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从夏县西阴说起,山西夏县在什么地方

从夏县西阴说起,山西夏县在什么地方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2:24:47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在山西夏县境内,就有这样一个名字叫“爨”的村庄。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夏县确实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安邑,但只是在启的后期当过都城。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启的安邑都城在夏县的东下冯遗址。为了震慑这些部落,夏启决定在老家夏县建一个都城,就是安邑。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首先需要弄懂三晋的由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三晋都有哪些地方。何谓三晋?三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国,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403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此事件也作为春秋进入战国的开始。只是当时的三晋包括现在的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

古代夏朝的都城在哪里?有什么依据吗?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

经史学家考证,夏朝都城经历过多次地址的变迁,以下列出其都城所在,根据迁移路径,可以一窥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轨迹。1.禹都阳城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2.启都阳翟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

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3.太康迁斟鄩斟鄩(zhēn xún),是夏朝古都。夏禹始建都于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太康是启之子)。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另一说法即大名鼎鼎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4.太康流亡地:阳夏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5.仲康小朝廷:斟鄩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6.相迁于帝丘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

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鄩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复国中兴。8.杼迁原、老丘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9.胤甲迁西河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

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10.夏桀迁回斟鄩发之子履癸继位,即夏桀。相传他有才有勇,但性情暴戾,酷好酒色。他迁回旧都斟鄩,伐有施氏(山东枣庄滕州)得美女妹喜,伐有缗氏(山东济宁金乡)得美女琬、琰。

山西夏县是夏朝的国都吗?有哪些相关历史故事?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山西夏县确实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安邑,但只是在启的后期当过都城。启的儿子太康就把都城搬到斟鄩(今河南二里头遗址)去了。安邑在整个夏朝也没有废弃,而是作为一个大城镇守夏朝的西北方向。夏启的安邑都城在夏县的东下冯遗址。1,鲧、大禹、启的早期都城根据《竹书纪年》《史记》可知:夏部落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部落,姒姓,由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以夏后氏为部落首领。

鲧领导的夏后氏原来就居住在夏县,与尧都(今襄汾陶寺遗址)不远。当时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洪水。因洪水太大,鲧用筑坝拦截的方式失败。尧舜把鲧和夏后氏部落流放到崇山(今嵩山),大禹在嵩山出生。大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舜的禅让接班人。大禹为了躲避舜的儿子商均,带领夏后氏迁到嵩山南门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史记·夏本纪》: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启当夏王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在阳城以东。搬迁的理由主要是,夏后氏部落人口膨胀,原来的阳城无法容纳。启在阳翟开拓了一个新的都城,但也保留了阳城作为一个大城。同一个部落的有扈氏,反对启当王,从西面进攻。阳城就成了启的一个缓冲的城池,启最终打败了有扈氏。2,启的后期将都城搬到安邑(今夏县)夏县,本来就是夏后氏的老家。

夏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夏县东北方向是陶唐部落(尧的后代),西南方向是有虞部落(舜的后代,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这些部落对启破坏禅让制都是不满的,但因为夏后氏在治水中积累了巨大实力,都不敢轻举妄动。为了震慑这些部落,夏启决定在老家夏县建一个都城,就是安邑。并且夏县靠近解池的盐湖,有取盐之利,可以用盐去向各个部落交换各种物品。

3,夏县东下冯遗址遗址在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的台地,年代公元前1900~前1500年,是夏启后期的都城。到了太康时期,夏县不再作为都城,但仍然保留的一座大城,繁荣400多年。东下冯遗址有城墙,外面有护城壕。出土的工具有:陶器,骨器,铜器,还有青铜箭簇。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山西夏县境内,有一个名叫“爨”的村庄,它有什么来历吗?

“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这就是“爨”字。“爨”,读作cuàn。它的主要义项有两个,一是“炊爨”,一是“姓氏”。在山西夏县境内,就有这样一个名字叫“爨”的村庄。那么它有什么来历呢? 关于“爨村”村名的来历,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炊爨”。据传说,当年韩信攻打魏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距爨村十二公里),在这一带屯兵。

因此当地留下了许多与齐王韩信有关的地名。当年驻军的村庄都称“韩王村”,为示区别,分别呼作“陈家韩王”“乔家韩王”“樊家韩王”“双庙韩王”“上铺韩王”“双城韩王”等等。还有的以“师”命名,呼做“上师”“南师”“师冯”。至于“爨村”,则是因为驻扎火头军,是炊爨之所而得名。 一种是“姓氏”。认为爨村得名可能与魏国大将爨襄有关。

《战国策·魏策》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王赏巴宁、爨襄良田各十万。这位爨襄,被认为是“古籍中有记载的爨姓第一人”。因为这里属爨襄食邑,故有“爨村”或“爨乡”之名,亦有爨姓人家。今天爨村早已没有了爨姓,而在与夏县毗邻的平陆县大山里,后南吴村、石穴村等却有几户爨姓人家悄然存在,而且附近还有一个“爨坡村”。

文章TAG:夏县西阴说起山西从夏县西阴说起山西夏县在什么地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