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希望你看完之后不再因此感到自豪。...,上海的路名为什么这么取

希望你看完之后不再因此感到自豪。...,上海的路名为什么这么取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00:50:34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与此同时,上世纪中叶,上海逐渐收回租界之后,开始将原本外国人取的路名纷纷改成本土的地名,出现了一批新的路名。原本,上海的路名是由外国人取定,但仅仅限于中心城域的外国人聚集之地,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开始为新开拓的城区的道路进行命名,而当时主要的命名原则,就是南北纵向的道路使用各地的城市名,而东西横向的用各省区的名字。

上海的马路是根据什么规则命名的呢?

上海的马路是根据什么规则命名的呢

上海马路的命名有规则,但又不是完全按规则来。因为上海开埠至今,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曾经“一市三治”,经历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城市格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所谓的规则也只能是一段时期内的规则,是相对的、变化的。1845年英租界建立时,由于还没有统一的市政建设领导机构,界内的路名也就没有统一的取名准则,因此大多以附近的建筑物或重要机构为路名。

如“花园弄”(今南路东路)、“教堂街”(今江西中路)、“领事馆路”(今北京东路)等等。1863年,公共租界正式成立,有了“工部局”这个市政管理机构,为避免路名命名时引起纠纷,就决定了一个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路名的准则,原则上确定以中国的省名作为南北纵向马路的名称,以中国省以下的地名作为东西横向马路的路名。

今天我们在市中心看到的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西藏路、云南路、贵州路、河南路……都是在那个时期命名的马路。法租界建于1849年,是法国独占的租界,没有公共租界在马路命名上的矛盾,因而路名大多以法国人名、地名为路名。如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赵主教路(今五原路)、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孟神父路(今永善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雷米路(今永康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等等。

1943年租界消失,原公共租界内以中国地名命名的马路就没有改名,而法租界内以法国人名、地名为名的马路自然统统改名,也基本以中国地名为名。但由于省名有限,再加上许多省名已经被公共租界所用,所以此间马路的改名大都以市县名为名,且在方位上也只能部分与中国地图对应。1949年之后,上海的市政建设又进一步发展,新开辟的道路犹如自行车的辐条从市中心向外延伸。

路名原则上以中国县级以上的行政地名取名,而且还原则上把上海划分为若干块,每一块内又以与之方位相同的行政省内的地名作路名。浦东地区是上海市的正东,这里的路名基本上使用中国正东的山东省地名,如崂山路、乳山市、潍坊路等。宝山区处于上海市的东北角,这里的路名几乎都以中国最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名取名,如漠河路、盘古路、牡丹江路等。

虹口区以东的控江路两侧是上海的东北部,这里的路名几乎全以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地名命名,如凤城路、延吉路、松花江路等。共和新路算上海的正北方向,就以中国山西省的地名为名,如汶水路、万荣路、临汾路等。同样,长风公园一带是上海的正西边缘,于是这里又多以四川省地名为路名,如丹巴路、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桂林公园以南是上海的南面,这里的路名就以广西省地名为路名,如田林路、桂林路、苍梧路等。

所以1949年后新开发的道路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熟悉这一规律对你辩识记忆上海马路名是会有一定帮助的。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并不涵盖全部。如原南市区老城厢,马路大都以建筑、作坊、寺、桥、庙等景物为名并被保留下来,就很难找出具体的规律了;再如江湾地区,是1930年“大上海建设计划”实施之地,这里的马路就以“国民政府”各一字打头命名,如国权路、民治路、政修路等等。

1949年之后这些路名大部分也被保留下来直至今天,这是另一种“规则”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化发展迅速,又有无数的新马路诞生,这些马路的命名就没有沿袭过去的规则,而是根据区域功能、地理特点,综合时代风貌,颇有创意地命名。如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内就以外国首都名或外国景物名为其间的路名,如日樱路、加枫路、美桂路、巴圣路、澳尼路等等;金桥加工区以树木花草为马路名,如红枫路、黑松路、蓝桉路、白桦路等等;张江高科技园区则以中外著名科学家之名为马路命名,如法拉第路、哥白尼路、李时珍路、华陀路等等。

上海一些地方的道路是以其他省市的名字来命名的,这是为什么

上海一些地方的道路是以其他省市的名字来命名的,这是为什么

上海一些地方的道路大多采用其它省市的名字来命名,既反映了传统文化,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在此仅以黄浦区和浦东新区以及台北市的路名做个浅析: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南北纵向的道路通常以省份名来命名,东西横向用城市命名。如南北向的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浙江路、西藏路等;东西向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

黄浦区的路名很像一幅中国地图说来有趣,把地图套在上海的地名上,是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时,城市街道要改名,英美法各国争执不休都要保留自己的街道名。英国领事麦华陀想了个主意,制定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谁都别争,就用中国地名来命名,规定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于是黄浦区的路名就像一幅摊开的中国地图。浦东新区的路名大都用山东的地名只要对中国山东有所知晓,就会发现浦东的路名几乎都是山东各地的地名:招远路、即墨路、昌邑路、乳山路、崂山路、临沂路、枣庄路、台儿庄路、文登路(以前文登路是碎石子路凹凸不平,被称为“弹格马路爆胎路”,90年代浦东对外开放后,嫌文登路名不雅改称东方路)等等。

