齿后,群臣马上平息了下来,连刘邦最恨的雍齿都封了侯,其他人都不着急了。

雍齿虽然背叛刘邦,但最后也让刘邦利用了一下!沛县免了世世代代的税,丰邑的人被刘邦秋后算账,没有免。刘邦在老家转悠了一番准备返回长安,当时全沛县的老百姓出城跪送刘邦返京,同时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刘邦免了丰邑的税。刘邦说,老家生我养我怎么会忘记,不过丰邑的老乡们跟着雍齿反对我,才有如此下场,意思说没杀几个人就不错了!经不住老乡们的恳求,也免了丰邑的税收和徭役。

文章TAG:古代沛县是现在哪里沛县湖寨在哪里古代沛县现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