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农业中国,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

农业中国,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7:14:55 编辑:生活常识 手机版

1,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

基础产业,也叫第一产业。中国农民那么多,当然是基础

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

教科书上是写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的。

第一产业 其它:第二产业是工业 第三产业是服务业

农业中国,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

2,我国的农业发展的发展史

土地制: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耕作方式 :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农业中国,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

3,中国农业地区分布

美国与中国农业有所不同.
美国农业是专门化生产.在某个地域只生产一种或两种农作物. 机械化、规模大,是商品农业。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所以他们可以大规模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生产。产量高、价格上有优势。所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占很大优势。
而我国是小农经营。土地分散在个人手中。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

你是读地理的吧? 想当初我也被这些问题烦死了 西北是棉花和甜菜、西南是水稻(河谷灌溉) 东南的畜牧主要是城市周边的乳畜 农业类型分布,种植业分布在东部什么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 林业集中分部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及什么部的人工林区==大兴安岭

农业中国,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

4,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梨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其特征是:1.以家庭为单位2.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4.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1.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3.农民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些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4.封建政府为扩大税源,大都重视农业发展。5.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出现。(即南稻北粟)

从中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各有不同的起源;华南地区的农业则可能是从种植薯芋类块根块茎作物开始的。即使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源头。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步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民族集团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并在他们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的。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多元交汇"。

5,中国的特色农业种类

种植业(蔬菜、茶、水果、中药材等)、园艺业(香料、花卉等)、草牧业(乳制品等)、水产养殖业(吓、贝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食用菌)。 补充: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选择培育,展现出独特的农业景观。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各地独有的特色农业。消费者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发展特色农业,有助于适应市场需求,填补市场中的需求空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特点,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立体化升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种植业(蔬菜、茶、水果、中药材等)、园艺业(香料、花卉等)、草牧业(乳制品等)、水产养殖业(吓、贝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食用菌)。 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选择培育,展现出独特的农业景观。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各地独有的特色农业。消费者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发展特色农业,有助于适应市场需求,填补市场中的需求空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6,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农业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
  了积极贡献,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供求的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去年全国粮
  食总产达到4.62亿吨,比1978年增长51.6%,年均增长2.3%,相
  当于 同期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而近年来中国人均占有粮食已达400公斤;在
  粮食储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为提高的情况下,其它农产品
  产量也均有较 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主要农产
  品的供求基本平衡 ,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目前,我国人均每
  天摄入的热量为270 0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为70克和50克以上,达到
  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去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
  到 2253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比1978年增长3.3倍;农业贫困
  人口由 1994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比重下降到 了3%左右;农民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显著
  改善,前年农民 恩格尔系数已达52.56%。

  三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去年全国有效灌溉
  面 积已达5385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50%,化肥施用量为4146万吨,
  比19 78年增加5倍,农村用电量达到2421亿千瓦小时;大力实行科教兴
  农,制定《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
  力,加强农业科 技推广力度,搞好种子工程、丰收计划等农业科技推广
  工作。

  此外,我国是拥有8亿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又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
  人 均耕地0.1公顷,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0.41公顷,耕地目前的复种指数
  已达1 60%,每公顷粮食产量达4.3吨,养活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群体,为
  世界农业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我国的农业目前处于什么状况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论文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一、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是家庭分割制度,既按人口分地,每家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的小块天地,这就十分不利于田地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民的人口众多,无其他大块的经济来源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将在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为后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铺垫。   那么,作为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农业发展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部署?中国的农业发展将向何处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闭幕之际,我们不妨做一些合理的分析。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决定》中,就“三农”问题明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涉及到了农业生产、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户籍改革等一系列“三农”发展问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前瞻》提出:“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明确要求推动农业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8,中国农业的发展史

距今约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最后用石犁翻土播种。但一两年后因为土地肥力下降,人们不得不迁徙以寻找肥沃的土地。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贵重,石犁石锄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那时土地为国家所有,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自此开始,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使用的耕作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灌溉方面如都江堰等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了耦犁、发命了播种工具耧车、推行了代田法。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业灌溉如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隋唐时期,江东的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创建了筒车。

宋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出现了高转筒车。

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52年到1965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派购制度。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极左路线盛行,农业学大寨畸形发展。1966—1977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基本上没有增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这场改革始于农村,而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据统计,1978年,在家庭承包发展最早的安徽省,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也只占生产队总数的0.4%,但到了1982年11月,全国实行承包制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2.3%,农村经济新的格局已全面建立。

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仍旧处于改革期。

商以前,石器木器 夏商,出现铜器,使用较少 周,青铜器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出现 春秋铁骑出现 战国,铁农具大量运用 之后,长期为传统农业 建国后三年,农业恢复期 又三年,社会主义改造期和现代化建设期 而后至1978,公有制时期 再后,承包制 目前。改革期

9,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农业是人类首先创造的生产活动形式,农业是人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尽管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第一产业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基础。 (二)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现代科技文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产值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发展基础上产生了工业、商业、城市和商品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 在我国近些年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因此,又很多学者认为农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下降。但是本研究认为农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期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和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来看,其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性质。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同时农业的这种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被替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5)总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第一,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劳动力;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将为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第二,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 第三,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此,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把农业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 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文章TAG:农业中国农业是我国的什么产业农业中国是我

最近更新