那么浦东的路名为何几乎都是山东的地名?据传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负责浦东行政管理的是一批山东的南下干部,或许思乡心切,便就地取材把浦东的道路,都冠以山东老家的地名“望梅止渴”。从黄浦区和浦东新区道路名字,可以发现路名也是一种文化,都受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再如宝岛台湾的台北市道路名,更像一幅中国地图。以南北向的中山路和东西向的忠孝路为一个十字坐标,划分出上下左右四块,左上那一块的街道,以中国地理上的西北城市为名,右上那一块的街道,以中国地理上的东北城市为名,左下那一块,是中国的西南,右下那一块,是中国的东南。

如果熟悉中国地图就可按图索骥,找成都路、贵阳路就往西南去,找长春路、吉林路就到东北角,找绍兴路、宁波街就朝东南走,找兰州路、哈密街就到西北方向。台北的道路之所以采用中国其它省市的地名来命名,那也是因为49年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思乡心切,把大陆的地名来命名道路以“望梅止渴”。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社会现象,这在上诉三地的道路名字中可见一斑。

上海市道路命名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命名,为啥唯独没有安徽路?

上海市道路命名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命名,为啥唯独没有安徽路

不仅仅是没有安徽路,上海同样没有内蒙古路与河北路。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不过上海的历史并不算太久,事实上直到晚清时代才在列强的侵染之下正式开埠,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远东著名的大都会。原本,上海的路名是由外国人取定,但仅仅限于中心城域的外国人聚集之地,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开始为新开拓的城区的道路进行命名,而当时主要的命名原则,就是南北纵向的道路使用各地的城市名,而东西横向的用各省区的名字。

与此同时,上世纪中叶,上海逐渐收回租界之后,开始将原本外国人取的路名纷纷改成本土的地名,出现了一批新的路名。近百年的岁月,使得上海发展成为了一座规模空前的超级城市,而上海纷繁复杂的道路,也用掉了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地名,只不过,也有些省区的名字,在上海的路名中是看不到的,比如内蒙古路、河北路与安徽路。没有内蒙古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海开始给路命名的时候,并没有“内蒙古”这样的概念,当时依旧将漠南与漠北蒙古合称为“蒙古”,所以,虽然上海没有内蒙古路,但依旧有蒙古路。

至于河北路,上海的崇明的确有一条名字叫“河北路”的路,但是这个河北与现在的河北省根本没关系,因为这条路定名的时候,只有直隶而无河北,崇明岛的河北路,其名来源于其的确位于当地一条河流的北边,所以定名河北路。而至于上海没有安徽路的原因,就众说纷纭了。流传最广的,就是因为李鸿章与段祺瑞。晚清时代,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曾驻于上海,接受洋人的训练,来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当时的淮军战斗力不低,但表面上大多都穿着破烂,如同乞丐,非常邋遢,使得当地的民众非常嫌弃,认为淮军的存在有碍观瞻。

同时,晚清时的诸多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进行签署,所以李鸿章的名声很不好,上海的民众自然也很不喜欢他。而北洋时期的皖系军阀段祺瑞也是如此,当时的段祺瑞倚仗日本人的支持驻于上海,其下兵将常常欺男霸女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的罪恶,可谓恶名昭彰。出于对李鸿章还有段祺瑞的憎恶,所以上海民众拒绝用安徽之名来命名上海的道路,然而这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根本不靠谱。

李鸿章与段祺瑞不止是安徽人,而且是安徽合肥人,上海虽然没有安徽路,却有合肥路,而且合肥路位于原来的卢湾区即如今的黄浦区,乃是上海的主城中心区域,如果当年的上海民众真的因为这个缘故不起安徽路之名,又怎么会将市中心的路名称作合肥路呢。再者,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等派兵攻打上海,当时的上海士绅慌乱一片,而李鸿章派去的淮军不仅成功解了上海之围,之后还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极大推动了上海的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安徽对于上海,是有很大贡献的。

再者,晚清开始,安徽对于上海的影响力超乎想象,大量徽商聚集上海,上海滩最叫得上座的饭店,几乎都是徽菜馆,而那时也是安徽在上海存在感跟影响力最鼎盛的时期。这种情况之下,若是因为李鸿章和段祺瑞,使得上海没有安徽路,并不可能。很显然,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再者,事实上上海曾经有过安徽路,在上海图书馆馆藏的1943年的《申报》之中有相关记录,上海在1943到1945年,上海路名大修订之时曾有过安徽路,但上海原本有一条历史更加久远的瑷珲路,在上海话的发音之中,瑷珲与安徽非常酷似,为了避免减少谐音带来的不便,加上瑷珲路存在的时间更久民众更熟悉,所以安徽路设置不久后就被取消了。

文章TAG:自豪感到希望上海希望你看完之后不再因此感到自豪。...上海的路名为什么这么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